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三百七十三章 诂经精舍的遗憾

大清疆臣。 第三百七十三章 诂经精舍的遗憾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数日之后,嘉庆也自著《训喻八旗简明语》一篇,对八旗之人予以下发,期望八旗子弟可以认真阅读,修习文武而不再沉迷赌博之事:

八旗子弟,国之世仆,百有余年,英才辈出,不可胜记。然生齿日繁,间有失于教训之子弟……唯图片时逸乐,罔恤一世身家,深可悯也。最可恨者,无如聚赌,盖开局之恶棍,其意总在敛钱,受其愚弄,昏迷不觉,诚可哀也。好赌之人,其弊有五……此五弊贤者必不犯,不肖者必不改,特书此数语,诞告八旗,务令家喻户晓,尔都统、副都统七十余员,何忍视国家有用之子弟,半为无用之匪徒,不为朕加意训导耶?八旗子弟观朕此旨,能翻然改悔,日引月长,皆复旧习,成佳士,诚国家之大福也……

只是这篇文章发出之后,在八旗之人中,却也没有多少影响。相反,倒是有不少茶馆酒楼里的八旗闲散之人,对这篇御制文不屑一顾。

“你看到了吗?皇上前日那篇什么八旗简明语?这一次,不会让我们背下来吧?”

“背什么呀?成天咱们八旗中人,要么就只能进官学,要么就只能练骑射,这样的日子,你能过得几日?我看啊,皇上今日禁赌,这明日,外面还不知道能玩出什么花样呢。”

“对啊,就恒兄你读书那个样子,皇上这文章,你还能记得住不成?”

“我……我这也是没办法啊?我天生就不爱读书,可你说去练骑射……你说这太平盛世的,我练好了骑射,要去做什么啊?上阵杀敌吗?就现在这边疆,你们说敌人在哪儿呢?”

“是啊,都说汉唐之时能上边疆立功,说什么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如今这天下,你做了百夫长,那你一辈子也就当个百夫长了!我都听说过,汉朝那时候有匈奴,唐朝那时候有吐蕃,现在呢?那边有绥远城将军和驻藏大臣,哪个不长眼的还想谋反不成?这骑射练与不练,有什么区别呢?”

“唉,也是我家中阿玛是佐领,总也有些家业,日后若能一样补个佐领,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庆兄,你这样想才对嘛!你是佐领的儿子,以后就老老实实补个佐领。至于那都统,你们想想,那都统的儿子不也想补都统嘛!”

“就是就是,还是喝茶痛快!”

八旗之内,虽一时赌博之事大减,可八旗子弟的风貌,似乎也并没有因为这篇文章而有多少改善。

这些八旗中的变化,与眼下只是五品侍讲的阮元却也没有多少关系,但是这年九月,阮元又加了日讲起居注官,也算是进一步得到了嘉庆信任。同时,张鉴也从杭州意外来到了京城,阮元看自己学生主动入京看望自己,心中大喜,这日便也请了张鉴到衍圣公府,想着和他一叙师生之谊。

这日席中另有两名文士,一人是阮元所邀,另一人则是与张鉴同来京城。一时间各人烹好了茶,便也说起阮元修书之事来。张鉴熟悉杭州情况,主动对阮元道:“老师,杭州的同学们,还有镛堂、积卿各位先生,这次听闻老师入了国史馆,准备编修国史儒林、文苑二传,可是高兴得不得了了!这才两个月,就有不少治学之人,主动把家中先祖的行状碑志寄给了我们,辛楣先生、抱经先生(即卢文弨)族中子弟,各有年谱,都托学生带了过来,还有这仁和县的孙志祖孙御史、丁杰丁教授……好多名士人家呢。如今我们有了这许多文稿,作一篇上佳的儒林传出来,当是水到渠成啦!”

“是啊,历朝儒林、文苑二传,有内容翔实,文字兼优者,亦有语焉不详,言行寥寥者,其中区别,当是国史修订之时,行迹采集便有不同。如今我们有了这么多人支持,这国史儒林传,我当亲自主稿,务使先贤逸事,永存于后世啊?”阮元想着自己虽然是贬官之身,却也能为修史尽一份心力,自是满意。看着张鉴身旁和自己身旁的两名年轻文士,却忽然想起,自己只是听张鉴说起他同来之人,还没给二人相互介绍,便也对与自己同来那人道:“星伯,方才忘了告知于你,这位是乌程张鉴,字春冶,在杭州之时,就是我的学生,与他同来那位,名字叫做严可均,字景文,是春冶的同乡,也是听说我在京中编修《全唐文》,才一同过来的。春冶、景文,这位是翰林编修徐松,字星伯,他做翰林的功夫,可要比我当年刻苦多了,这几年时间,星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了《宋会要》五百卷,这可是当年修四库的时候,都没有辑出的宋人经典,他这一辑录出来,天下学人,自当多添一部佳作了。”

“是吗?芸台先生,这样看来,后学这一次来京城,是来对了啊!”那名叫严可均的文人本是举人,做过教谕,这时只在安澜书院教书,听阮元讲起徐松之事,也不觉感叹道:“后学多年之前,便想着朝廷既然要修《全唐文》,那为何李唐之前佳作,竟不能再辑成一书?只是朝廷之中,似乎无人愿意再修新书,是以后学想着,若是有可能,就由后学自己来修吧!只是后学读书虽多,却也有不少典籍,一直遗憾未见,这《永乐大典》修成于明,或许就能多保存下来一些前唐文章呢?只是先前后学家中清贫,竟是无缘入京,所幸后学眼下主讲的安澜书院,是芸台先生所建,后学又和春冶兄相熟,这才有了入京的机会。今日见到徐兄,也是同道中人啊!”安澜书院在浙江海宁,是阮元任上所建,故而严可均对阮元为人,一向也是敬佩不已。

“是啊,严兄所想,正合我意啊!”徐松听严可均讲起自己志向,也对他赞叹道:“这《永乐大典》修成之后,多少先贤古籍,典章制度之书,竟是数百年无人问津。若不是竹君先生首倡,重辑大典,只怕百年之后,不少今日尚可一见的文章,就要绝迹了啊?我初入翰林之时,便即对这《永乐大典》多有研读,不想方才一年过去,这《永乐大典》竟然就少了两册,虽然卷帙不多,可若是日积月累,亡佚之作,便绝不会少了。严兄能将其中先唐古文尽数公之于世,对天下读书人而言,可是大功一件啊!”

“是啊,你二人今日之所为,后世学人是会记住的。”阮元听了二人之言,也对他们赞叹道:“这为学一事,我曾经和春冶说过,在于不忘旧业,且勖新知,可是先人图书,散佚犹多,若是后人不能知前人所言之物,又如何做到不忘旧业呢?景文,你毕竟也有功名,若是想入翰林院观书,我为你想想办法,星伯若是还有想要辑录之书,也尽可告知于我。这《永乐大典》,虽然我们已经严加看管,可毕竟只有这一份啊……辑录古籍,最好的时间,就是现在,辑佚之事若是我们不做,后世学人看到的《永乐大典》,只怕会越来越少,这件事要是交给他们去做,可就更难了。”

“后学多谢芸台先生相助之恩!”严可均也向阮元答谢道。

不过,说道“不忘旧业,且勖新知”这八个字,阮元却意外想起了诂经精舍,便也向张鉴问道:“春冶,我走了以后,诂经精舍如今怎么样了?”

“老师,诂经精舍……”不想这时张鉴神色,却意外黯淡了下来,直沉默了半晌,方才对阮元道:“实不相瞒,老师,诂经精舍这些时日,多半是要停办了。”

“这……这是怎么回事啊?”阮元听着张鉴之言,一时也不敢相信。

“老师,诂经精舍的经费问题,已经越来越严峻了。”张鉴看阮元问起,便也答道:“其实老师二抚浙江之时,诂经精舍便已出现了入不敷出之象,那时还有老师廉俸支撑,精舍方才维持了下来。可老师走后,这精舍无人愿意出钱修缮,也无人愿意为其中主讲筹资,就……我们也问过蒋中丞,问他能不能帮一些忙,把诂经精舍维持下来,可蒋中丞一个月前,被借调到了南河,也管不上我们了。官府这边没有人愿意出面,只凭我们的财力,实在是……”说到这里,张鉴也说不下去了,言语之中,竟已有了呜咽之声。

“芸台先生,我听春冶兄说起过,蒋中丞愿意帮我们把精舍房室都留下来,可剩下的,就无能为力了,若是……若是以后先生还有来浙江的机会,我们东山再起,也不是问题啊?”严可均在一旁安慰阮元和张鉴道。各人这时也不知道,蒋攸铦只在浙江当了两年巡抚,便升了两广总督,南下广州去了,此后二十年间,浙江历任巡抚对于兴复诂经精舍一事,竟一直没有兴趣,诂经精舍也就此停办了二十年之久。

阮元自然清楚,如今的自己也无力维持诂经精舍,一时也是沉默不语。

“芸台先生,这兴学之事,本就不易,更何况后学也知道,精舍所授之艺甚多,维持起来,也要比其他书院难多了。但是芸台先生,这诂经精舍既然已经立于世间,后学想着,也自然会被浙江读书人所铭记才是啊?或许以后浙江也另有贤达之人,愿意出资重建精舍呢?”徐松见阮元似有不快,便也安慰他道。

“说得是啊。”阮元也点了点头,对各人道:“我虽曾为各位师长,可如今在京做官,却也帮不了你们太多。但我也想着,只要咱们能把诂经精舍之名传下去,以后读书治学之人,自然清楚咱们心志,到那个时候,精舍定有复兴的机会!既然今日我等也只能品清茶,讲学问,那咱们这茶,一定要细心品过,辑佚之事,也要继续商谈一番才是!”说着,阮元也为各人将茶点一一分了下来,各人心中虽有遗憾,却也看到了希望,这日品茗讲学,也自有其中乐趣。

不久之后,徐松又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河南志》、《中兴礼书》等宋人佚作,并且根据大典中长安、洛阳旧图,完成了《唐两京城坊考》一书。而严可均则遍集前唐古文,成《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部,使大量濒临散佚的前唐文章可以流传于世。

随着阮元修史之事被学生们传扬出去,越来越多的宿儒之家开始相应阮元,主动向京城提供了家中先祖著作、家传行状,阮元修史也方便了许多。而修书辑佚,自非一日之功,转眼秋去春来,已是嘉庆十六年二月。阮元得了诸生相助,自己那部《十三经经郛》这时也已经编撰完毕。不过这一日,阮元看着自己堆满书架的一卷卷手稿,非但没有高兴,反而叹了叹气。

“夫子,你这又是怎么了,这什么《十三经经郛》,你不是已经修成了吗?这样你也不高兴啊?”孔璐华看着这时闷闷不乐的阮元,不觉好奇问道。

“夫人,这书修的不好。”不想阮元却对孔璐华道:“这部经郛,我本来想着,是应该集中所有经解中精华部分的,可修书至今,我却发现,许多我本应参阅的古籍,我都给忘了。这样修出来的书,又能称得上什么佳作呢?若是传了出去,不过……不过贻误后人罢了。”

“唉,夫子对自己要求还真严格呢。”孔璐华不觉叹道。

“也不是要求严啊。”阮元也对她笑道:“其实我原本所想要参考的古籍,我都看过了。可是没想到的是,这书我越看越多,却发现自己看过的书,竟是越看越少,正是学海无涯,终我一生之力,或许也不能穷尽这些经典啊。”

“嘻嘻,夫子就是想说,自己学问比别人大吧?”

“哈哈,不过回头想想,我也舍不得啊?”阮元又感叹道:“我这部书里,有些部分,我自己感觉编得却也不错,尤其是这《诗》、《书》两篇,怎么看也算精当之作了,若是就这样放着,若是有一日竟然散佚了,那也可惜啊?尤其这《诗》之数篇,我已将三家诗残篇尽数汇集,又怎么能对后学藏着掖着呢?”所谓三家诗,指的是西汉初立五经博士时,讲《诗经》最为显要的齐、鲁、韩三派儒生说经之言。由于后世《毛诗》崛起,这三家说诗之作渐渐散佚,清时已然无存,即便是有志于兴复古籍之人,也只能从各种古书中寻找三家诗作的遗句,以作参考之用。

“那夫子,这些书你若是真的觉得编得不好,就别刻了,你留在这里,总也有地方装着。至于《诗》、《书》那几篇,你多抄几份备下,不就能传给学生了?”孔璐华也对阮元建议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