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六百二十章 律劳卑事件

大清疆臣。 第六百二十章 律劳卑事件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砰、砰!”不出所料,虎门海域在一个月之后,便即被一片炮声笼罩。

自阮元时代,英国兵船退出伶仃洋之后,南海之上“海不扬波”已有整整十二年。英国方面认为律劳卑的船只并非海军提供,是以并不将此次冲突视为向南海派遣军舰,但律劳卑的船只上都安装了大炮,属于武装舰船,在中方看来与海军军舰并无区别。换言之,阮元维系了十二年的南海和平,在这一刻被正式打破,“海不扬波”的局面,在这时正式成为了历史。

然而,这场冲突的发展,却远远超出了卢坤的想象。

“你说什么,洋人的兵船还在向广州开进?!”这一日卢坤听了前线兵士汇报之后,一时间也不敢相信那兵士之言。

“部堂大人,小的所言句句属实啊?”卢坤面前那名前来报信的虎门炮台兵士又向卢坤说道:“我们已经向洋人的船开了炮,没想到洋船不但没有撤退,居然还向我们的炮台还击,我们的炮台,也被洋船炸坏了不少炮位……部堂大人,要是您再不增兵,洋人的船,炮台肯定是顶不住了!”

“哈将军、曾军门,若真是如此,那……咱们也快增兵吧?”卢坤听着虎门炮台居然挡不住律劳卑的船只,也只好开始了下一阶段的准备。

“卢部堂,下官这就去准备兵马,前往虎门协防。只是既然洋船已经进了狮子洋,那若是水路之上全无封堵,下官担心仍然无用。”曾胜思忖前线局势,也向卢坤进言道:“当今之计,莫过于部堂先收购一些大船,填石塞江,此后再调广州附近的水师,封锁珠江要道,若是还不够,再从碣石、阳江调兵,如此方能万无一失。”

“曾军门说得有理,卢部堂,我这就让旗营兵士前去虎门协防。”哈丰阿也补充道。

“既然如此,那……就依曾军门之议吧。我……我这就去给水师李军门写信,请他出兵封锁水道!”卢坤眼看律劳卑船只已经逼近广州,别无办法,便即同意了曾胜的建议。

十日之后,广东水师完成了对珠江口的封锁。

面对律劳卑带来的两艘驱逐舰,卢坤先用大船十二只,塞满大石,沉入江口水道。此后从水师提督处调船二只,总兵处调船六只,加上新会、顺德等地内河巡船二十余只,前后将律劳卑的两艘洋船包夹在珠江水道之内。此外碣石、阳江出动兵船十二只,另备下小船近百只,在外海准备出动。哈丰阿出动三百五十人,卢坤、祁贡各出动标营三百人,会同曾胜下属兵士七百人,在陆上各处要道巡防。对于律劳卑的两艘武装船而言,卢坤等人的布置堪称天罗地网。

律劳卑带来的武装驱逐舰,火力远超清军任何一艘战船,但英船既然被封堵在珠江之内,活动空间便已受限,更兼清军出动船只,这时仅珠江之上,便已十倍于律劳卑兵船。眼看船队整体实力相差悬殊,律劳卑清楚继续凭武力相抗,自己很难取胜,只得同意与卢坤妥协,不再向广州投递公函,而是请求撤退。卢坤倒是也没有为难律劳卑,重新打开江面,让两艘英国船撤到了澳门。“律劳卑事件”就在清朝方面十倍兵力船只的压制之下,以清朝的胜利告终。

当然,参与了这次冲突的卢坤、曾胜等人,心中各自清楚,这样的一场“胜利”究竟意味着什么。

“关军门,先前虎门的事,曾军门应该已经跟你说清楚了,李增阶在的时候,为人昏聩,不能号令水师,炮台迎敌也是全不用心。你务要以他为鉴,认真操演水师,炮台练兵,更要勤勉,切莫重蹈覆辙,再给洋人可乘之机啊?”原来,由于律劳卑事件之中,广东水师提督李增阶未能成功阻挡律劳卑兵船,道光认定李增阶怠惰失职,便即将他罢免,任命苏松太镇的总兵关天培前来广东担任水师提督,关天培先前在江苏时,也曾同陶澍一并办过海运漕粮之事,是以逐渐得到升迁。这日关天培来与卢坤商议修整炮台一事,卢坤想到李增阶庸碌无能,竟致洋船入口,便再三向关天培劝谕道。

“谢过卢部堂,我回水师那边以后,一定认真操演,对炮台勤加视察。可是……”不想关天培听了卢坤之言,竟向卢坤答道:“我来广州之前,去虎门各处炮台都问过了,他们说,先前李军门在的时候,并没有因循怠惰之举啊?洋船进入虎门的时候,李军门也依照部堂谕令,在炮台示警之后,就向洋船开炮了啊?”

“你……你说什么?!”卢坤先前眼看炮台无法阻拦英国船只,便即认定是李增阶糊涂所致,接下来道光将其罢免,似乎也证明了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可如今关天培之言,却与卢坤所知截然相反,疑惑之间,卢坤也向关天培问道:“这……这不可能啊?若是炮台及时向洋船开了炮,那洋船怎么可能越过炮台,进入珠江口呢?难道我们的炮都没有击中洋船吗?这绝无可能啊?虎门最后一重炮台,叫大虎山炮台,不知你去没去过,那里是我恩师云南阮中堂督粤时所建,恩师从来精于数算,清楚那里开炮,必然可以击中洋船,既然如此,那洋船怎么可能越过炮台,继续前进呢?”

“卢部堂,大虎山的炮台,我也去过的。那里的官兵都告诉我,洋船逼近大虎山的时候,炮台确实开了炮,也确实击中了洋船,其实镇远、横档那几座炮台也不是没有击中洋船,只是……”关天培沉思半晌,还是说出了一个卢坤难以相信的事实:“有兵士看到了洋船中炮的样子,他们说,洋船甲板甚是坚硬,我们的炮弹击中洋船之后,大半都弹了出去,只有少数几发炮弹可以打坏洋船甲板,但那几炮对于洋船而言,根本就不够用啊?”

“这……这不可能啊?为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卢坤听着关天培汇报海战情况,一时间也不觉冷汗淋漓。他自然清楚,若是李增阶果然昏庸无能,那换上一个敢于任事的提督,就可以解决水师问题,但若是炮台果然已经开炮迎击,却还是无法阻挡英国船舰,那就说明背后的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关军门,虎门炮台上面,最重的大炮是什么样子的?”哈丰阿忽然向关天培问道。

“回禀将军,虎门主炮台上有八千斤的重炮,大虎山那边也有七千斤的大炮,只是这样的重炮并不多,前后加起来,也就是十几门的样子。”关天培倒是对虎门炮台做了详细考察,当即向哈丰阿言道。

“这便是了,卢部堂、关军门,这火炮之事,我还是懂一些的,如此说来,能击伤洋船的,都是那些重炮的炮弹。”哈丰阿也向各人说道:“寻常木料往往脆弱,炮弹一击便容易抵受不住,所以会被炮弹击穿,但若是木料本身结实,甲板足够坚硬的话,一般的炮弹就会因为重量不足,无法形成穿透。如果是这样,那就只能用更大、更重的炮弹。若是关军门所见不差,我想那击中洋船的炮弹,都是这种炮发射的,二十斤上下的重炮弹了。卢部堂、曾军门、关军门,按这个结果推算下来,只怕虎门六千斤以下的火炮,面对洋人的兵船,是派不上什么用场的了。”

“这……这可如何是好啊?那大虎山炮台,本是恩师督粤之时所建,原本想着一旦洋船接近,便可以直接击中,谁知这其中……这其中还有这许多难处啊?”卢坤听着哈丰阿之言,心中一时也没了主意。其实阮元修建大虎山炮台,仅就战略位置而言并无不妥,但阮元时代,炮台与英国舰船完全没有发生武力冲突,阮元自然也不清楚英国船只火力究竟如何,需要用多少火炮才能有效重创洋船,只是按照自己推想的英国火力,布置了三十余门火炮,其中超过六千斤的重炮,亦仅为三分之一。以客观现实而言,大虎山炮台的火力,还真就不能阻挡律劳卑那两艘驱逐舰。

当然,律劳卑事件也是嘉庆十三年澳门炮台事件之后,中方炮台第一次向英国船只开炮,彼时吴熊光也只是为了开炮示警,并无击沉英船之念,根本不能有效判断英舰承受能力。而英国船只用火炮还击炮台,更是先前数十年所未有之事。可这种数十年不见的“巨变”,这时却降临到了卢坤和关天培等人头上。

“卢部堂,如今之势,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加铸重炮,洋人这次走了,以后只怕也不会善罢甘休,虎门炮台那边,以后也少不了跟洋人打交道。如今这些火炮是不够用的了,那咱们就再添一部分,这一次,我们只铸六千斤以上的重炮,若是这些重炮都能有效施放,洋人兵船将要遭遇的火力,就是今日的数倍以上!到那个时候,难道咱们还击穿不了洋船吗?”曾胜想着此时别无他法,便即向卢坤建议道。

“没错,我也同意曾军门的意见。”哈丰阿也向卢坤言道。

“这……你们……这也确实是个办法。可是……”卢坤沉吟半晌,想着自己也没有更好的应对之策,便即同意了二人之见,又向关天培问道:“咱们的炮台被洋人破坏了多少,修复起来,可有难处?”

“破损的炮位有十几处,我看过了,情况都不算严重,若是能拨出几千两银子重修一遍,炮台自可恢复如初。”关天培也向卢坤答道。

“那就好,那就好啊,铸造重炮,或许还要新增炮台,这些都要花去不少银子啊?”卢坤想着修复炮台似乎不需要过多投入,便也放下了心,向关天培道:“这样吧,我这就和哈将军、曾军门联名上奏,你也过来连署一下,咱们就先……增铸六千斤以上重炮四十门,再修一处炮台出来,如何?这样下来,经费也要几万两银子了,还得让商人出捐,不容易啊?以后的事,你先回水师那边看看,若是还需要补充火炮军械,再来告知于我,怎么样?”

“那就多谢卢部堂了!”关天培也向卢坤答道。很快,一封请求增铸重炮的联名上奏,便即送到了京城之中。卢坤也将律劳卑之事写在书信之内,托人送到了云南,向阮元告知此事。

卢坤在学海堂完善了专课制度,推动学海堂进一步发展,让学海堂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是以对于这个弟子,阮元一直颇为满意。可是这一次看到卢坤的来信,阮元也是颇为惊异,不想自己长期斟酌修建出来的炮台,建构的“四重门户”体系,到了实战之中,效果竟远不如预期所想。阮元也不清楚广东的具体情况,只是想着增铸火炮,加设炮台,总是增强虎门火力之举,便也认同了卢坤的办法,并嘱托卢坤定要认真阅兵,对水师和炮台勤加操演,切莫因为洋船遁去,便即心生怠惰之念。

只是这时南海之上的形势,却要比阮元、卢坤等人所想严峻得多。

鸦片走私贸易问题,进入道光中期已然日渐严峻,先前阮元、李鸿宾督粤之时,便已有越来越多的走私商人前来南海贩售鸦片,彼时东印度公司面对鸦片走私,也是表面禁止,实则放任,只要鸦片不进入广州城,便与自己无关。但即便如此,东印度公司作为长年以来与清朝进行商业往来的英国机构,也需要考量长远利益,道光十二年之前,东印度公司倒是确实保留了底线,不让下属商人直接将鸦片带入广州。可是东印度公司退出中国之后,新兴商人则对于其旧制不屑一顾,逐渐地,商人便开始直接带着鸦片进入商馆之内,而鸦片走私数量在道光十二年以后,也再一次出现激增之势,仅仅三年时间,鸦片走私之数便已逼近三万箱。道光十四、五年之间,鸦片问题在中国已经完全显性化。无论官场上敢于直言的言官御史,还是民间许多关心国事的举人生员,对于鸦片问题的忧思,在各人言谈之间已是屡见不鲜。

道光中叶,一般被认为是英国基本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时段。但这个时段英国方面的进步,尚且限于生产模式、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等几个领域,出口的主要产品却依然还是棉布。对于中国商民而言,棉布本就是可以自给自足的产品,是以英国棉布在中国之内,始终影响有限。(即便如此,根据后世统计,道光十年以后,英国对华贸易也已经可以在棉布领域逐渐盈利。)而英国议会进行大规模改革之后,不少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代表掌握了政治权力,商品倾销的问题,也在英国国内被摆在了台面之上,很多人无视中国客观情况,坚持认为棉布之所以在中国滞销,就是因为中国只对英国开放了广州一个港口。认为只要中国扩大开放规模,英国就可以在中国市场盈利,在利益的驱动下,甚至出现了以武力迫使中国开放港口的言论。而随着中英外交问题的僵化,动用武力的言论,在英国国内也开始甚嚣尘上,渐渐形成了气候。

道光十二年,一艘英国船只突然无视清王朝禁令,从广东一路北上,在江浙闽各省均有停留,尽管该船声称仅需要清朝各省提供水粮,可这艘船在东海滞留数月,却详细勘察了江浙闽各省的沿海海防情况。英国人开始认定,除了广州的虎门炮台,中国东南各省其他海防炮台简直不堪一击,武力强迫中国开关完全具有可行性。但即便如此,这时的英国内阁之中,主流观点依然是对华采取谨慎态度,律劳卑前来中国之前,英国方面也曾告诫他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和中国产生冲突。但对于律劳卑试图改禀帖为公函一事,英方则听之任之。这种复杂的外交态度,最终导致了冲突再次爆发,而英国方面在外交领域也没有获得任何成果。

道光十四年九月,因外交之事失利,律劳卑在澳门忧郁成疾,竟而病逝。继任的义律暂时遵从通商旧例,方才留在了广州。这件事传回到英国,更是助长了激进派的“武力开关”言论,此后数年,稳健派逐渐失势,激进派开始在舆论上占据上风,中英关系也从此开始,迅速向着最为不利的方向发展了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