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朝为田舍郎 > 第五百四十章 长安之变(上)

朝为田舍郎 第五百四十章 长安之变(上)

作者:贼眉鼠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00:29:40 来源:平板电子书

收编马燧对顾青来说不算大事,在他眼里,马燧和他麾下的两千将士不过是一支民间武装,战力不值一提,真正的收获是马燧这个人。

能在半年内将一支由农户难民组成的乌合之众操练到这个水平,马燧的将才其实很不错了,而且从他在山涧设伏和堡寨建筑的布局上更能体现出他的不凡本事。

收编受降,又当着将士们的面给了马燧一记狠狠的杀威棒后,顾青下令撤军,堡寨内有用的东西全部带走,归降的将士也跟着一同带走,回安西军大营。

马燧对归降仍有些不情愿,对顾青也有些不服气,没关系,顾青会用时间告诉他,对一军主帅不服气会有怎样的下场。

“南方各州的地方团结兵很多吗?”

回营的路上,顾青若有所思地问马燧。

马燧被责过军棍,身子痛得无法在马背上骑行,咬牙踩着马镫,半蹲半立艰难地站在马鞍上,闻言道:“安禄山起兵谋反后,大唐各州皆自危,长安未失以前天子下过旨,允许各州刺史组建当地团结兵准备抗敌,有的刺史县令依旨而行,招募了当地青壮组成了团结兵,人数多则数千,少则数百……”

顾青瞥了他一眼,道:“你的团结兵是自己招募的还是隋州刺史授意招募的?”

“隋州刺史奉旨招募过数百团结兵,后来听说安西军在颍水歼灭十万异族军,安禄山叛军不敢南下,于是隋州刺史便遣散了团结兵,毕竟官府供养团结兵要多支出许多钱粮,不如省下这笔开支。末将麾下这两千来人都是我自己招募的。”

顾青叹了口气,道:“居安而不思危,祸事临头时便知后悔了。”

马燧迟疑了一下,道:“全是公爷和安西军之功,才让大唐的南方未被战火荼毒,官员百姓仍可安居乐业,不被叛军凌虐。”

顾青又看了他一眼,道:“听说你在背后说我坏话,说我是欺世盗名之辈?”

马燧垂头道:“末将不明内情,胡言乱语,今日方知其谬,请公爷恕罪。”

顾青微笑脸:“我若是那么宽宏大量的人,还治什么军,打什么仗,说我坏话的人当然要受到惨烈的报复,否则说我坏话的人会越来越多,马将军,等着吧。”

马燧惊愕地看着他。

传闻中的顾公爷竟是这种人?说好的爱兵如子治军有方呢?不按套路出牌啊。

马燧久久没吱声儿,顾青却道:“你那臭不要脸的‘征北大将军’官职是谁给你封的?”

马燧顿时露出赧然之色:“末将招募团结兵,打算实力壮大后北上抗击叛军,自然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官职,正值时局大乱,末将于是自己封了个官儿……”

“赶紧把你那破旗幡烧了,不够丢人钱,什么‘征北大将军’,朝廷可从来没封过这种官职,回头我向太子殿下上疏一道,给你个都尉,若在战场上立了功,会有加封大将军的机会。征北大将军什么的,以后再也莫提,会连累我抬不起头来,太丢人了。”

一番话将马燧打击得遍体鳞伤,垂头萧瑟地道:“……是。”

顾青冷笑,新收获一位名将,但对名将不能惯着,要让他快速融进安西军这个群体,必须不断磨练他,敲打他,报复他,否则怎能让他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温暖?

行军走出太白顶时,山脚下迎面而来一骑快马。

快马飞驰到顾青面前,马上骑士抱拳道:“公爷,大营段先生请公爷速回,段先生说,长安城有紧急军情。”

顾青目光一凝,长安城的紧急军情,莫非跟冯羽有关?

“全军急行军,快!”

…………

长安城。

叛军占领长安城后,对这座昔日的大唐国都并未太多破坏,毕竟这是安禄山即将称帝的地方,它已经是叛军自己的城池,对它破坏是跟自己过不去。

叛军不仅没有破坏城池,对城中的士子百姓也未过多为难,长安城基本保持着原来的样子。东西两市的商铺依然每天开店做买卖,贩夫走卒和商人们仍旧为生计而奔波,每天进出城门的胡人商队依然络绎不绝。

不同的是,由于战乱,长安城的物价涨了不少,由此而造成了民间的不安,安禄山倒真将长安城的百姓当成了自己的子民,甚至颁布了粮食不准涨价的禁令,并且杀鸡儆猴当众斩了几名趁乱涨价的不法商人,将粮食价格暂时打压下来。

在其位而谋其政,已有称帝野心的安禄山在占领了长安城后,确实颁布了几项算得上善政的政令。

朱雀大街两边的权贵华宅很多都已空了,权贵们跟着李隆基仓惶逃走,留下一座座空宅被叛军的将领占据,讽刺的是,有三百多名官员没走,或是没来得及逃走,留在长安城立马选择了变节投敌,成了安禄山的臣子,其中就包括了王维。

所以如今的安禄山麾下有文有武,每日兴庆宫议事时,看着殿内站得满满的文官武将,在他面前毕恭毕敬禀报各种军事民生事宜,安禄山渐渐有了一种志得意满的虚荣感。

大权在握,生杀予夺,安禄山的野心也随之疯长。

是时候了。

北方已占,河南与关中亦在彀中,大唐的半壁江山在手,所谓的天子被自己打得仓惶逃窜不知所踪,整个大唐的抵抗力量只剩下朔方灵州的太子,和南方的安西军。

天命大势皆系一身,剩下的两支抵抗力量还重要吗?

对安禄山来说,重要的是名正言顺的名分,是顺天命而统万民的正统王道,是有君有臣的朝廷。

天宝十五年五月,叛军部将史思明率先上疏劝进,请安禄山顺天命,即天子位。

史思明带了头,别的部将顿时恍若梦醒,急忙跟着上疏劝进,纷纷请安禄山登基。

安禄山乐呵呵地刚准备点头答应,麾下的谋士严庄,高尚急忙拉住了他,然后认真地告诉他,新君即位不要那么猴急,吃相太难看了,按规矩必须要群臣三请,而新君三辞,以表谦逊之德,最后才会勉为其难状答应下来,万万不可别人一劝你就屁颠屁颠答应的道理,传出去便是千古笑柄。

安禄山很不满这种破规矩,无奈既然占了中原江山,就要按中原的规矩来办,于是部将们上疏劝进后,安禄山断然拒绝,演技非常精湛地训斥史思明等部将,难得这个时候他还能想起当初造反时的初心,斥责部将说自己起兵并非谋反,而是为了清君之侧,他安禄山对大唐天子的忠心天日可鉴,怎可妄自称帝,背上千古骂名。

训斥过后,别的叛军将领将信将疑,唯独史思明非常清楚安禄山的野心,于是继续不屈不挠地上疏劝进。

部将们见史思明不顾安禄山的斥责继续劝进,顿时都恍然大悟,于是也跟着上疏。

第二次上疏,安禄山再次疾言厉色地拒绝。

史思明等部将于是第三次上疏劝进,这次史思明不知从哪里高价请来了一批百姓当托儿,写下一封热情洋溢的血书,泣血请求安禄山顺应天命,即皇帝位。不仅如此,他还联系了部将和百姓们一同跪在兴庆宫门外,跪求安禄山即位,声势搞得颇为壮观。

这一次安禄山没急着拒绝,而是仰天叹了口气,默默流着泪道:“天命如此,夫复何言,愿大唐天子恕我,我非逆臣,只是天命人心所归,不得不顺天而为,便依臣民所请,暂代大唐天子即位……”

说完安禄山又露出严厉之色,大声道:“若大唐天子还政于都,我定将皇帝位禅让于他,天地可为证,我绝不贪恋权位,只有一颗对大唐的赤胆忠心!”

兴庆宫内,劝进的史思明和部将们无语地看着他,看着安禄山嘴唇一张一合,说着这些虚伪至极令人呕吐的话,安禄山的言语听在众人耳中却自动翻译成了另一种意思,“大家都听着,我给大家放个屁,噗——”

一番虚伪的推辞拒绝后,安禄山像个伪装成贞节烈妇的暗娼一样,半掩着门忸忸怩怩地宣布自己要即位称帝了。

太史监官员战战兢兢上前,当着安禄山和众将的面测算了黄道吉利,掐算一番后,算出今年五月廿六为吉日,宜称帝,宜下葬抬棺。

安禄山算了算,这个黄道吉日居然是三日之后,不由大喜过望。

幸福来得好突然,令人连顺从的姿势都来不及摆好。

于是安禄山拍案而起,决定了,五月廿六登基大典,身边的谋士严庄与太史监的官员测算之后,请奏将新朝定国号为“大燕”,定都城为长安,安禄山欣然准许。

文武官员纷纷跪拜,君臣一派欢腾欣悦。

谁都没发觉,欢庆的人群里,几双怨毒的眼睛正冷冷盯着得意忘形的安禄山,目光里浓浓的杀机混淆在欢腾的气氛里。

夜半子时。

安禄山二子安庆绪府邸,数人聚于密室内,昏暗摇曳的烛影下,几个人正在低声窃窃商议。

一身绯色官袍的冯羽在烛光中显得阴森莫名:“殿下,安节帅三日后的登基大典正是起事的大好时机,臣请殿下速速决断,在登基大典之时刺杀节帅,臣等皆愿奉殿下为大燕新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