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六十五章 乾隆禅位

大清疆臣。 第六十五章 乾隆禅位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伯元,你刚才说了这许多,我听起来,这糟老头子,就像那体线的师傅,阿中堂、和珅他们,都被他当做傀儡罢了!你说阿中堂功勋卓著,再无人可及,所以他为了不让阿中堂得势,就用了和珅。用着和珅,又怕和珅得势,所以一大半的官位上,都是与和珅不睦的人。可这些人呢,本身权力有限,成不了气候。这样无论是谁,都没有足够的势力,他自己的日子,也就高枕无忧了。他为何要在那么多书画上盖章?只是因为那些书画,也不过是他的傀儡罢了!”

“他以为把大臣当傀儡,自己做傀儡师傅,就天下太平了吗?现下看来,他已经错了!傀儡不过木雕彩绘,可人却是有心性的。为了让大臣都甘当傀儡,他已经善恶不分,清浊不辨了。他以为用着和珅,牵制住了阿中堂,就没有人能威胁自己了。可这不是等于告诉天下人,忠臣和奸臣并无不同,清官与贪官也无二致吗?长此以往,又还有多少人愿意和你一样,还想着什么上报皇恩,下安黎庶?还有几个人能自持操守,不去逢迎和珅,做他的党羽?”

阮元听了,也不禁大为惊讶,只觉得这些话,似乎杨吉是不会想象到的,也问道:“杨吉,你不是只看了一场傀儡戏吗?怎么现在,你能说出这许多话啊?”

“你当然不知道了,你当时想着考举人呢。再说了,我当时看了这些,也不会告诉你。”杨吉道:“只因那一日,演傀儡戏的地方出了事故。之前演戏的老师傅说自己老了,干不动了,想让徒弟去牵线。徒弟手法还不错,可不想,这徒弟平日手法虽精,却忘了保养傀儡。结果那日上台的傀儡,都是用了很多次,眼看就要裂开的。这徒弟对手法也自信,动作很大,结果一不小心,几个傀儡撞在一起,就都碎了。傀儡尚且如此,又何况人呢?若是这糟老头子再这样自以为是下去,只怕这天下,也会像那傀儡一般。当日我坐在前面,亲眼看着,傀儡的衣服、头、四肢都裂开了……可眼下这位傀儡师傅,还自以为自己手法有多了不得呢!这事说来我也快忘了,可你今日说到糟老头子要让位,说着阿中堂,说着和珅,我当然就想起来了。”

阮元听着这番话,心中也莫名有些伤感。可思来想去,他总也不愿意去责怪乾隆。

“杨吉,你记着。”阮元虽然用词颇严,可语气却很温和。“你在我们家里,这些话说就说吧,咱家人少,我不说出去就是了。到了外面,就不要这样说了。而且,无论如何,我眼下官职俸禄,都是皇上所授,若没有皇上,即便我读书再多,做事再勤,想六年半就做到二品学士,哪有那么容易啊?我自己的事,自己总要去做,可皇上的事,我……我没资格说三道四。”

“那这样下去,你还怎么上安国家,下报黎庶?就靠给学生改卷子吗?我看着,这样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啊?”

“杨吉,我今年也才三十二岁,以后的日子长着呢。这天下之事,你看着,我也看着,你清楚,难道我糊涂了?可我还是相信,如今,天下事,尚可为。”阮元这样安慰着他。

“话是这样说,那未来究竟会发生什么,你能未卜先知?”

“我不能,可我想着,眼下先做好内阁学士、浙江学政的事,日后,机会只会越来越大。但我要是这些都做不好,那又有什么未来可言呢?”

只不过此时的阮元心中,确实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而这个时候,乾隆也正在微弱的烛光之下,看着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的“正大光明”匾。鄂罗哩在一旁持着蜡烛,烛火之下,那“正大光明”四字,与柱子上的两幅对联,也自一明一暗,时隐时现。

“你进宫多久了?”乾隆忽然问道。

“回皇上,奴才十八岁就进了宫,今年五十八岁了,想来是整整四十年了。”鄂罗哩虽然深知乾隆即将退位,却不敢有半分怠慢和多言。

“乾清宫里的那个匣子,朕已经遣人送过来了,明日的诏旨,朕也已经亲自拟好。想想当日立太子,那是乾隆三十八年,那时候你在宫里啊?朕想问问你,二十二年过来,你有没有想过朕立的太子,究竟是谁?”乾隆的神色却是比往日轻松了不少。

“回皇上,皇上立哪位皇子做太子,那位皇子就是明日的太子,日后的皇上,奴才知道的就是尽心服侍皇上。”鄂罗哩这一句依然滴水不漏。

“行了,你陪了朕四十年,说话该放松些,就放松些吧。这个问题朕想让你如实回答,你有没有想过,朕这二十二年,其实已经把里面的名字换过了,眼下这位太子,已经不是当年朕立的那位了?”

“这……皇上,二十二年了,宫里也有好几位阿哥不幸过世。若是这般,也是天意使然,不是皇上的错。”

“可这二十二年来,朕其实没换过里面的名字。”乾隆不禁有些得意,道:“乾隆三十八年以前,朕确实立过别的太子,可惜他们都不幸夭亡……当时朕也想着,是不是朕天数如此,若是如此,索性朕就不立太子了。可想着想着,这大清朝不可一日无主啊,万一朕有个闪失,总是不能让他们自相残杀才是。所以朕当年也是深思了整整七日,才写下这个名字,放在了匣子里。二十二年了,朕知道,外面总有人说朕喜怒无常,已经将匣子里的名字换了数次。哼哼,他们太自以为是了,朕确是二十二年没换过人,怎样?这一次,只怕不少人都要失望了。”

鄂罗哩也连忙点头称是,乾隆又道:“这一次朕写下的名字,封存了二十二年,明天终于要如期开启了。也就是说,这位皇子,乃是真命天子,你日后服侍新天子,自然也要倍加勤勉才是。不过朕还是想问问你的真心话,你真的不想现在就知道太子是谁?”

眼看乾隆如此相询,鄂罗哩也不禁笑道:“皇……皇上,这太子之名,自然是全天下都在翘首期待了。但奴才的想法,总是比不过皇上的想法才是。而且,奴才和四位阿哥熟识也已经这么多年了,其实心里这份好奇之心,反而淡了不少。”

“你这样说,朕也相信你。”乾隆并未多问,又道:“乾隆三十八年,你再想想,朕立的是谁。眼下,圆明园中宫门,除了这里的,勤政殿的,洞天深处的,还有左手边那座亮着灯火的偏殿的,都已经关闭了。朕已给那位皇子传了旨,让他今夜到那座偏殿去暂候,明日一早,便宣布由他即位。”

鄂罗哩回想当年情景,渐渐有了答案,也答道:“皇上圣明。”

“回去吧,要是他过来了,见到我们也不方便。”乾隆道。说着,鄂罗哩让后面的太监关闭了正大光明殿正殿,服侍乾隆回去就寝了。

而此时的大宫门前,正有一位“不速之客”想要进入圆明园内。

“和中堂,今日皇上有旨,自戌时大宫门关闭,任何人不得入内,还请见谅。”大宫门前的守卫道。

“无妨,皇上也对我下了旨,明日册封皇太子,有一件礼器却忘在京城中了。我连夜从京中取了礼器过来,也是为了明日册封大典啊。”和珅看起来倒是很客气。

一旁的呼什图也说道:“这位大人,皇上是对我二人传的旨,怎么,大人是有疑问不成?你且暂时开一下门,我二人送完礼器就走,要不然,误了明日册封大典,你担待得起吗?”听到这里,守卫自然不敢再坚持己见,只好打开了一条门缝,让二人进去。守卫都知道和珅这时权势地位,如果将此事告知乾隆,或许和珅全然无事,自己反倒被和珅盯上,官位不保,所以也没人再问此事始末。

眼看前面就是正大光明殿,呼什图也悄声对和珅道:“和中堂,我听得没错的,今日尚能开启的门只剩这几个,必是那位被选为太子的王爷,要从此地路过。想来和中堂这首迎之功,太子也会感念的。”

“好,那就再等等。”和珅见各门未闭,知道“太子”还未到达大宫门前。

过得约有刻许,东首的洞天深处方向,渐渐出现了一盏灯。

这盏灯越来越亮,直向着大宫门方向而来,大家都清楚,想进入正大光明殿附近的偏殿,必要从这里经过。

而灯下的人也逐渐明显起来,乃是永琰。

和珅当即上前,跪地之后,双手将礼盒奉上,道:“臣和珅,参见皇太子殿下,太子殿下千岁。太子殿下勤学仁孝,有上天好生之德,自是万民之福。臣在京中偶得此玉如意一柄,现将其奉上,愿太子圣德,化于天下。臣得效犬马之劳,亦有荣焉。”

永琰却看似神色不变,道:“和中堂此番心意,我知道了。无论今日来年,和中堂都是我大清股肱社稷之臣。愿中堂勿忘皇上重用之恩,永琰日后,亦当视中堂为伊、周,国家大事,还望中堂不辞辛劳才是。”说着,也没有其它谦辞,收下了玉如意。

永琰自向着偏殿方向去了,可和珅却依稀想到,永琰与自己也多有相遇之时。可他无论哪一次与自己相遇,都是这般温和从容,宠辱不惊,这一日也无甚变化。可他越是这般从容,和珅心中,却反而越是没有把握。

未来的皇上,心中到底是何打算,他实在是猜不透。

不过眼下对于和珅而言,最要紧的乃是不让乾隆知道他此夜之事。呼什图自也打听得周密,这日圆明园前轮值宿卫,每人都暗自给了三十两银子,想来这件事他们也不会再说出去。

九月初三日,在京王公、百官齐聚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前,乾隆当着百官之面,让两名太监搬出了匾后的匣子。鄂罗哩取来钥匙,乾隆亲手用钥匙打开了匣子,道:“朕知道,你们等今天这个日子,等了二十二年了。你们今日猜、明日猜,猜来猜去,朕都听到了,朕都听烦了。都以为自己聪明是吧?那你们就听听,听听谁猜对了,谁猜错了。猜对了,没有赏,猜错了,朕也不罚。朕今天也把这份密旨给大家看看,若是还有不服的,就拿朕今天这份诏书,和这份密旨对比一番,如何?鄂罗哩,宣旨吧。”

鄂罗哩打开了乾隆亲手写下的这份诏旨,交给了素来主持礼仪之事的大学士王杰,百官只听王杰的声音道:“朕寅绍丕基。抚绥方夏。践阼之初。即焚香默祷上天。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嗣于癸巳年冬至,南郊大祀。敬以所定嗣位皇子之名,祷于上帝。并默祷所定嗣位皇子,倘不克负荷,即降之罚,俾臣得另简元良,以为宗祏延远无疆之福。又于盛京恭谒祖陵时、敬告太祖太宗在天之鉴。是朕虽不明立储嗣,而于宗祏大计,实早为筹定,特不效前代之务虚文而贻后患耳。……兹以十月朔日颁朔,用是诹吉于九月初三吉日,御门理事。召皇子、皇孙、王公大臣等将癸巳年所定密缄嗣位皇子之名,公同阅看。立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为皇太子,其以明年丙辰为嗣皇帝嘉庆元年。现届归政之期已近,所有册立皇太子典礼一切虚文,俱不必举行。其明年归政一切典礼仪文,著军机大臣会同各该衙门,敬谨条议以闻将此通谕中外知之。钦此。”

听到这里,群臣又哪里有半分疑虑?接下来要做的,也不过是山呼皇帝万岁,皇太子千岁,大清朝长享太平、繁荣昌盛之语罢了。

既然群臣已无异议,永琰便出班而前,跪接了诏旨。自此日后,他即改名为颙琰,以免皇族避讳之难。而次年年号也终于确定,为嘉庆元年。自此,清高宗最后二十二年的立储之争,彻底画上了句号。

乾隆六十年的冬天,京城的雪比之前数年都要大,据称雪深六寸,时人颇以此为吉兆。

阮元也开始了太子登基大典的筹备工作,也正是大雪纷飞之中,父亲的家书寄到了京城。其中写着,自己与孔璐华的婚事,已经议定,只等来年他赴杭州上任,便举行婚礼。

只是看着这份家书,阮元心中,却也暗暗浮现出了一股忐忑之情……

乾隆六十年的最后两个月,乾隆禅位、太子继位的典礼议定,也正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内阁、翰林院、詹事府,各自派出了不少官员,合力商议典礼细节。由于三位在京大学士都身兼军机大臣,此时也暂由内阁学士,已确定要进入军机处的台布在内阁统领三部官员。阮元和那彦成都在其列。

此外,参与典礼筹办的官员中,另有一位翰林侍讲学士戴衢亨,号莲士,乃是乾隆四十三年状元。其兄长便是乾隆五十一年,在江南帮助朱珪主持乡试,一同录取了阮元的戴心亨。是以阮元虽官职高出他两级,却一直视他为师。戴衢亨掌管文诰之事已有多年,此次大典文诰,也由他一力撰写,倒是给其他人省了不少时间。阮元则与那彦成一道,重点商议仪仗之事。

这日内阁诸人,商定了卤簿次序,将步辇置于太和门外,五辂、驯象、仗马、黄盖、云盘、则安置在午门之外。太和门内设丹陛大乐,前檐下设中和韶乐。百官则一如元日,集中于太和殿内。至于最关键的授宝之礼,则应由乾隆亲授于太子。看着看着礼乐仪范,渐已安排完毕。忽然,台布自殿外上前,在阮元所在之处停了下来,道:“阮阁学,还请随我过来片刻,外面有人在等阮阁学。”

阮元道:“台大人,门外竟是何人?”

台布道:“看样子,是个六品官,砗磲顶子。但他说,他是奉了太子之命,有些事想告知阮阁学。我看他腰牌,确是可以出入毓庆宫的。阮阁学这里要是不着急,就由在下先行商议,如何?”

此时颙琰定了太子之位,也遵照乾隆旨意,改居于毓庆宫。但他做太子的时间,一共只有四个月,所以也来不及新置东宫官员,只好从六部候补官员之中,挑了些会办事的临时办理东宫事务。这些官员不是长年淹滞,就是纳赀补官,在京中素来地位不高,是以台布言词,却也不太客气,甚至连对方是谁都没有问清。

阮元听了台布之言,也只好大致与他说了商议之事,随即走出内阁。只见院内果然站着一位六品官员,看面色时,年纪甚轻,体态也颇为从容,却不似一般候补官员,似是世家出身。

阮元自也不敢怠慢,上前行礼道:“在下便是内阁学士阮元,听闻太子有言,却需主事前来告知,请问主事如何称呼,太子所言,又是何事?”

那人道:“在下名叫广兴,家父乃是前中堂高文端公,现下在礼部补个主事。王中堂前日看着在下为官还算勤恳,便将在下举荐给了太子殿下。说来在下却是入赀为官,比起阮大人两榜进士,可要差远了。”

可这一番话说出来,真正吃惊的却是阮元。

原来广兴所言高文端公,乃是乾隆中期的名臣,大学士高晋。而高晋的伯父,是乾隆初年的大学士高斌,高斌之女入宫为妃,即是乾隆初年的慧贤皇贵妃,是以高晋一门,也可以视为外戚。高家原在汉军旗,也因高贵妃之故,得以抬入满洲八旗。此时仍是姓高,嘉庆后期方改为高佳氏。这时阮元听闻广兴乃是慧贤皇贵妃堂侄,又得王杰青睐,想来即便是入赀为官,也应是有才干之人。

想到这里,阮元也还礼道:“原来是在下失敬了,之前久闻文定公、文端公贤能之名,本应是在下早早拜访广主事才是。不料今日,竟要广主事为在下传旨,实在是在下思虑不周了。”所谓文定公即是高斌,汉人入旗者风俗不一,比如此时的河道总督李奉翰是汉军旗人,可姓名完全保留了汉俗,广兴之父高晋亦然。但广兴自称姓名时,不言高姓,应是入了满洲八旗,从了满俗之故。是以阮元也因人而异,称他“广主事”而非“高主事”。

广兴也不在意,道:“阮大人多礼了,其实今日下官前来,是因太子询问之故。太子殿下与我等言事之时,曾言三年之前,曾与阮大人万寿寺一游,彼时阮大人风采学问,太子记忆犹新。哈哈,或许阮大人也不知,阮大人所作诗文,现下京中已有抄本了,下见沧溟上绛霄,城头一阁独超超。天能包括鲸波静,日有光华蜃气消。阮大人出京三年,所见风景,自然倍于我等京中繁忙之人了。”

阮元听着,心中也不禁暗暗佩服眼前这位广兴主事,这首诗是他在鲁东督学之时,登临登州蓬莱阁所作。想着应该流传不广,不想广兴不仅知道自己作品的抄本,还能将此诗前半段都背出来,即便有颙琰授意,他也当是个精明强记之人。

广兴见阮元神色,已稍有触动,又道:“阮大人外出做这学政,山东十府二州,自然都要走一遭了。有些地方,还要去两次吧?阮大人勤于公事,太子殿下是真心敬服的。只是殿下谈及阮大人时,却也说……阮大人身材瘦弱,家中不久前又遭变故,学政俸禄不多,开销却是不小,又兼车马劳顿不止。想着阮大人日夜在外奔波,太子殿下也于心不忍。”

阮元听着这番话,虽隐隐想到广兴后面必有要事,却也为太子关照之心所触动。道:“广主事,此事也麻烦告知太子殿下。阮元虽然身子瘦了些,可少年时也曾勤于锻炼,学政舟车劳顿之事,其实无碍的。太子殿下昔日便曾赠在下药物,今日又这般关怀,阮元实是难以相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