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三百七十一章 阮元再度崛起

大清疆臣。 第三百七十一章 阮元再度崛起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唉,有了学生,夫子的心思,就只在学生上面,现在学生走了,夫子,你是不是也该想想夫人了?”孔璐华忽然对阮元道。

“夫人,你这是……想要做什么啊?”阮元问道。

“欣赏风景啊,夫子你看看,这春天也到了,路上花草繁茂,天气也暖和了不少。这个时候,夫子不会只想着和学生讲古,却不愿看一看这眼下的风光吧?”孔璐华轻轻倚在阮元身上,对他笑道。

“那好啊,夫人想去哪里呢?”

“瀛台啊?夫子你留下的这些诗,第一首写得就是瀛台,这首诗夫人看得最多了,夫人也一直想着,若是我也有一首瀛台诗,和你的放在一起,那样才……嘻嘻……”

“哈哈,这样话说回来,夫人现在还是一品夫人,瀛台应该能进得去吧?不过我这七品编修,可就要麻烦了。不过夫人想要作诗……夫人这些时日,似乎没看见有什么新诗啊?”阮元想着天气渐暖,花木绽放,果然也多了些轻松之感,也与孔璐华调笑起来。

“哼,夫子就是嫉妒我,什么麻烦?有夫人在这里,你还怕进不去呀?老老实实跟夫人说,你担心夫人诗做好了,你的诗自己看不下去了,是不是?”

“夫人这就说错了,那首诗是我二十六岁写的,如今之作,自然要比当年更好了。”

“好啊,你这话说出来,可不许后悔。”

不过这一日,孔璐华果然在瀛台赏玩之后做出了一首诗:

金鳌顶上胜蓬莱,路转沙堤眼界开。

四面绿阴围玉槛,两湖碧浪涌仙台。

重重宫殿春风暖,隐隐轩窗树色催。

此是紫宸临幸处,过桥车马莫迟回。

入夏之后,孔璐华再赴瀛台,又成诗一首:

又向金鳌望玉京,芰荷十里是蓬瀛。

红蕖开作香天远,翠盖铺成绿地平。

水泛间汀容鹭浴,风吹清气送人行。

楼台多少方壶岛,四面仙云绕凤城。

随着这一年的天气转暖,阮元的命运,似乎也开始向着更好的方向转变了过来。

嘉庆十五年四月,《皇清文颖》的续修之事终于结束,董诰等人共计修成《皇清文颖续编》一百余卷,上呈嘉庆。嘉庆欣慰之下,也为编修人员一一加恩赏赐,阮元也升了翰林院侍讲。侍讲一职本是从五品,但翰林之中,侍讲实际职务与编修并无多大区别,主要是品级上的晋升,如无其他职务,则大多只是闲职。正好这时嘉庆念及唐代诗文皆有不少佳作,曾祖康熙编定《全唐诗》,尽收有唐一代诗作,可唐代文章却直到《四库全书》修成,都没有一部总集。于是数年之前,嘉庆便下诏开始编修《全唐文》,一并在文颖馆修定,阮元也便继续参与了《全唐文》的编撰之事。

然而,让嘉庆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日阮元竟主动提出,愿意兼领国史馆编辑。

“阮元,你与其他大臣,果然不一样啊。”嘉庆忽然听阮元主动请缨,希望修纂国史,一时也有些惊讶,对阮元道:“其他人在文颖馆有个兼职,就已经应付不过来了,你倒好,《全唐文》编修之事还不够,又要修国史吗?朕也想听你讲讲,这国史之事,究竟有何难处,如今你竟然宁愿身兼二职,也要去国史馆再多办一份差事呢?”

“皇上,修书之事,臣在杭州已办过多次,总是有些经验,同时监修两部书,臣应付得来。”阮元也主动对嘉庆说道:“其实不瞒皇上,《全唐文》编修之事,文颖馆已经集中了许多翰林,他们论经验,都要在臣之上,臣平日办事,不过与他们一同校阅《永乐大典》,却也不以为难。但修国史一事,臣最近听国史馆的翰林言及,却是有个难处。国朝大臣事迹,宫中有档案,世家有年谱,朝廷有碑铭,寻将起来,却也容易。可类传从来是修史为难之处,譬如这《儒林》、《文苑》二传,臣清楚国朝百余年来,无论治学有成之人,还是诗文之上,独有成就之人,都不在少数。可如今国史馆中,大多国朝名儒名士,史料都不过寥寥数篇,如此修史,只恐后世学人,耻笑今日修史之辈治史粗疏,臣也担心那许多饱学宿儒、好文之士,身后声名竟不能流传,如此实乃憾事。臣在江南多与名儒名士有所交往,若是臣兼修国史,想来集中各人行状,当是不难,是以臣在此请命,愿意兼领史事。”

阮元所言乃是事实,但修史的另一部分原因他却没有提及,若是自己在史馆修史有成,嘉庆眼看自己有了功绩,对自己进一步升迁,进而让自己官复原级,也就不在话下了。果然,嘉庆听了之后,也对阮元点头道:“嗯,既然你有这个想法,又有修史之能,那这件事,朕也准了。阮元,从明日起,你可就要两处奔波了,若是辛劳疲惫,可不要怪朕没提醒你啊?”

“能为国朝修史尽力,是臣荣幸之事。”阮元答道。

“阮元,朕记得你之前收集四库未收书,给朕进呈了六十部,朕已另取一名,曰《宛委别藏》,但朕记得,你说这未收之书不下百余部,现在你可有其他抄本?”嘉庆又问道。

“回皇上,臣缮写未收书之事,一直不敢怠慢,上次进书之后,这三年又成书四十部,臣自可将这四十部送来。此外,尚有七十部书,先前未及缮写,臣也自可尽快补上。”阮元听着嘉庆之语,知道若能继续进献未收书,也自可让嘉庆更为满意,便即上言道。

“如此甚好,你继续去办吧。”嘉庆问完进书之事,沉思半晌,却又向阮元问道:“阮元,你数年前进献给朕的那篇《海运考》,朕近日又看了一遍,这海运之事,你如今想法,与当年相比,却是如何?是觉得海运可行,还是说已然尽不可行了呢?”

“回皇上,这……”阮元听着嘉庆相问,心中也不觉有些异样。嘉庆方才与自己言及修书、史馆之事,或是自己主动请缨,或是事关文学之事,也算自己本职之内,可这时嘉庆忽然问起海运,或许嘉庆心中,依然清楚自己为政之才。只是心思虽想到这里,阮元一时却也没有正面对答,而是暂退一步,问道:“皇上,臣治才粗疏,不知皇上所问,应该如何对答。”

“阮元,你若是治才粗疏,那这大清朝,还有几个督抚能让朕放心啊?”嘉庆不觉叹道,阮元听到这里,才渐渐放心下来。只听嘉庆又对他言道:“不过这些年你漕务之事涉及的少了些,或许漕运的难处,你一时也不清楚。嘉庆十年到现在,六年了,每一年江淮之处,都是暴雨倾盆,加上黄河泥沙淤积,一年甚于一年,以至黄河大堤,竟然无年不决!朕清楚朝廷治河用银,雍正之时不过八十万两,可三年前朕却发现,这河工物料的价格,已经涨了两到三倍,没办法啊,朕也不能逼着民间强买强卖不是?可这一下子,河工开支竟每年要多出一百六十万两,如此方能保河堤坚固,但这河堤到了第二年,却还要重修。若是这样下去,非但各省亏空赔补,徒劳无用,就是漕粮北运,也必然延误许多时日,戴衢亨、托津,朕都派去修过河堤,可他们一走,情况还是没什么变化。几年来,有人建议在河口处改道,开王营减坝,向北分流水势,朕也试过,可稍一实行,黄河沿岸便是水溢数尺,这样根本实行不了啊?若是之后几年,雨灾决堤之事依然如故,这漕粮北运,只怕就要耽搁一大半了。所以,朕最近这些时日,也想着重开海运之议,若是海运可行,便分一部分漕粮出来,走海运北上京师。既然你写过这《海运考》,其中之言,也多有涉及海运可行之处,朕也想先问问你的看法。”

“既然皇上如此相问,那……臣还是以前的看法,海运乃万不得已之举,然亦非绝不可用之法。先前元朝海运,虽有漂失,然只要行之数年,海船熟悉运道,漂失之事便可大减。至于集中海船的港口,雇用运丁之事,臣先前也都曾经言及。只是……既然皇上言及如今用银,仅仅治河开支,便已经数倍于前,这海运诸事,无论修海船、雇水手,也都需要一笔开支,这笔开支眼下如何能够省出来,各省是否尚有余银,这些臣未经实务,便不清楚了。”阮元想着这时海上情况,便也将其中利弊,以及未决之处,一一告知了嘉庆。

“也就是说,如今若是要行海运,依然困难了?”嘉庆问道。

“皇上,臣不是说海运之事一定困难,若以臣在浙江所见,浙江亏空,不数年便可赔补,届时以府库之盈余,充海运之用,似无不可,即便现在要用,旧亏不过晚补上几年。可海运一事,涉及江浙两省,江苏如今有无亏空、亏空多少,能否如期补足,臣便不清楚了。”阮元答道。

“江苏吗……”看嘉庆的神情,江苏的亏空问题似乎比浙江严重很多。

过了半晌,嘉庆方才回过神来,对阮元道:“也好,既然如此,朕也给江浙两省去一道上谕,让两省督抚,尽快调查海运是否可行之事,两江总督勒保、江苏巡抚章煦、浙江巡抚蒋攸铦……也都是朕信得过之人,朕不想逼着他们强办海运,但若是有这个条件,为何不去一试呢?”先前闽浙总督阿林保调任两江总督,不过半年便即死于任上,继任的松筠因勘察蒙古、盛京土地之故,也被嘉庆调离,这时的两江总督已换成了白莲教战争中长年主持战事的老将勒保。

“皇上明察,海运之事,正需两省合议,方有应对之法。”阮元也对嘉庆答道。

这一日阮元奏事已毕,便即退下。而通过最后的海运之问,阮元也逐渐确信,嘉庆多半日后还会在地方督抚要任之上,对自己委以重用。只不过时机未到,尚需自己先在文史二馆有足够功劳可称,嘉庆方有晋用自己的理由。

而不久之后,嘉庆也相继对勒保、章煦、蒋攸铦三人下了旨意,让三人用一年时间,详细考察海运是否可行之事,对海运一切实行细节,务必探察得当,一年之后,再综合各处情况,回禀自己海运可行与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