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三百七十章 阮芸台与金阮堂

大清疆臣。 第三百七十章 阮芸台与金阮堂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秋去冬来,转眼间已是嘉庆十五年初春。这一日金正喜也应了阮元之邀,前往衍圣公府,与阮元一同品茗。阮元这日也拿出了自己珍藏的《华山庙碑》,与金正喜一同观赏。阮元这日眼看弟子从朝鲜入京城,远来不易,便也特意拿出了自己珍藏的杭州名茶“龙团胜雪”,和以江南清水,一时香气四溢,盈室不绝。

“老师,这种茶便是杭州龙井吗?”金正喜方才饮下一口,自已暗觉回味无穷,对阮元道:“学生在朝鲜这些年,也曾收到过中国茶叶,其中不乏佳品,可与老师这‘龙团胜雪’相比,却都要逊色多了。”

“是吗,这样的茶,在杭州也是极品啊,平日我饮茶之际,都不舍得用它呢。”阮元也对金正喜笑道:“可是元春啊,你虽说是第一个称我为师的弟子,但这二十年来,你我也就见过这两三次,这样回想,我这个老师做得是真的不称职啊。如今你我相会之景,也不知日后何时才能重现了,所以今日,我不能用最好的茶相待于你,或许就再没有这个机会了啊?”金正喜字元春,这里阮元便以字称之。

“老师说哪里话?学生也是前年方才在朝鲜考中进士,这一次来中国,总算是做上官了。朝鲜国内,也是连年通使中国,这样说来,日后或许学生还有机会再来京城呢?”金正喜也谦辞道。

“是啊,或许对你而言,确是如此,可我这二十年啊……”阮元回想乾隆八旬万寿至今,正好是二十年,自己历任两省学政,算是署任,也有两省巡抚,人生足迹也已踏过中原六省,也正是如此,自己心中才多了一份漂泊不定之感,清楚如今在京的日子,或许也不过是短短数年罢了。这样想来,也不觉有些伤感。只是金正喜毕竟远来不易,又何苦在他面前抱怨仕途之事?想到这里,阮元也改变了话题,问金正喜道:“元春,你看这华山碑,笔法却是如何,相比于王右军、宋四家,是不是别有一番风景呢?”

“是啊,老师,学生平日在朝鲜所见书法,也大多是上承右军四家的书札笔法,可这种刻于石碑上的文字,却又是大有不同,笔法端正,下笔从容规矩自不必谈,单说这笔力,能将所书文字刻于碑内,这笔力若是弱了,也是决计不成的啊?”金正喜道。

“是啊,世人囿于见闻,往往以为,书法唯一的样子,便是王右军、宋四家笔帖那般模样,可这自汉魏入唐的碑法,却是罕有人知啊。”阮元不觉叹道:“其实依我之议,这书法本有两派,最先可称之为书法的,便是这种碑上书法,汉魏书法,大抵因碑而行,之后由晋而入北朝,乃至唐初,碑法亦是天下风行之作。而王右军的书法,则只是贴法,贴法自然也是书法,却并非唯一的书法啊。入唐之后,唐太宗好贴学,由此贴法便开始盛传,入宋之后,竟致天下书法,皆以贴学为宗,这上古碑法,竟渐渐无传。若不是国朝多有古碑出土,同好又多有临摹,汉魏碑法只恐便成了绝学啊。”

“是啊,老师之学,贯通古今,学生更是佩服啊。”金正喜也对阮元道:“国中亦有许多雅善书法之人,可言及书法,便只有右军、四家、赵孟頫之属,却对这汉魏碑学,全然不知。这便是老师所言‘虽好古,而不知古’之人吧?老师方才之语,学生听来,也是顺理成章,可若不是老师学问深厚,又如何能贯通古今,有此至论呢?”

“是啊,读书治学,虽说其根本在于训诂,可唯知训诂,却并非真学问啊。”阮元回想自己治学之事,也对金正喜道:“眼下治学,训诂之事,自可遍读先贤之书,一一罗列,可许多人却不知道,这仅仅是罗列堆砌之道,却并非真正的学问。若说真学问,其一在于博采前贤之言,不为后世臆断所误,其二,便是有所取舍,自成一道了。此二者,便是所谓‘学识’,空自读书,而不能有所发明,便是学识不足之象。而‘学识’之成,其一在于兼通百家,其二,便是为官为人,当有所实践了。‘学识’之成,犹需平日勤学不辍,切不可有那顿悟之念。元春,你在朝鲜也是两班出身,又取了进士,日后前途自是不可限量。这实践之事,可切莫忘了啊。”这番话也是在劝金正喜读书不要执著于训诂考据,而是应该以“学识”作为自己读书治学的目的。金正喜听阮元言辞真切,也是赞叹不已。

阮元所言“两班”,则是当时朝鲜国中官僚世家的泛称,这时朝鲜高层官员,大多被少数人垄断,这些人在朝堂上分为文武两班,久而久之,时人也就以“两班”称呼朝鲜官员。可金正喜听阮元说起为官之事,却也只觉他言语之中,竟有些遗憾感叹之情,当是念及自己如今,也是贬谪之身,无从施展抱负了。便也劝阮元道:“老师,您如今虽然能办之事不多,可在学生看来,老师乃是大清国中,文治吏事俱能兼通的第一流人物,甚至老师于治军之上,亦有所长,既然皇上没有遣戍老师,也没有让老师罢官归乡,那学生以为,皇上心中,还是想重新启用老师的。老师对此也切莫消沉,日后若能起复,老师自然还有更多的机会,去办些有利于天下的实事啊。”

“哈哈,元春,不想如今这个时候,竟需要你来安慰我啊。”阮元也不禁笑道:“老师这番贬官,又算得了什么呢?老师今年四十七岁,你想想东坡先生四十七岁的时候,在哪里啊?困居黄州,所能为者,也就只剩下煮食猪肉了。我如今还能在文颖馆修书,又有何不知足呢?更何况,天下之间,需要做的事太多了,督抚封疆是做事,修书治学也是做事,老师无论放外任还是做京官,总是有事可做,又谈何消沉呢?”

“哈哈,老师心境,也比学生所想更加豁达啊?”金正喜不禁笑道:“只是学生再过些时日,也该回朝鲜了,此次与老师一别,也不知日后是否还能相见。老师学问政事,学生只这般听老师相言,却也是意犹未尽,老师可有治学为政之书,能赐学生一部?学生回朝鲜后,定当细心研读,定然不忘老师今日相教之恩。”

“治学为政之书?哈哈,我本也想着,若是平日文章积存多了,便自编文集一部,可这件事,我一直没有做啊?”阮元也对金正喜笑道:“不过,我扬州的表弟仲嘉,平日对我在杭州所办之事,记录甚详,他将这些事编为一书,名为《瀛舟笔谈》,现在还没刻,但他给我抄了一份过来,这抄本你便拿去吧。我若是需要这书,却也不难,向仲嘉再抄一份就是了,可你远在海东,这样的机会,却是难得了啊?”一边说着,一边也从书架上寻了一匣手抄书过来,将这书送给了金正喜。

“学生谢老师赐书之恩!”金正喜当即对阮元拜道。

“切莫如此,这书不过仲嘉随笔之文,却是不能同那上古先贤之道相比的,你又何必行此大礼呢。”阮元对金正喜道:“我治浙之事,你愿意看看,也好,但千万记住,其中之事,可学而不可仿。为政之事,时有不同,地有不同,人有不同,有此三不同,具体为政之法,便需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若是一味剿袭前言,不顾这时地人三者之别,则同样的为政之法,再行一次,定然弊大于利。还有,即便你日后在朝鲜,若是有事需要问我,也自可托使节送来京城。如今衍圣公府在这里,无论我在京亦或外任,你都可以让使者把信送到这里来,我自然能收到,若是日后需要什么刻本,也只管告诉我,我能找到的,就帮你带过来,如何?”

“学生多谢老师照顾了。”金正喜再次对阮元谢道。

不久之后,金正喜便即告别阮元,回归朝鲜去了。而为了纪念阮元对他的指点帮助,后来金正喜自取字号之中,便有一号名为“阮堂”。至于碑学,二人之后也多有建树,阮元很快完成了《南北书派论》、《北碑南贴论》两篇书法理论著作,大力宣传碑学,金正喜也对古新罗碑刻有所研究,在朝鲜推动了碑学发展。

这日阮元与孔璐华一道,去了京城东郊送别金正喜归朝。看着朝鲜使臣一行渐渐远去,孔璐华也不觉对阮元调侃道:“夫子,你这个学生……算是你大弟子吧?以前只听你说,现在看到了,才真的相信,夫子学生还真是遍布天下呢。”

“是啊,元春若不是神童,怎么会那般年纪,就随着朝鲜使团来了京城,又见到了我呢?这样想来,我考中进士是二十六岁,元春科举这条路,走得也比我快啊。”阮元笑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