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二百二十六章 四督抚联名上奏

大清疆臣。 第二百二十六章 四督抚联名上奏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是啊。”费淳也补充道:“这漕务更革,最大的难处尚不在于兴利除弊,漕运旧制,大多已经施行数十上百年之久,这清赍银之制,我看也行了百年了,乃是祖制。也正因为它是祖制,我听闻朝廷之中,便有许多大臣不愿去改这祖宗之法。但这漕务之事,若是处处奉祖宗之法为圭臬,不顾沿漕百年来新见的弊端,却又如何能办?若是这一改制,能使漕务上这些百年不易的旧法有所更革,或许日后再查办起来,就要容易多了。”听到这里,阮元也渐渐清楚,正是因为漕运上的这些具体制度大多都是长年祖制,只靠一两个地方大员上言,只怕收效甚微,但如果江浙四名督抚一起上疏要求改制,或许朝廷眼看支持改制的一方人多势众,就不会再囿于旧制。想要改变制度,先要改变人心,所以江苏三名督抚才会联名请自己北上苏州。

“可是……”然而阮元想着岳起的话语,却隐隐感到了一丝不对劲之处,表面上看,这样的折粮之法减少了许多漕粮入官,既然如此,旗丁水手却要如何接济。想到这里,阮元也开始思索起来,喃喃道:“按市价,一石米少说要有二两银子,就算一石都以二两清赍银为计,二斗六升米的话……直价五钱二分!即便以六折论,也有三钱!岳中丞,若以此计算,那交粮的百姓,实际要交的清赍银,是原本的两倍以上!岳中丞,这样即便旗丁水手收入得以充实,难道百姓不会承担更多的漕赋吗?这样的办法,朝廷怎么可能同意呢?”

这句话一问出来,三名督抚都不禁沉默了片刻。

过了良久,铁保念着阮元毕竟是自己弟子,说起话比较方便,便对阮元劝道:“伯元,你若是知晓漕务之制,当知这清赍银是圣祖朝所定,彼时在籍人口不过数千万,圣祖爷又有宽仁爱民之心,终其一朝,劝奖耕垦,故而当时米价并不算高。可这百年以来,国朝人口增长了五六倍,若是还要依靠圣祖爷时候的定制来征收漕赋,那自然是入不敷出啊?所以眼下对旧有之制稍加修改,也是迫不得已之事啊?”

“老师,您说起圣祖朝事,可学生也清楚,圣祖朝定下了‘永不加赋’的定制,地丁田赋不得增收,漕赋与田赋本就出于同源,自然也是不可加赋之列。且不论学生想法如何,学生在京城做户部侍郎时,就曾有蒋兆奎大人提议添加漕粮,可很快蒋大人的提议,就被定作加赋之策,被皇上否决了。我等今日若是这般上疏朝廷,那不是等于把蒋大人犯过的错误,又犯了一遍吗?”铁保的理由并不能说服阮元。

“阮中丞,若是但凡改制,便要视为加赋,那世宗皇帝又如何去行那‘耗羡归公’之制呢?”费淳道:“其实加赋与否,并不仅在于表面数字,旗丁水手平日就多有滥行征收漕米之事,朝廷不是不知道,也不是不想管,可每次念及他们本身所得微薄,若是严行约束,只怕旗丁水手衣食无着,竟而生变,也只能置之不理了。可若是他们漕运所得,足以养家糊口呢?到时候大半旗丁,便不必滥征加耗,即便还有贪得无厌之辈,朝廷想要严办他们,却也有了理由,百姓也可少受滥征加耗之苦。这一加一减之间,或许百姓的负担,反而没有先前那么重了呢?世宗皇帝改耗羡为养廉,表面上多了火耗之赋,实际上却除了滥征火耗之弊,就是这个道理啊?”

说到雍正的养廉银之制,阮元自也不好反驳,毕竟若是没有每年一万两的养廉银,自己助海防、救溺女、兴诂经精舍之事,只怕都无力操办。可想着朝廷可能提出的反对意见,阮元依然不能放心,又道:“费总制所言,其实也有道理。可眼下漕务之弊,并非仅在旗丁水手滥征加耗。旗丁水手每年入不敷出,其原因在哪里?这沿漕上下,多有官吏滥行陋规之事,正是这重重陋规,让漕帮不得不把大笔开支花在衣食之外。若是能将陋规裁去,不是更容易获得治本之效吗?”

听了阮元之言,费淳倒是并未动怒,只是长叹了一声,对阮元摇头道:“阮中丞,你真的以为陋规之事,是我们不知道,或是知道了也不想改的吗?可眼下这沿漕情境,陋规之事,不是我们不想改,是根本不能改啊?”

见阮元略有不解,铁保也跟着解释道:“伯元,其实官吏滥收陋规之事,老师也有耳闻,而且老师也知道,就在去年,岳中丞曾把整治漕务之事,重点放在了陋规上,将数十名兼理漕运的佐杂书吏,都以滥收陋规之名加以黜退,可后来呢?新来的一帮书佐吏员,所行之事,与之前之人毫无二致!甚至有些吏员因办事生疏,还出了新的亏空。你说眼看这些事,岳中丞还能有什么办法,总不能把这一批吏员再行黜退吧?这整治陋规之事,老师也想着,不是不能办,而是办起来太难了。相较之下,若是只把清赍银的制度改了,就能暂缓旗丁水手之困,那从易到难的更革漕务,不是更方便吗?”

“岳中丞之事,老夫也有听闻。”费淳道:“因为那些办事生疏的新吏员不熟悉开支,一年下来苏州多了不少亏空,岳中丞也把自己的养廉银捐了一大半,才勉强补上漏洞。岳中丞做巡抚也有好多年了,可老夫清楚,他家中不过房宅四间,田产不过七十余亩,除此之外,再无多少余财。当时我们和岳中丞商议时,他也是斟酌再三,才同意了这清赍银改制之法。阮中丞,岳中丞同意这个办法,是为了一己私利,还是为了整个漕务的大计,你应该清楚啊。”岳起本是旗人,又历任地方大员多年,竟然清贫如此,是以费淳也不禁为之感叹。

“费总制谬赞了,本也是我才学凡庸,寻思不出更好的办法了。”岳起叹道:“阮中丞,我也清楚,漕务之上,旗丁水手有问题,吏员也有问题,可这许多问题,总要寻个入手之处吧?若是每见一处积弊,就立刻要去革新,那过不了几天,只怕这沿漕上下,都无人可用了。我也是苦苦思索数月,才念着这清赍银一事,在漕务诸事中最易变通,所以同意了二位督抚的意见。其实阮中丞倒是无需过于担心,这折粮之法,虽然用白银衡量,所收更多,可百姓手中有粮啊?比起卖了粮食换银子交这笔钱,直接上缴粮食,或许对有粮的百姓而言,会更简单一些呢?”

“若是阮中丞还有更好的办法,也不妨说出来,我等要是都不反对,也可以按阮中丞的办法来做。”费淳补充道。

“既然如此,程老先生,在下也想听听,您又有何意见呢?”阮元听着三名督抚的劝解,不禁心中也有些认同了几人之意,只是想着漕运之事,也不能只听官员一面之言,便也向旁边的程赤城询问起来。

“其实,在下所想,和几位大人也是大同小异。”程赤城笑道:“三位大人之前也多次与我言及此事,老夫却也清楚,这漕务之弊,并非一端,或许眼下无论从哪一处入手,都不能短时间根治其中问题。但这循序渐进,也总得有个开头啊?所以这漕务整顿的第一步,不去选特别难以解决的问题,而是从清赍银开始,也确实是个办法。就像老夫去日本经商一般,最初几次,老夫也没赚到多少钱,可后来渐渐有了门路,和那边往来多了,以后的事,就越来越容易了,这漕务整治,或许也是一般的道理呢。”

听到这里,阮元已然清楚,眼下漕务改变,可能本来也没有十全十美之策。或许,用一种本身也存在弊端的新制去改弊端越来越重的旧制,也是一种变革之法……

想到这里,阮元也对费淳等三人道:“既然如此,费总制、恩师、岳中丞、程老先生,各位的想法,我心中也已清楚。我与漕帮中人,之前也多有联系,我这就去信向他们问问,若是各位意见可以一致,我便与三位大人一同,联名上疏,建议皇上对这清赍银旧制进行改易,这样可好?”

费淳、铁保等人也清楚,想要让阮元当场同意此事,未免有些强人所难,便也答应了阮元。程赤城为尽地主之谊,也特意拿来了几部日本流入海内的新作,其中一部唐人韦述的《两京新记》,一部武则天的《乐书要录》虽是残本,却也是海内之前数百年未见之书,阮元也谢过程赤城,约定暂借回杭州抄录。这时阮元因同孙星衍、周治平等人交流,发现四库修书之时,缺漏之书依然不少,故而有志于增补四库未收书,这些作品对于他而言,自是无价之宝。

辞别了几位督抚,阮元一边作书一封,托人送往余得水处相询,另一边也特意去了唐庆云的旧宅。唐家母女这时看过那牌子,已然清楚阮元身份,看阮元果然如约回访,也是不住的向阮元道谢。阮元也遵守先前之约,让杨吉去安排了唐庆云入府之事,并向杭州去了信,告知孔璐华其中始末。对于唐母,阮元也在苏州为其另寻了住处,从抚院拨了一笔廉俸出来,以作恩养之用。

没过几日,余得水也将漕帮之事向阮元说明,言及虽然清赍银改制不足以根绝漕务之弊,却也可以为漕帮缓解压力,是以对于这项提议,自己并无异议。阮元遂与费淳、岳起、铁保三人一道,联名奏疏一封,请求嘉庆准其奏议,将清赍银改为六成折粮,用以接济困顿水手。如此四名督抚联名上疏之事,在当时也堪称罕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