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六百三十八章 困境迷思

大清疆臣。 第六百三十八章 困境迷思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是啊,而且法度定立,也并非一律从严,就能根治时弊。这些言官都是读书人出身,没多少治理州县的实干经验,都不懂啊。”王鼎也向众人说道:“若是法度过于严苛,下吏眼见几乎不能有效实行,最后的结果大多不是风俗整肃,而是……下吏会索性自暴自弃,弃一切法度于不顾啊?所以我虽然不同意弛禁,却也不得不说,以前的老路,只怕是走不通了。”

“伯元,话说回来,这件事我也有过错。”潘世恩也向阮元劝慰道:“如今京中这些言官御史,大多直言敢谏,这我是清楚的。但我也知道,他们大多家境贫寒,生计尚且不给,哪里有多余的心力,去那坊间茶楼之内抨击时弊呢?所以我……我一直都在京城之中,给那些他们常去的茶馆、诗社捐赠家产,供他们有个言事的地方。伯元,你也知道,我……我这个人名利之心素来不强,平日也不像他们那样敢说话,但我总是想着,他们能多说些话,多发现一些不如人意之处,或许朝政也会改善一些呢?我也没想到,他们如今竟然……竟然连你也一并针对起来了。若是有了闲暇,我自会跟他们解释一番,总是不能让他们再这般肆行无忌了。”

“是啊,阮相国,下官在都察院,也亲见阮相国治事风度,相国治才学行,也是我等后学楷模。我和定庵跟那些言官御史关系都还不错,有我们两个人出面,帮他们言明相国心念,我想……既然大家都是读书人,应该都是明事理的啊?”这时发言之人却是此时人称“三直四虎”之中的“三直”之一陈庆镛,他在都察院时便即与阮元相善,也一直敬仰阮元,是以听闻阮元受到非议,也主动前来阮府,和潘王等人商议襄助阮元之事。

“既然如此,我也多谢芝轩,多谢你们几位了。”阮元眼看众人对自己俱皆信任,也愿意帮自己澄清名誉,心中自是感激。只是想到最为关要的清查鸦片之事,这时自己却也没有一个更有效的应对之法。

“阮叔父、阮叔父,不好了!”不想就在这时,一个清脆的声音忽然传入了阮元耳中,随即一个少女匆匆奔上,却是阮祜亡妻钱德容的表妹钱继芬,这时她正寄居阮元家中,一直帮着许延锦照顾谢雪,是以阮元听到钱继芬之语,却也吃了一惊。果然,钱继芬方才奔入客厅之中,便即向阮元哭道:“阮叔父,月庄叔母方才……方才昏过去了,看叔母的样子……云姜姐姐已经去找医生了,阮叔父,您……您也去看看叔母吧!”

“月庄!”阮元听了钱继芬哭诉,大惊之下,竟也站了起来,激动之中,不觉向前走了一步,顿觉右足剧痛,险些站立不稳,还是龚自珍和程恩泽上前相扶,阮元方才站立得定。

“老师,老师切莫激动啊!”汤金钊、程恩泽等人也一并劝道。

“月庄……快,扶我过去!”阮元自也知道谢雪入京之后,病情便一直未见起色,这时突然晕倒,只恐旬日之内便有性命之忧,想到这里,阮元心中,自是酸楚难当,此时所念,也只有谢雪能够平安顺遂了。

这一日许延锦很快请到了几名医生,在医生的施针用药之下,谢雪终于醒了过来,可是这时谢雪已然憔悴至极,几已不能言语,阮元等人也只得轮流照料谢雪,冀求她能够恢复生机。可医生们在看过谢雪病情之后,却也相继告知阮元,谢雪本已年迈,又兼思虑旧人过度,元气早已耗竭,即便用药,亦不过延她旬日生命,此后两月之内,谢雪的人生随时就要走向尽头。阮元听着医生之言,也是一连数日沉浸在悲痛之中,可是人生一世,终有竟时,阮元除了和阮福夫妇一同照看谢雪之外,也没有其他的办法。

五日之后,阮元却又收到了一封书信,原来竟是闲居家中的英和得知阮元已经回归,想着若是阮元偶有闲暇,便可去他府上一叙,若是阮元有意,自己已经将一生诗作编撰完毕,还请阮元为之作序。念着这一日阮福夫妇尚在家中,足以照料谢雪,阮元便也应了英和之邀,前往他家中盘桓半日。只见此时英和也已经须发尽白,再无当年和珅新除之时的锐气,但却与寻常遭遇变故,精神不振之人不同,英和面上所现,更多乃是一种平和。英和见了阮元前来,自也欣慰,便即取了些黑龙江戍居之时所成诗作,希望阮元品评一二。

“卷地风来竟日频,阴寒不似艳阳春。惊沙一任漫天舞,难掩山容面目真。”阮元也看着英和所书诗作道:“英相国之作,真是老来始成啊,以前我和相国年轻的时候,我也曾见过相国诗作,虽是典雅华丽,却未免多了些拘执。如今相国之作,再无官爵身世的执念,尤其是这‘惊沙一任漫天舞’之句,纯出自然,却是我不能及了。”

“伯元,你只称我煦斋就好。”英和也向阮元笑道:“其实我拟写这些诗作之时,便无杂念,只是想着随心所欲,见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没想到在你这里,评价却要比我年轻时的诗作高些。哈哈,历尽沧桑句便工,古人诚不我欺啊。”

“煦斋,我与人言诗,尝闻作诗有三种境界,少年得意,意气风发之际,所寻不过人间盛世景象,遣词造句,亦自精雕细琢,唯恐失了文韵之美,这是第一重。中年坎坷,饱受挫折之际,往往意兴阑珊,所见所闻,也多是不尽人意之事,直言无忌,写尽天下不公道事,这是第二重。历尽沉浮,宠辱不惊,苍颜皓首之际,繁盛亦是空无,萧瑟亦是空无,无他无我,所见即是所书,所书即是纯粹,此又一重超然人上之界,便是第三重了。哈哈,我一生不慕释老,佛寺听禅,不过一笑置之,那日在龙树寺饮茶,竟听那方丈说起如此作诗之境。我自觉一生恩荣,虽有贬谪之时,却……却没有那种意兴阑珊之感,一生作诗,也不过只是第一重境界。煦斋在我看来,却已经到了第三重,自是我所不能及了。”阮元看着英和诗句,却不由得想起了这年生日之时,前往龙树寺品茶所闻一番论诗之语,便即转述给了英和。

“哈哈,是吗?按那高僧所言,我诗作能进入第三重,也是因为……我罢官遣戍,心如死灰,是以先到了第二重境界,是这样吧?”英和却也不觉叹道:“或许他说的也没错啊,杜工部遭安史之乱,终成诗史之名,苏东坡有黄州儋州之厄,方能成一代大家。可反过来说,若是天可怜见,再给杜工部、东坡先生一次机会,没有安史之乱,没有党争之祸,你觉得他们还会选择现实之中,他们所走过的那条路吗?国家不幸诗家幸,哈哈,若是如此,我倒是希望诗家永远不幸,那样才好啊?”

阮元自然清楚英和北戍之苦,一时心中怅然,却也无言。

“伯元,我听人说,你家中有位妾室如今病了,身体很不好,是吗?我也是今日方才听闻,若是早知道几日,自不会在这个时候请你前来,是我疏忽了,今日向你赔个不是。”英和又向阮元道。

“煦斋,我此来不过半日光景,月庄自无大碍。只是……”阮元伤感之下,却也想到了道光即位之初,英和提议清查陋规之事,想着若是当时果然能够寻出一条可行之法,或许今日境况,要比现实中好得多,便也向英和道:“煦斋,十六年前,你提议清查陋规,彼时我以为多有不便,没能支持你,如今想来,却也有些懊悔。你说若是当日果真能把清查之议坚持下去,或许今日陋规之事,就不会这般难解了啊。”

“伯元,都十六年了,难道我对当年的事,就没有反思过吗?”英和却摇了摇头,也向阮元叹道:“现在回头看过去,当年那些陋规,虽然不能尽除,却也不至于伤及肌理。如今大半陋规,都是我退出枢廷之后出现的,我也知道其中缘故,所以我也清楚,就算当年清查陋规的事能坚持下去,又会变得如何呢?癸未大水,江南十年灾患不断,官吏开支用度不足,自然又要收取陋规,如今的大半陋规,不就是这样生出来的吗?就算我当年把清查之事办成了,化陋规为正项,面对这十几年的水旱之灾,开支一样不够啊?到那个时候,难道还要第三次、第四次耗羡归公不成?或许,一切也不过是殊途同归罢了。所谓官赋三升,民实一斗,可朝廷岁入不仅没有增加,这些年蠲免赋税,免征积欠,还少收了不少,朝廷难过,百姓也难过,难道真的是我才疏学浅,竟寻不出更好的办法了吗?”

“煦斋,我也曾经想到过,若是我还能年轻一次,再做一次各省督抚,我也自当详查账目,一一清点省内各项开支,到时候,应该还是有办法的。只可惜如今确实是老了,直省府县这些繁杂细密之事,几年前就办不动了。或许……也只有把这些未竟之憾,交给下一代去解决了。”阮元也向英和劝慰道,只是二人说到下一代,却也不觉之间多了几分叹息。

能解决此时清王朝危机的“下一代”,究竟在哪里呢?

“伯元,你那日御门听政之时所奏之言,我也有耳闻。”英和对于阮元上言一事,以及此后言官御史对阮元多有误解的现状,看来也有一定了解:“我知道你的心意,如今禁烟之法,要是有用,那鸦片早就在海内被根绝了,还要你出谋划策做什么?不过你或许不知,我与其他旗人不同,我也……也算是半个广州人了。所以广州的事不好办,这一点我还是知道的。”

“是吗?这个我先前倒是没听你说过。”阮元也不觉笑道。

“没错啊,我出生的时候,我阿玛是广东巡抚,我小的时候,在广州去过不少地方呢。”英和也向阮元回忆道:“我家先祖康熙之时便能诗文,圣祖皇帝特赐了汉姓石氏给我先祖,所以小的时候,我都自称石桐来着。那个时候就总听阿玛说,广州的政事不好办,当时的两广总督,不就是李侍尧嘛,那个人从来精明强干,为人也强势得很,阿玛和他说话,他就总是自以为是。但即便如此,李侍尧在广州也不是说一不二之人,广州旗营那边,那几年的广州将军是明亮老将军,大北门直街以西的事,李侍尧又不能过问。此外还有粤海关,虽然监督品级不如总督,可监督是皇上直接任命,办的事和总督也各不相同,但这样一来,难免有些麻烦事,是督抚和粤海关需要一同去办的,那个时候,是最容易相互掣肘的啊?伯元,你做两广总督的时候,都没发现这些吗?哈哈,我想起来了,那个时候听说啊,无论旗营的孟住将军,还是粤海关的达三,跟你都是好朋友呢。”

“是这样啊……”阮元听着英和之言,却隐约间有了一个可以尝试的查办鸦片之法。原来,正是因为自己办事稳妥,和孟住、达三都有着不少联系,垂暮之际,竟渐渐忘记了寻常总督赴任两广会有多少难处。或许自己这一生,不觉之间,已经做到了太多常人难以办成之事。

阮元与英和自也不知,在不远处的湖湘会馆,此时竟还有另一场对于陋规的讨论。

“润芝兄,你是说……第二次耗羡归公?”曾子城和左宗棠听着胡林翼讲论政事,不觉向他问道。

“是啊,这也不是我想出来的办法,其实类似的上奏,我最近发现了不少呢。什么加耗一斗啦,清赍银改制啦,八折收漕啦,说白了,和耗羡归公是一个道理。”胡林翼已经进入翰林院学习,却比尚是举人的曾左二人多看到了不少朝廷奏议:“究其根本,还是世宗朝耗羡归公以后,地方官府开支,百年间与日俱增,官吏入不敷出,便开始加征陋规……说白了,雍正朝的火耗和漕羡,不也是陋规嘛?这些奏议的基本内容,就只有一句话,把一部分陋规用章程定下来,变成正项,此后便不许下吏再收陋规,吏员多一笔津贴,就没有借口再收陋规了,再收,百姓可以随时检举他们,官府严惩他们,也不必再同情。其实这样下来,所谓陋规,可以少收不少呢。耗羡归公数十年,而无加耗之项,就是这个道理啊?”

“润芝,这办法能成吗?”左宗棠却多有疑虑,向胡林翼问道:“若是世宗皇帝之法果然有用,那为什么百年以来,还是会出现这么多陋规,而且愈演愈烈,屡禁不止呢?就算如你所言,真的完成了第二次耗羡归公,那你能保证以后再也没有陋规了吗?还是说,以后还要再搞第三、第四次呢?长此以往,百姓困顿,不还是一样的吗?”

“季高,如今朝廷就是这样想的,对陋规只有严禁,却不用归公之法,可如今百姓的负担,难道还少吗?”胡林翼也向二人叹道:“吏员也要有了薪俸,才能去办事不是?这官、吏、民三者啊,总是要寻一个共存之法,如今吏员常度不足,就只能去搞这些加耗,今日严禁,明日严禁,光靠严禁有用吗?倒不如换个法子,再来一次耗羡归公呢。我知道,这不是最好的办法,可反过来说,这……只怕也是最不坏的法子了吧?”

“这样说来,润芝兄还要努力啊。”曾子城也向胡林翼笑道:“我看润芝兄面相,少说是个封疆大吏的材料。圣人不是也说吗,有治人无治法,若是润芝兄有这个机会,或许能把陋规的问题解决掉呢。”

“哈哈,你们两个也要好好准备后年的考试,咱们都做上官,以后的事才好办啊。”胡林翼一边笑道,一边却也看向了湖湘会馆门外那条小路。那一日,正是彭蕴章在路上出言嘲讽曾子城,才引发了此后一场不小的汉宋之辨,江湖之争。看着彭蕴章曾经走过的地方,胡林翼却也忽然向曾左二人补充了一句:

“总有一天,他们江苏人今日的位置,要留给咱们坐。”

胡林翼这时自也不能预知,所谓“第二次耗羡归公”和自己会有什么关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