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五十七章 大明湖之会

大清疆臣。 第五十七章 大明湖之会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过得数日,焦循方打听明白,原来武亿当时做博山知县时,周边的府县正好出了民变,这事原本和武亿无关,可激起民变的府县,有不少田地都在和珅名下。和珅听闻民变之后,立刻派遣家奴前往督捕,这些家奴不仅在和珅的田产里滥行抓捕,甚至一度来到了博山县,强行从一处田地里抓走了十余个农民,说他们是乱党,要带到自己的地界加以严查。

武亿听闻消息,当即派人到事发之地控制局势,又一边暗行查访,当他知道所谓乱党,纯粹是和珅家奴无中生有时,便雷厉风行,一日之间将和珅派来的家奴全部捉拿,依律施了杖刑,并将他们逐出博山县。这些家奴怀恨在心,便将武亿的事添油加醋上报给了和珅。

和珅闻讯,自然大怒,当即向山东巡抚惠龄去了密信,让他严查武亿,这惠龄原是靠巴结和珅方获巡抚之位,此时办起事来,自然加倍卖力,很快便无中生有,搜罗了武亿数款罪状,要将他下狱法办。武亿自然清楚和珅和惠龄的心思,索性自己辞了官,惠龄眼看他识相,竟也不再追究。当然,武亿经此一事,对和珅已是再说不出半句好话。

武亿家中原也有人做官,故而考中进士之后,虽然长年未经授官,却也在京中得知了不少京城故事,他出任知县的那年,正是阮元翰詹大考获得第一的那年,彼时诋毁阮元的流言并不少,武亿也有耳闻。是故他宁愿相信,阮元晚自己九年成进士,却如此轻松的位列三品,定是有和珅相助之故。其实二甲前列的进士,原本与武亿这些三甲进士相差悬殊,像武亿这种长年不得授官的进士,在清朝才是多数。

阮元听了武亿之事,才明白为什么他从一开始,就对自己冷言相讥。而针对自己的流言,虽然在朝廷之时,阿桂、王杰等人便全力相护于他,可终究是没有断过。想到这里,也不禁郁闷了数日,铁保那边很快结束了主持乡试之事,是故铁保也曾数次相劝于他,但阮元也很清楚,武亿也好,有关自己的留言也好,这些心结,总是要一个个解开的。若是不能说服武亿,只怕日后无论在哪里为官,都不容易获得士人信任,办起事来,也会困难得多。

这一日心绪稍有平复,又赶上阮承信外出游山玩水,学署只有阮元和杨吉二人,阮元也置办了些酒菜,将一尾大明湖里钓上来的鲤鱼做了糖醋鱼,杨吉寻来些葱和饼,一边吃葱,一边吃饼,倒是饶有趣味。杨吉问起阮元武亿之事,阮元便也如实说了出来。

杨吉倒是对流言之事毫不在意,一边用葱蘸着酱,一边扒着饼,道:“其实啊,这流言之事,我想着每个人都有,你没点流言蜚语,反倒显得庸碌无能呢。我说,你以前在京城的时候,都不在意这些,怎么出来做了一年官,反倒这般畏首畏尾了?看你吃个葱都不痛快。”

“我那是觉得葱味过于辛辣,吃着不好。”阮元自然不甘示弱,又道:“只是你也看到了,出来办事,无论求贤也好,选士也好,这流言总是会有人在意的。士子听了流言,我无论怎么选人,都会有人觉得不公。像武先生这种贤才若是被流言所误,我们办起公事,就只能自己摸索,可要困难的多呢。”

“那怎么办?”

阮元道:“我还是想着,总得寻个机会,把这一切前因后果,说给武先生解释清楚。上次去的时候,也是我对他太不了解,但我看着武先生家中藏书那般样子,想来武先生也不是不通人情之人,若是能将这一切说清楚了,或许武先生也会回心转意,愿意来这里帮我们呢。”

“而且,咱们督学的时候,不是从青州路过了一次吗?当时听当地童生讲起武先生,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就连边上莱州、沂州,都有不少人知道武先生呢。所以说啊,若是武先生可以到我们幕中,想来我这学政的风评,也会一日千里,到时候啊,邪不胜正,流言自然就会慢慢少了。”

“伯元,以前朝廷里那几个老头天天说你好话,不也没挡住这许多流言吗?你确定你这般盯着武先生不放,就能把问题解决了?”杨吉似乎依然不在意这些。

阮元却道:“这是不一样的。阿中堂王中堂他们说起我的时候,我刚刚升迁,却是半点实绩都没有。可这山东学政一任,是我自己在做事了。咱选拔士子,唯求实才、不拘一格,自然问心无愧。接下来就要靠入幕之事,来扩大影响了……不过话说回来,这葱我听说也是本府特产,你买这许多回来吃,花了不少钱吧?”

“伯元,我可听卖葱的人说了,今年章丘收成还算不错,这些葱不值钱的。倒是你,家里平日吃的存的,都是白米,在京城也是,发了米券从来不用,说是只能兑次米,都卖了再去买好的,你这样才是真正破费呢。”杨吉终于找到一个阮元的“弱点”。

“我……你说我一个扬州人,都习惯了,还不能多留些米么?再说了,这济南北面的大清河,通着运河,米船往来也不是难事。”

“那这鱼呢?我也听人说了,大明湖的鲤鱼也不便宜啊?”

“你这可是问着了,这鱼是我昨日在大明湖里钓的,咱学署背后就是大明湖,还要出去买什么?”

……

“伯元,外面来了个人,说是巡抚衙门的,给你送了封信。他说,山东要换新巡抚了。”这声音温柔细嫩,又有一丝丝胆怯,自然是刘文如了。只见她拿了一封信过来,阮元便也停下筷子,拿过了信拆开,看得数行,脸上竟是一股又惊又喜之色。

“毕大人?”阮元这句话竟似乎要有个老朋友来山东一般。

“伯元,你说这鱼给了你半条,我吃半条,我这都快吃完了,你那半条,我看还没动几筷子呢。你若是再这样吃东西,真得小心点身子了。”杨吉不禁调侃道。

“你却不知。”阮元只自顾自的说着,道:“这毕沅毕大人,原本是湖广总督,却不知为何,竟要来山东做巡抚……这也不重要,毕大人是金石和乙部的大家,我早就想见见他了。这金石收集之事,还要请他再指教呢。却没想上天佑我,竟然让毕大人到了山东这里来!”

杨吉自顾自的吃着,也不管他。

阮元高兴了一会儿,想着毕沅到任终还有些时日,也不用着急,便又拿起筷子。忽然看到,刘文如竟然只站在一边,也顺口说道:“文如,今天我们吃饭早,你还没吃吧?快过来,和我们一起吃些吧,这里菜还有不少呢。而且你看,温度也刚刚好。”

“伯元,这……以前都是你和小姐一起吃饭的,我那里可以……”刘文如虽已得了妾的名分,可平日与阮元说话还是很少,这时阮元忽然一说,自然也有些慌张。

“文如,现在彩儿已经不在了,你也是妾了,来一起吃饭,有什么不可以的呢?”阮元也只好安慰她。

“谢谢伯元……可……可我听外面的人说,妾只能自己吃饭,不能和老爷一桌的……”

“文如,这又是哪里的规矩啊?”阮元听了,也不禁笑了出来,道:“更何况,这什么妻啊妾的,原本都只是个名分,是给外面的人看的。咱自己家里,以前我不都说过了吗?你、我、杨吉、爹爹和常生,都是一家人,既然是一家人,在乎那许多做什么?咱这个家人原本就不多,若还要分个主仆贵贱出来,那岂不是太生分了?”

但看着刘文如神色,阮元也知道,她需要更多的信任,便道:“文如,其实我也知道,这几个月以来,我也没什么时间管家里的事,常生都是你带着玩,带着认字,你也自是辛苦着呢。你待常生便如亲子,常生现下又是我嫡子,这样一算,你也该来这个位置吃饭才对了。你说对吗,且不要再拘谨了,这个位置,原本就是你应该坐的。”

“这……”刘文如也听不懂阮元这几句话,中间到底有什么逻辑,可听着似乎也都有道理,不觉点了点头。

杨吉也走了下去,拿了碗筷,盛了饭过来。刘文如拿着碗筷,看着眼前的菜肴,却还是有些不敢动弹。

“别紧张,只有这第一次生疏些,以后习惯了,也就好了。看看哪个菜中意的,便尽管去夹,这是我说的,没人敢嘲笑你的。”阮元继续安慰道。

“那……我想吃鱼……”

“这鱼很好啊,我刚才都没怎么动,你只管夹过去便是,我能吃饱的。”阮元笑道。

“嗯……”

刘文如的心结,就这样渐渐打开了。而阮元不知道的是,他的心结,也将随着毕沅的到任,逐渐解开。

这一日耳闻山东巡抚衙门之内,新巡抚的履职已经完毕,阮元也备了些笔墨纸张,前来向毕沅拜贺。抚院仆从得知是山东学政大驾光临,也连忙将他请了进去。进得正厅,只见一位二品大员满面春风、和蔼可亲,想着应当便是毕沅了,忙走上前来,向毕沅作揖行礼。

毕沅眼看阮元来访,也连忙上前,将他扶起,笑道:“我可早就听说了,这朝廷之中,近年来最出色的后起之秀,便是你这位为官不过五年,就位列京卿的阮学使了。今日一见,阮学使也真是风华正茂啊,看来阮学使以后前途,定当远胜于我才是。我来这里的路上,也听说阮学使正在收集金石,府上还有座积古斋呢。怎么样,阮学使,若是我有空了,可否让我一睹这山东金石之盛?”

阮元连忙答道:“毕大人说笑了,这金石之事,原是毕大人发扬于先,下官不过承继其后罢了。下官到此之前,便听闻毕大人精于金石考校之学,已有关中、中州二部金石志刊行于世。这山东金石之事,下官也正想着,勒成一书,使齐鲁金石,闻于天下。既然毕大人莅临济南,下官想着,此书还需大人主笔才是。”

毕沅也笑道:“阮学使客气了,其实我眼下尚有其他著述之事,只恐金石之事,已无闲暇了。既然阮学使精于山东金石,山东素称山左,那此书我便定个名字,就叫《山左金石志》如何?不过阮学使啊,我自忖毕生所学,最为精博之处,乃是乙部,而非金石。阮学使,你宋辽金元四史,所学如何?”

阮元只好自谦略通一二。毕沅也笑道:“阮学使,其实这宋辽金元四史,士子研读本就不易,司马温公之后,《资治通鉴》可是整整七百年无人再续了。这四部正史,元明二朝修得又过于繁冗,自是误了士人学习。是以我早就发下宏愿,要续修《资治通鉴》,成宋辽金元四朝史事。哈哈,话说回来,这次我来济南,还意外遇到一位史事大家呢,想来一两年内,大事可成了!快去请辛楣先生过来,让先生也见见阮学使。”

别的暂且不论,毕沅说起“辛楣先生”,阮元却是又惊又喜。眼看侍仆前往通报,直过得片刻,一个灰衫老者走了过来,老者虽已年近七旬,却依然精神矍铄,看到阮元,也不禁大喜道:“伯元!不想京城相别两年有余,我二人竟能在济南相见!看来老夫来这济南一遭,却也是来的值了!”

这老者正是钱大昕,阮元忙走上前来,向钱大昕作揖问好。眼看毕沅略有疑惑,钱大昕也将二人相识之事,说了些与毕沅听。毕沅听罢,也笑道:“既然阮学使与辛楣先生是旧识,那自然也是我的朋友了。阮学使,金石拓印、文字修订这些事,你若是缺乏人手,也尽管告诉我,却不要再客气了!”

阮元也再次谢过毕沅,眼看阮元和钱大昕多年不见,定是有许多需要详谈之处,毕沅又有其他公事,便暂行离去了。这时钱大昕才告诉阮元,原来他此番前来济南,原本便是过来看阮元的。钱大昕的弟弟钱大昭素来精于金石之学,听闻阮元在山东收集金石古物,便准备前赴阮元幕下,与之一同参研。钱大昕也想起已经两年多没见到阮元了,便顺水推舟,和弟弟一起北上。途中正好遇上了毕沅,毕沅的《续资治通鉴》修订已有近十年,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他深知钱大昕精于元代史,便也以《元朝秘史》向钱大昕相询。

这《元朝秘史》今日又称为《蒙古秘史》,是元代宫廷史书,可是终元一代,此书只有蒙古文字,并无汉文译本,是以明初修订《元史》之时,很多关键史料都未能收录。直到《元史》刊订已毕,此书方有汉译本,尽管如此,语言却也颇为粗糙。毕沅对此颇不以为然,一直想着即便不参考此书,通鉴续修也无伤大雅。但钱大昕却一再坚持,即便其中言语要重新润色,也应当将史料存于《续资治通鉴》之中,是以他一时未去拜会阮元,只在巡抚部院帮助毕沅修书,不想这日阮元竟也来到了抚院。

阮元也把上年英吉利使团入京之事,说了些与钱大昕听,钱大昕听罢,也道:“伯元,你却是有福之人啊,老夫当年在京城之时,所认识的西洋人也不过蒋友仁蒋先生一人而已。你却能见到一个使团,实属不易。不过话说回来,你说起那‘七政仪’,老夫却觉得是个难得之物。伯元,这西洋人言语文字,不学也罢,可他们往往精于巧思,用于天文历算的仪器,从来都有其独到之处,其间往往有我中原学人所不能虑及之事,你日后治学,可不要有门户之见才是。”

阮元也点头称是,道:“辛楣先生,其实我最近也想着,无论海内西洋,精于天文数算之人,自古而来,也不在少数了。可史料散落,不成体系,故而想着能修撰一书,将海内西洋历代畴人,尽数罗列其间,却不知辛楣先生意下如何?”所谓“畴人”便是数学家之意。

钱大昕点头道:“此事想来,自也不易,伯元,这精于筹算之人,确是需要立传表彰,可凡事也自当循序渐进。你先把金石之事做完,待有了空闲,再作一部《畴人传》,却也不迟。不过话说回来,晦之他金石一道,是我看着研习的,总是想着有些不够精通。伯元,你这幕中可另有精于金石之人?”晦之是钱大昭的字。

阮元道:“其实不瞒先生,这济南府却有一人,不仅精于金石,而且学问品行吏事俱佳,学生也想将他招致幕中,可他似乎,对学生有些误解,是以聘他入幕之事,一直未决。”说到这里,便也将武亿之事告诉了钱大昕。

钱大昕听罢,也沉思了半晌,道:“想来这武先生,也是个端方正直之人,只是所想未免偏执了些。也罢,他看不上铁侍郎,那我陪你去一次如何。老夫的名字,想来略知乙部、金石之士,是都会知晓的。只不过,我听他语气,若只是我陪你前往,你心意不够诚恳,那还是不够。却也得寻个更好的时机,让他知道你人品才是。”

想到这里,钱大昕也喃喃道:“既然是端方正直之人……想来也是心存忠义之士。伯元,我却有个想法,你看如何?”

阮元听了钱大昕的建议,自己也在心中斟酌了一番,若武亿并非铁石心肠,此举多半可以奏效。只是自己也需正心诚意,方能让武亿了解到一个真实的阮元。

山东的夏天素来酷热,直到了初秋,方才有了阵阵凉风,令人渐生舒适之感。这日武亿却也正好有闲情逸致,便搭了条船,前往大明湖对面的铁公祠参拜。一路上眼看虽是初秋,湖边亭台之间,枝繁叶茂依旧,却也有些惬意。

祭拜铁铉之事,这日也自是一如既往,并无区别。武亿也自是诚恳,主祭之举,一一做来,都异常规矩。只是祭拜之后,偶然一瞥,竟看见正堂的右边墙上,多了一幅自己以前从未见过的书作。

这书作笔势从容,行笔开阔,自如之间,却又暗合规矩,远处看来,整齐有序。行笔之人,当是个敬守法度,而又不拘一格之人。其中乃是一首五言律诗,四十个字分别是:

易谒金陵庙,难撄历下锋。

兵戈驱石佛,风雨挫真龙。

死愿先平保,功甘让盛庸。

明湖旧祠外,秋水荐芙蓉。

武亿眼看最后两句意象高阔,不免轻声念了几遍,看着四周也无旁人,只有一个日常守祠的门房,也过来问道:“这位朋友,我三月之前来铁公祠,尚未见过此诗,这几个月里,却又是何方高人,曾经来过?若非笔力意境俱佳之人,不能为此诗,这人你可认识?”

门房道:“这……大概是上个月吧?有位客人,相貌……挺俊的,也很年轻,来了这里带了不少祭品祭拜铁公。当时他便问起我们,能不能为铁公题诗一首。我们想着并无不妥,也就允了。后来看他写的字挺漂亮,诗的内容,有几个看过的人也说好,我们便把这诗装裱了起来,挂在那里了。”

武亿道:“这字看着是随性了些,可其间自有规矩。是以我想着,若不是翰林一般人物,不能为此。这人是本地人,还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若是本地人,我也好去见识一下。”

门房道:“听口音听不出来,像是江南人,又像是京里人。不过嘛……武先生,你看你身后那个穿灰色衣服的,就是他啊?”

这时武亿方才回过头来,只见身后却有三个人站着,一人是门房所说年轻人,一人是个老者,最后一人他竟然认识,乃是之前和他详论金石四书的焦循。武亿也惊道:“里堂?没想到今日在这里还能遇见你,你身后这人,却是那位?听门房说,这里这首诗却是他所作,武某想着作诗之人,应是个心胸开阔,意境高绝之人,若是里堂与他相熟,却要替我引见一下。”

焦循道:“引见之事,自然不难,不过小弟也想问武兄一句,武兄觉得这首诗,还算中意否?”

武亿道:“这诗意境很好,尤其是最后这一句,秋水荐芙蓉,芙蓉乃高洁清雅之花,铁公当日,亦是忠纯高洁之士。这一句自然是相配的。不过这石佛一句,我却不解其意。里堂,你可知其中有何典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