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三百八十四章 童谣

大清疆臣。 第三百八十四章 童谣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唉,真正做了许多年官,才越来越清楚,这世上,哪有什么十全十美之事呢?”文孚也不禁感叹道。这时马车已经渐渐靠近镇子,镇甸之旁的草地上,正好有十几个小孩,在一起唱着歌谣,境况十分安谧,只是待阮元一行马车驶近之时,却依稀听到几个孩子唱的乃是:

“要想吃白面,除非林清坐了殿。要想吃白面,除非林清坐了殿!”

“孩子,你且跟叔叔说一说,你方才唱的歌,是什么言语啊?”文孚听着这边小孩歌谣唱词颇为蹊跷,便即喝止住了马车,下车向其中一个小孩问道。

“‘要想吃白面,除非林清坐了殿’啊?叔叔。”孩子也老实回答道。

“一派胡言!”文孚听清了歌谣词句,更是大怒,对小孩斥道:“这歌词说的是什么,你知道吗?什么坐殿?!你可是‘坐殿’是什么意思,那是谋反!你若是家中有谋反之人,那你也逃不了干系,你快告诉我,这歌是谁教给你的?!”

“这……呜呜哇哇!”孩子哪里见过文孚这般严厉之人,一时害怕,当即哭了出来。

“秋潭兄,要不还是我来问吧。”阮元见孩子哭泣之状,自然清楚这样的事靠严词恐吓,其实毫无用处。便也下了车,上前对那哭着的孩子温言道:“孩子,你跟叔叔说就好了,说对了,叔叔这里有好东西。你可清楚,这歌谣里面,唱的是什么意思?”

“我……我不知道……”孩子依然哭泣不止。

“那……林清是何人,你可认得?”

“我……我也不认识什么林清,叔叔,这首歌就是以前村子里一个酒馆伙计教我的,现在也见不到了,和我爹、我娘都没关系啊。叔叔,你可不要吓唬我啊?”孩子哭道。

“那好吧,这些银子,你拿去给其他孩子分了吧。”说着,阮元也从衣袋中取了几枚碎银子,放在孩子手上,道:“你们若想吃上白面啊,也不用等什么林清坐殿,你看,今日你们在路上遇到叔叔我了,不就能吃到白面了吗?这歌说得不对,以后也就不用唱了。对了,你们这里……吃面真的很不容易吗?”

“叔叔,我……我们这里以前还可以的,可是最近几年,总是有旱灾,所以麦子就贵了,爹爹他也是前些年种了几片番薯,咱们才能活下去,可是……叔叔,白面馍馍真的很好吃呀……”孩子看着手中的碎银子,似乎只知道可以换面,却也不知能换多少,但即便如此,却也和阮元多说了几句话。

“好啦,把银子分给你的朋友吧。”阮元一边说着,一边回了车上,文孚见状,一时自觉惭愧,便也取了两块碎银交给了孩子。那孩子果然尚属天真,除了自己一块银子,其他几块都分给了别的孩子。阮元和文孚看孩子们都领了钱,方才离去。

直到马车即将驶过镇子,文孚方才对阮元叹道:“伯元啊,看你这样,我也真是自叹不如啊,这些碎银子虽说不多,可也够那几个孩子吃半个月馒头了吧?不过,这‘坐殿’之语,你不觉得蹊跷吗?”

“是不一般啊,可是秋潭兄,这些毕竟只是孩子,他们能做什么呢?你说我该问的,不也问出来了吗?”阮元想着若是能在镇子附近多停留些时分,或许能问出更多有关“林清”之事,但赶路要紧,必须在日落前到达林县,也就没有多问。仔细想想,只有一个“林清”的名字,似乎也找不出多少异常。

“伯元,就这一个林清的名字,还有这林县,你说这……真的能寻出线索吗?”文孚疑惑道。

“没办法啊,咱们只是路过,剩下的事,还不如告诉皇上,等皇上遣人到这里再问一遍,或许也就能查个水落石出了。秋潭兄,现在还是赶路要紧啊,还有一个时辰,太阳就要落了。”想着毕竟还是控案要紧,阮元和文孚只好加快行车速度,不过片刻,小镇便消失在了地平线上。

林县的控案,呈控之人刘道翔准备充分,收集了知县李道谦大量滥收漕粮的实证,阮元等人便如实上报,嘉庆也果然将李道谦革职惩处。很快,吉兰泰盐务之事也有了结果,嘉庆与大学士、户部大臣商议之后,认为吉盐一年的产量只能上缴三四万两盐税,相比于庞大的国库收支,实在微不足道,便即下诏将盐池还给阿拉善王,任凭百姓自主开采,只是不得南下皇甫川销售。至于其他调换盐引诸事,嘉庆则全部认可了阮元的提议。七月之际,阮元也回到了京城。

这时《全唐文》编修之事已渐告竣,是以阮元虽名为工部侍郎,大部分时间却还是要到文颖馆帮忙编撰。直到八月初这一日,阮元终于将自己负责编定的百余卷《全唐文》缮写完毕,一并送到了馆里定稿,想着早些退值,也能尽快归家陪陪妻儿,便即信步向西华门走去。不想走到门口之处,竟听到了张进忠的声音:

“刘得财、刘金,我跟你们说了多少遍了。这里不是寻常之地,是皇城宫禁!你们看守西华门的时候,可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若是真有奸邪之辈趁你们不注意,潜进宫禁之中偷盗,甚至行谋逆之事,你们担得起这个责任吗?我再警告你们一次,若是这样的事出来了,你们两个都得掉脑袋!”

“皇上不是去承德了吗?宫里也没几个人,至于吗?”一个声音小声嘟囔道,阮元也不知道他就是刘金。

“你说什么?宫禁重地,绝不许任何外人擅入,这你都不清楚吗?!”张进忠看刘金还敢顶嘴,也对他大怒道:“再说了,外人偷入宫禁之事,这一两年来出了多少次,你们是不知道吗?前年的时候,有个无知之徒蒋廷柱,跑到午门去放爆竹,今年六月份的时候,奸民董廷燮擅入午门,这两件事要不是禁军及早发现,还不知要闹多大乱子呢!刘得财,你也是的,我平日随侍皇上,没工夫管你们,可这管教之事,你到底是怎么做的?!刘金以前在圆明园,可你在宫里当过差啊?你怎得将这刘金教的不仅不知规矩,还学会顶嘴了?!”

只是这时,张进忠似乎也看到了阮元,忙对二刘道:“算了,今日我还有要事,我也知道你们平日辛苦,这次我既往不咎,但下次若是你们再让我看到在禁门之内打盹,我绝对不会再留情面!”说着,也示意二人退下,二刘忙谢过了张进忠,匆匆闪到一旁去了。

“阮侍郎,您来得正好,皇上这里有一道旨,正是要给你的。你且过来,先接了旨罢!”张进忠看着阮元,原先怒气方才渐渐消散。阮元也知道张进忠原本应该随侍承德,这时突然出现在紫禁城,应该就是来给自己传旨的,当即随了张进忠过去,直到一处僻静的门房之内,张进忠也让阮元对着圣旨下拜,道:

“奉上谕,阮元调补漕运总督,其工部右侍郎之职,由原漕运总督许兆椿补任。阮元接旨之后,先将国史馆史稿、文颖馆文稿上呈馆内,随后赴承德见驾,待见驾之后,再赴天津与许兆椿交办漕运之事,不得有误,钦此!”

阮元听了诏旨之后,心中竟也忽然多了一丝轻松之感。

这漕运总督,乃是明朝中叶因漕粮北运形成之职,明初永乐皇帝定都北京,便即定下南方漕粮经大运河北运之制,并设立漕运总兵一员,坐镇淮安督办漕运。但后来因漕运多需与沿漕诸省交涉之故,颇有文官介入,终于在景泰年间,明朝正式设立文职的漕运总督,一并驻于淮安督办漕运,漕督之制方才定下,清代已无漕运总兵,只是漕运总督麾下保留了一只千余人的绿营军,称为漕标。但明代漕运总督又兼凤阳巡抚,清时漕督不涉地方政务,只养廉名位,同于巡抚。其官职全称为“总督淮扬各处地方提督漕运海防军务,兼理粮饷”,可见其职能颇广。

所谓漕粮,即沿漕沿江各省,每年需要定期向中央缴纳的粮食赋税,这时有漕赋直省共有八处: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因河南漕粮由山东代运之故,此时“八省漕粮”与“七省漕粮”均为通用称谓,一年需运送的漕粮,一般认为有四百万石。漕督不仅需要在淮安对漕运船只居中调度,也需要亲自跟随漕船北上天津,却也颇为辛苦。当然,若是心术不正之漕督,向漕帮滥行勒索门规、帮费,实例亦往往有之,在当时封疆大吏之中,也是一处要职。而且漕运总督部院所在淮安,本就处于江苏境内,阮元又是江苏籍官员,能出任漕督一职,自也是嘉庆对他格外看重之故。

是以这时阮元也先作试探,向张进忠道:“臣接旨,臣眼下已将《全唐文》编撰完毕,只待随后几日将国史稿本交割,便即北上面圣。只是……张公公,我本就是江苏籍贯,皇上却是为何要我来当这个漕运总督呢?”

“阮侍郎,这件事我本是不该问的,现在也只能向你略言一二,皇上最近,是想着对江苏官场有些调整的,我只是个太监,其他诸事,本不该问,阮大人到了承德,再向皇上请教便是了。”说罢,也收了诏旨,向阮元回拜过了,便即离去。

阮元听了张进忠之言,虽有些欣喜,却也多了几分忧心,嘉庆能重用自己固然是好事,可漕务素来多弊,自己能否在漕督任上兴利除弊,却也没有必然把握。

从次日开始,阮元便也将《国史儒林传》所著稿本尽数取出,准备上交史馆,但阮元终是心系儒者传世之事,担心稿本在定稿之时,竟有后人因学派之别,将自己稿本大加删改,如此自己心血便是白费了。故而连日雇了扬州会馆中许多文书举人,助自己抄录一通,并嘱咐阮常生待副本录尽,再替自己上交原稿。随即备了快马,星夜兼程往承德而来,直到张三营行宫,方才见到嘉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