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三百九十三章 皇帝与士人

大清疆臣。 第三百九十三章 皇帝与士人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张鉴从来关注官府之事,是以只过得半个时辰,便即与三人成了好友,阮元也将张鉴所赠烧酒水果取了出来,给大家一同分食。各人说起阮元漕院,自然免不了谈几句漕运问题。张鉴回想阮元旧时在杭州编著《海运考》一事,也向阮元问道:“老师,学生前年也听杭州官府清查海上商船,似乎是皇上想着开行海运了,可不知为什么,从去年年初开始,便再不听闻官府有议及海运之事,蒋中丞调了两广总督,眼下的浙江巡抚高杞不过平庸之辈,也不愿与我等来往,是以学生也想问问老师,这海运之策,朝廷眼下,可还想着继续实行啊?”

“春冶,这……皇上现下认为,海运之事,朝中没有余力再去实行,所以已然决定,不再议行海运了。而且眼下言及海运之人,虽也有你这样心怀国事的正人君子,可还有不少,仅仅是为了借此机会,空言海运,实则沽名钓誉,唯求私利。所以皇上现下,对海运之事,也已经不如先前热心了。”阮元虽然对海运不行犹有遗憾,可想着这番话毕竟是嘉庆亲口告知自己,也不该对张鉴等人隐瞒,便即将嘉庆当日之语,尽数说给了各人听及。

“老师,我等俱是一片赤诚,是真心为了漕粮根本大计着想,为什么皇上……皇上却以为我们这样上言,只是为了沽名钓誉,谋求私利呢?”张鉴听了,也是大惑不解,对阮元道:“老师,您在杭州的时候,曾经和我们讲过漕运海运开支之事,若是改行海运,仅仅漕运上的开支,就能至少省下三分之一,皇上他老人家……他老人家不也在积极赔补亏空吗?那这绝佳的赔补之策就放在这里,皇上为什么不愿意用呢?”

“春冶,漕运海运事关重大,又怎么是只计算开支 那么简单的事情啊?还有,皇上也只是说有些人空言海运,不过沽名钓誉,皇上何曾说那人就是你了?再说了,有老师在呢,老师相信你的诚意,难道你还不相信老师会为你仗义执言吗?”阮元也对张鉴劝慰道。

“漕帅大人,春冶贤兄,这件事依我看啊,却也未必是皇上的意思,你且试想,漕运海运实行哪个,对皇上有什么不同吗?这对于皇上而言,没有任何影响啊?那你再想想,这漕运一旦改了海运,被影响的将是何人,难道不是江浙这许多封疆大吏吗?”包世臣也在一旁附和张鉴道:“多少年来,这些大吏早就习惯了欺压百姓,滥收陋规,不说别的,就说那所谓帮费银,要不是阮大人操守廉正,自己杜绝送礼,把帮费也裁了一大半,今年这些漕帮,还不知要送来这漕院多少钱呢?这样的财路,他们哪里舍得被人断了啊?”

“漕运之事,哪里有你们想得这样简单啊……”阮元心中也不觉感叹,只是想着各人毕竟只是无职书生,有些意气之语本也是常事,却也没有拦阻三人。

“是啊,都不说别人,就说咱们这位新任两江总督,百龄百制府,他又是什么好人了?”一旁的丁晏也愤然道:“不说别的,我在淮安这两年,就是从他来当这个制府开始,每一年都听闻,他两江总督府,收礼不绝,而且每逢三节两寿,还直接强令江南各府随礼馈赠!我还听闻,去年松江一府送给他的海产,就有上百斤之多!这沿漕上下,只有漕帅一人清廉,又济得甚事啊?”

“俭卿,你说……你说什么?百龄百制府他……他收受下属馈赠?”阮元又怎能不知,这位两江总督百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做浙江巡抚的时候,曾经与自己共事的浙江按察使之一,百龄在浙江任职时间不长,但任职之事,阮元却记忆犹新,当时自己力推浙南棚民退耕之事,却意外清退了林四的土地,还是百龄为林四仗义执言,自己才重新制定计划,改善了棚民定居条件。为此自己和杨吉之间,甚至都意外多了一场争执。随后自己因故夺职,百龄却因招抚张保仔之功,不仅稳住了总督之位,还从两广调任到了江宁。尽管时隔十年,自己和百龄已然上下易位,可说起当年百龄之事,阮元却一直对他敬佩有加,却不想这日丁晏竟说起百龄索取馈遗之事。

“大人,这些事情,学生们都听得清楚啊?再说了,学生们和那百制府,也从来没有半分过节,却为何要诬陷他呢?”萧令裕也在一旁补充道:“学生和俭卿兄去年是去过江宁的,本也听闻这位百制府在粤受降海盗之事,想着他应该是个能臣,可不想我们在江宁遇上的其他生员,说起百制府,就只有他不断索求馈遗之事!而且,学生们还听说,这百制府看似宽仁,却是心胸狭隘,若是两江大员有与之不和者,必广求其阴私,置之于死地,之前河督陈凤翔,虽然能力平庸,可他仅任职河督一年,便即被皇上免职,听闻便是百制府从中作梗了。”

“难道,杨吉之前说得那艘船……”阮元想着之前杨吉言语,却也渐渐清楚,这时安徽巡抚胡克家、江苏巡抚朱理,自己都颇为相熟,绝不可能一次收取一船财货。既然如此,江南之地,有可能收取这许多财宝的,便只有百龄一人了。

“唉……这修闸之事,若是百制府那边不能同意,却也行不得了啊……”想起眼前至关重要的治漕之务,阮元心中,竟莫名有了一丝黯淡。

淮安府在清中叶之时,不仅因漕运便利,一时商贸繁盛,更因其地近江南,人文之气亦是丝毫不逊色于苏扬宁常等通都大邑。城中书肆、画坊比比皆是,民间好文之人也多有著作,嘉庆之末,淮安女性作家邱心如,著弹词《笔生花》一部,亦是清中叶弹词佳作。

而这一日,就在阮元与张鉴等人在漕院畅谈之时,孔璐华也正好携了阮安,一同乘轿前来淮安市街,一同欣赏其中热闹气象。

“安儿,你看,这条街上啊,有不少人都在卖字画呢。要不然,咱们却也看看,若是有你中意的好字好画,娘也给你买两幅回去,怎么样?”孔璐华想着出门一趟,总是不便空手而归,也主动对阮安劝道。

“娘,想在这书肆画坊之间,寻一二中意字画,娘不觉得这……这有些难为他们吗?”阮安也对孔璐华笑道:“爹爹在京在外做官,这十多年下来,家中叔伯前辈们赠送的字画,孩儿也看了不少了,那里面还有董太保的牡丹和成亲王的墨宝呢,您说这天下之间,论画作,有几人能在董太保之上?论笔札之才,就算是爹爹,也要逊成亲王一筹吧?这样说来,想在这里寻一幅上佳的字画,倒是真不容易呢。”其实乾嘉之际,王公大臣中以善书闻名者,共有四大书家,即永瑆、刘墉、铁保和翁方纲,阮元虽然同样工于书法,可政务治学之事甚多,终是不能精于其道,独树一帜。不过四人均与阮元相熟,多有笔帖字画相赠,是以阮元家中,竟也是“清四家”墨宝齐备,阮安幼时便久瞻名家书作,自然也多了几分傲气。

“好啊,你这孩子,跟娘一起出门,就敢说你爹爹的不是了。小心娘今天回去,把你刚才说的话,全都告诉你爹爹!”

“可是娘,这买字画的建议,是您自己提出来的啊……”

“安儿你还敢顶嘴?!好,娘今天就给你挑一个,你看看外面,这卖字卖画的人可不少呢,娘就不信了,这里面竟连一个成气候的都没有吗?”孔璐华一边对阮安毫不相让,一边也打开了轿帘,看着外面一幅幅张开待售的字画,果然大多功力不过平平,心中也不免有些懊恼。

忽然之间,孔璐华却是眼前一亮,倒不是因为市集之上,以外出现了什么技法惊人的画作,而是自己右手边的一个画摊之前,站着一个中年儒生,儒生样貌温雅,气度从容,却不似困于生计,不得不自鬻其作之辈。可更让孔璐华不解的事,这儒生他似乎也曾在阮元漕院见过。

“先落轿吧。”孔璐华吩咐着家中侍仆,在那儒生面前落了轿,随后也打开轿帘,主动示意那名儒生上前,问道:“这位先生,我家是这里漕运总督部院,见你面貌,却颇为相熟,你和这里漕督部院,可有来往?”

“这位夫人,小人……”那儒生听闻是漕院家眷,也当即对孔璐华作揖拜过,支吾道:“小人只是这淮安一个寻常读书人,漕督部院如此高门,小人……小人是高攀不上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