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一百三十三章 父子对决

大清疆臣。 第一百三十三章 父子对决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次日,阮元精心整理了一番仪容,用过早饭之后,便与阮家三女,杨吉、阮常生一道,前往阮承信居室之前,准备向父亲再次相求。这日正是休沐之日,阮元也有了充足时间。而阮承信自那日怒斥阮元之后,也一连数日闭门不出,不和阮家其他人一同饮食,阮元想到已经多日未见父亲,心中更是有些忐忑。

一行人中,倒是杨吉对阮承信最为放心,上前对阮元道:“伯元,这几日你尽心准备巡抚之事,我也都看着呢。你的样子,我看和十年前一个样,所以我看着,你是真心想为浙江百姓做些实事,才这样虚心求教的。就你这个态度,我看也没什么事能难倒你。若是小恩公他还有别的意见,那换我跟他说,总要让他回心转意了才是。”

孔璐华却忽然将阮元拉到一旁,手中似乎握着一物,笑道:“夫子,你先看看,这是什么?”

阮元定睛看时,只见孔璐华美玉一般的手掌之上,竟是一个小巧玲珑的荷包。荷包外形虽小,却颇为精致,正与孔璐华天生的典雅之风相映衬。荷包之上,两条小龙相互追逐,凝神看时,也自是可爱,但小龙身下却只是四爪,这是因清制规定,非皇帝不可用五爪。荷包之内,似乎也加了些香料,这时荷包中的香气,与孔璐华身体上的气息融为一体,自是说不出的安宁舒适。

可看着两条小龙纹路,阮元却忽然想起一事,惊道:“夫人,这荷包难道就是……”

“夫子还能想起来呀?”孔璐华笑道:“就是你那日送我的荷包啊,可是它那么大,我可用不得。但你说你都送了礼物,也没有收回去的道理吧?所以,只好又苦一苦夫人喽。裁剪成这个样子,我带在身上才好看嘛?怎么样,夫人我手艺不错吧?是不是比原来可爱多了?”

“这……真是对不住夫人了。”阮元看着孔璐华的神色,心中也有些过意不去。可回想之前的荷包,再看孔璐华手上的新荷包,阮元却也渐渐明白了孔璐华的心意。

“夫子,你是不是也觉得,把大荷包变小,是很难的事啊?但是我还是做好了,所以夫子也不要担心,浙江的事,和这荷包是一个道理啊?虽然说呢,夫子你确实不会送礼,但好在夫人我别出心裁,将这荷包改了一番,所以最后的结果还是不错的。你说对不对呢,夫子?”孔璐华温柔的笑语之后,竟也有一种绵绵不绝的信任,不知不觉间,阮元似乎感觉,自己比前日更有勇气了。

“那就多谢夫人了,接下来,就看我的吧。”阮元也紧紧握住了孔璐华的双手。接下来,便独自向前,走到阮承信房门五步之外,郑重拜倒,道:

“爹爹,前日爹爹不让孩儿去做这个浙江巡抚,其中之意,孩儿已经清楚。爹爹并非不愿孩儿以词臣之身督抚方面,可眼下浙江,正是内忧外患,稍有不慎,只怕就会酿成大祸。是以孩儿若是想南下做这巡抚,必须慎之又慎,对浙江内外事宜,心里都要清楚。孩儿这几日悉心咨访,对浙江困弊,已然多有了解,还请父亲试听孩儿之言,看看孩儿到底能不能胜任这浙江巡抚,如何?”

听着门内一时无语,阮元知道,这是父亲让他把话说下去。

于是阮元续道:“浙江眼下,虽然内有亏空之弊,外有海寇之害,但孩儿几经详询,依然以为,浙江事,尚有可为之处。浙江当务之急首在海防,孩儿虽多读兵书,却也与眼下的定海镇总兵李长庚大人有过一面之缘,向他问过海战之事,先贤兵法长于陆而短于海,是以孩儿若是做了巡抚,绝不会妄以己见干预军务,以成纸上谈兵之弊。所幸,孩儿与李镇台素来相识,知他深得士众之心,又擅用兵之法。海防之事,孩儿到了浙江,就会与李镇台再谋长久之策,并以师长视之。”

说到这里,阮元忽然听得阮承信房内桌椅,竟轻轻动了一声,随后阮承信也并无其他言语。心中渐渐安稳,果然对于海防之事,父亲所担忧的不是阮元不擅海战,而是自以为多学兵法战阵之事,就妄以己意强加干预沿海水师,到时候只会因空言致祸。相反,阮元正好在水师之中,还有一个可信的李长庚,而且阮元清楚,只有与他合力整治海防,才能抵御海寇。既然阮元已经想到,并说出了这一节,那么第一关也自然通过了。

“海防之后,便是赔补亏空之事,先任玉中丞补阙之法,孩儿多有耳闻,他滥行采买,肆意加耗,如此虽一时补得亏空,却是竭泽而渔之术,只恐如此下来,不过三年浙江必乱。是以孩儿要做的,是一面能把亏空补上,一面不使百姓困顿于赋役。对于漕粮加耗,孩儿定会严查,使漕赋无过乾隆之末。而亏空之大端,孩儿也与朱恩师商议过了,仓库、海塘、赈济诸事,皆是贪吏营私取利之源。而贪吏之所以敢在这些要事上擅谋私利,其关键在于法令多有空疏,诸多庶务无所依据,以至下吏于上,则滥支公帑,百姓于下,则贫乏如故。是以孩儿到了浙江,必详询法令,以观其中疏漏之处。杭嘉湖道,上有漕赋之供,下有海塘兴修、北新关税诸事,最为紧要。是以孩儿必悉心查访,择一清廉有为之人,助孩儿整治杭嘉湖道,关要之处可以有为,其余之处,自当次第望风向治。”阮元续道。

“那浙江事务,是你选了一个杭嘉湖道就能办成的吗?”这时,阮承信的声音才第一次从屋里传了出来。

“自然不是,是以孩儿此去,必会一如学政之时,多加延请幕僚,辅佐孩儿办理浙省庶务。里堂虽不涉官场,却与孩儿一般,又经世救民之志,孩儿在杭州之时,府中生员亦多有能人,其余有为宿儒,善治能吏,孩儿自当相加寻访,多加咨求为治之道,务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阮元答道。

“你那些学生,又能有何用处?不过一群夸夸其谈的读书人,能做成实事吗?你又把里堂他们叫去,难道做了巡抚,还要继续编书不成?”阮承信的声音依然严峻。

“修书之事,功在千秋,在为天下学子昌明圣人之道,既然孩儿有了条件去做,孩儿为什么不做呢?但是爹爹,孩儿也清楚,事有轻重缓急,圣人云,民贫则富之,民富则教之。眼下浙江海防之忧,亏空贪吏之患,自然要首先解决,待得全省安定,百姓各得其所,孩儿还是会继续兴学。若是……若是能依唐宋故本,重修《十三经注疏》,那自然还是要办。爹爹,难道祖父当年不惜重金,购下家中这一套宋本注疏,就是放在家中,孤芳自赏吗?达则兼济天下,这不也是爹爹的心愿吗?”虽然阮元也希望父亲回心转意,可修书治学,也一向是自己心之所愿,却是不愿为了得到父亲认同,就放弃自己的基本原则。

果然,阮承信得知他能分清前后之辨,也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下去,而是问道:“还有呢?我在杭州之时,曾经过一场大火,多有人言,或是人为纵火。只怕浙江陆上,也不太平罢?”

阮元登时想起,嘉庆元年那场差点烧毁学政署的大火,自己之后也曾详加查询,一直怀疑是人为纵火,却因玉德不愿查访之故,最终不了了之。想来父亲对这件事的记忆,却比自己还清楚。但对于陆上治安,阮元也有办法,道:“孩儿知道,绿营军务,历来多有废弛,是故孩儿到了浙江,对各镇绿营,定会勤加督办,使其日常操练不误,不废本职。此外,民间保甲团练,孩儿亦当悉心监办。民间虽偶有土盗,但多源之于民,故民间捕盗,首要仍在安民。若是孩儿能免百姓加耗之苦,胥吏之害,百姓感念孩儿,想来自会有人相助,得百姓相助,捕盗之事,自然就不难了。”

直到这时,阮承信言语才渐渐缓和,叹道:“伯元,你且先起来吧,你这些日子,对做巡抚这件事,也做了不少准备了。你方才所言确是要紧之处,你所想到的办法,虽不能尽善尽美,若能落实,也够用了。可爹爹还有一事不明,你眼下是二品侍郎,你去做其他部院的侍郎,又或到要紧之省做个学政,哪怕到稍微太平一些的山东、湖南去做巡抚,都比浙江安全啊?难道皇上用了你做浙江巡抚,你便半分改任的余地都没有了么?”

“爹爹,山东陈中丞、湖南姜中丞,都是孩儿前辈重臣,孩儿怎敢让皇上调任他们啊?”阮元笑道,可随即神色便即郑重,道:“爹爹,十一年前,就在前面不远的总商行馆,孩儿与杨吉曾经讨论过,这做官所谓何事。当时孩儿便想,若是真做了官,就要让治下百姓,太平安乐,即便不能,也要让他们少些苦楚才是。十年了,杨吉也不知与我抱怨了多少次,为什么我一直在做官,也确实在升迁,可总是在做文翰之事,却与安定百姓全无关系啊?我之前答不上来,是因为皇命在身,我必须依圣意而行。可这一次,皇上给了孩儿一个做巡抚治理一方,救护生民的机会,这不正是孩儿为官所愿吗?爹爹或许觉得,眼下去浙江做官,有这许多难处。可孩儿以为,正是有难处,才有可作为之处啊?爹爹教孩儿读书学习,也一直悉心教导孩儿,要讲求实学,切莫惑于空言。孩儿虽以实学自励,却并无用武之地。可这一次,不正是最好的机会吗?”

“爹爹,孩儿知道,您所言也并非全是内心所想。可孩儿也知道,您是希望孩儿这辈子有所作为的。不是仅仅为了咱们阮家,也是为了天下读书人啊?孩儿清楚,那些不学无术之人,素来都放言妄称书生无用,孩儿得东原先生、辛楣先生之教,致力恢复先贤之学,一洗宋明以来积弊。可在他们眼里,却不过是空言考据,不务实事的俗儒。可孩儿清楚,我等重实学、轻空言,正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办实事,为了将圣人所言阐释清楚,之后重新躬行于天下!爹爹,您从小就教导孩儿,要学有用之学,不能溺于八股,孩儿成了进士,依然读书不辍,八股却弃之不用,这也正是爹爹的教诲啊?可眼下,孩儿成爹爹之志,行圣人之道的机会就在眼前,爹爹却为何,要在孩儿之前先行退缩呢?爹爹,若您也觉得孩儿读书三十年,这条路没有走错,就请爹爹给孩儿一个机会,让孩儿把毕生所学,真正实现下来吧!”说罢,阮元也再次跪倒,向着阮承信的方向一连三叩,以示至诚至孝之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