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六十六章 嘉庆登基

大清疆臣。 第六十六章 嘉庆登基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广兴笑道:“阮大人多虑了,太子殿下从未想过,让阮大人回报什么。只是阮大人这般国士,若不尽心相待,那岂不失了人心?哈哈,听说阮大人新定了亲事,对方是衍圣公家的千金呢。太子殿下也告诉下官了,来年阮大人成婚了,只管尽快上报,封赠诰命之事,绝不会误了阮大人。其实这样,阮大人来京城做官,倒是也方便了不少。这西华门之外只一二里路,就是京城的衍圣公府,阮大人回了京,便先住在那里,朝廷里有了事,办起来也快些。”

听到这里,阮元终于清楚,颙琰这次让广兴前来,其本意应是让自己留京任职,一时间也有些犹豫,只好先道:“广主事,在下已任了浙江学政,太子殿下的登基大典之后,在下便要南下了。这留京任职之事,怎么说也要三年以后再行商议吧?”

“这个不难。”广兴笑道,只觉他言辞神色,都似提前预料到阮元想法一般,从容不迫。“太子殿下若是登基了,这自然也是要提拔新锐之才的。太子殿下原本就熟知阮大人,待到明年,便另择一人去浙江做学政,将阮大人留下,又有何不可?只是下官听说,阮大人为官只有七年,或许资历是浅了些,想进军机处,还需要一番功夫,不过既然太子殿下有意,阮大人也不急在这一时,是不是?至少下官看着,未来军机处里,总是有阮大人一席之地的。”

听到这里,颙琰心意,阮元已清楚了**成,想来颙琰做太子,也只有四个月,很快便将成为新帝。可他之前十余年潜邸生活,与外臣结交有限,这时也自然只能先挑熟识之人加以重用。颙琰熟识大臣不多,阮元是其中之一,所以颙琰想将他留在京城,或许也是为了未来对抗和珅之用。

“太子的授业之师是朱恩师,朱恩师向来不曾屈膝于和珅,想来丙午年后,恩师便被调离京城,至今还只是广东巡抚,我这个做学生的,官品都快赶上他老人家了。这里自然也有和珅的缘故了,是以太子即位,必然要选用亲近,与和珅抗衡,若我真的留在京城,这抗衡和珅之任,也就非我莫属了。可眼下的我……”

想到和珅,阮元也意外想起了与和珅抗争不屈的武亿,也想起了那日离别之时,武亿对他说的话:

“……这朝廷,这天下,将会有一番大变动。也或许,这番变动,眼下已经开始了……你也好早日有了这个准备,到时候若是真有了变动,也当顺势而为。或许,朝廷惩恶锄奸的最关键之处,便是你的动向了……”

而钱大昕也对他说过,自己乡试座师是朱珪,会试座师是王杰,可翰林教习却是和珅。又兼自己已是二品学士,来年将与衍圣公府联姻。这样想来,日后自己的影响力,无论如何,都会与日俱增,很可能会被颙琰与和珅同时盯住。自己自然不会与和珅共谋,但这几年来,也没做过得罪和珅与其他和珅党羽的事,说不定和珅还会想着笼络自己。而他一旦得知颙琰已经抢先一步用了自己,也很可能立刻翻脸,对自己处处打压。

所以,若是眼下同意颙琰留在京城,只怕自己很快就会被卷入这场斗争的漩涡之中。而且,自己虽已在山东有了些实干功绩,可相比于二品要职,这些功绩依然不够,若是自己在京中被人盯上,仅凭实绩不足这一条,就很容易被人限制,处处无所作为。这样想来,与其这个时候答应颙琰留京,还不如先去杭州三年,做好更多准备。

想到这里,阮元也对广兴道:“广主事,太子殿下一番心意,在下已清楚了。只是,在下以为,在下既然已经得了浙江学政的实任,便应先做完这三年学政。太子殿下这番心意,只恐在下难以承受,还望太子殿下和广主事见谅。”

广兴笑道:“阮大人,这样说就言重了吧?阮大人是觉得京官清苦,不如外官自在吗?其实阮大人大可不必这样想,阮大人应该知道,来年您和衍圣公府结了亲,那衍圣公府自然要供应尊夫人衣食用度,阮大人那一份,当然也不会缺了。而且阮大人在京城,就直接在衍圣公府成亲,这样岂不方便?或许到那个时候,太子殿下,不,皇上,还要对阮大人多加赏赐呢。”广兴这“皇上”二字,乃是压低了声音而发,想着应该只有自己与阮元可以听到。

不想阮元后面的话,却全然出乎广兴意料:“广主事,在下对太子殿下登基之事,所知也不算少了。太子殿下上个月曾经上奏,请皇上于内禅之后,继续决定朝中大事,这件事广主事也应有耳闻吧?”

这件事阮元却没有说谎,颙琰做太子后,为彰显自己孝心,也考虑到乾隆平日心性,深知自己即位之后,立刻亲自决定朝政,定会让乾隆不快。而自己此时势力尚弱,难以违逆父意。是以乾隆定了他太子之位后不久,他便上疏称暂不亲政。广兴入毓庆宫办事时,正值颙琰给乾隆上表,是以这一节他是清楚的。

想到这里,广兴也道:“阮大人,太子殿下上言暂不亲政,此事我也知晓,却不知阮大人做京官与否,和殿下亲政有何干系呢?”

阮元道:“既然殿下不愿立即亲政,那殿下眼下应该先拔擢的,乃是精于文才诰敕的词臣。说到这个,在下实在是有些对不起太子殿下了。在下督学这两年,一直都在评阅他人试卷,这典章诰敕之事,也一时生疏了很多,就说这大典制诰之事,若是交由在下来办,只怕现下仍作不出呢。是以眼下太子殿下应该考虑之人,并不是在下。”

“更何况,太子殿下从被立为太子,到之后继位,这一共也只有四个月时间。太子殿下之前深居潜邸,故而对于太子德行人望,想来此时天下百姓,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才是。江浙又是人文渊薮之地,更需要尽快宣明太子德行。我与太子之前相识,现下去做这个浙江学政,想来更有利于两浙士人尊崇今日之太子,明日之新君才是。广主事,您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广兴听着,一时也有些诧异,沉思了片刻,才终于有了些眉目。眼看阮元理由充分,虽然自己也有言相辩,但若是纠缠下来,也不知何时才能有共识。便先说道:“既然阮大人如此坚持,下官再出言相劝,反要惹得阮大人不快了。下官这便先回去,问过太子殿下,再回来答复阮大人。”最后,广兴也不免耍些小聪明,再一次搬出颙琰,试图施压于阮元。

阮元倒是没再拒绝,道:“广主事今日辛苦,在下原是该送送广主事的,只是内阁中礼制议定,实在也缺不了在下,还望广主事见谅。若是见到太子殿下,还望广主事禀报一声,昔日赠药之恩,阮元日后,必当相报。”说罢,二人相互作揖告别,阮元也先回到内阁之中,继续公务。

广兴这边刚刚走出门口,忽然发觉身边有人,转身一看,连忙拜倒,道:“见过太子殿下!”原来颙琰此时,正站在内阁之外。

颙琰看着广兴略有慌张之色的面容,却依然从容,道:“阮阁学他……不愿留在京城,是也不是?”

广兴道:“回太子殿下,是臣愚钝,臣口不择言,想是冒犯了阮阁学,竟辜负了太子殿下一番心意,臣甘愿请罪!”

颙琰也笑道:“方才我已到了这里,你办事勤勉也好,愚钝也罢,我心里清楚。阮阁学告诉你,眼下我缺的是精于文诰的词臣,而非他这个浙江学政,他去做了学政,也是帮我安定了两浙士人之心,我没说错吧。这番话,我已清楚了,却不是你的错,起来吧。”

广兴这才站起,其实他方才也已猜了个大概,而颙琰对其中内情,也自知晓。原来方才阮元所言,劝颙琰先用词臣,乃是暗中劝告他不要过早插手各大任事部院之意。依清代官制,京城之中,最具实权的,便是六部和都察院,后面是大理寺,此外虽也有通政、太常、光禄、鸿胪等各部京卿,实权却是不大。

但这些职务,却常常被视为升迁中转之所在。清代六部第三级官员郎中是正五品,六部侍郎却是正二品,是以京官自六部升迁,历来极为困难,三四品京卿只有少数位置,要不然就只能外放,日后想再回到六部,希望渺茫。也正因如此,文官们也大多可以接受这些职务。

此外,京城中品级较高的文职,便是翰林院和詹事府,此时翰詹职能,已渐趋同,主要是掌管衡文制诰之事。因为翰林侍读、侍讲学士是四品,而詹事府尚有三品的詹事和四品的少詹事,是以文官自五品升迁,若是文辞华美之人,往往可以充任这些职务,以便进一步升入六部做侍郎。而且,翰詹相比于京卿,更容易受皇帝信任,升迁速度一般更快。乾隆之前安排阮元做詹事,也是想着以此为基础,逐步提拔阮元。

此时对于颙琰而言,既然他已经下了决心,即位之后,大政仍由乾隆亲决。那这个时候就在六部安插人手,显然并不明智。但先在翰林、詹事之中提拔词臣,日后再行升迁,却不失为一种便利的方案。

而对于阮元而言,这些问题都已经没有了意义。阮元此时已经是从二品,如果颙琰要再行提拔,几乎只有正二品的六部侍郎一条路可走。这样不合乾隆心意,也不利于颙琰新登帝位,巩固位置。而如果颙琰不提拔阮元,从二品的内阁学士实职极少,阮元资历又有不足,在京中继续留任,容易被闲置,对颙琰也没有什么帮助。不如先外放做个学政,既可以帮颙琰联系两浙的不仕文人,也好有些实务来做。三年后如果颙琰想要继续重用他,也就会有更充分的理由。

颙琰刚才便已在内阁门前暗自驻足,是以阮元与广兴的谈话,他也已经听到了不少。暗自反省,也确是自己做了太子,心意操切,于用人之事上,不免有些急躁了。想到这里,也对广兴道:“阮阁学的事,我已清楚,便不再议了。眼下却还有一事,需要你去告知戴衢亨戴学士才是。”他想着阮元所言“精于诰敕的词臣”,应当便是戴衢亨。他也清楚戴衢亨为人清廉自守,本就与和珅素无来往,又并无过激言辞,此时用或不用他,对于和珅而言,不至过分起疑,是以让广兴先去联系戴衢亨,准备予以重用。

广兴本就聪明,这一来一往,自也会意,便告辞退下了。想着未来之事,已渐渐有了筹划,颙琰也放心的离开了内阁。

嘉庆元年的第一天,大驾卤簿在太和门外摆列已毕。而乾清门前,三位大学士,几位内阁学士取了皇帝之宝。由阮元、那彦成与另外两名学士富俊、邹炳泰一同,将皇帝之宝置于太和殿宝座之左的案几之上。

随后,群臣往养心殿请了乾隆,乘御辇前往中和殿,在殿内奏元平之章,颙琰带领王公重臣先行九叩大礼。行礼完毕,乾隆乘御辇来到太和殿,先行就座。太和殿宝座右侧,此时也设了另一处御座,是群臣议定礼成之后,乾隆所坐之处。

接下来,太和殿中奏起丹陛大乐。阿桂与和珅两位位次最前的大学士,引领着颙琰来到御座之前,和珅取了皇帝之宝,跪进乾隆,颙琰则西向而跪,自乾隆手中接过了皇帝之宝,再转授于阿桂奉持。乾隆坐于右侧御座,群臣再行大礼,奏乐,之后乾隆还宫。爱新觉罗颙琰正式成为清王朝第七位皇帝,史称清仁宗,民间多以年号称之,即嘉庆皇帝。

嘉庆暂归保和殿,换了礼服,之后再次来到太和殿,终于坐上了正中的皇帝御座。此后再兴元平之章、庆平之章,群臣向嘉庆再行三跪九叩大礼,戴衢亨作为撰写文诰之人,此时也上前宣诏道:“朕缵绍丕基,抚绥函夏。勤求治理,日有孜孜。仰赖上天眷佑,列圣贻谋……功迈十全,恩覃**。普免各省漕粮者三,地丁钱粮者四,展义巡方,行庆施惠,蠲逋赈贷,不下数千万亿。振兴士类,整饬官常,嘉与万邦黎献,海隅苍生,同我太平。跻之仁寿,日慎一日,六十年于兹矣……昨冬颁朔届期,特宣布诏旨,明定储位,以丙辰为嘉庆元年……皇太子仁孝端醇,克肩重器,宗祏有托,朕用嘉焉。已诹吉祗告天地宗庙社稷,皇太子于丙辰正月上日即皇帝位。朕亲御太和殿,躬授宝玺,可称朕为太上皇帝。其尊号繁文,朕所弗取,毋庸奏上。凡军国重务、用人行政大端,朕未至倦勤,不敢自逸。部院衙门及各省题奏事件,悉遵前旨行,履端首祚禅授上仪……所有鳏寡孤独,及残疾无告之人,有司留心以时养赡,毋致失所。于戏,常厥德保厥位,深维创业垂统之心,本诸身徵诸民,聿昭继体,守文之治,钦此!”

之后,群臣再行三叩之礼,乾嘉易代的禅让大典,也如期礼成。阿桂也如之前商议好的一般,先上致仕表文,嘉庆已从乾隆那里得知事情始末,便一如乾隆许诺,准阿桂五日一赴军机处。阿桂谢恩之后,嘉庆便回到乾清宫,与诸王藩臣一道饮宴去了。

随后,紫禁城内,也册立了嘉庆原来的嫡福晋喜塔腊氏为皇后,纽祜禄氏册为皇妃。文武百官俱加一级,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荫一子入国子监读书。阮元已收了阮常生为子,便应依例送他入京,只是阮元想着阮常生此时年纪还小,准备暂时推辞,待再过数年,阮常生成年,再行入监之事。

数日之后,阮元在京公务已经办理完毕,便再携了家眷,一路南下,去往浙江学政任上履职了。

正月南下,正好运河一带,不少河道尚未解冻,阮元一行也只得先从陆路沿河而南,直到徐州,方有通行的水路。看着这日已是正月三十日,行船渐至扬州的茱萸湾前,行船之人也来问过阮元,是直接走运河南下,还是取道扬州。

“向右,进扬州吧。”阮元吩咐道。想来自己之前扬州一别,至此时已有整整十年,十年时间,多少亲人、熟人,相继离世,若是再不回扬州一次,只怕故识之人,也再见不到一面了。尤其是家中的杨禄高,这时也快六十了,想起杨叔叔为自己一家辛劳一生,却始终难以报答,阮元也不是滋味。

到得扬州码头,阮元便让人去通报了杨禄高,待得自己一行到达家门口时,杨禄高早已守在门口,眼看阮元衣锦还乡,也喜不自胜,喃喃道:“伯元……是伯元吗……十年了啊……你出息了,杨叔、杨叔为你高兴着呢……”一边颤颤巍巍的走了上前,他在阮家帮忙劳碌多年,身体本已衰迈,此时心情激动,更是差点站立不稳。

阮元也连忙上前,扶住了杨禄高,道:“杨叔,十年了,您……您老人家守着这个家,才是真的辛苦。杨叔,我出扬州这些年,总算……总算也有些俸禄了。眼下家里人也不多,正好该我奉养您了。要不这样,我过几日还要去杭州赴任,杨叔您要是不嫌弃,便和我一道去杭州,到了那边,也不用您做什么,您就好好修养,颐养天年,如何?”

杨禄高也笑道:“伯元,我的事,你应该清楚才对。做官的地方,我是不想去了,杭州我听说过,很不错,可我在扬州,总是住习惯了,也不想换地方了。再说了,我这些年有些事确实做不动了,可咱家也宽裕了,找几个人帮忙办事,也是有余力的。蒋二,你且过来,见过阮大人、杨吉和文如罢。”这时阮元才发现,原来杨禄高身后,还站着一个年轻后生,大概二十五六岁年纪,目光有神,看起来非常精明。

后生这时也走上前,下拜道:“小人蒋二,见过阮大人、杨大哥和刘夫人。小人早知主人大名,今日得见,实在是三生有幸。”阮元也不多言,忙让他先站起来。

杨禄高道:“这蒋二啊,是北湖那边家里的伙计,前些年湘圃在家的时候,觉得家里事务,除了我便没人能操持了,就去了北湖一次,正好看他人精明,记账的时候,脑子快,就让他到我们家来了。这两年啊,办事都勤快,家里收入开支,算得清清楚楚,帮我省了不少事呢。伯元,我听湘圃说,你眼下家里,却还没有个主管账目之人,你二叔平日读书不少,记账的事,也不在行。那不如这样,这一次你南下,我便让他与你同去杭州,如何?扬州这边账目开支,我都给你送过去,反正账也不多,路也近。”

阮元想想,杨禄高在家中毕竟年纪大了,有蒋二帮着,也更方便,道:“杨叔,你眼下再做这些家事,也不方便了,我那边毕竟还有人可用,还是让他在这边留着,伺候您才是。”

杨禄高摇摇头,道:“扬州这边家里,原本事情也不多的。剩下的事,我自己办,也没什么问题。其实我是想着,咱家主要的开支,其实是在你那边,蒋二在这里虽然也能办事,可他聪明着呢,若只办家里这些杂事,是大材小用了。到你那里,也是为了他好。”

阮元看杨禄高态度坚决,也不好拒绝,便点了点头。杨吉看阮元似乎也没有其他事了,也对杨禄高笑道:“杨叔,还记得我吗?这十年我去了京城、济南,在山东绕了好大一圈呢。杨叔,当年我想着和伯元一起去京城,您没拦我,真得好好谢谢您。”

“你谢谢我做什么?这一趟你可不能白跑,来,叔问问你,你这去了外面十年,可有什么有趣的事,说来给叔听听。”

“有趣的事那可多了,就说那济南府……”

“杨吉。”阮元见他叔侄重逢,自也开心,可想着还是不能忘了家事。“你也别这么着急,先去市集看看,买两条鱼回来,这十年没吃杨叔做的鱼了,好不容易回来一次,我可不愿意误了时日。杨叔,今日还得麻烦你,再下一次厨了。”

“这个自然,伯元,你做了官,那肯定能做不少好事了。杨叔叔今天也高兴,你这顿鱼啊,怎么也不会少了!”

蒋二才一旁也道:“杨大哥,这市集我陪你去吧,你十年没回来,这里卖鱼的地方,也换了不少。眼下最好的一家在徐凝门那里,我熟。”

“嘿嘿,伯元,这小子倒是挺机灵,平日在家里,没少费心吧?”

“哪里哪里,家里办事,都是应该的。”

说着,杨吉便和蒋二一道,去市集找鱼了。阮元看着这个聪明伶俐的家中侍仆,也不禁颇为赞许的点了点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