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六百零二章 孔璐华最后的旅途

大清疆臣。 第六百零二章 孔璐华最后的旅途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唉,如今车里这般形势,老寨主已经没办法回去了。若是那刀绳武执意与朝廷作对,不肯接受我们调停,那几个月后,只怕大战是免不了的了。”阮元听着胡启荣之言,却也清楚,车里如今的局面已经不是刀太康可以扭转的了,唯一的平息事态之法,就是自己带兵过去,将刀绳武击败,这样方能重建车里秩序,可即便如此,想着刀绳武与刀太康毕竟还是叔侄,阮元也不忍直接对车里刀兵相向,便即对伊里布和胡启荣道:“伊中丞、胡道台,既然刀绳武已经开始动兵,咱们要做好准备,但至少到现在,他刀绳武还是车里土司,贸然用兵,还是不妥。不如这样,你二人这就再拟一道督院谕令,让刀绳武罢兵归寨,还有,他手下所有缅甸南掌边民,必须全部遣散!若是他拒绝奉令,那……那这场仗是在所难免的了。我这边也清点云南兵马,你二人一旦调停不成,我便率兵南下,亲自除了这个祸患!”

“阮中堂,这……这样的谕令,那刀绳武肯定不会接受啊?”胡启荣看着阮元老迈之状,也不禁担忧道:“中堂,您这……这真的就要亲自督师,前往车里平乱吗?您这都快七十了,前线战事,您能受得了吗?”

“是啊,中堂是大清国的宰相,怎么能为了我这个老头子前去车里犯险呢?”刀太康也向阮元劝道。

“胡道台,这不还没发出最后的谕令嘛?”阮元自也清楚,刀绳武基本不可能同意自己的调停,但眼下情况,自己也别无选择,只好向他二人笑道:“再说了,如今曾军门去了广东,云南这边,其他提镇我也放心不下,还是我自己去最方便啊?毕竟如今最了解云南绿营的人,就是我啊?而且我想着,若是刀绳武执意与我等开战,那他兵力、武备,如今俱有不足,我这里抬炮多带一些,也就够了。可若是再拖延下去,现在缅甸和南掌尚且只是边民亡命到了车里,他们国王或许还不知此事,一旦他们发现形势不利于我们,反而有利于刀绳武,那他们会怎么做呢?忽微之患,若能先平定下去,就一定不要托延啊?更何况就凭现在刀绳武的兵力,或许我集中大军攻过去,他一两个月之内,就会抵挡不住,溃败而逃呢?那样就算我去了,也不会有多大风险嘛?”

“那……下官这就去拟定谕令了。”胡启荣也只得向阮元答道。

“莘农、潘藩台,云南其他的事,这半年就劳烦你们多担待了。这刀绳武的事啊……我看……”阮元自也清楚,既然刀绳武已经向叔叔动手,那么一场激战多半是难以避免了,所幸伊里布和潘恭辰与自己共事多年,云南政事交予二人,自己也可以放心。

果然,两个月后,车里传来消息,刀绳武拒绝了阮元的调停,而阮元也早有准备,在昆明集中了两千多绿营战兵以备边患。眼看刀绳武执意与朝廷对抗,阮元便即出兵,一路南下车里而来。这也是阮元人生之中,最后一次亲自督师前往前线作战。

不觉之间,已是道光十二年六月。这时谢雪已然回归扬州,在公道桥安葬了唐庆云,便即返回府城。而阮孔厚和彭氏经过多年共处,也已经多了次子阮恩高、长女阮恩桂两个孩子。孔璐华平日也对几个孙子孙女百般疼爱,眼看阮恩来这时已经六岁,便亲自指导他读书识字,闲暇之际,也经常把孙子孙女叫到一起,给几个孩子讲些故事。

“所以说啊,这君子国的百姓,个个都是知书达礼之人,那女子国的百姓呢,虽然都是女子,可也都要读书识字,需得德才兼备,方能受人尊重呢。恩来、恩高、恩桂,你们也是书香世家的孩子,以后无论读书也好,德行也好,都要勤加学习,才对得起咱们阮氏一家啊?若是真的有一日,这话本中的君子国人、女子国人来到了咱们扬州,可不能让他们小瞧了你们哦。”这日孔璐华给几个孙子讲的乃是当时新出现的小说《镜花缘》,此书为嘉道时人李汝珍所作,而李汝珍也并非仅知撰写小说之人,经术之上亦有所长,阮元少时结交的好友凌廷堪,便也是李汝珍的友人,是以阮元一家对李汝珍其人其事倒是颇为熟悉。孔璐华便以他《镜花缘》中所言海外“君子国”、“女子国”之事教育几个孙辈,以求三人长大之后,果然能够德才兼备,无愧阮家门风。

“祖母,孙儿记住了。可是祖母,爹爹说他书房那里,有祖父他老人家留下的海外地图,那地图上也没有什么君子国、女子国啊?祖母,您不会是在骗我们吧?”阮孔厚长子阮恩来出生最早,这时已经六岁,听了孔璐华讲的故事,竟果真问起海外之事来。

“这个嘛……恩来,祖母和祖父以前啊,都是在一起做官的,这些海外之事,我们也没见过,都是出海的商人和西洋人告诉我们的,或许……或许大海之外,果然也有书里那样的君子国和女子国,只是商人和西洋人都没去过,也说不定啊?总之,恩来的祖父不仅是当朝宰相,而且学问见识,也都是海内第一,所以恩来以后要好好读书,有了学问,才能称得上仪征相国的孙儿啊?”孔璐华也没想到孙子居然问出这个问题,只好如此向他解释道。

“那……祖母,孙儿什么时候可以见见祖父呢?祖母以前都说祖父在昆明,祖父什么时候可以回扬州啊?”阮恩来不解问道。

“好孩子,你很快就可以见到祖父了啊?”孔璐华也对他笑道:“你祖父做了宰相,咱们一家都很高兴,上次你祖父来信还说呢,这孙子都六岁了,自己却还没见到一面,岂不可惜?正好,祖母也跟祖父说了,再过半个月,咱们就启程西下,去昆明看看你们祖父,怎么样呢?”

“娘,您真的要再去一次昆明吗?”一旁的彭氏看着孔璐华,却也有些担忧,道:“娘的身体这才刚好,这一路颠簸劳累,娘能受的住吗?”

“孩子,没关系的,娘这病都好了快一年了,昆明也不是没去过,这条路娘熟悉着呢。再说了,这次你和孔厚也跟娘一起去,哪里会有什么不便呢?”孔璐华却对远行之事不以为意,就在这时,门外两个仆从也走上前来,向孔璐华等人拜道:“夫人,谢宜人回来了,说是想见见夫人。”

“快让她过来吧。”孔璐华也向二人道,很快,谢雪便抱着狸狸到了孔璐华等人齐聚的后院之中。孔璐华见她神情黯然,也向她安慰道:“月庄,古霞那边,都安顿好了吗?我也清楚,古霞在这个家里,其实跟你最好了,你舍不得她,我们……我们又哪里舍得古霞呢?只是……古霞从来和我们亲爱,若是她在天有灵,见到我们伤心至此,不能自拔,只怕她在那边,也不好受啊?月庄,以后扬州这边,还要麻烦你多照顾着呢。”

“夫人,我……我知道的。可是……古霞是我们几个里面年纪最小的,为什么……为什么最先走的却是她啊?”谢雪虽然清楚孔璐华心意,但毕竟和唐庆云相处已有整整三十年,姐妹情深,却怎么也不能接受唐庆云离开的现实。孔璐华自也看得清楚,自己与谢雪相别也不过一年有余,可这时的谢雪,却已是面容憔悴,双目黯然,昔日讲诗作画之时的风采,也已是一去不复还了。

“月庄,古霞和我论诗二十多年,她这一走,我心里又怎么好受呢?可是古霞从来都是善良之人,想来她临别之际,也是希望你能够好好活下去,多替她看一看这人间风景的啊?这一次姐姐也帮不了你了,可你一定要振作起来,千万……千万不要自己放弃啊?”孔璐华回想着自己和唐庆云论诗旧事,清楚二人虽然诗文之上从来互不相让,可心中却都清楚,彼此乃是最好的笔墨之友,是以说起唐庆云故去一事,自己心中的痛楚,却也并不比谢雪少了。但即便如此,想着阮家未来之事,孔璐华也还是强忍悲痛,勉力向谢雪安慰道。

“我……我知道的。可是夫人,您一定要去昆明吗?我听说去年的时候,夫人身体也……”谢雪前往北湖安葬唐庆云之前,便即得知孔璐华准备西行昆明一事,是以这时也向孔璐华问道。

“月庄,我知道,如今让你再回昆明,你也回不去了。但我……我毕竟是夫子的正室夫人啊?夫子做了宰相,外面妒忌之人自然也会不少,到那个时候,他们眼看我和夫子分居这么多年,还不得捕风捉影,给我们阮家炮制谣言啊?再说了,夫子在昆明,还没见过这几个孙子呢,也该让他看看了。至于我的身体,我的病去年就好了,如今半年都平安无事,这一次也肯定没问题的。倒是月庄,我们都不在扬州了,你可要好好照顾自己,千万别伤了身子啊?”孔璐华对谢雪笑道,看起来,对于再赴昆明之事,孔璐华也是下了决心,谢雪和彭氏即便再想着劝她,也不会有什么作用了。

“夫人若是想去昆明,我……我也不该阻拦夫人的。只是……夫人,以前的事,总是我对不起您……”谢雪眼看孔璐华执着如此,自也做好了分别的准备。可就在这时,谢雪心中也隐约有些不安,如今二人均已年过五旬,又一样体弱多病,只担心孔璐华如此一别,又不知何时才能与她相见,感念至此,自然又想起了杭州之时,自己险为外人所误的旧事。

“月庄,那些让人不快的事,我早就忘了,再说了,当时你也没做什么啊?”孔璐华却也对她笑道:“如今年纪大了,心中能记得的,也只是当年我们一家的安乐之时了。当时我和夫子在谢家见到你,你还是个孩子呢,那时候我也对夫子说,谢家如此模样,只怕以后也不能给你找个更好的人家了,倒不如你也来我们阮家。以后的日子,不说别的,就作画这一件事,你也帮了我和书之很多啊?后面的杭州、广州,咱们的日子过得多开心啊?只是可惜,咱们一起在扬州生活的日子,就只有夫子守制那两年,要是以后还有共聚扬州的一日,我和书之,还有你,咱们几个一起去北湖,一起泛舟观柳,该有多好啊?唉,只是如今年纪大了,倒是也有一二年的工夫,没能作出好诗了呢。”

“夫人,您……您真好。我……我在这边等着您,若是真有那么一日,咱们再去北湖好好走上几日。”谢雪眼看孔璐华温言笑语,知道旧日之事,早已在阮家之中烟消云散,一时不觉畅快了许多,也向孔璐华答允道。

“哈哈,我可等着你呢。唉,狸狸这是怎么了啊?月庄,我记得我回来的时候,狸狸还经常在院子里玩呢,怎么这才两年工夫,狸狸就……就这样懒了啊?”孔璐华看着谢雪怀中的狸狸,只觉狸狸半日下来,竟是一动不动,只知道在谢雪的怀抱之中安享夏日,便也向她打趣道。

“夫人,或许……或许狸狸年纪也大了啊?”

“是啊,当年狸狸还是不到一岁的小猫呢,那个时候,可真活泼啊……”孔璐华回想着旧日时光,想起四女泛舟西湖的欢乐,曲江亭诗会的妯娌相谐,百花洲上的太平岁月,狸狸在广州督院捕鼠玩球的可爱模样,一时之间,竟也沉浸其中,不愿回归到现实中来。

然而,日升日落,俱是人世常理,这一点孔璐华也是清楚的。

半月之后,孔璐华便与谢雪正式道别,带着阮孔厚夫妇,阮恩来等三个孙子孙女,一并西下往昆明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