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六百四十六章 致仕前夜(上)

大清疆臣。 第六百四十六章 致仕前夜(上)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而茶馆的另一个包间之内,也有三个人似乎正在谈论些什么。

“润芝兄,这查办鸦片之事,不也是你心中所愿么?”左宗棠看着一旁略有所思的胡林翼,却也不禁问道。

“是啊,可是季高啊,鸦片这件事,咱们还是要多看一步,方能看得清楚啊。我所担忧的,不仅是眼前的鸦片之事,更重要的,是……咱们手上这银子啊。”胡林翼一边把玩着手中的一个小银元宝,一边也向左宗棠和一旁的曾子城说道。

“这银子……有什么不同吗?”曾子城一时却也不清楚胡林翼所指竟为何事。

“很重要啊?你们想想,以前历朝历代,用银子的时候也不少,可是有的发铜钱,有的发纸钞,银子从来不是前朝官府承认的钱币,不是吗?”胡林翼也向二人解释道:“我近日查阅旧档,方才有了一些想法,为什么以前的朝代不用银子,是因为那个时候银子太少、也太贵了,用起来不方便。但前明之时,开始有西洋人和咱们做生意,如今的大部分银子啊,其实是他们带进来的,白银本身珍贵,这一点铜钱比不上,纸钞呢?发着发着早就成了废纸了,所以前明之末,张江陵搞那什么一条鞭法,就只收银子。这样的规矩一直用到了今天,什么摊丁入亩啦,耗羡归公啦,都是以银子作为根本。可这样一来,就又出现了两个问题。”

“首先,嘉庆之前,从来就没有什么白银外流这种说法,咱们自己产银又不多,那只能说,市面之上,一直都是洋人把银子送进咱们大清,可银子越来越多,百姓能耕种的粮食,能织出的棉布,却不会如此便即翻倍,加上生齿日繁,这银子就越来越不值钱了,久而久之,米价、肉价,都在涨,银子多了,可大家的开销也多了,百姓也不能自己生出银子,这样下来,生计不就越来越艰难了吗?可如今一朝,白银又开始连年外流,久而久之,银价日增,而朝廷的钱粮赋税,还是在用银子做标准,那百姓实际缴纳的赋税,不就越来越重了吗?所以如今世道,就成了这个样子。究其根本,还是几百年来,咱们国家最为关要的钱币,咱们自己从数量上,都不能做主啊?可是……银子啊银子,你说谁舍得你呢?”胡林翼一边说着,一边也不住把玩着自己手上的小银元宝,感叹不止。

“润芝兄,你这个问题,我记得几年前林总制还在江苏的时候,给我们讲过一次,林总制认为,如今最好的办法,是仿洋人洋钱之状,朝廷改铸银币,这……会不会有些作用呢?”左宗棠也向胡林翼问道。

“我感觉用处不大,究其根本,还是白银之数,不能自主啊。”胡林翼也向二人叹道,不过看到仍是先前举人打扮的左宗棠,胡林翼也向他问道:“季高,你这一科又没中啊?你看看,人家伯涵都中了,听说朝考的时候,伯涵都考到第二了。我记得你第一次考会试的时候,伯涵还是秀才呢,要不……你还是去大挑吧。”

“算了,我知道我八股做得不好,大挑?挑上了又有何用?伯涵这一科,我看时机就不对,那会试主考皇上用谁不好,偏偏用那穆彰阿?这坊巷之间谁不知道,那穆彰阿就是个奸佞小人啊?伯涵,若是那穆彰阿这般得势,我……我大不了便不考这个进士了。”看来左宗棠屡次会试不第,求取功名之心也已经渐渐淡漠,尤其是对于这时的领班大臣穆彰阿,左宗棠也没有半分好感。

“季高,这件事我是知道的,那穆彰阿本是进士出身,又是做翰林起家,后来一步步做到宰相,按朝廷定例,他确实可以做主考啊?”曾子城也颇为无奈地向左宗棠笑道。

“季高,我倒是觉得,你或许有机会呢?”胡林翼却忽然向左宗棠说道。

“你这是何意?”左宗棠不解问道。

“你没听到方才那几个言官说话吗?”胡林翼也向他笑道:“若是那黄寺卿真的给皇上上了折子,我看啊,几个月以后的广州,要出大事了。所以我倒是劝你先留在京城半年,若是广州有变,哪怕你就是如今一介举人,若是能得朝中大员赏识,让你先做个幕友,那也不错啊?如今之事就让他们去做,咱们先等等,你看如何?”

“这……”听起来,胡林翼之言还确实是一条可行之路。

“润芝,还是说说你的事吧?我前日听说,你……你想去贵州做官,是真的吗?”曾子城却忽然向胡林翼问道。

“是啊?不过我如今毕竟只是个编修,想要做道府,或许还得熬几年资历,但若是有了机会,我还真想去贵州历练历练。”胡林翼也向曾左二人说道:“你们有所不知,外面的人,都把贵州道府视为畏途,觉得贵州穷,去了做什么都不舒服,但反过来说,这不正是历练实干之才的上佳之地吗?在贵州做出成绩,那就是真有本事!咱们讲经世之学,说什么经世致用,可要是你只做个翰林,那一切都是空谈,倒不如像先前的阮中堂那样,走出京城,去做督抚。你们别看阮中堂平日不言经世二字,其实你们若是看看阮中堂留下的奏折,就明白了,阮中堂督抚九省三十年,那才是真正的经世致用啊。伯涵,你以为呢?”

“这……也是这个道理啊?只是我如今刚做了庶吉士,还是……还是先在翰林读书,等散馆了,再做打算吧。”曾子城也向二人答道。

“哈哈,看来再过不久,咱们三个就要分道扬镳了。到时候,咱们几个,可要相互记得对方,苟富贵,勿相忘,你们说是不是啊?”胡林翼当即笑道,只是说到这里,胡林翼却似乎想到了一件新奇之事,向曾子城问道:“伯涵,有一事我一直不解,你说你考中了进士,这我相信,可今年的进士名册上,也没有曾子城这个名字啊?反倒是湖南这几个进士里面,三甲里有个姓曾的湘乡人,是叫……”

“润芝兄,实不相瞒,我已经改了新名字啦!”曾子城也向胡左二人笑道:“这次会试,终于考上进士了,想着以后也可以为朝廷做事,行圣人之道了,我……想着换个更中意的名字。”

一边说着,曾子城也从衣袋之中取出了一张名帖,向胡左二人道:“你们看,既然我已经做了翰林,也算是国家臣子了,那就要有为国效力之心,我这新的名字,就叫做‘国藩’。如今反思下来,我读书之时,也颇有不当之举,如今做了官,可都要改过来啊,所以我这字号也要变一变,就叫‘涤生’了,你们看如何啊?”

“曾国藩,涤生……好啊,那今日,咱们也为了涤生,再干一杯!”胡林翼眼见曾国藩端直之状,也顿时笑了出来,随即,三人也便以茶代酒,一饮而尽。

从此之后,曾子城的名字,便即渐渐消失在文书信札之中,取而代之的,便是新科进士曾国藩的名号了。

而此时尚在寒微之境的曾左胡三人,也即将在未来各奔前程,走向不同的道路。

数日之后,一封由黄爵滋撰写的长篇奏疏,便即出现在了道光御案之上:

以中土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年复一年,不知伊于胡底。若再数年,银价愈贵,奏销如何能办?积课如何能清?设有不测之用,又如何能支?今天下皆知漏卮在鸦片,而未知所以禁也。夫耗银之多,由于贩烟之盛;贩烟之盛,由于食烟之众。无吸食自无兴贩,无兴贩则外洋之烟自不来矣。宜先重治吸食……伏请饬谕各督抚严行清查保甲,初先晓谕,定于一年后取具五家互结,准令举发,给予优奖。倘有容隐,本犯照新例处死,互结之家照例治罪。庶几军民一体,上下肃清,漏卮可塞,银价不至再昂,然后讲求理财之方,诚天下万世臣民之福也。

道光眼见黄爵滋已经言及重治吸食鸦片之人,自然不敢当即决断,很快,道光便将这道奏疏抄送各省督抚,令督抚再议鸦片是否应该严禁,吸食之人是否应该处刑之事。而这场讨论所带来的,将是一场时人所不能想象的巨变……

阮元自从致仕奏折被道光批准之后,便在京城收拾行装,念及夏日酷暑,不便行船,便将南归之日定在了八月。然而七月初的一天,道光却突然来到了阮元宅第之前,另有军机大臣奎照、文庆二人随侍。此时赵盛奎与赛尚阿均因故离开军机处,道光方补任了左都御史奎照、户部侍郎文庆做了新任军机大臣,奎照即是英和之子,此时也终于被道光重新启用。而奎照和文庆也是阮元仕官五十年间,清王朝最后任命的两名军机大臣。

“臣惶恐,不知皇上大驾降临寒舍,未能提前远迎,请皇上治罪。”阮元听闻道光莅临,便也只得令阮祜扶了自己,勉力前往前门,向道光参拜行礼。

“阮元啊,朕今日是偶有所思,方才到你府上,你腿脚不好,今日叩拜之礼,朕一律免了,一会儿你便自行归去歇息,朕让他们去寻个椅子,你便卧在床上,与朕答话吧。”道光也向阮元宽慰道,阮元听得道光之语,便也由阮祜扶持,再次回到内室。随后道光便令奎照和文庆寻来椅子,在阮元内室中坐下。

“阮元,朕方才进来的时候,却有一事不解。”道光方才坐定,便也向阮元问道:“朕看你在家中院子里,前后放了十多个箱子,可朕看你这屋子里面,大半书物并未收拾,那这些箱子之内,却是何物?”

“回皇上,这些箱子之内,不过是掩人耳目之物罢了。”阮元也向道光陪笑道:“臣家中财物不多,想着身为宰辅,如今衣锦还乡,若是只有这些图书字画,金石古玩,实在是寒酸了些,也怕外人非议,说国朝宰相,家中怎可只有此等无用之物。是以臣便伪作家产充足之状,备下了这些箱子,里面却只装了些青砖,并无多少金银财帛。皇上若是不信,自可让二位大人前去探查一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