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六百五十四章 扬州的阴霾

大清疆臣。 第六百五十四章 扬州的阴霾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整军备战,集结江南绿营,随时准备在扬州城外迎战洋兵。此外,扬州城也自当整修武备,招募义勇,每日操练。皇上也清楚如今江浙形势,听闻已经开始从各省调集绿营,前往江南驻防,若是他们能够挡住洋人,则是万幸,如若不能,而洋人又来进犯扬州,那……那也只有据城死战一途!”阮元为伊里布去信之后数月,眼见道光对“伐交”之法并无谕旨,伊里布又已经罢官,心中也逐渐对外交之事不抱希望,只得开始做最坏的打算。是以听沈拱辰问起此后之事,便即极力主张整军备战,以便面对最糟糕的结果。

“什么?阮太保,依您之见,竟是要与洋人在扬州开战不成?”沈拱辰却也大惊道:“阮太保,咱们扬州都有快两百年没打仗了,要是真打起来,咱们……咱们拿什么跟洋人斗啊?”

“沈都转,洋人也未必会打扬州,其他赴援绿营,也未必就打不过洋人啊?可话说回来,扬州就在长江之畔,那咱们能不做好最坏的打算吗?”阮元也向沈拱辰与其他官员言道:“老夫二十年前,也曾和这些英吉利人打过交道,知道他们心性,一言以蔽之,便是畏威而不怀德!我等在广州执法严明,洋人虽有怨愤之语,却不敢造次,可一旦我等试图与洋人妥协,洋人便会认为是我们理亏,进而步步为营,找我们索要更多财利!如今形势也是如此,只有我们官民一体,绿营、乡勇俱能奋战,才能让洋人感到畏惧,即便还是会战败,与洋人打得多了,洋人眼见我等无论军民,俱能死战,他们还怎么维持斗志?更何况洋人不远万里兴兵而来,水粮供给,不能持久,洋人能胜我们一二次,可他们绝不会一直赢下去!但若是我们先行畏惧,凡所临阵,俱皆不战而逃,通都大邑,未经一战就要放弃,洋人只会认为我们软弱可欺,这样下来,即便最后走到议和那一步,洋人也只会狮子大开口,向我们漫天要价!到了那个时候,我大清所要承受的,便是及于每一个大清百姓身上的国耻,那样的局面,难道是在座各位甘愿见到的吗?”

“是啊,各位大人,老夫去年就在广西做巡抚,洋人之事,也算略知一二,老夫看来,阮相国说得没错!”阮元身旁又有一名老者站起,向各人疾呼道,此人名唤梁章钜,自广西巡抚一职致仕以来便即居于扬州,这时也向众人言道:“各位,一年之前,琦侯和奕山钦差,便即想着洋人势大,与其交战,不如求和,可这一年下来,洋人非但没有退兵,这还变本加厉,都快打到咱们面前了!这些现实,难道还不能说明即便求和,也不过是以我们有限之财帛,去填洋人无限之胃口吗?”

“各位大人,下官却也想着,如今我等若是在扬州编练乡勇,或许尚有一战之力!”此时因丧事暂时居家守制的张集馨也向众人道:“下官在福建待过一段时间,亲眼看到有些道府正在整顿保甲,训练乡民,如今乡野之间,百姓并非对此役全无所知,广州三元里一役,义勇们打得洋人抱头鼠窜,便是明证!无论如何,咱们皆需同洋人一战,绝不可先做妥协求和之语!”

“那……那就整军备战吧?可是……可是备战洋人,总是需要经费啊?如今运司衙门,哪里还有余钱了呢?”沈拱辰在阮元等人反复劝说之下,终于有所松动,只是经费问题却还是无法解决。

“沈都转,若是如此,老夫建议,就在此商议筹捐军费如何?”阮元也向沈拱辰主动应募道:“沈都转,备战的建议是我提出来的,那第一笔钱,自然要由我来出才是。恩海,这次以你的名义,捐一千缗制钱出来!若是此后军费仍有不足,也请都转再告知老夫,我阮家于国难之事,自然当仁不让!”

这时阮恩海便随侍在阮元之侧,听到阮元准备以他的名义出捐,自也应过。一时间其他官员士绅眼见阮元率先出捐,也便纷纷相应,很快,盐运使司门前便即订立了一卷捐资簿册,上面写满了扬州官绅的名字。

“钦差大人到!”不想就在此时,几名顶盔贯甲的兵士已然站在了运司衙门两侧。随即便是十几个八旗精兵簇拥着一名一品大员,一并进了运司之中,这大员阮元却还认识,正是几年前自己还在做大学士时,与自己一同值宿宫禁的奕经。从林则徐到琦善,再到奕山和奕经,道光派往前线的主帅已然四易其人,然而从效果上看,却是每况愈下。

“各位大人,如今海疆有警,连累各位大人在此商议军务,真是辛苦了啊?”奕经一边向沈拱辰等人笑道,一边也看到了一旁的阮元,连忙上前问道:“哈哈,这不是阮相国吗?怎么,这英吉利人如此嚣张,竟要让老相国重新出山,方能定策破敌不成啊?”

“钦差大人客气了,老夫不过是同各位大人一并商议而已,却没有什么良策的。如今看来,却也只有筹集军费,训练乡勇一法了。”阮元也向奕经回拜道。

“哈哈,阮相国,你们还筹什么军费啊?这次本钦差从京城南下,所带都是京城中的精锐,皇上也已经谕令各省,分别调兵前往浙江助战,届时我大军将有数万之众,又怎么会害怕那区区英吉利人呢?”奕经却似乎还不相信英军势大,而是对自己所部充满信心,向众人道:“各位放心,此次本钦差南下,只要我令旗一挥,向英吉利人发起进攻,浙江战场形势定然逆转!各位就安心各司其职,在扬州等本钦差的捷报吧!”

“钦差大人,英吉利如今兵锋甚盛,而且老夫听说,他们还有援军正在北上。倒不是长他人志气,只是老夫也想劝钦差大人一句,浙江战事,务要谨慎啊。”阮元自然清楚,在座众人也只有自己的话,奕经勉强能够听进去一二,便也主动向他劝道。

“哈哈,老相国,这些本钦差心里难道没数吗?老相国就安心在家休养,等我的好消息吧!”奕经却对阮元相劝之语不以为意,而是向众人问道:“各位大人,我所带大军都是从京城南下,这一路星夜兼程,也都累坏了,不知扬州府这边,能否暂支些钱粮出来,为我大军暂解疲乏呢?”

“钦差大人,这些年扬州水旱之灾甚多,实在是没有多余的钱粮,再来供应大军了啊?”沈拱辰尚未答话,阮元便提前向奕经劝阻道。

“哈哈,好吧,那今日就给阮相国一个面子。各位大人,且等我大军凯旋而归吧!”奕经自然清楚阮元昔年地位甚至在自己之上,却也不想与阮元交恶,见他出言相阻,便即作罢。说着,奕经也在一众兵士簇拥之下,大摇大摆地离去了。

“奕经他……他要怎么打这一仗啊?”阮元听着前线消息,对从未临阵指挥大战的奕经,自然也是疑虑重重。

……

此时距离奕经过扬州南下,已过了九个月时间,阮元等人捐办城防之后,一连数月扬州俱是安定,训练的乡勇保甲虽然不足以上阵作战,但维持城内秩序尚属有余,扬州也就重新回到了太平之状。是以入夏之后,阮元便也来到北湖闲居。这时正值夏麦丰收,阮元也寻了一片家中麦田,同田中老农谈笑风生,如此亦是隐居之乐。

“今年这雨量不错,想来总算是个丰收年了。”眼见田中那老农收割已毕,阮元便也同他笑道:“这些年水旱之事甚多,你一直在这里佣耕田地,却也辛苦了啊。”

“哈哈,是啊,这几日割的麦子,比前几年这个时候都多,应该是丰收了。”老农倒是颇为健谈,见阮元主动与他聊天,便也同阮元道:“话说回来,老大人这也是不做官了,才好容易回这边一趟吧?我小的时候还听我爹爹说起过呢,说北湖主人家有个小少爷,从来聪明好学,都去京城考试,准备做官了。哈哈,没想到啊,老大人回来的时候,都是大清宰相了。”这老农看年龄不过六十出头,如此算来,阮元考中进士之时,他应该还是个十岁上下的孩童。

“是吗?你家在我们家佣耕,有多少年了?”阮元听得好奇,便也向老农问道。

“我是第十代,这两年也快不行了,现在种地的都是我儿子,算十一代人了。哈哈,十一代人之前是什么样子,别说我了,我爷爷、爹爹,他们也都不知道呢。”老农向阮元答道。

“十一代人了?这样说来,我家从淮安南迁扬州的时候,你们就是我们家的佃客了吧?”阮元听老农说起旧事,却也不觉感慨道:“这样说来,那还是……前明的万历年间,你们家也是一直在北湖耕种,我说得没错吧?北湖如今看来真是好地方啊,话说回来,我也算半个北湖人了。顺治元年,高杰和黄得功在扬州开战,家中祖辈清楚,扬州非久留之地,便即携了五十两银子,一路迁来北湖,我家四代太夫人当时遇到乱兵,还被砍了一刀呢。后来……他们在北湖生活了二十多年,康熙之初,先祖们方才出来应考武举,是这北湖之地,救了我们先祖的命啊,所以我一直都说,我定是要算半个北湖人的。如今看来,果然不错,这里……确是太平之地啊。”

“老大人,您是说洋人的事吧?我也听说洋人都打到长江上了,这距离扬州还有多少路了啊?到时候,咱们北湖真的安全吗?”老农听着阮元感叹旧事,也多了一丝忧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