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四百一十一章 离别之时(下)

大清疆臣。 第四百一十一章 离别之时(下)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只是即将与阮元诀别之人,尚不只杨禄高一个。

“伯元,这《全唐文》已经检修刻版,我在扬州的事也就办完了。”这日阮元也请了孙星衍和焦循回到家庙,与他们一叙赴赣之事,可孙星衍却是神情黯然,对阮元道:“过几日,我也就要去江宁,安享余年去了。至于入幕,哈哈,我这两年漕运之上,也和你一同北上跑了一趟不是,你觉得我现在这身子,还能做什么事啊?以后的事,还是交给年轻人去办吧,你已经加了光禄大夫,我想着只要你江西一任,果然有所作为,那过不了一两年,应该就能升任总督了,到时候,愿意来你幕下办事的人,还会少吗?像我这样的老头子啊,是真不适合再去入幕了。”

“渊如兄,若是如此,小弟也不能强求。若是小弟在南昌有不解之事,小弟还是想着可以寄信过来,请渊如兄赐教。”阮元清楚孙星衍之言绝非托辞,便也只好答应了他。

“伯元,有件事我可得跟你说一声啊。”孙星衍却对阮元笑道:“你在淮安的时候,有个经常到你府上讲论学问之人,叫包世臣,你可还记得?如今你离了漕运,他也去清河给黎总河做幕僚去了。听说,你和黎总河半年之前,尚有一番过节啊?”

“多谢渊如兄提点了。”阮元却并不在意这些,笑道:“其实我与黎总河,说是有过节,不过是职分不同罢了,慎伯那个人素有经世之念,黎总河治河之才,我也是清楚的,他去黎总河幕下,是人尽其才啊,这样看,南河也终于要安稳起来了。”说着,阮元又对焦循问道:“里堂,我记得你治《易》至今,也有十年了,你这《易学三书》,不是前些时日也已经著成了吗?接下来,里堂又有何打算呢?”

“伯元,这治易一道,我自忖未足,《易学三书》虽然已经修成,可还是想着重新修订一下。至于以后,我自思国朝这许多年来,讲《孟子》者虽多,然皆有未精之处,若能再成一部《孟子正义》,我这一生却也无憾了。”在焦循心里,著书之事却是比入幕更加重要:“伯元,你能做个好官,我这个做姐夫的,也从来以你为荣,只是我这种心性,外出入幕……还是算了吧。雕菰楼风景你也见过,外依北湖,内凭独楼,以度余年,何其快哉啊?”

“里堂,若是如此,我自然不该强求于你。英尚书在京城还和我提起过你呢,每次说起你不仕之情,他也自觉有失。里堂,以后若有余暇,也给英尚书多去去信吧,他这十几年过去了,还一直记得你啊?”阮元清楚焦循心意,也只好放弃了再请焦循入幕的想法,只是将英和之言转告于他。

“伯元,我……信我自会写的。其实我知道,我……我也对不住恩师。”焦循感叹道。

“好啦,伯元,这些年下来啊,虽说不快之事多了些,可以后的路,还是要一直走下去啊。我当年曾经听你说过,你为官之初,本念便是若自己能做个好官,至少天下也就少了一个贪官污吏。哈哈,可如今呢?你治一省,则一省百姓因你而安定,你赴一地,则一地后学得你之提携。你对这天下的影响,难道还小吗?”孙星衍看着几人模样,深知如今形势,慨叹亦是无用,便主动向阮元鼓励道:“其实我年轻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意气风发,爱读书,也想着能够尽数贯通圣人之言,以圣人之言用于实处,方不负我一生修书治学。可我运气就没你那么好了,考中进士就晚了十年,后来……也终是有心无力了,所得施政之处,不过道府,也不知百年以后,还有没有人记得我这个区区道员啊。所以伯元,无论咱们以前有过什么,我心里还是羡慕你的,你是能办大事的人啊。伯元,我这就要走了,可还是有两件事放心不下,还是想着,再嘱托你一番,去了南昌,可不要忘了啊?”

“渊如兄,有什么话,小弟能办下去的,一定照办。”阮元坚定地对孙星衍答道。

“我知道,你这回扬州一趟,还能捐两千两给百姓施粥,你这心里,一定是有天下苍生的。”孙星衍也点头道:“只是如今时节,连年大旱,要么就是先前几年一般,暴雨不止,百姓所需要的,可比你施一次粥要多啊。我也清楚,现在很多府县,不是不愿意放赈,而是担心连年开仓,府库有所不足。但你去了江西,可千万不要这样想啊,若是江西还有灾荒,定要足额放赈,若是百姓果然受赈不足,再有滑县之事,积贮余粮,又有何意义呢?百姓连今日能不能过去,都已经没了希望,你要如何让他们再去想明日的事呢?”

“渊如兄所言不错,小弟赴赣之后,自然会严查官仓,妥为备荒之事。”阮元听从道。

“还有就是,我这里刻了一部《唐律疏议》,这是样书,你走的时候,我把全书给你,你也带着。”孙星衍一边说着,也一边从身旁包裹里取出一册书来,阮元取过这册《唐律疏议》,一看便知,其上文字开阔舒展,乃是元时所遗刻本。孙星衍也感叹道:“我为官一生,自觉有成者,无非刑狱、水利之事,治狱一道,我也一直想着,能成一部《大清律疏议》该有多好,可惜精于刑法之人不多,我始终未能寻得同修之人,也就罢了。这部《唐律疏议》我用的是家中元刻本,最为精当。想唐宋以来,至明代而法律大变,轻其所轻,重其所重,我一直以为不然,轻其所轻,则轻罪易犯,重其所重,则多有蒙冤而不能平反之事,其实不便之处甚多。你抚赣之后,自是需要依律断案,可也该参考旧朝之律,取其精华,务使断案之时,精当公平才是啊。”阮元当然清楚,《大清律例》大半沿袭之前的《大明律》,孙星衍以为明律有失,本也是对清律颇有不满之处。

“渊如兄所言,小弟记下了,小弟这次南下江西,自然清楚所断之案,是不会少了。小弟自当详查实情,从轻处断,务使刑案之事,得以公允。”阮元也接受了孙星衍的建议。

阮元又在扬州盘桓了两日,便即与孙星衍和焦循道别,乘船沿江南下,八月之初,便即到了南昌,正式接任了江西巡抚之职。

阮元抚赣之后,很快便即发现了所谓“会党”,原来是余干之地,有一游方闲人胡秉耀,以“反清复明”之名,将当地农户朱 毛俚充作前明后裔,对外空授官职,实则骗取钱财。阮元得讯之后,也当即前往余干清剿胡秉耀一行,很快将他们全部擒获。这时胡秉耀集会不过一年,为之所诱参与其间者不过数十人,全然不成气候,便被阮元剿灭。

紧接着,阮元也相继发现了大规模发动乡民结拜的钟锦泷,假托“天地会”之名,实为勒索百姓,骗取钱财的钟体刚等人,也将他们一一擒拿。眼看阮元上任不过两月,便即多有破获,嘉庆自然大喜,决定加授阮元太子少保,赐单眼花翎。为此,嘉庆也数次告诫群臣,言及去岁林清一案,若能如此早办,何致酿成大事。

对于所擒拿的犯人,阮元也进行了区别处理,虽言明胡秉耀、钟体刚等人有自称“反清复明”,自立“天地会”之事,却也将各人实际的骗取钱财行为在奏折中详加说明,以示“会党”之名不过各人狐假虎威之举,其实则在财货。正因如此,几起“会党逆案”,阮元所擒捕者不过二百余人,胡秉耀一案最重,也只有十七人处了死刑,钟体刚案处决三人,其余各案大多只首犯处死,而江西民间却渐渐安定了下来。阮元也将处决百姓的代价,降到了自己可控的最低范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