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四百零八章 漕运总督的终结

大清疆臣。 第四百零八章 漕运总督的终结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伯元,这漕运两年,怎么就……”杨吉听着阮元之语,却也是大惑不解。不想就在这时,只听得一旁官道之上,竟传来了阵阵的马蹄之声,一辆马车就这样在落日之下缓缓驶了过来。马车到了阮元二人面前,竟停了下来,随即车帘晃动,从车中走出的竟是一名美妇。待美妇转过头来,阮元和杨吉也都吃了一惊。

原来,这美貌妇人竟是孔璐华。

“夫人,你……你怎么过来了?”阮元忽然在河道之畔见到妻子,一时也有些疑惑。

“夫子,京中……京中有要事,需要我赶快过去。”看孔璐华神色时,一向从容镇定的她,这时竟然是忧急万分:“夫子,爹爹现在不是还在京中吗?就在你走之后两日,淮安收到了快信,说爹爹在京里染病,现在病情是日渐沉重了!衍圣公府那边,已经多寻名医前往救治,可爹爹依然不能起来,夫子,若是这样下去,或许……”说着,孔璐华言语之中,已有了抽泣之声:“夫子,眼下最快的办法,也就是我和你一同北上了,到了天津,我再寻船进京便是,我和爹爹这十八年来,只相聚过不足一月工夫,如今爹爹病重,我……我不能不去陪爹爹啊?”

“夫人,这个你就放心吧。”阮元也当即答道:“这次北上,皇上特别来了密谕,让我进京面圣,天津之后的路,咱们一起走便是。”

“夫子,你这一次不是有三起漕船吗……”孔璐华听着阮元之语,似乎与所料不同,当即猜出了七八分,问道:“难道……皇上是要改任夫子了不成?”

“我想着也是这样,可是……罢了,剩下的事,还是我见过皇上再说吧。夫人,今日天也不早了,你就先在驿馆住下,明日咱们就沿着河道一起北上,估计月末也就能到京城了。”阮元知道这时孔宪增病情危重,绝不能再给妻子增添麻烦,便也安慰她道。

孔璐华点了点头,二人便即一同往驿馆去了。只是杨吉看着孔璐华言语之间,便即猜到阮元将要改任,却是更加疑惑了。眼看阮元走得更远,杨吉便也主动向孔璐华问道:“夫人,您方才……方才为何听了伯元一句话,就能推断出伯元要改任啊?伯元也是的,只不过接到皇上一道命令,这就要改任了吗?”

“杨大哥,你来淮安也快两年了,这些事,你还看不清楚吗?”孔璐华看到阮元在侧,却也渐渐安下心来,便对杨吉说道:“其实,夫子做漕运总督这两年,一直是有些不快的啊?究其根本,还是这江苏一省,封疆大吏太多了,那百中堂是两江总督,朱中丞是巡抚,黎大人在南河,夫子则是漕帅,光督抚要职,这一省就有四个,你觉得他们平日办事,果然能够齐心协力吗?其实各人心里,都有各自的心思啊?百龄想着独揽大权,黎总河把河道看得最为重要,夫子之职则是如期督漕,这些事碰到一起,他们怎么可能全无争执呢?夫子先前为官,也是有些过于顺利了,哪里需要在人事之上打这么多交道呢?最后,事事受人掣肘,也便是难免之事了。依我看啊,若是给夫子调任一个没有总督坐镇的直省做巡抚,夫子反而更有施展余地呢。”

“这……说的也是啊。可是,我看伯元这些时日在漕运上,总像是有些大事还没办完,若是他果然调任了,那这些事,后面的漕督还能继续做下去吗?”杨吉想着阮元辛苦两年,不仅没受多少嘉奖,反而因为潘遇龙的事受了嘉庆责罚,心中自也有些不快。

“唉,杨大哥,这些督抚要职,总也不能都让夫子一个人干啊?”孔璐华也不禁叹道:“其实夫子做得我也知道,已经够多了。可这天下这么大,难办的事,又何止万千呢?这许多事,又怎么是区区几个人就能办成的啊?”

杨吉听着孔璐华之语,一时心中也自是难过,不知天下这许多弊端,究竟是否真的有根治之法。

随后数日,阮元每至入夜,也一直在船上秉烛沉思,缮写奏折,似乎明知自己即将调任,阮元还是希望可以把自己总结的经验留给后任,以便更革漕务。

六月之末,二进漕船终于抵达天津,开始交卸漕粮。阮元也另外寻了快船,与孔璐华一道入京。这次阮元参见嘉庆却也顺利,只入京第二日便被安排了圆明园引见。阮元到了觐见之时,便即早早入宫,可是眼看先前嘉庆最为信任的张进忠已经不在宫中,带领自己入内的内侍已经换成了曹进喜,阮元心中还是多了些落寞之感。

而这日阮元入觐之前,却意外的多等了半个时辰,嘉庆这一天最先召见的,是英和与王引之,看来二人奏对之事甚多,嘉庆一时不能议决。果然就在这时,王引之正对嘉庆上言道:“皇上,如今江淮大旱,直隶只怕也会受到波及,臣料及今年米价必定上涨,诚如此,则百姓必然不安。京仓向来看守森严,不能轻易向京外支用,但如今形势,百姓若不安,难免再生变故。所以依臣之意,今年入秋,当发京仓贮米,接济直隶各府县,如此要紧之时,皇上当以百姓为重,不可拘于定例。”

“你说得对。”嘉庆也点头道:“下个月朕自会派遣得力之人,向直隶分发京仓存粮,这件事,你说得很及时啊。”

“还有,先前各大臣商议加修圆明园宫墙一事,臣亦以为无需如此。”王引之又补充道:“宫中宿卫,在人不在墙,若京师禁军仍如先前一般,平日无所事事,一旦有变,便即不知所措,那即便加修宫墙,又有何益处?若禁军勤加训练,深知守护宫禁之责,如今圆明园宫墙本已不低,又怎会又贼人轻易入内?是以臣望皇上务其本业,无需在宫墙之事上,再行铺张了。”

“王引之,今日见你奏事,朕方清楚,你是敢言他人所不敢言之人啊。”嘉庆也对他赞许道:“宫禁之事,本是朕一时出言,可其他大臣呢?听了朕这样一说,居然一点异议都没有,其实朕说完之后,也清楚这并非治本之策,能直言加修宫墙不妥之人,你还是第一个。朕先前以为你只是精于学问,不想为政之事,你也自有一番气度,难得,难得啊。英和,你今日所奏,还是先前所言,豫工事例不可骤开之事吗?”

“皇上,朝廷之中,设官分职自有常法,然捐纳之官,多猥葸之辈,先前李毓昌案,王伸汉便是捐纳补官,似此等贪鄙之人,又如何能为朝廷做表率呢?”原来,因上年天理教之役,河南、山东数县被天理教徒破坏,这一年东河又出现决口之故,嘉庆正在商议是否需要临时加开河工捐纳之事,即所谓豫工事例。如此河工捐纳虽为公款公用,但作为补偿,朝廷拿出的却是官缺,严格来讲依然属于卖官,是以英和对此并不认同,道:“皇上,这国库开支加增,要在开源节流二事,节流之事,如今臣看来,木兰秋狝,可间岁一行,谒陵祭礼,亦可三年一为之,而开源一事,臣看来亦多有不足,眼下新 疆多次上报,该处矿苗充足,足以招募流民开矿,上可增国家金银岁入,下可解百姓流离之困。若能开源节流如此,又何必加开豫工事例呢?先前朝廷亦多有捐纳,可是并非治本之策,反倒是官员之中,多用捐纳之人,竟污了官场风气啊?”

“英和啊,你说的这些,朕又何尝不清楚呢?”看起来,嘉庆也不认同多开捐纳之事,只好对英和道:“只是朕想着朕即位快二十年了,无功德于百姓不说,对蒙古宗藩也并无更多恩典,若是果真依你之见,木兰秋狝间岁一行,朕只怕蒙古王公心生不满啊?至于开矿,今年朕批准开发的矿苗,也不少了,塔尔巴哈台的金矿、巴里坤的银矿、陕西的铁矿、吉林的六处煤矿,可这些矿能不能开出来,目前尚未可知,若是再加开矿源,矿开不出来尚且无伤根本,这些矿苗附近,大量聚集流民,若是有为乱之事,又当如何呢?朕倒不是说开矿错了,只是凡事总要循序渐进啊?可这些矿产能开采出来,最快也要一两年工夫,豫东河工可等不起啊?当地受灾的百姓,也等不起啊?所以这件事朕还是想着,捐纳……就捐纳吧,朕这里,对出捐之人必定严加核查,你做了吏部尚书,铨选之事,朕都交给你了,这人如何用,优先叙用何人,你应该明白啊?”

“这……臣遵旨。”眼看嘉庆在开捐一事上力持己见,凡事皆有道理,英和自也不敢再行进言。

“好了,你二人俱是尽忠竭力之人,你等进言,朕有用的,也有不用的,乃是因事而定,切莫因一时进言不得施用,便即怀有私怨啊,都下去吧。”嘉庆也继续劝慰二人道,英和与王引之奏对已毕,便也告退出殿了。阮元待二人离去,方才入内,主动向嘉庆拜道:“臣恭请皇上圣安,去年豫东贼乱,臣不能早为查访,以致宫禁有警,滑县百姓罹难,臣罪责深重,还请皇上责罚!”

“好了,你本是漕运总督,所辖只有漕标,朕要是让你去缉捕贼逆,那不是难为你了吗?”看来嘉庆对于先前潘遇龙之事,也因为事后天象全如阮元所言,而改变了对阮元的态度,道:“其实朕回想起来,嘉庆十六七年间,你两次向朕言及宫外风传,却也并非妄言。你第一次所言刘林,朕看那些贼人供状方才清楚,刘林本是林清师父,先前便已经死了,外人不知内情,便将刘林林清混为一谈,至于河南找不到那林清,自也不怪你,林清从前年开始,长年居于京郊,只让河南去找,又能找出什么人啊?更何况,朕详查之后方才明白,滑县、林县那边,不少县吏竟都相信那林清虚诞之语,宁愿拜为弟子,让弟子查师父,他们能查出什么啊?你当日上奏,虽说并不准确,但那时朕也不可能将此事查清,若是如此朕还要责罚于你,那以后谁还会主动上报这些事啊?”

“臣谢皇上恩典。”看嘉庆果然不愿责罚自己,阮元却也松了一口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