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三百九十一章 嘉庆十八年大旱

大清疆臣。 第三百九十一章 嘉庆十八年大旱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真是太好啦,少穆,今日也多谢你了。”孔璐华素来与杨吉多有言语相对之事,却也早就把他当作了自家亲人,这时一边谢过林则徐夫妇,一边也对杨吉道:“杨大哥,今天你回了抚院,咱们可要好好庆祝一番,孔顺哥哥的菜,你还没忘了吧?还有啊,伯元上个月五十大寿,你都不在,这一次啊,你可得给咱们好好备一份大礼才行!”

“哈哈,夫人,你说起孔顺,我也想起来了,这一晃啊,可是整整三年,没吃孔顺做得蒸鱼和烧鸡啦!”杨吉喜道。

“嗯,今天咱们都做上!”

这日淮安漕院之中也是其乐融融,阮家众人眼看杨吉回归,各自欣喜,开心地庆祝了一日。原来杨吉辞别阮元之后,先是回湖南老家住了一年,随后不耐寂寞,又再次走出苗寨,沿着长江漫游。忽有一日,偶然想起扬州阮家尚有杨禄高这个老叔叔,自己多年不到扬州,杨禄高定然也会挂念自己,便即在上一年冬天再次东进,回了扬州,杨禄高这时也已年过七旬,长时间卧病在床,见了杨吉,也自欢喜,杨吉便在阮家又住了几日,听闻阮元已经官复原级,又回到淮安做了漕运总督,杨吉也清楚,三年前的阴霾,已经渐渐消散,自己是时候回到阮元这里了。那日他去东门码头闲游,又正好遇上北行的林则徐,便即搭了顺风船一同前往淮安,就这样重新见到了阮元。

说起杨禄高之事,阮元却也不禁感慨,自己上一年因公务南下扬州镇江,却也没时间回家一趟,如今杨禄高已然衰迈,想要继续独自支持扬州阮家,却也有些为难了。为了让杨禄高颐养天年,阮元也决定在扬州多雇些仆从,并通知北湖的阮鸿阮亨,多来扬州帮自己料理家务,如有繁难不决之事,都尽快报知淮安,自己亲为处理,不再让杨禄高为之辛劳。

此后过不数日,阮元便即因督运漕粮之故,再度北行,杨吉也随了阮元,一同北上。林则徐的坐船这时也随着漕运船队北进,阮元惬意之下,也经常让林则徐来自己坐船之上,畅谈内外政事,对林则徐翰林为官之事,阮元自也多加提点,希望他多寻经籍,继续读书学习,以便应对未来可能的六部、学政要务。

这日阮元不经意间,也问起杨吉三年来漫游之事,问起沿江百姓,境况如何。杨吉却叹了叹气,道:“伯元,这百姓之事,却也是一言难尽啊,若说武昌、长沙、南昌这些通都大邑,尚属繁华,不减二十年前,可那许多沿江之地、许多乡村,却也和我当年初出湖南一样疲困。你总说这些年来,天下人口越来越多了,可我怎么觉得,这贫困之人,竟也越来越多了啊?所以我在江西、安徽的时候,听他们说起漕粮,都是一脸的不情愿,说额外的加征,竟已超过了漕粮原先的定额,都不容易啊。可即便如此,这天下之间,却仍有那许多官吏,竟是务求奢靡,丝毫不顾这些百姓困境!伯元,我在江西的时候,曾见过一艘不小的官船,上面一半的船舱都装满了箱子,这船不会是往淮安来的吧?”

“杨吉,我来淮安之后,便对下属下了严令,无论何等外人,一律不得送礼的,这船怎么会是来我这里的呢?”阮元也对杨吉说道。

“那就好,可我当时看着,那船就是要往东走的,若说能收那一艘船厚礼的大员,多半也就是沿江这几个督抚了。伯元,那船真不小啊,我当时看着那船的时候,只觉得上面要是装银子,装上一万两都够了,当然了,或许也不只是银子,还有其他江西瓷器、绸缎,总之那一船财货是不会少的了。唉,我这几天也听你说起漕务难为之事,你这在淮安心里想的都是兴利除弊,他们呢?他们又在想什么啊?!”杨吉也愤慨道。

“是啊,杨伯父,若是这天下做官的人,都和芸台先生一样心怀国事,那恭甫老师他也不会走得那般坚决啊?”林则徐也在一旁感慨,只是说起漕运之事,林则徐也是疑惑不解,便又问阮元道:“先生,这漕运之事,都说旗丁困顿,弊端丛生,那老师可知其中弊端从何而来,又有何解决之法呢?”

“少穆,其实这件事我所思所想,却也不少了,可要说根本的解决之法,却还是难寻一策啊。”阮元想着漕运之事,也对林则徐和杨吉详加解释道:“漕务之弊,究其根本,还是眼下天下人口日增,物价日渐高昂之故,物价高了,百姓就需要花更多钱维持生计,可这些旗丁水手,每年津贴不过常数,其实嘉庆五年、嘉庆十五年,皇上也曾两次增加津贴银,可依然不够用。而且这样一来,朝廷反倒又多了一笔开支,现下也很难再增加津贴了,而旗丁水手疲乏,便下加耗于百姓,上欺瞒于官府,结果官府收漕往往不足,百姓又多了许多负担,所以这半年下来,我也……”说着,也将自己尝试改革盘粮尺法,削减帮费之事说了不少给二人听,道:“其实无论官员士人,提议更革漕务者绝非少数,他们的办法,我大半也都看过,可这些人毕竟不在其位,不知其中艰难啊,真正能用上的办法,连十分之一都没有啊。”

“那……眼下究竟有些什么对策呢?”林则徐也主动向阮元问道。

“下面的治漕之策,大端有四,海运、转运、小船、裁削旗丁。”阮元也将这时民间士人、府县官员中尝见的四种治漕之法一一讲了出来,可杨林二人看阮元神色,便知阮元对这四种办法都不满意:“只是这些对策,果真便即可行吗?小船之法,我也曾用船在运河中试过,不仅需要多造不少船只,而且用人之数,其实并不能有所削减。裁削旗丁,若是得行,这沿漕上下旗丁少说数万人,又当如何安置?海运之法,我本也多所属意,可前年冬天,皇上……皇上认为如今亏空尚且不能尽补,根本没有多余公帑试行海运。至于转运,其实就是唐时刘晏之法,少穆可曾记得?”

“先生,后学多读《通鉴》,刘晏的事还是知道的。听先生这样说,转运或许也是可行之法啊?为什么先生这般说来,却还是不满意呢?”林则徐不禁问道。

“你且看看这河道,若是到了夏天,可要如何行船啊?”阮元一边说着,一边也带了林则徐和杨吉到了船头,看着船下时而见底的河水,对二人道:“这条运河,我也不知走了多少次了,这水势高下,早已一目了然。今年这运河河水,比往年浅了将近一丈,而且你们想想,入春以来,江淮这边可曾下过一场雨?我们这一次北上,尚可操船而行,可要是七月份那一遭,就只能牵引行船了。这邳、宿之地,水路本就难行,漕帮的人也经常和我说起,正是因为这一段水路,往往需要牵引,所以近年来愿意操船的水手都越来越少了。这样的水路,行转运之法,又如何可以行得通呢?”

“老师,学生听闻,这运河上下,尚有微山湖、骆马湖等诸多湖泊可以蓄水,既然水运不畅,那让这些湖泊开闸放水,运河里的水量不就充足了吗?”林则徐又问道。

“一样多有难处啊。”阮元道:“其实微山湖水势,我来这里之前就遣人探过,蓄水大不如先前充足。我也上疏皇上,将微山湖附近所有水闸,一律再加二尺,否则湖水根本不足济运。而且微山湖放水之事,需要东河总督李亨特李大人,山东巡抚同兴同中丞一同议行,我这书信早已送出去了,可到了现在,他二人仍是没有回信啊?”

“伯元,这两个人,我在湖北的时候都听人说过。”杨吉听着李亨特与同兴名字,却也愤慨道:“那什么李亨特,就是个贪官,收受财货不计其数,只不过仗着他家好几代都是治河之人,才混了个东河总督,山东那什么同兴,万事不管,下属吏员朋比为奸,他一概不闻不问,伯元,你说你这……你这怎么就摊上了这一对货色?皇上到底是怎么了,眼看着这样的贪庸之辈在下面任职,竟也不管不顾么?”

“杨吉,就算他们真是你说的那种人,这皇上想要革除他二人官职,不也需要有实据么?”看来阮元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先生,这微山湖不能开闸,那昭阳湖、独山湖眼下蓄水,可还足够啊?若是这些湖水依然不够,可还有别的办法呢?”林则徐听着阮元讲开闸之事,也是一样的忧心,一直想着寻个可行之法出来。

“其他的办法……”阮元一时也陷入了沉思,看着眼前河道,正是一座水闸,这里的运河闸口均属自己调遣,是以这时水闸已经缓缓移动,准备补充河水。看着眼前的闸口,阮元也依稀有了些新的想法。

“邳、宿水道,从来行船尚不及东省便捷,细究其中之故,邳宿水闸不过六处,而东省要道,有八处水闸。这样说,要是邳宿水道之上,再兴建两处闸口,或许……”

此后北行数日,阮元也逐步开始了筑堤计划,经过阮元对河道的视察,阮元认为,在邳宿运河一线多增加两处水闸,蓄水便可以充足,而两处水闸整体而言,也不至于消耗过多银两。只是阮元也告诉林则徐和杨吉,修闸之事并非自己一人可以决定,如此大事,如果得不到两江总督百龄与江南河道总督黎世序的同意,是无法开工的。各人也只得暂时搁置了这个计划,准备等阮元第一次运粮结束,再正式找百黎二人议定此事。

可是,就在行船到了临清河道之时,漕船却意外停了下来。

阮元眼看漕船不能前行,也当即从船上遣了兵士,前往前方水道询问缘故。不过半个时辰,兵士便即回归,向阮元报告道:“漕帅大人,不好了,前面水道被淤塞了一大半,可以通行的水路,现在只能让两艘船同时前行,所以……所以前面的船一时乱了起来,都想着尽快过了这段水路,却谁都走不了了!”

“岂有此理!传令下去,既然水路不能畅通,那所有漕船,一律停止前行,再有争渡之人,一律严惩不贷!”阮元听见前方河道堵塞,心中自也忧急,但阮元更加清楚,急躁之下,恐生变故,当即强令漕船不得前行,维持秩序,自己则带了杨吉与林则徐,一同来到淤塞水道查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