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二百八十一章 黄葵降服

大清疆臣。 第二百八十一章 黄葵降服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而这时海上的黄葵新兴帮,也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面对李长庚、张成的轮番进攻,黄葵终于渐渐失去了信心。

“你们说说,这……前日又被官府击沉了一艘船,唉,若是再这样下去,过得一年半载之后,咱们就没船可用了!”黄葵对下属抱怨道:“蔡牵逃了安南,不知还能不能回来,这浙江沿海,一直保甲严明,咱们就算想补充战船火药,都没地方去啊?这样下去,就算死,我也死得窝囊哟!”

“帮主!”这时,黄葵一名心腹下属也上前道:“其实前日我等与官府交战之后,李长庚那边,就派了个下属将官,悄悄找到了小的,跟小的说起降顺之事。听他的意思,若是咱们投降,至少官府还……还能给咱们几个绿营兵缺,为咱们支给俸禄。”

“那……他还有别的条件没有?”黄葵就像溺水之人突然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一般,继续向那下属问道。

“嗯……说是帮主罪行,阮元和李长庚那边已经商议过了,不算深,所以若是帮主投降,咱们弟兄都能免去一死。但之后咱们帮里弟兄,都要被官府分开,分别安插到内地各个绿营之中,之后,便以官兵常例,支给军饷。”那帮众道。

“帮主,这……您真要去投降吗?”另一名毫无准备的帮众惊道:“若是依照他们的条件,果然降了,咱们弟兄不就……不就要被彻底分开,然后任凭官府宰割了吗?你说咱们被分到其他绿营,那官府不是说弄死咱们,就弄死咱们啊?”

“大哥,那阮元和李长庚可是明确说了,要保咱们不死啊?”先前的帮众道。

“好啦,不要争了。”黄葵叹道:“咱们现在这形势,想来大伙儿心里也都清楚,投降了,至少一年半载的时间里,凭阮元和李长庚作保,咱不会有事。一年半载以后,估计官府绿营,早就忘了咱们是谁了,那时候大伙想干什么,就全凭自愿吧。可是,若是咱们接着待在海上,这能不能活过一年半载,我……我都不知道啊?”

“那……那依帮主的意思,就真的要投降了?帮主,小的觉得……觉得这样窝囊啊?”那准备不足的帮众怒道。

“窝囊?哈哈,你说我怎么才能不窝囊?”黄葵惨笑了几声,道:“往北走,阮元和李长庚好歹还能把咱当个人,往南,蔡牵把咱当人看吗?在他蔡牵心里,咱们就是一群要饭的!你说在海上接着待着,就不窝囊了?是,我看广东那边,倒是没有李长庚这样的能人,可郑一乌石二他们,能真的把咱当回事?就算去投他们,又能比现在在蔡牵眼皮子底下好多少?也是我糊涂啊,伦贵利死了以后,我还想着跟官府一较短长,却不想蔡牵扩充起势力这么快,现在想反悔,都没地方可后悔去了。还能怎么办,我现在想着,投降官府,已经是咱们最不坏的结果了。”

“这……真他妈不甘心啊!”几个不愿屈服的帮众这时也忍不住骂了出来,可如此困窘的形势,是否甘心,也由不得他们来感叹了。

嘉庆十年三月,黄葵终于决定,向李长庚所部交出新兴帮所有船炮武器,全员投降。阮元和李长庚自也大喜,忙定下了安置章程,将黄葵所部愿意继续入伍者分批安插到了内陆各地,远离海岸,再不能与官府相抗。曾经称雄东海多年的新兴帮,就此覆灭。

不过这时京城中的变化,就实在是阮元所无法想象,也无法改变的了。

“你们看看,现在这些司官,办事是越来越不让人省心了。”嘉庆这日又召集了所有军机大臣,另外还叫了托津在场,道:“看看这个,吏部员外郎郑敏行,原本只是候补,不过暂时拟了员外郎,就可以在吏部大堂行走了?还有这个,户部几个小小吏员,居然利用掌管铜库之便,私自盗了官铜出去兜售!你们说说,这府库缺了铜,吏部没有行走资格之人随意行走,真的就是如此难办之事吗?那托津为什么查得清清楚楚?!还是说,这司官之内,早已是官官相护,视朝廷纲纪如无物了?你等军机大臣,办事最要清楚,毕竟你们还有部务,更应该告诉各部,定要严明国法!托津,这次办案,你力除数弊,按理就该议叙,今日朕就加封你吏部右侍郎,也给后面那些不晓事的司官,好好做个表率!”

“奴才谢皇上加恩!”托津当即谢恩道。

“好了,今日还有一事,给事中汪镛素来直言敢谏,这一次又上了新折子。”嘉庆亲政以来,一直鼓励官员直言,在多年激励之下,也确实出现了一批给事中和御史,平日对朝廷之事多所上言,为了维持这种进言之风,对于涉及重大问题的上疏,嘉庆也会与重臣一同商议。先前建议浙江买粮的萧芝与这次进谏的汪镛,都是这时言官代表。“汪镛在此折中言及……嗯,现在的科举取士,三场卷子评卷之时,大多首看第三场的策论,他认为,这是本末颠倒之举,既然头场考四书文,便是说明朝廷将经术学问置于策论之上,可自嘉庆四年至今,四科会试都是策论取士,失了朝廷重视学问之意,可将取士之法,改回原状……”

说着说着,嘉庆也不禁犹豫了起来,因为这汪镛上疏所言,竟是全面否定了六年前阮元等人主持科举的改革,而将科举之法重归于旧。可嘉庆当日听阮元所言更革之事,也自以为策论取士更容易选出真才实学之人,是以看着这“积极进言”的成果,不禁有些矛盾。

“你等各有什么看法?”过了片刻,嘉庆方冷静下来,对五名军机大臣道。

“皇上,今年会试便是臣与英侍郎主持,臣对今年中试举人策论,都曾详加圈点评判,大多都能言之有物,并非无学之人。眼下朝廷之内,也自然需要兼通经史治事的新人,所以臣以为,眼下所行取士之法,并不需要改动。”戴衢亨率先发言道。

“皇上,臣也经过了今年选士,戴大人所言俱是事实,况今年取才之中,亦多有先前便自成名之人,可见策论选士,并无不妥。”英和也补充道。

“皇上,臣的观点,却与二位大人不同。”董诰对于策论一事,却似乎不感兴趣,道:“这科举之事,无论策论亦或经术,其实本质上区别不大,都只是考察考生对于学问、史事、治事之法,有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可若是仅仅想靠这几篇文章来看出应试之人,究竟是否适合做官,臣以为不过是几位大人一厢情愿了。臣做官之前,也曾自视甚高,以为经术策论之言都清楚了,当差办事便不会有差错,可臣做了官,才发现其中大有不同,若是新科进士自以为才华横溢,不肯悉心研习部务,又或入了翰林,却对大考如临大敌,这样的进士,果然便能凭借一篇策论成了气候吗?臣以为不然。更何况眼下主考,皆是以经术之学登临庙堂,以精于经术之人,首阅经术之卷,方能看出新科举人一二功力,至于策论,往往有些生僻条目,是主考自己都不清楚的,在这种情况下,主考往往便不能判断考生所言是否及意,从而选出华而不实的进士。既然眼下科举之法亦有其弊,那重归旧制,臣看来亦无不可。”

“皇上,臣也同意董中堂之言。”庆桂道:“眼下嘉庆六、七年的进士,在京中学习已有时日,可恕臣直言,臣不觉得他们相比于嘉庆元年、乾隆六十年的进士,就进步了多少。反倒是眼下朝廷之中,更有一弊,翰林院里,新科进士大多以博闻强记为能事,凡经文史籍旧注典故,不求甚解,唯求多识以自炫于世。臣窃以为,此炫技之风,亦绝不可长!是以臣同意汪给事之言。”

“看起来,又是让朕难办的情况啊……”眼看军机大臣支持与反对各有二人,嘉庆心中也没有了足够的底气,又问刘权之道:“刘权之,嘉庆四年会试,是你们最初更革取录之制的一次,你也是当时主考,为何不说说你的看法?”

这时刘权之已晋升了协办大学士,可也已经六十六岁,参决要事,情况亦大不如前,看着两名大学士都不同意继续维持策论优先的取士之法,即便尚有英和与戴衢亨支持,自己心里也没了主见。只得道:“这……回皇上,臣当年取士之时,亦知其中多有才俊,可这几年下来,也自觉嘉庆四年进士,与乾隆六十年、嘉庆元年相比,区别不大,庆中堂所言嘛……也是事实。只是这些年以策论取士,臣却觉得也没有多少失当之处,新科进士,臣亦听闻多有堪大用之辈。所以……臣实在不敢说两种办法,究竟孰优孰劣。”

“唉……”嘉庆看刘权之渐渐老迈,所言也是模棱两可,心中亦是不快。只得续道:“既然此事你们做军机大臣的,都各有各的看法,那朕也不能偏私。会试亦是国家根本,朕也不能只听你们几个的想法,还是下次大学士九卿集议之时,再做决断吧。”

可是,之后的大学士九卿集议,情况却更加不利于阮元,参与发言的大部分高官,都以为旧有科举之制并无不当,阮元等人的新制不仅在嘉庆四年之后,效果平平,而且很多考官不擅评判策论之卷,只恐埋没人才,以稳妥计,也应该恢复旧制。嘉庆眼看反对策论优先之人甚多,也只得“遵从众议”,将会试三场试卷的评判顺序,恢复到了阮元改制前的原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