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六百一十八章 阮曹之争(四)

大清疆臣。 第六百一十八章 阮曹之争(四)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那也由得你吧,只是你回到云南之后,也切记好生安养,可不要因为阮常生的事,伤了你自己的身子啊?”道光说到这里,却也不禁感叹道:“或许你有所不知,这两年朕的心情,和你却也没什么分别,前年春天,奕纬走了,朕年轻时候生的三个儿子,竟然一个都不在了。如今两个小儿子才三岁,太小了啊……也不瞒你说,皇后这两个月身子一直不好,太医怎么用药都无济于事,朕前日也听他们说,皇后……或许要不行了。可朕又能怎么办呢?朕毕竟是皇上,这朝廷公务,哪一件不需要朕来批谕呢?你也不要太伤心了,你初任协办,在内阁资历还不够,所以这次大学士的位置朕给了潘世恩,但如今汉臣之中,大学士之下,无论德望实绩,都是非你莫属了。所以若是内阁再有出缺,朕……朕就让你补任大学士,你……你可要好好活着,朕还等着你入朝辅佐朕呢。”原来就在道光十一年,道光长子奕纬因病去世,而道光次子、三子俱皆夭折,一时竟没了皇嗣,好在同一年皇四子奕詝出生,道光才避免了帝王无后的困境。而道光十三年,皇后也突然染病,日渐沉重,此后半月便即过世,谥曰孝慎皇后。至少在家事之上,道光所遭遇的痛苦竟不亚于阮元。

“这……臣谢过皇上。”话虽如此,阮元却也清楚,道光说自己作为协办大学士“资历不足”,这句话本来不假,可潘世恩之前也只是吏部尚书,并非宰辅之人,以内阁宰臣而言,潘世恩又有何“资历”?归根究底,还是在道光心目之中,自己的重要性已经全然不如当年了。但即便如此,阮元半年之内,连续经历两次大丧,也已是精疲力竭,昔日的进取之心却也渐渐淡了。想到这里,阮元也向道光主动言道:“只是臣如今老迈,自也清楚,臣精力早已不如壮年之时,更兼耳聋眼花,动辄忘事,抚境安边,已是力有不逮。臣如今已是协办大学士,算是在内阁中有一席之地,所以臣也想着请皇上准许臣入朝,若是只在内阁办事,臣或许还能够尽力为之,但操持两省军政要事,臣……已经无能为力了,臣不想因为臣一人老迈,竟耽误了朝廷抚境安民的大事啊?”

“阮元啊,你能为朝廷着想,主动跟朕说起入朝之事,可见你确是忠直之人啊。”道光听到阮元主动请辞总督之职,也向阮元叹道:“不过,朕知道你从来严于律己,你说你老了,那朕想来,你再做一两年总督,还是能够把边事应对下来的。正好如今云南那边,朕看着还有两件事,需要尽快去做,这两件事由你去办,才最为稳妥啊。第一自然就是车里继承一事,那刀绳武的残部,若是愿意归降自可既往不咎,如是坚决顽抗,自也不必容情,须得彻底平了车里之乱,再让那刀正综承继宣慰使。第二件事,是最近越南的阮福皎给朕来了一份信,里面提到越南边地有个叫农文云的头人,公然背反越南,如今越南那边正在征剿此人,但是他们也担心这农文云势力不支,竟而逃入云南。所以你回到昆明,还要继续加强开化一带的防务,不让那农文云窜入大清地境,当然了,也不要主动越界,越南的事,就让越南自己去办,咱们不要干预。若是你实在支持不住,阅兵的事,朕许你自便。等这两件事都办完了,朕……朕让你回来。”

“如此便多谢皇上了。”阮元听得道光向自己许诺,也再次向道光拜谢道。

这日阮元辞别道光,次日便即收拾了衣装,准备南下。阮祜和钱德容夫妇眼看阮元精神衰迈,担心阮元独自南归会有闪失,便也向道光请求暂停六部行走之职,陪同阮元南归昆明。是以到了这一日,阮元便和阮祜夫妇一同雇了车轿,准备从广安门出城南下,先到保定见过刘蘩荣,再行回往云南。

只是这一日的广安门下,竟然早早停了一乘舆轿。眼看阮元一行车轿渐渐走近广安门下,那舆轿中也走出一个人来。阮元在轿中听得前面有异,便也让仆人落了轿,自己下来想要一看究竟,不想见到那人,阮元竟也吃了一惊,不由得失声道:“曹太傅?”

那人不是别人,正是曹振镛。

“阮中堂,最近身体可好啊?”不想这日曹振镛竟是一反贡院之态,主动上前向阮元问道:“令郎的事,我已经知道了,阮中堂现下心里,可不好受吧?其实老朽前几年,也遇到过一样的事情,老朽的大儿子从来谦恭好学,老朽也想着尽心培养他成才,可他就那样走了……阮中堂,身为人父,老朽能理解中堂的心境。”

“是吗,如此说来,倒是我对曹太傅失敬了。”阮元也当即回拜道。

“阮中堂,国朝掌故,不知中堂知道多少,先前老朽也听闻京中之人,言及朝中大臣拜相之事,似乎无论满汉大臣,拜相之后,往往便有丧子之事。若是天数,也勉强不得啊?”曹振镛也向阮元叹道:“只是,阮中堂,老朽知道您身子不好,可即便如此,中堂尚有云贵安边之事要办,所以老朽也劝中堂好生调养,切莫因为如此伤痛之事,竟坏了自己身体啊?”

“这样说来,我也要多谢曹太傅了。”阮元也回敬道,只是这时,阮元却也想起,若是阮常生当年没有出京为官,而是一直在衍圣公府,或许他安于京城之状,反而不会染病早逝。他一直对曹振镛外放阮常生一事有所不满,这时便也问道:“只是曹太傅啊,两年之前,您又何必将犬子外放道府呢?犬子本也是文弱之人,若是一直在京中做官,我想,他也不会突然染疾,就这样去了啊?”

“阮中堂,先前听您讲论《管子》,这持盈保泰之道,您应该清楚啊?”曹振镛却向阮元解释道:“阮中堂如今位高权重,督抚九省之地,学生又遍布天下,那你凡是有所言语,必然是群起而相应,若是令郎也在京为官,那依令郎才干,如今多半也是京卿了,您可曾想过,到了这个地步,京城读书人要怎么看中堂和令郎啊?他们只会把令郎视作您的化身,想尽办法讨好令郎,到那个时候,令郎还能独善其身吗?就算令郎依然是一尘不染,外间读书人之中,您阮中堂地位如何,您不会从来都没考虑过吧?也对,中堂早早做了京卿,或许对下面那些人的心思,就没怎么在意过,老朽只向中堂提个醒,中堂平日讲论学问政事,言语可不少了,若是外人发现中堂之意,竟与皇上谕旨不同,那外人会怎么想呢?皇上又会怎么看呢?到那个时候,就算老朽不会为难中堂,难道中堂还想着,在朝堂之上独善其身吗?”

“曹太傅,您还挺关心我的嘛?”阮元自然不会相信曹振镛这番说辞。

“阮中堂,您若是不相信老朽,那您也可以去问问京中其他人,老朽做枢臣十三年了,门生送礼,不敢说一毫不取,可请托办事,老朽从来没给任何一个人行过方便。老朽家里是盐商,也不缺钱,所以老朽京城里这宅子,中堂若是有意,去看一看就知道了。您或许觉得,老朽是在裁抑中堂势力,可反过来说,老朽在枢廷十三年,老朽可有自己的势力啊?陶澍在江南要改票盐法,老朽不也同意了吗?”曹振镛又向阮元解释道。

“是吗……”阮元自然清楚,曹振镛言外之意,当是自己收礼不多,也从无受贿请托之事,是以虽是盐商,家居却十分清廉。

可是如此之言,便能说明,曹振镛裁抑阮元竟是全无私心吗?显然阮元不会这么想。

“罢了,不论如何,今日曹太傅能来送我一程,我心中还是感激的。”阮元也只得如此向曹振镛言道。

“阮中堂,老朽今日前来,一是想着中堂与老朽同病相怜,其二便是老朽知道,中堂确是大清少有的廉能之人。”不想曹振镛此时,却又向阮元称赞道:“中堂督抚九省之功,老朽所知不全,但应该也不少了,老朽知道中堂之才,其实也足以做这个宰辅。而且老朽清楚,中堂虽然也有降级罚俸之过,可是除了刘凤诰那件事,其实中堂一生都没有多大的过失,中堂无非是因进言不合上意,被降级过几次,也都留了原任,您以前被罚过俸禄,多半也是因为钱粮征收不足数,又或者漕粮未能足兑,究其根本,中堂是不愿为了自己的俸禄,就去增加百姓的负担的。老朽承认,中堂德行,乃是大清楷模,老朽也是……也是真心敬佩阮中堂的。”

“曹太傅谬赞了。”阮元也向曹振镛答道,只是这时阮元心中却也意外轻松了许多,回想英和、那彦成诸人,皆是果于任事,却因办事不当,加上曹振镛不肯从宽处断,方才相继获罪去职。如此说来,自己为官数十年,不仅所在皆有作为,而且从未出现任何可以被曹振镛抓住的把柄,是以长任粤滇,却至少没有贬谪之苦。而曹振镛这个时候主动向自己言及此事,或许也是……

抬头看曹振镛时,阮元方才发现,这竟然是数十年来,自己第一次详细端详此人,只见他须发俱是雪白,面色平和,慈眉善目,倒是颇有长者之风,与学生们言语之中那个自己最大的对手竟是全然不同。念及此事,想到旧日翰林之中,自己竟是全然没有和他言语,阮元却也不禁多了几分歉意。

但阮元也清楚,自己跟曹振镛绝非志同道合之人。

“阮中堂,老朽还有公事,就先行一步了。”曹振镛也向阮元拜道:“如今老朽心中,却也是真心希望中堂得享高寿。不说别的,老朽在翰林的时候,那许多同僚,如今也就只剩下中堂一个人了,中堂以后,可要保重啊?”

“曹太傅保重。”阮元回拜曹振镛之后,也重新回到轿中,再次启程。

“道光十三年,(阮元)由云南入觐,特命典试,时称异数,与大学士曹振镛意不合”。后世史书之中,阮元与曹振镛的关系,便是如此。

可阮元的诗集之中,却也出现了这样的文句:

太傅为我劝,谓勿太感伤。骨肉归乡土,命也不克常。

或许,这种复杂的情感,才是阮元与曹振镛之间真实的关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