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二百二十八章 折漕之议

大清疆臣。 第二百二十八章 折漕之议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只不过,阮家诸人这时尚且不知,一场险些让这个家族分裂的阴谋,这时也渐渐露出了雏形。

“你是说,卖油帮也完了?”这时东海海面之上,蔡牵的数十艘海盗船正在四处搜寻新的目标,可听着蔡粼的报告,蔡牵面上并无多少喜色。

“是,据说就在几天之前,卖油帮的杨课撑不住了,找那李长庚投降了。他手里六十多门炮,一百多条枪,咱可一直都想着呢,没想到还是迟了一步。”蔡粼道。

“卖油帮、补网帮、小猫帮……眼下浙东没几个帮派了吧?”蔡牵问道。

“是,卖油帮的杨课,小猫帮的张阿恺,都投降了,补网帮据说前些日子还挺硬气,拒不投降,结果李长庚战船一到,才一天就给剿灭了。目前浙东除了亚卢帮早早同意和我们同进退,再没有别的帮派了。”蔡粼报告道。

“是吗……”蔡牵自也清楚,夹在自己和阮元、李长庚之间的这些小帮派,是自己羽翼未丰之前的缓冲地带,这时相继被阮元等人降服剿灭,就意味着,自己一到浙江,就会和清廷官军正面交手,这样欠准备的仗,自己并不愿意多打。

“蔡牵,我倒是不太明白,咱们眼下在福建,不也有不少钱粮物资吗?这里的商人也不少了,想控制这片海,我看不是问题。你又何必非要去打那浙江渔市的主意呢?”吕姥似乎对于之后的发展策略,也有一些不解。

“妈,以前咱们人少,船也少,随便一两个有模有样的商人撞在咱们船边上,咱就不愁别的了。可眼下不同了,这闽浙沿海,其他的帮派要么被剿灭,要么奉我为大出海,就算咱们的手下了。想维持这许多人和船的开销,没点大宗收入可不行啊。浙江商人比福建的有钱,更容易养活咱们的人。还有这六月到八月,渔市一起,多少渔船齐聚浙江捕鱼,这可是绝佳的机会啊。眼下浙江的帮派都没了,阮元也派了兵船保护渔市,不让咱们下手。长期以往,钱粮、人心,都是问题啊。”蔡牵对于眼前的发展,明显有着更加现实的考虑。

“那……正面打不过,别的方向还有办法吗?”吕姥问道。

“别的方向?哈哈,妈还是聪明啊。”蔡牵笑道:“其实之前那侯齐添,虽然说蠢了点,可他有一句话说得却没错。这海上官军,原本庸庸碌碌,究竟是什么,让眼下海上局面变成了这样?还不是那阮元来做了巡抚?既然如此,若是咱们能让阮元因为一些岸上的事焦头烂额,无暇顾及海上,李长庚他们没了这个联系浙江全军之人,只能各自为战,到时候,咱们分头击破,就容易多了。哈哈,他当年说阮元最大的命门,就在杭州城,其实说得没错啊?要不是他手段蠢了些,或许现在浙江已然一塌糊涂了。”

看着吕姥和蔡粼依然不解,蔡牵也拿出一份密信,道:“你们看看吧,这阮元说到底,也不过是个好色之徒,家中除了正妻,还有两个小妾!若是这样也就罢了,他一个年纪最小的小妾去年生了个儿子,这大老婆呢,也真是不争气呀,居然只生了个女儿!有妻有妾,亲儿子还是小老婆生的,这不是咱们最好的机会,又是什么?”这时唐庆云入府之事蔡牵尚且不知,故而没提到她。

“这,大老板,您的意思是,暗中挑拨离间?”蔡粼道,这“大老板”和“大出海”一样,都是蔡牵特别的自称。

“不错!”蔡牵笑道。

“可是蔡牵,你这样会不会太异想天开了点?咱们在岸上的人,现在也没办法接近阮元家眷啊?你说这什么挑拨离间,第一步要怎么走,有着落了吗?”吕姥问道。

“当然有了。”不想蔡牵却是胸有成竹,笑道:“妈,你且想想,那日侯齐添遣人去刺杀阮元家眷,最后那个杀手,可是眼看就能逃出来了,若不是那阮元不知用了什么手段,他本能活着回来。可是侯齐添究竟在杭州埋了什么线,我却也清楚了。嘿嘿,这条线究竟连着哪里,或许你们还不知道吧?哈哈,我看那阮元也未必知道!那阮元做梦也不会想到,他想把咱们一举灭了,嘿嘿,这从一开始就是痴心妄想!”

这一次,蔡牵猜得没有错,至少在他行动之时,阮元还不清楚自己更大的那个对手身在何处,竟是何人。

就在此后不久,四名督抚的联名上奏到了京城之中,但这时让嘉庆犹豫不决之事,却并非只有这一件。这日嘉庆也召集了五名军机大臣一道前往勤政殿,一同讨论这些涉及朝廷旧制的奏报。

“先看这两份吧,又是蒙古王公那边的上疏,说汉民北迁蒙古者日众,这次又是汉民和蒙古牧民争地,而且参与者比之前还多。这已经是今年第四次了。”嘉庆不无忧虑的说道:“还有,这是吉林将军秀林的上奏,说眼下迁入吉林的汉民也越来越多,若是再这样下去,能否开放吉林,准汉民迁入屯垦。各位有什么意见,都说出来吧。”

“皇上,臣以为迁汉民入吉林屯垦之事,断不可行。”庆桂率先发言道:“不仅如此,蒙古草原亦当严令划分牧地耕地,若是牧地,便不许耕垦,只有如此,才能保牧民生计。至于黑龙江和吉林,本就是满人故居之处,其中又多有世代从军的索伦人,若是任由汉民迁移,只怕十年、二十年之后,吉林黑龙江旗人汉人争地之事,也将一如今日之蒙古。到时候即便皇上圣心明断,这些争地之人,也只会认为皇上是在偏私,若是到了那时候,东北因争地而生内乱,将会一发而不可收拾!所以臣斗胆建议皇上,驳回秀林的奏疏,对于在牧地耕垦的汉民,也应该全部令其退耕。只有如此,汉民、牧民、旗人方可各守本业,相安无事。”

“皇上,庆中堂所言不无道理,但是……”这时董诰也在一边补充道:“汉民北上蒙古吉林耕垦,亦非其本心所愿,实在是这些年来,山东、河南人口日增,汉民耕地不足,不得不北上迁徙蒙古。之前乾隆之末,有汉民入蒙古耕垦,彼时可耕之地尚有不少,故而一时汉民牧民相安无事,眼下汉民耕垦牧地,只怕也是可耕之地渐不够用了。皇上,耕垦牧地确非善举,却也是不得已之法,若是百姓衣食无忧,又何必去耕种本不宜耕的牧地呢?”

“董中堂,土客械斗之事,戴大人清楚,难道你不清楚吗?”庆桂反问道:“皇上,据臣所知,江西闽粤土客械斗,其起因也是争地,这些争地的百姓,之前也都是南迁移民,只是因迁入时间不同,就有了土客之分。皇上,这还只是汉民与汉民的争执,就已经连续数十年让当地官府束手无策。若是汉民与牧民、与吉林黑龙江旗人因争地起了争执,那又让吉林将军、蒙古王公如何应对?眼下教匪之患,尚未根除,边境至关重要之处,不能再生事端!”

“皇上,臣无意对庆中堂不敬,只是眼下山东河南,不少百姓也确是无地可耕了。”这时戴衢亨虽然已升了兵部尚书,但面对身兼军机大臣与大学士的庆桂,他依然无力相抗。

“戴大人,你所谓无地可耕,是百姓真的没有耕垦之地了,还是山东河南府县疏于劝农之事,一味对上敷衍?皇上,臣以为直省之事,应当据实以对,不当仅听信直省官员的一面之词!”庆桂道。

“好了,既然如此,朕也清楚了。”嘉庆道:“你等所言,都各有道理,吉林是旗人根本之地,蒙古耕牧之地,也自该有所区别,但已迁入的汉民,也是朕之百姓,不能弃之不顾啊。那就这样吧,在黑龙江和吉林,已迁入的汉民,各自划分耕地,不得侵占旗民土地。此后若是因商旅之故出关北上,需持官牒前往,且不得携带家眷。此外继续严守旧制,汉民不得入吉林耕垦。蒙古那边,让各旗王公详查所属之地,究竟何处宜耕,何处宜牧,不宜耕垦之处,就不要让汉民去耕种了。此外直省府县,也都要严查,若是还有可耕垦的土地,都尽快报给朝廷,尽快组织百姓去耕垦。切不可因争地之事,再生事端!你等可还有其他意见?”面对复杂的人地矛盾与白莲教反清的阴影,嘉庆最终还是选择了保守策略。

众大臣一时各自无言。嘉庆又取出一封奏疏,道:“这封奏疏,你等也都看过了吧?两江总督、漕运总督、江苏浙江二巡抚,四位封疆大吏联名上疏,要求改眼下漕运中的清赍银之制为六折征粮。这清赍银不过是漕运征银中的一小部分,却让这东南四名督抚,一同为之上疏,看来这不是小事啊。你等意见如何,也都说出来吧。”

这几封奏疏之前各位军机大臣早已看过,故而对其中内容都不陌生。思索半晌,庆桂便即发言道:“皇上,臣以为这封奏疏与之前争地迁徙之事,其实一样,都是下臣对民间之事应对无方,便试图更改祖制。这清赍银本也是圣祖朝定制,为了让漕运旗丁水手衣食足备,圣祖皇帝认为加发粮米,不如一律折为银钱便利,故而清赍银虽为漕赋,却一直以银输赋。眼下四名江浙督抚却不知为何,竟要将银两改征粮米。在臣看来,这改征之法不仅用处有限,而且骤然改制,必然带来诸多不便,百姓本已习惯了交钱,这忽然改成交粮,或许就要付出更多银钱去买粮食充税,如此纷扰,多半又要生乱,是以臣以为,此奏疏应当驳回为好。”

“皇上,臣也以为,祖制本有爱民之意,不可因一时变化,骤然更改祖制。”一旁的刑部尚书德瑛附和庆桂道。

“皇上,臣之意与庆中堂大体相同。”董诰这一次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而是和庆桂站在了同一战线,道:“据臣所知,这清赍银之制定于圣祖之时,彼时天下人口不过数千万,圣祖皇帝又一直奖劝农桑,天下以耕种为本,故而康熙一朝,大体白银一两,可易白米一石。但百年以来,天下人口少说增长了五倍,海内白银,亦比康熙朝多了不少,故而眼下若是想买一石白米,少说要银二两,若是上等米,三两也有可能。正因如此,若是把现在征收的现银以康熙朝市价再折回白米,就相当于多收了两倍的白银!即便依四位督抚之议,以六折之数收漕,这六折白米再折回银两,也比现在的清赍银多了一倍。圣祖皇帝有敬天爱民之心,康熙五十一年,定下永不加赋之制,可若是依四位督抚之议折漕,那这永不加赋,也就成了空谈了。所以臣以为,这折漕之议,实难奉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