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四百四十九章 董诰、孙星衍、李赓芸之死

或许,在这一年的开始,还没有人可以意识到,嘉庆二十三年,将会成为一个别离之年。

嘉庆二十三年二月之初,正是春意盎然,草长莺飞之际,嘉庆的御案之上,却忽然多了一份请求致仕的奏疏。太保、大学士董诰,这一年已经七十有九,再无力应对朝廷政事,便即向嘉庆上表,请求辞官归田。嘉庆这一日也特意召见了董诰,最后一次和这位辅佐了他整整二十年的老臣独对详谈。

“董诰啊,这些年朕强留你做这个军机大臣,也是辛苦你了。”回想董诰二十年勤勉任事,嘉庆自然也对董诰有些不舍,对他安慰道:“其实朕几年前也想着,若是军机处之中,尚有决事稳妥不逊于你之人,朕就准你致仕,可这些年下来,朕在京官之内,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参决要事之才能够和你相比的人啊,这一转眼,你也已经老成这样了,是朕惭愧啊。”

“皇上切莫如此自责,老臣看来,托中堂、卢宫保之才决不在老臣之下,老臣致仕以后,还请皇上重用他二人。”董诰也对嘉庆答道。

“董诰,你与托津、卢荫溥二人共事也有六七年了,他二人什么情况,难道你还不知道吗?”嘉庆回想朝臣之状,却也叹道:“他二人办事之能有余,决事之周详,便有不足,总是不如你明白。但董诰啊,朕也知道你平日言事之风,你凡有建言,一概不留奏稿,只在朕面前独对,所以朕知道你敢于进言,能够参决要事,外人,尤其是那些新任言官御史,可大多都不清楚啊。朕也不瞒你,就朕这里,都收到过好几次御史上疏,说你年迈无能,要求朕提前令你致仕,你这样一生谨慎,倒是朕对不住你了。”

“皇上,臣一门两世深受皇恩,自当竭力相报,是以凡有要事,皇上咨询于臣,臣不敢有半分隐瞒。但臣之言语,是为了江山社稷安定,并非为了在群臣之间引以自炫。外人是否了解臣这些上言,便也不重要了。”董诰依然诚恳地向嘉庆回答道。

“无妨,煌煌国史,自有记录,后世史册,会给你公允之见的。”嘉庆也向董诰勉励道,只是说起用人之事,嘉庆却犹有疑虑,不觉向董诰问道:“但这决事之人,就算朕一时寻不得,总也要有一两个可用之人啊,朕清楚,天下重臣你最为清楚,不如……你再为朕推荐一些可堪宰辅之人,如何?”

“皇上,其实臣也清楚,皇上最重直省之任,凡京中要员有实干之才者,皇上往往以督抚之任予以拔擢。所以臣想着,若是督抚之中有才堪治事者,皇上自可召其归京,他们精通庶务,就算入主军机处,也自然可以事半功倍。”董诰听着嘉庆之言,却也隐隐有了另一个念头,毕竟到了这一年,嘉庆也已经五十九岁,言语之间,早年的疾言厉色也已经逐渐消散,或许嘉庆询问于己,也是在为下一代辅弼之臣做打算。

“你所言确也有道理啊,但这军机处……也罢,毕竟朝廷大事,也不一定非要经过军机处嘛。”嘉庆却也想到,军机处毕竟是掌管机要之地,需要精于部务,能够保守机密之人坐镇,但即便如此,如果给地方督抚加大学士衔,令其归京进入内阁,同样可以在内阁以备顾问,先前他便已加了云贵总督伯麟协办大学士,以后如法炮制去,却也不难。又向董诰问道:“还有,京中新晋言官御史之中,依你之见,可有得堪大用之人?”

“回皇上,如今御史之中,臣之意有二人可用,御史卓秉恬,御史陶澍,此二人上言最勤,而且每有议论,均言之有物,皇上可以对他二人继续拔擢,卓秉恬可参预部务,陶澍此人……臣看过他奏疏,知道他对民生实务,最为关切,皇上可以先以府道之任委之于他,若他果能任事,再继续提拔不迟。”董诰回答道。

“卓秉恬和陶澍……朕知道了。”嘉庆也对董诰答道。

“还有一事,臣之意,愿皇上三思。”不想董诰又补充道:“近年来,多有言官御史言辞激切,颇预旗务,依皇上之意,御史不晓旗务,便不当妄言。臣想着皇上之意本来不错,但这些御史,臣却以为本为议论朝政,以匡时弊,却并无其他心思,给事中鲍桂星、御史罗家彦,皆以言及旗务而被皇上贬谪,但他二人本是赤诚之辈,皇上是可以重新启用的,更何况,鲍桂星上言旗民之用,皇上本来……本来也是那样做得啊?”

原来董诰所言鲍桂星、罗家彦二人,都是这几年里被嘉庆贬谪的言官,鲍桂星上疏以为嘉庆应该重用汉官,罗家彦则上言请求八旗多加从事纺织之业,借以纾缓旗人困乏之状。嘉庆以为二人之言动摇国本,一度将二人贬官,但事实上,这时地方督抚,总督已是旗民各半,十五巡抚也有十二人出于民籍,旗人督抚反而逐渐成了少数,是以董诰才借实情为名,请嘉庆宽免二人之过。

“董诰……你所言也有道理。不如这样,明年,朕也会赦免一批罪臣,到时候,朕就让他们回来吧。只是……”嘉庆想着到了下一年,便是自己六十大寿,届时赦免罪行不重的犯事官员,亦或重新拔擢一批贬谪之人,也都是顺理成章之事。可想起六十大寿,嘉庆自也颇觉感怀,不禁又对董诰叹道:“不想朕亲政至今,也已经二十年了,这一晃你快八十了,朕也六十了,朕也是……也是真的舍不得你们啊。”

“皇上,切不可有此不祥之言,皇上神色尚健,自可长享天下太平。”董诰忙对嘉庆劝道。

“天下太平,天下太平啊……”只是嘉庆念着“天下太平”四字,却不知为何,总有一丝遗憾,沉默半晌,嘉庆方对董诰点头道:“董诰啊,你致仕之后,也务必安心休养,来年朕万寿盛典,朕还……还等着敬你一杯酒呢。”

“臣谢过皇上,愿皇上……平安长寿。”董诰也再次向嘉庆一连三叩,以示辞别。

看着董诰离去的身影,看着空无一人的养心殿东暖阁,嘉庆的心中竟也多了几分落寞。或许,属于自己的日子,也已经不多了……

而最后一次离开皇城之时,一向小心谨慎的董诰,也终于轻松了下来:

“哈哈,今日之后,老夫的画作,才终于能够圆满了啊……”

但董诰这时还未能想到,就在致仕之后半年,自己便因年迈之故,渐渐染病不起,最终与世长辞,谥曰文恭。嘉庆希望他参加自己六旬万寿的念想,终是未能实现。

董诰致仕之后,嘉庆也提拔了协办大学士戴均元与兵部尚书和宁担任军机大臣。然而一年之后,和宁便因年迈体衰,被嘉庆调回兵部专任部务,嘉庆又提拔了文孚进入军机处,文孚也是嘉庆所任命的最后一位军机大臣。

就在董诰致仕的同时,广州的阮元却也收到了一份讣告,阮元看了,当即悲痛不已。原来上一年冬天,定居江宁的孙星衍回到常州祭祖扫墓,然而上年江南又是寒冬天气,孙星衍祭扫之时更是奇寒彻骨。结果孙星衍方才回到江宁,便即一病不起,最终药石难愈,于嘉庆二十三年正月十二日在江宁病故,终年六十六岁。

回想自己与孙星衍相识、相交四十余年,虽说心性行事,孙星衍与阮元亦有不同之处,但孙星衍品行高洁,阮元从来钦服,以为知心好友之中,孙星衍当在三数之列。此时忽失挚友,阮元心中又如何能够平复?这一日阮元直哭了半日,在督院之内为孙星衍设了灵堂,亲为致奠。

而就在孙星衍的讣告送到广州之后两日,福建却也来了一份快报,上言福建布政使李赓芸被下属控告索贿,闽浙总督汪志伊闻讯之后,便即将李赓芸收监,可是不过数日,李赓芸竟然在狱中自尽身亡。阮元看了这份快报,也是惊叹不已,久久不愿相信快报之事为真。

“生甫兄……怎么会呢,我在浙江主政八年,赈灾安民之事,多赖生甫兄主持其间,听闻不少浙江百姓至今感怀。生甫兄为人也从来清廉,即便是我在杭州,除了公事他也绝少与我往来。怎么到了福建做了布政使,如今竟然……可话说回来,汪总制督抚各省一样有二十年了,也是直省督抚之内难得的能臣啊?难道生甫兄离了浙江,心性竟真的变了不成?可即便如此,他为何又要自寻短见呢?”

想着嘉庆九年浙江雨灾,李赓芸与自己一同设计迫使商人余亮、周华出粮赈济处州,那一计成功的关键便在于汪志伊也在苏州为自己出具了一份花押,方引得余周二人入彀。昔日同舟共济的同僚今日竟公堂相见,而李赓芸也因为莫名其妙的“贪贿”之事暴死狱中,和自己阴阳永隔。想到这里,阮元心绪更是黯淡,又担心李赓芸索贿之举为实,一时竟不敢为他增设灵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