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三百零五章 曲江亭诗会(上)

大清疆臣。 第三百零五章 曲江亭诗会(上)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不觉之间,已是嘉庆十二年正月,阮元的居家守制,也到了最后一年。阮元自也清楚,若是终制之后再次任官,自己家中文卷便无暇整理,尤其是自己六年巡抚浙江,军政要务,记录甚多,若是这些文卷日后能存,不仅自己功业可以流传,对于后人为官治事,多半也有益处。便与阮亨一道,寻了阮亨妻弟王豫到扬州来,一同编订杭州文稿,书成,即命名为《瀛舟书记》。

看着阮元抚浙六年,治军安民之事,王豫也不禁叹道:“芸台先生,今日看先生书记,我才知道,以前我也算饱读经史,总是想着能成就一番功业,可事实上,我不过是井底之蛙罢了。原本与先生一家不识,只知道先生精于汉学,所长尽是经术之才,可这样一看,先生调度兵船、赏罚将士、筹集粮饷、救灾安民,竟是样样精通,能和仲嘉结缘,又认识芸台先生,真是我不知几世的福分了。先生,国朝有您这般人物,百年养士,方是有了大成啊。”阮元居家之时,自起一号为“芸台”,亦有“雷塘庵主”之称,此后半生,亲友弟子便多以“芸台先生”称之。

“柳村,这本就是我为官之人所该做的啊?”王豫号柳村,故阮元也以号称呼王豫:“读书之人,若是不愿仕官,便与你所言一样,尽心经史,也没什么不好。可我当日升迁要比同列快了些,没几年工夫,这就要主持一省政事了。当时我也是全无经验,皇上与我说起这事之后,我一连数日都是忐忑不安,生怕自己一不小心,便犯了大错,所以当时也是遍寻恩师旧友,悉心求教。后来,也是一边学,一边做,久而久之,就自然熟悉了啊?其实,这本就是圣贤之道才是,圣人云,达则兼济天下,我为官十载便得巡抚一方,自然是‘达’了,而且我便观圣人之言,孔孟言事之要,便在一个‘实行’。若是有了如此地位,却只做个读书治学的学究,那才是真正有愧于圣贤之教了。”

“柳村,也是多亏了伯元,像我这样的寻常秀才,却也在杭州多了不少见识啊。”阮亨也对王豫笑道:“而且,你不是也一直想着,读书治学之外,还能再做些流传千古之事吗?有了伯元,你这个想法不是也实现了吗?这《碑版录》你编修的确实不错,伯元也一直和我说呢,若是再有其他修书之事,还要劳烦你前来相助呢。你说,咱们若是也能与伯元一同,共修佳作,之后留下自己姓名,那咱们啊,也就不枉此生了。”

“仲嘉,切莫如此多言,我……”阮元听了阮亨称赞,也有些不好意思。

“芸台先生,在下正是如此想法。”王豫倒是比阮亨还要主动,继续对阮元道:“若是先生这边,还有需要修撰编刻之书,在下愿效犬马之劳。”

“柳村,切莫谦虚,以你的才学,本来就可以成就一番功业,既然我有这个能力,那自然应该给你这个机会才是。”阮元道:“眼下也确实有几部书,我想着重新翻刻一遍,我帮人刊刻文集多了,这扬州乡里,两年来也不知来了多少人,希望我能把一些宋本名作,重新加以刻板呢。他们倒是也有不少好本子,我这里现在收着两部,一部是宋本的《太平御览》,一部是宋淳熙本《文选》,尤其这《太平御览》,所引多为佚作,更是应该以古本为优选。我这些时日,也在计议翻刻之事,你自可与我一同去看看新的刻板。还有,我之前在浙江,曾经遍录国朝两浙江淮诗作,现在我正想着,将这收录之事再扩大一番,将整个江苏国朝诗文,尽数集成一书。柳村,这件事若是你愿意与我同作,这新书修成之后,我自当署上你的名字!”

“先生,此等兴修文治之盛事,先生能嘱我为之,我自当竭力以赴,定要将江苏百年诗作,尽数得以流传,方不负先生恩情!”王豫听着自己可以参与修书,也是大喜过望。

“柳村,别的不说,单论家中藏书,你王柳村一家在镇江即便不是第一,也总出不得前三位吧?冶亭恩师都与我说过你家藏书之事,又何必如此谦虚呢?”阮元笑道,这时铁保正任两江总督,故而阮元有此一句。不过说到王豫之家,阮元也忽然想起,因王豫盛情相邀之故,这时孔璐华、刘文如等人也都去了王豫在瓜洲的私宅游玩,便问王豫道:“柳村,夫人她们在你家那边,最近过得还不错吧?”

“先生放心吧。”王豫笑道:“在下瓜洲宅第那边,有一处湖景乃是绝佳之处,在下也在那里筑亭一座,便叫做‘曲江亭’,如此初春之际,文人雅士若要吟诗,这曲江亭可是最好的去处啊?芸台先生,听闻夫人她们都以诗文相长,这次光临寒舍,自然是少不了为家中添些文墨了啊?哈哈。”

“好啊,那若是夫人果然在你那里作了新诗,你也不许嫌弃!”阮元看着自己修书渐有所成,心中喜悦之情也是溢于言表,便也和王豫开起了玩笑。

在王豫的帮助下,这一年《皇清碑版录》终于修成,《扬州图经》也逐渐定稿,眼看文教之事渐有成就,阮元心情也比回乡之时畅快了许多。

扬州城东南三十里的深港之南,焦山之北,有一处康熙年间因潮水退却而新形成的江上沙洲,人称翠屏洲。这时王豫与阮元一家相熟,便买下了这块江北沙洲,在其上种植竹木,沙洲之中,又另筑一亭,以观江涛,便是“曲江亭”了。初春之时,草木渐生,翠屏洲上,翠色宜人,更兼江水对面,即是焦山,山水相映,最是惬意不过。这日孔璐华等人眼看天朗气清,风和日丽,便也约了王豫一家数位女眷,一并乘了花船,前来江上赏玩春景。各人亦自备下纸笔,想着若是美景之下,有了诗情,便即赋诗一首,以遣兴致。

这日王家女眷中最长者,乃是王豫之妹,名唤王琼。她自幼工诗,于淮扬之间亦颇有才名,又素来雅好唱和之事,只是平日生活所限,却也不得同如此众多的女眷一并吟咏。这时王琼看着孔璐华虽未终服,身上只是一袭淡绿衣衫,却是面色清雅,从容可亲,便也多了几分兴致,对孔璐华笑道:“经楼夫人,我少时有几个朋友,却也是和随园弟子有来往的。夫人与我们讲那《红楼梦》,我们几个也自己读了一些,只觉前人之中,既有随园吟咏之乐,又有那大观园中海棠诗社旧事,我等也都是爱诗之人,这样说来,我等自然也该成个诗社,以继承前人遗志才对啊?有了诗社,以后年节若是咱们还能聚在一起,那也就可以和她们一样吟咏、结集了不是?所以啊,我和几个妹妹却已商议过了,若是夫人不嫌弃我们家世,咱们两家之人,今日便成了这个诗社,夫人您说怎么样?”

“好呀好呀,其实你们都不知道,大概五六年前,我们就已经和夫人商议过了,若是能成个诗社,闲来便可赋诗联句,那该多好?只是那时我们都在杭州,相熟的读书人家也不多,古霞妹妹还没进阮家,夫人觉得人少,才只得作罢了。可今日咱们两家在这里的,已经有九个人了,就算那书里所言海棠诗社,大抵也就这般模样吧?所以啊,这诗社之事,我没有任何意见的,你说怎么样啊,夫人?”谢雪看着孔璐华笑意盈然,只是尚未言语,便也按捺不住,率先向孔璐华问道。

“是呀,我也觉得咱们两家,是到了结个诗社的时候了。”唐庆云也在一旁补充道:“平日我们在家作诗,夫人还总笑话我们呢,说家中就只四人,作了诗出来,也不过自娱自乐,若是外面另有天地呢?现在咱们人也不少了,那总该好好比试一番啦!你们看,就连涧芳啊,今日都跃跃欲试了呢!”原来这日阮家船上所乘家属,除了孔刘谢唐四女之外,还有一位,便是刘台拱之女,即将嫁给阮常生的刘蘩荣。刘蘩荣自幼得父亲家传,经史诗文,皆有独到之长,是以阮家诸女见了这个准儿媳妇,也都喜爱有加。她在家中取字涧芳,各人这时便只以字称之。

可是刘蘩荣这时毕竟只有十七岁,在阮家诸女中辈分最小,听了唐庆云称赞之言,也不觉有些羞涩,只好小声对唐庆云道:“唐姨娘,我……我没有那些想法的,今日母亲和三位姨母在这里,孩儿……孩儿怎能如此不知礼数呢?”一边说着,一边面上已是红晕满布。

“涧芳,若说在外人面前,你我母女相称,倒也罢了。可你明明就只比我小三岁,在我心里呀,你就和我亲妹妹一样呢。今日这里王家也是仲嘉姻亲,也都算是一家人嘛,你诗作得也不错,那就应该给大家看看呀?我们来之前啊,也都和王家姐姐们说好了,今日雅集,只论诗才,不论辈分的。所以啊,涧芳你就放心和我们一起玩吧?”唐庆云看着刘蘩荣似乎还有些不适应这种环境,也连忙开解于她。

只是这时,孔璐华看向刘文如时,却只觉她和顺之下,别有一番忧思,想来刘家父母之事,虽经阮元处理,可她心中终是有些过意不去。便也先安慰她道:“书之姐姐,你家父母的事,你以后就放心吧,我都派人到天长县问过了,他们现在有了田产房宅,过得倒也安稳,天长的知县也收到了夫子的信,一定不会让他们做出逾矩之事了。所以啊,今日咱们就忘了那些不愉快的,一同赏春赋诗好不好,姐姐,你要是再这样不开心,今日都写不出好诗了呢。”

“谢谢夫人了,我……我都知道了,今日本是雅集之日,我、我都很开心的……”刘文如看着孔璐华安慰于她,心中确也轻松了不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