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二百五十七章 嘉庆的存旧用新

大清疆臣。 第二百五十七章 嘉庆的存旧用新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阮元南下后不久,嘉庆也起驾回銮,九月之初,便即到了京城。这日嘉庆一时无事,也来到御花园内散步,眼看向北不过数百步,便是陈德年初行刺自己的神武门,心中犹是惆怅不已。

“皇上,是……又想起那日之事了吗?”一旁的皇后问道。

“是啊。”嘉庆想到这里,对当日那许多不敢上前护驾的禁军,仍是恼怒不已,道:“这些个废物,那陈德是什么人,一个全然不知武艺的寻死狂徒,居然能把那么多京城禁军吓破了胆,难道这些人当差补缺,就只是为了一口饭吃吗?朕现在想想,也觉得平日对他们,实在太过仁慈,但凡他们出错,只要不是全然无可救药,朕还都想着宽恕他们,现在看来,以后是不能这样滥行仁恕了。”

回头看看皇后,皇后也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嘉庆叹道:“其实坊间之语,朕又何尝不知?这禁军庸懦如此,根本何在?还是朝廷之内,原本因循世故之人就占了多数,都想着混资历,该办的事却没几件办好的!庆桂、董诰,说来也都快七十了,这些庸懦之辈,他们也管不动了,不错,朕也正在想着,再提拔一二新人,只是庆桂董诰,虽说年事已高,却也没做错什么,朕也总不能就这样把他二人罢免了吧?”

“皇上,既然如此,不如存旧用新。”皇后劝道:“若是皇上在新人中有了中意人选,便提拔他入军机处,将军机要事相继转交于他。另一方面,庆中堂董中堂,也可暂时留下,毕竟要事还需一并商议,但要事之外,皇上自可顺水推舟,寻些其他事务交由二位大人督办,以显皇上重视老臣之意。可其中关键还是……妾不知皇上心中有何人选,妾在内庭,本不该与外人交往,眼下六部卿贰,更不知皇上看中了何人?”

“若说人选,朕现下能想到的,也只有一个英和。”嘉庆道:“英和这几年在礼部,办事也算尽心,选拔举人,亦多有闻名之辈,正好德瑛老了,明年朕就让他自回本部,准英和入军机处办事。可除此之外……看来这些时日,朕也要多留意各部侍郎了。”

果然,不久之后,嘉庆加庆桂《高宗实录》总裁,董诰任副总裁,兼乾隆诗集、嘉庆御制诗集编修官,二人于政事之上,便少了许多参预。军机要务,渐渐交由戴衢亨,只是其他新人选任,一时尚不得完备。

进入嘉庆时代,为强化朝廷威信,嘉庆也想了许多办法,其中之一便是大幅放宽“京控”条件。所谓京控,即允许百姓在对地方官员判决不服,又在地方投诉无门时,可以直接向京城都察院、步军统领衙门进行指控的制度,一旦京控成立,且皇帝认定需要复查,便会派遣中央官员直接到地方参与办案。此制度并非嘉庆首创,但嘉庆亲政后,对京控之事开始高度宽容、重点关注,一时控案之多,倍于乾隆之时。许多官员也因京控中有功,使冤案成功改判,从而被嘉庆恩赏重用。

这日养心殿里,嘉庆也特意将之前参与部分京控案件的官员召集了过来,对他们的断案情况进行逐一询问。

“你等数人,都是这一年来,出外办理控案之人中,颇有成效之辈。朕看了这一年的控案,这件前后最为详实,山东民妇周王氏,为庶母周刘氏所缢杀,却只报周王氏自缢而亡。这山东本地说是尸检、供词一一足备,却依然认了自缢,可你这一去,竟能为这周王氏彻底翻案,断出周刘氏方是罪魁祸首,托津,你当时是如何处断,可也告知于朕听听?”看来,这一年控案之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仓场侍郎托津了。

托津见嘉庆相问,自是大喜,当即答道:“回皇上,奴才得了皇上之命,前往山东查案之后,一直尽心刑案之事,夙夜无怠。奴才清楚,办理刑案需知尸检之法,便特意带了刑部钦定的《洗冤集录》,途中日夜记诵,果然有用。奴才方到山东,便即要求当地予以尸检,然德州县吏,以尸体遇害已有一年,朽烂难辨为由,不愿奴才前往查检。奴才当即予以驳斥,古书记载最是清楚,即便尸身已朽,仍有尸检之法!德州县吏无可辩白,终于同意尸检,经奴才查验,果然周王氏尸骨之上,有斑痕多处,正是生前遭人殴打所致!奴才又恐物证全了,尚缺人证,方将周家主仆雇工,一一叫来问过,果然发现周家有一烧炭小工,曾亲见周刘氏行凶之事,但德州县吏,却仅因其年幼,便即不做笔录。后来奴才得了他口供,只以关要之处一一对周刘氏旁敲侧击,周刘氏当即大惊,又兼尸检证据确凿,只得认罪!奴才方知这周刘氏原本品行不端,身为庶母,竟与家中嫡子周鸿勾搭成奸,为掩人耳目,竟不惜杀害周王氏,如今真相大白,周刘氏已经押解入京,只待秋审之后,依律问斩!周鸿为周刘氏隐瞒实情,自当依律流放,此案全仗皇上明察,得以重审,奴才所效,不过犬马之劳!”

“托津,你之前可在刑部任职?”嘉庆问道。

“回皇上,奴才在户部、工部、兵部各做过主事、员外郎和郎中,这刑部之前却未入过。”托津道。

“你之前……朕记得你做员外郎的时候,也是军机章京?”嘉庆又问道。

“皇上明鉴。”托津承认道。

“好!你并非刑部之人,得了刑案,却能认真查办,勤学致用。到了地方,能自持主见,不为奸吏所蒙蔽,最终使此积年冤案,得以昭雪,朕当记你一功!来年吏部大考,朕特许加你议叙,也给其他查案之人立个榜样!只是……可惜这周氏一门,就这么一个儿子,这样一来,可就要断绝了啊?”嘉庆道。

“奴才谢过皇上加恩!”托津道。

“算了,这件事正好是铁保上任时出现的,倒也不能苛责于他,朕以后告诉铁保,让他为这周家找个旁支去承继家业吧,总不能让他们就这样没了后啊?还有,今日殿上众人,满汉皆有,控案亦是朕交给你们的公务,就一律称臣吧。”铁保这时已调任山东巡抚,是以嘉庆有此一语。

“还有此一案,也办得不错。”嘉庆看着另一本卷宗道:“济宁州金乡皂隶之孙张某,违例冒考生员,遭人检举,知县汪廷楷,知州王彬不仅不能如实革除其生员功名,而且将检举之人多加刑讯拷掠。此案得以真相大白,亦是不易之事。这件事是……内阁学士刘凤诰所办,可是如此?且将其中关键之处,向朕奏来。”

“臣遵旨。”原来负责这件京控案的官员,正是之前与阮元同科的刘凤诰,因在翰林中表现平稳,进入嘉庆时代,他也继续得到升迁,这时已是从二品内阁学士。刘凤诰从容道:“臣前往金乡之后,听闻这生员张渤有违例冒考之举,然州县各处均矢口否认,臣无奈之下,只好去查了这张渤户籍,果然三代以上,便仅言民籍,其下再无一语。臣看了可疑,又想着去州里调取他府试、院试试卷,竟也一无所获,仅见他所应几场考试条目。臣便叫了张渤,问他能否作答,结果他应答之际,竟是语焉不详,臣断定这张渤不仅妄改籍属,而且有冒考之弊!是以臣依皇命,不许知州知县参预,独审张渤,并将检举之行一一问过。果然这张渤眼看国法威严,向臣招供。他果是皂隶之孙,依例不得应考,是故他家先买通了县吏,将户籍改为民籍,这张渤本也为县里当差,认识几个颇通文墨之辈,便请了其中一人,去行替考之事,为他考了个生员回来。此案之疑,本在于知县汪廷楷,知州王彬因何枉法,后来臣问过张渤等人,又奉皇命将二人严加讯问,方知张渤一家数代为吏,精于州县庶务,当地州县为求方便,便一边默许他继续当差办事,一边对他冒考生员置之不理。其中虽无纳贿之情,却有徇私之实。臣亦奉皇命,将汪王二人停职查办,尚需请皇上发落。”

“做得好!”嘉庆鼓励道:“当今州县之弊,大半在于奸吏难制,官吏勾结,有时朕派了人出去,却还有碍于情面,不敢惩处下面府县之事。若是长此以往,吏治还如何澄清?你这次出京,能查处知县一人、知州一人,自是无畏之举,值得日后所有出京查办控案之人仿效!需让天下所有官员都清楚,国法,自在人情之上!你此案亦可交部议叙,若有侍郎之缺,也可在前补任!”清代进入中期,上层官员补任越来越困难,是以有了优先补任之制,有了这种资格,就很容易短期内得到升迁,是以刘凤诰也再次对嘉庆叩拜,以谢嘉庆提拔之恩。

“还有广兴,你现在是兵部侍郎吧?”嘉庆问道,广兴经过之前的贬官,倒是颇为勤勉,数年来已经逐步升迁,成了兵部侍郎:“朕看你这文稿,也做得不错,其中大清律例引用,一一分明。朕是不明白了,与你辩论此案情节之人,里面尚有刑部官员,他们这是怎么了?竟然连大清律例写得明明白白的地方,也都需要你来帮他们弄清楚吗?若是如此,朕改你作刑部侍郎,需让刑部司官清楚,律例是国之根本,切不可凭着人情去办案子!”

“奴才谢过皇上栽培!”广兴在下面也连连叩首道,此时已是谢恩,便用私事之称。

“其他各人,你们的奏疏朕也都看过了,各有优长。但这次办案,总是以托津、刘凤诰、广兴三人为最。”嘉庆劝诫下面各位侍郎道:“朕想着,这京控的案子以后也不会少,百姓知道有了冤情,可以向朕诉冤,自然来的会多一些。有些人也劝朕,京控之举不要过多,里面多有滥诉之人。但朕以为,容忍一些滥诉,也总比百姓含冤不得申诉要好!就你们这些案子里面的州县官吏,有几个是真正把百姓放在第一位的?有的贪钱,有的碍于人情,就把民间的老实人坑了,这是本末倒置!需知尔食尔禄,皆是民脂民膏,若是下面的人自己办不明白案子了,那就由朕来替他们办明白!朕今日升赏你等,也是为了让你们给百官做个表率,日后更要勤于任事,不可有所懈怠,都清楚了吗?”

“臣谢过皇上加恩!”托津、刘凤诰等人对嘉庆再拜道。

或许,这其中便有可用之人吧……嘉庆对眼前各人,也更多了几分期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