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六百四十二章 再游万寿寺

大清疆臣。 第六百四十二章 再游万寿寺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道光十七年春,因道光出京拜谒西陵,并前往丫髻山上香之故,阮元被选为留京办事大臣,同惇亲王绵恺、大学士长龄、吏部尚书汤金钊一同轮宿紫禁城,办理京城一切事务。各人在京办事,一般是每日留一人值宿宫禁,其余时间若是没有要务,则依然颇为清闲。这日阮元眼看轮值已毕,下一次要等到三日之后,宫禁之中也没有要紧事亟需办理,便即独自前往万寿寺,偶行茶隐之乐。

万寿寺中住持见了阮元大驾光临,自然也是欣喜万分,当即将阮元引入了寺中。听住持说起,如今万寿寺中香客游赏最多之处,便是山后的七松环抱,住持自也主动相邀,带着阮元来到了后山,一睹七松之状。眼看面前七松苍翠如故,不觉近五十年过去,每棵松树也都比当年粗壮了一圈不止,阮元亦自叹服,便即向主持借了笔墨,一时挥毫而下:

似此招提境,何殊隐竹林。

重来清远地,陶写乐哀心。

计我分衰壮,一身成古今。

风前七松树,还作老龙吟。

“七人分坐七松树……”阮元看着眼前七松,不由得回忆起了乾隆五十七年那个下午,当时弘旿、嘉庆等人邀自己前往万寿寺一会,但弘旿、嘉庆、永瑆三人前往后山言事,七松之下,就只剩铁保、那彦成、刘凤诰和自己等七人。铁保眼见七人七松之景,便即作诗一首,书于折扇之上。不想此次重见七松,却已是四十五年之后,昔日同来万寿寺的恩师同学,嘉庆兄弟,均已不在人世,能够重见七松之景的昔日故人,就只有自己一人了。

也正是那个下午,孙星衍前来告知自己阮荃重病之事,此后自己便是骨肉分离,夫妻阴阳相隔。数年之后,自己和孔璐华喜结连理,可如今就连孔璐华也已经不在人世,当年尚是少女的刘文如,这时也已经度过了自己六旬生日,早已白发苍苍,不复昔日容颜……

“阮相国,那是四十五年之前,您来过一次万寿寺,当日之事,我倒是还记得一些。”住持也向阮元叹道:“阮相国或许不知,莲伐老师祖当年见了阮相国,虽眼见相国因家事匆匆离去,却早已将相国气度牢记于心。后来参禅之余,也经常同师祖、师父他们言及,相国是有福之人,更兼胸中才学气度,当世少有,若是皇恩浩荡,相国自可成一番功业。他老人家真是一语成谶啊?”

“是吗,整整四十五年了啊……”阮元也向住持叹道:“前几日我主持上丁祭礼,在国子监住宿多日,闲暇之际,便即看了看国子监中那进士题名碑。乾隆五十四年这一科,到了今日,也就只有我一人尚在了,当日之人,都已经……”说到这里,阮元却忽然发现,眼前住持亦是白须拂动,回想他方才之言,那么昔年万寿寺之会,尚在之人当是二人,便也向住持问道:“方丈方才说起万寿寺旧事,难道方丈当日也……”

“哈哈,实不相瞒,当年万寿寺的住持莲伐方丈,是贫僧的五世师祖了,相国那日来寺中之时,为相国奉茶的小沙弥,其中有一位就是贫僧啊?贫僧当年不过十八岁,如今也六十三了。”住持听着阮元之言,知他已经联想到了自己,便即向阮元笑道:“怎么,阮相国,贫僧这个故人,相国可愿意认下啊?”

“哈哈,那却是我眼拙,却没能认出方丈啊。”阮元也不禁陪笑道。

“不过,不管怎么说,贫僧过了四十五年,还能同相国重逢,这也是缘分啊?其实贫僧看相国神貌,也知道相国是高寿之人。”住持也向阮元道:“相国样貌,便是清雅安静之状,绝非骄奢淫欲之徒,想来相国心境却也豁达,不为外事所忧劳,所以相国为官几五十年,却还能如此精神矍铄,不似古稀之人。说起来,释家从来尚清静,黜浮华,相国的样子,倒是像个天生的学佛之人,只是贫僧却不知道,为何其他名寺的方丈,都说相国不尚释老,唯论经术呢?”

“这个嘛……圣贤所言,本于节性,却非绝欲,我治学一生,自然奉行先贤之道,只是这节性与绝欲,或许在方丈眼中,区别不大罢了。至于忧劳,如今自忖一生虽是忧劳有余,却并未伤了身子根本,其大端应在一个博学,先博学,后知治世之法,凡事谋而后定,自也就不会伤神折寿了。而且我对于释老,也并非一概斥之,释老自有释老之道,我本不该过问。我所反对的,只有以释入儒,颠倒先贤本意这一节。如今治经之人,大多兼习释典,也自然是为了使儒家释道,一一分明罢了。”阮元也向住持说道,这时许多跟随乾嘉学者治经的后起之秀,已经渐渐认识到只有穷究佛典,方才能够理解前朝译解佛经之时,先人遣词成句的用意,进而区分同一词语在儒经和佛经中的区别,是以多数学者已经不再排斥佛经,阮元自然也能够了解时人之变。

“原来如此,相国果然是开诚布公之人啊。”住持也向阮元笑道:“相国并不排斥佛门之道,自然也就能做贫僧的朋友,如此一期一会,却也是难得之事啊。阮相国,贫僧记得你是扬州人吧?正好,贫僧这里有些早年扬州僧人进京时留下的点心,虽是素斋,亦是佳品啊,相国便随贫僧一道前去,品味一番相国故里风味,如何啊?”

“好啊,那就有劳方丈了。”阮元也向住持回拜道。

这一日万寿寺中的点心,果然便是扬州旧时味道。

只是阮元品味着家乡的气息,却也在不知不觉之间多了一重思虑。

“我年纪大了,这宰相之任,却也不知还能做到何时。若是以后还能有一日,身返故里,终老扬州山水田园之间,该有多好啊……”

春花落去绿阴凉,午影何妨到曲廊。

拓起虚窗闲坐久,薰风吹送枣花香。

当然,这时阮元心中的田园之思,也不过是一瞬而过的念想,内阁平日公务,阮元却也不敢懈怠,只是道光十七年尚属太平,却也没有多少要事需要阮元来办。直到入夏以后,阮元又被委以兼理八旗军政之职,一连数日都只能在集贤院值宿。阮元诸多学生听闻之后,也时常前来集贤院中,与阮元讲论学问。

阮元入京以来,便多有后辈学子登门拜访,其中又有不少仰慕阮元学问之人,时常请求阮元将治经文作辑录成集,方能便于各人借阅,一睹阮元学术。阮元早年治经之作结集不多,又自觉旧日公务繁忙,无暇穷治一经,是以许多旧作到了道光十六、七年间,竟已渐渐散佚。阮元最初亦不以为意,但眼见后学求知心切,却也渐渐有些懊悔,尤其是早年所录一部《十三经经郛》,自己虽不满意,却也是包罗万象,收录了不少名家治经旧典的大成之作,这时却几已无存,还是孔璐华当年劝说自己,方才留下了《诗》、《书》之语数篇。于是阮元也将这些残篇辑录成书,名《诗书古训》,又将毛诗之外,齐鲁韩三家治《诗》之言录成一书,名《三家诗补遗》。这日眼见公务渐已办完,阮元便托人从家中取来了这两部书,与前来诸人讨论起其中治经之言来。

这日一同前往集贤院的还有祁隽藻、汤金钊与阮元在学海堂提拔的学长徐荣,一年之前,徐荣也已经考中进士,便依然与阮元师生相称。只是各人听阮元讲学之余,却也发现阮元书案之上,尚有一幅字没有完成,书案之旁,还放着几幅宣纸,显然都是阮元闲暇之际的挥毫之作。很快,阮元便也再次提笔,在书案上写起字来,书成之后,各人方才看得清楚,乃是“天下太平”四字。

“老师,这……”徐荣好奇之下,也打开了阮元放在一旁的两幅宣纸,只见纸上所书,竟是和书案上一模一样的“天下太平”。徐荣见状,也向阮元笑道:“没想到老师如今,却是如此在意这天下太平几个字啊?”

“是啊,我……我毕竟年纪大了,别的朝廷要事,就算想做,也已经有心无力了。只是我督抚九省三十年,凡所莅任,皆有作为,就凭这一条,即便我有生之年,不能再见乾隆盛世,保一个天下太平,让我临别之际,犹能见太平之景,这个要求,应该……还是能做得到的吧?”阮元也向众人叹道:“话说回来,我这个年纪的人,就算尚有雄心壮志,还能有多少余力呢?以后的朝廷、天下,都要靠你们了啊?铁生啊,至少如今还是太平之状,你也考上了进士,自当有所作为啊。我这一代当年的努力,能保你们今日太平,可你们这一代若是不能居安思危,有所作为,那你们的后代会如何……唉,就不是我这个垂暮之人所能预知的了。”

徐荣听着阮元之言,自也感慨不已,只是这时的徐荣尚不能预知,自己垂暮之时,又会遭遇什么样的命运。

“阮相国,有所作为这种事,也不是铁生有这个志向,他就能做成的啊?”祁隽藻也向阮元言道:“您别看铁生是汉军旗人,这一年下来,却也没比其他民人进士好到哪去。相国年纪大了,后学之中也确实不乏有志之人,可如今这个样子,他们哪里有机会啊?潘中堂王中堂,这一晃也都七十了,朝廷六部尚书,哪一个不是六旬开外,白发苍苍啊?国朝大臣得享遐龄者,为前代所未有,可宰辅卿贰就这么几个位置,年轻人资历不足,根本没机会上来,要做到七卿之位,少说要五十岁以上,大多都要等着六十岁了,可到了那个时候,年轻人还是年轻人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