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武侠 > 绝代天骄之问鼎天下 > 第五十二章 第一才子

绝代天骄之问鼎天下 第五十二章 第一才子

作者:子楚云天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3:13 来源:平板电子书

文鹏读书,甚为勤奋刻苦。除去经史子集等书籍外,亦会读四书五经之类的书,虽不甚喜之,但为功名,也不得不硬着头皮诵读。

每日早早起床,除却晨读,还会沿着书院跑步。清晨,天气薄凉,跑跑步,身子也暖和些,不觉天凉。

下了学堂,跟着先生研学医术与作画,有时会跟着他出诊瞧病,有时跟他拜访故友。

香儿不时找他玩耍,小翠也成两人之间的“鸿雁”,时不时传递书信。

老先生自打上次,被锦衣卫追赶后,似乎也变了许多。他时常带文鹏去义诊,也多收两个女弟子,一个唤作方莹,一个唤作姚宝儿,年纪比他小上一两岁。

书院不知何故,放了几天假。家里近些的孩子都回家去了,没回家的孩子,要么在书院看书,要么出去玩耍。

不知何故,这些时日,很少见到书院的先生们。

文鹏也不清楚发生了何事,只是有一次,听闻孙明德小声嘀咕:夫子们这几日,在联名上书朝廷,请求朝廷释放我朝第一才子。其他书院的先生,朝野文人、士子也在活动,听说牵涉的人很多。

文鹏好奇,想多问一些。孙明德低声对大伙儿说,这是要杀头的事情,还是不要问那么多。之后,他也不敢再多言论。

听同窗好友说,孙明德家人在朝中作官,想必这件事不会有假。

文鹏听别人说起过,这被誉为帝国第一才子的人。

他姓文,名大绅,吉安府吉水人士。五岁诵书,七岁述文,九岁便能吟诗作对,熟读百家典籍,主持编纂帝国第一本全书,并编制前朝史书。善对,人称当朝第一对子王。

话说这文大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三朝为官,官拜内阁首辅。为人耿直清廉,刚正不阿,得罪不少朝廷重臣与贵胄,即便同僚阁员,元老亦不留情面。他屡遭贬黜,后又数次被朝廷起用。

听说前些年,得罪朝中勋贵。前些日子,被人抓住把柄,密告下狱,至今还关在天牢里。

近日来,从朝中传来消息,这文大人有可能被重判,甚至有被杀头的危险。

这朝野一片哗然,江南文人正联名上书,请求圣上赦免其罪。

这几日放假,书院的先生们,正是联合其他书院的先生,商讨解救文大人的方法。

文大人蒙难,也给江南文人带来不小震动。前些年,帝国一位大儒,被朝廷灭了九族,当时震动整个帝国,虽民怨沸腾,但硬是被弹压下去。

这些年,朝廷与士子、文人的关系,刚刚缓和,又出此等消息,江南文人更是义愤填膺。这让他们又想起旧事,私底下指责权臣,蒙蔽圣听者,大有人在。

帝都太子府,这些日子,私下前来拜见的亲信,朝廷要员,文人络绎不绝。

所托之事,无非是恳请太子出面,为文大人,及其他受牵连官员,向圣上求情。

太子十分为难,文大人等人皆为东宫属官,也是他的亲信,无论如何都该出面求情,但父皇的脾气,他十分清楚。自己出面,非但救不了这些人,甚至有可能让他们人头落地,自己亦有可能落罪。

无奈,太子命人将大门紧闭,何人来求情,一概不接待。

太子派人将请愿书收下,安抚前来求情的文人、士子等人。好言相劝之下,这些人才散去。

太子在府中坐立难安,恐日久生变,传出去更会让父皇起疑心。

太子虽不动声色,命众人不得再议,也告诫他们,不得再来太子府走动,但他心里已生出,如临深渊的寒意。

这多么年来,他替父皇打理朝政,日夜忙碌,鞠躬尽瘁。身子已不堪重负,内心憔悴不堪,却仍被父皇如此猜忌与打压,不免内心有些心灰意冷。

这太子之位,他坐得战战兢兢,多次依靠着他的谨慎与忠臣力保,才躲过明枪暗箭,但这次的危机,却格外不同。父皇虽在行军打仗,却仍在遥控朝廷,借机打压他的势力,难道父皇真有废储之意?

他不敢多想,原本泰然淡定的心,也起了波澜。原想以不变,应万变的内心,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身为太子,他又该如何以对呢?

他深知,历朝太子之位,看似距离至高无上的皇位,只差那么半步,但还是臣子。

大臣们出错,无非是贬官,重者入狱,甚至杀头,遇到大赦还能保住一命。

但是太子一旦出错,就是万劫不复。不仅皇帝容不下他,继任者也容不得他。

唯一能做的,只有保住这太子之位,步步小心,处处谨慎。

上千年来,多少人死在太子之位,他们看似皇权在握,实则无形中已被套上绞索。

进一步,登大位,掌乾坤;退一步,死无葬身之地。

即便躲过一切,还要身体康健,抗得住岁月的煎熬。就说他大伯,从太祖爷立他为太子始,一生兢兢业业,虽无功过,平安度过,却熬不过这年景。太子先薨,而皇爷爷依然硬朗。

感叹之余,他想到文大人。此人对他有恩,当年立储之时,力排众议,使父皇下定决心,立他为太子。若是不救,这让那帮拥护他的大臣们,情何以堪啊?

正在感叹,侍卫长来报,在他耳边私语片刻。

太子听闻,大喜,连忙说道:“快快有请,慢,请他到书房等候。”

那人退下之后,太子命人更衣,几个奴婢给太子换上便服。

洗漱完毕,他命人都退下,独自前往后院。

过了一会儿,他来到书房,命令十几名护卫把守好,关紧房门,走了进去。

此时,书房中,早已有人等候着。

见太子进来,那人放下手中茶水,立刻就要下跪。

太子扶住那人,说道:“老大人,莫要多礼,这里不是朝堂,你我之间无需这些礼节。”

太子赶忙请那神秘人坐下,他拿掉头上戴的斗篷,两人详谈起来。

太子将近几日,朝中发生的变故,一一道于那人听。

说罢,有些感叹,他询问那人,该如何以对。

那人听闻,反而笑了起来,太子不解,便问:“老大人何故如此轻松?”

那人低头不语,端起茶杯,吹吹杯中的茶叶,然后喝上一口,放下杯子,接着对太子说道:“老臣曾听闻,太子坐镇燕京之时,先帝有意交好太子。先帝曾遣人,送书信给太子,太子是如何处置呢?”

太子听后,思虑片刻,回道:“哦,老大人也曾听闻?可惜,此一时彼一时啊。”

“非也,非也。”那人打断太子的话,说道:“太子彼时,何等坦然,何等镇定,泰山崩于前,而不动,处之举重若轻。此时之境,虽大不相同,然深处逆境而不意乱,居危地而不志馁,此乃大丈夫所为。隐忍不发,不是不发,谋定而后动,事半功倍。”

“老大人之意,还是让本太子隐忍下去?”太子思考着那人的话语,不禁问道。

那男子频频点头,接着说道:“圣主对殿下的疑心与戒心,一日不除,对殿下亲信的打压,一日也不会停息。”

“哦?圣上还会大动干戈?”太子眉头紧蹙,起身在桌前徘徊。

“不错,圣主疑心甚重,文大人一案,已明白无误。他虽身在大漠,仍遥控朝廷中枢,将其问罪,这是圣主对太子疑虑过重。此时若太子稍有不慎,将铸成大错。与其动,不若静。朝中风向虽有变化,却正是考验人心之时,骑墙之人尽显,这些人皆阿谀奉承之徒,不足与之谋。大浪淘沙,留下之人可大用。”

太子接着问道:“那依老大人看,文大人是救,还是不救?”

“不救实为救也。太子不但不能救,还要上表奏折,自陈罪责,承揽过失,必要时,以退为进。以调养身体为名,在府中净养,以待时机。”

太子目光一闪,停住脚步,坐回椅子上,端起茶杯,品上一口。

那人看着太子,接着说道:“自古以来,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乃历朝历代之故例。虽有例外,但大都引起朝局动荡,血雨腥风的争斗,甚至遗害后世。殿下熟读史书,当知周平王迁都,大汉武帝‘巫蛊之祸’的危害。帝乃明君,又怎会不清?况太祖已定祖训,立长之事恐难以更改。即便帝有此意,朝中文武百官必反对者居多。”

那神秘男子,接着说道:“兵权之事,殿下不必多虑。我朝无论兵制,亦或军制,各将军均无调兵之权。谁若动兵,其心必异,帝岂不猜忌?历朝以掌兵为要,但我朝太祖之制,正是为防不臣之子,又免前朝弱兵之弊。二殿下自比大唐太宗皇帝,而他可有太宗之风乎?”

太子听闻,只觉心头愁云,消散大半。

他接着说道:“圣主虽有猜忌,但血浓于水,况殿下乃太祖爷亲立之世子,圣主亲立之储君,此乃正统,早已昭告天下。太子若无大过,二殿下即便有贪天之功,也无可奈何。老臣只是担心……“那人疑心重重,不敢再说下去。

太子轻声问道:“老大人担心何事?”

那人起身,在太子耳边私语起来。

太子听闻,有些不敢相信,表情凝重。

那人继续道:“臣正是担心如此,如若发生变故,一切努力,将前功尽弃,不得不防。”

太子问道:“若如此,本太子又该如何以对?”

那人伏在太子耳边,又低语片刻。

过了一会儿,他从袖中拿出几张纸,双手呈给太子,对太子说道:“太子殿下,这名单上之人,要么是老朽故交,要么为我门生故吏,要么乃前朝旧臣,皆是可用,可信之人,太子尽可放心。另外若有大变故,非常之际,可派人拿老朽的传家玉佩传召一人,他定会听从殿下调遣,赴汤蹈火,再所不辞。”

说罢,俯在太子耳边,私语片刻,又从怀中拿出玉佩,呈给太子。

太子接过玉佩,感慨万千,正要道谢。

那人连忙说道:”太子乃仁义宽厚之明主,他日登大位,实乃江山社稷之幸,黎民百姓之福。罪臣愿赔上身家性命,宗族荣辱,也要力助殿下,一臂之力。臣不求功名与富贵,但求殿下一事。”

言罢,他当即跪下,给殿下跪拜。太子无法阻拦,只得说道:“老大人但讲无妨。”

那人这才回道:“殿下乃仁义之君,只求他日,殿下登大位后,赦免前朝无辜之后。彼时,他们各为其主,虽有过失,但世易时移,还望殿下厚德,化解恩怨,稳定民心,宽恕他们子嗣。罪臣死也瞑目,亦能无愧于先帝在天之灵。”说罢,老泪纵横。

太子被其感动,当时之情景,又历历在目。

太子思虑片刻,斩钉截铁地回道:“老大人宽心,他日,若本太子登位,定然赦免他们,老大人尽可放心。”

他听闻太子允诺,这才起身坐下。那人擦掉眼泪,还嘱咐太子:“这些年来,杀伐太重,民心思定。局势虽稳,但暗流涌动,殿下要事事当心,当以仁孝冶国,殿下声名在外,亦能逢凶化吉。老臣自此后,闭门不出,为太子祈福,也免圣上猜忌。上次所说之事,可暂缓,以免殿下遭人非议。”

太子颔首称是,回道:“听君一席话,如沐春风。老大人今夜就不要走了,与本太子秉烛夜谈,还有很多事情,要请老大人点拨。”

两人又相谈多时,翌日一早,太子派人密送他离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