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一百零三章 试探

大清疆臣。 第一百零三章 试探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阮元归京已有大半个月,平日来到衍圣公府的人也自不少,可细想来,多是数年前在京城熟识的故旧,或是一些后辈生员举人,听闻阮元大名,诚心前来求教,阮元但凡有闲暇,也一一为后学耐心解惑。可这一日,与阮元先前毫无关联的苏凌阿却也来到了府中拜访。

阮元听闻苏凌阿前来,自然有些不解,可转念一想,他毕竟是东阁大学士,与和珅并列文官之首,以他中堂身份前来自己府上,乃是纾尊降贵之举,又怎能不倍加礼敬?忙换蒋二等人备了茶点,请苏凌阿坐了上座。一时果品已备,阮元也向苏凌阿再拜道:“在下平日粗疏,实不知今日苏中堂大驾光临,实是在下之过。苏中堂若有教诲,在下必当洗耳恭听。”

苏凌阿听了,也哈哈大笑道:“阮侍郎何苦如此谦虚?这府第乃是衍圣公府,侍郎又是这当今衍圣公的姐丈,自然也算是圣人亲眷了,老夫能得于圣人门下做客,是老夫之幸才对啊?阮侍郎,你做浙江学政的时候,我就在江宁做两江总督,虽然分属两省,可侍郎之名,江苏这里也早都传开了,听说侍郎曾经找扬州的读书人写了本……一本什么书来着?总之老夫在江宁,也听不少人夸过你呢。”

阮元也回笑道:“苏中堂客气了,其实在下所做,也不过是帮乡里同仁完成些心愿,算不得什么大事的。苏中堂做总督,入朝为相,这才是真正不容易啊。”虽然清代官方没有“丞相”、“宰相”之类的称呼,但无论官民,口语中一般都默认大学士就是宰相,阮元称苏凌阿一句宰相,也是寻常之事。

苏凌阿道:“阮侍郎,你在浙江这几年,可不止是编书这么简单啊。我可听江苏的生员们说过,阮侍郎在浙江,取士不拘一格,即便这八股做得不好,若是诗文史论,甚至数算上有些长处,就可以取录生员。哈哈,这江苏的生员可都好生羡慕浙江啊,我就听来我府上的几个后生说过,若是你阮侍郎来做这江苏学政,他们以后办什么事,可都要方便多了。”

阮元陪笑道:“苏中堂客气了,其实在下本就是江苏人,这江苏的学政,却是做不得的。其实天下间精通学问的大儒也自不少,选一位江苏以外的名儒来督学江苏,本也没那么困难啊?”

“哈哈,这倒是老夫忘了。阮侍郎你看看,老夫这毕竟年纪大了,好多事可都记不清楚了。”苏凌阿也笑道。忽然,他似乎想到了另一件事,又道:“阮侍郎,老夫听外人都说,你是扬州人。可这最近的几部《缙绅录》上,你的籍贯可都是江苏仪征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看来这次苏凌阿来衍圣公府,也确是做了些功课的。阮元自然清楚如何应对,便道:“其实在下籍贯是在仪征,所以平日自称籍贯,就都用了仪征之名。可在下少年之时,是在扬州府城长大,是以扬州府认识的同仁也有不少,外人分不清其中因由,也不难理解吧?”

“那这么说,阮侍郎也算是扬州人了。”苏凌阿忽然竟似想起了什么有趣之事,一下子兴致勃勃,道:“不知阮侍郎在扬州之时,可知道‘扬州瘦马’之名啊?老夫在江宁府,可有不少扬州的朋友前来,给老夫推荐了些精品呢。唉,只是老夫年纪也大了,可是享受不得了啊……阮学使,您这一生老夫看来,真是再幸福不过了。”

阮元听了,也不禁微微变色。所谓“扬州瘦马”,其实指的是扬州的妓 女,因扬州在清中叶日渐繁华,许多轻浮文人、富商人家子弟便在妓院中一掷千金,相继以坐拥名妓为荣。但阮元在扬州生长二十余年,绝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读书学习之上,平日一是家中并无余钱,二是家风严谨,绝不会与妓院有所交往,三是他本也不感兴趣,所以他一生中竟是从未碰过妓院,而且与阮元交情颇深的一批文人如焦循等,也都绝无涉足妓院之事。不仅如此,各人也都看不起成日出入妓院的文人墨客,平日讳莫如深,便似妓院都不存在一般。却不想这一日,竟是苏凌阿意外在阮元面前提到了这件事。

可苏凌阿毕竟官职在自己之上,所以阮元也只得陪笑道:“苏中堂这说哪里话来?在下年轻之时,本也是个愚钝之人,想着若不能倍加刻苦,全意读书,未来生计都不知如何是好呢。至于中堂所谓‘瘦马’云云,在下确实也没想过那么多。”

苏凌阿听着阮元之言,不免有些失望,但阮元总也算尽了礼数,只好笑道:“其实阮侍郎的家事,我也略知一二,尊夫人这是什么人啊?是当今衍圣公的胞姐,堂堂的圣人后裔嘛。这牡丹海棠一般的人物在家里,侍郎还在乎那些庸脂俗粉干什么?不过话说回来,这扬州既是‘瘦马’天下闻名,也必然是有钱的人家多了,才能供养得起那‘好马’嘛。这扬州的财力,我在江宁府的时候,可是亲眼见得不少,不说别的,就单说你那里盐商……嘿嘿,老夫来做这两江总督,其实也不为别的,我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能图什么呀?就为了一点棺材本嘛。可那一日啊,这扬州八大盐商,一起来我府上送了点迎见礼,嘿嘿,就那一日,老夫想着这棺材本也就赚足了。你说你们扬州的商人也真是心善,我可没强迫他们做什么啊?”

阮元当然也知道,苏凌阿说是毫无强迫之事,暗中勒索,甚至各种威胁,只怕也给盐商们使了不少,心中对苏凌阿自是全无好感。但毕竟碍于情面,还是陪苏凌阿干笑了几声。

忽然,苏凌阿又道:“不过我想起来了,我年轻的时候,还是个小笔贴式,曾经和太上皇一路南巡过一次。当时我记得,扬州最大的一家盐商,是姓江的对吧?可怎么我来做了这两江总督,这江家竟只排到了八家盐商最末一位,也只送了一万两银子过来……阮侍郎,我记得您和这江家的江镇鸿,似乎也有些交情,您说是不是呢?”

阮元只好答道:“其实也不是什么交情,江先生与在下算起来,算是在下的远房舅父,在下少年之时,也曾经受过江家一些恩惠,除此之外,其实交往并不多。”

苏凌阿忽道:“阮侍郎,老夫记得那还是乾隆五十年,当年我不过是个吏部的员外郎,得蒙和中堂青睐,暂补了侍郎之职。我最初半年兼理着些户部事务,算是学习吧。当时我记得清楚,朝廷里有一笔开支,二十五万,就是给江家的。当时约的是一分起息,我初不以为然,可到了江南,看了江南盐商借贷之事,方知你们那里,若是大盐商一时周转不灵,需要借贷,这起步就是三分利啊?其实当时我看着这笔开支,也有些蹊跷,想着太上皇怎么会借给江家这许多银子呢?后来才得知,其实是和中堂……现在该称和公相了,在太上皇面前进言,说江家有大功于我大清,大功成了,可不能忘了江家的捐输之力啊,所以皇上才会开恩,在江家最困难的时候予以援手啊。”

阮元笑道:“若是如此,其实我与江家也是姻亲,自然是要多谢和公相援助之力了。我当年还没出扬州,扬州的事也知道一些,其实舅祖一家,那些年确实不容易。”

苏凌阿也笑道:“所以说嘛,老夫与和公相认识,也有许多年了,和公相是个最知恩图报的人,咱了解他的人啊,都知道。别的不说,听闻阮侍郎在翰林院学习的时候,一向对和公相礼敬有加,所以和公相也记得你呢,每次太上皇和皇上要拔擢新人,和公相可都推荐了你啊。阮学使,老夫听说你是乾隆五十四年的进士,这即便从那一年算起,你为官这也才第十年,还不满十整年呢,就已经是侍郎了。哈哈,老夫是乾隆六年的翻译举人,可是等了足足四十五年,才得以登临二品呢。你说说,这和公相对你,可不是恩重如山嘛?”

阮元也回道:“既是如此,和公相栽培之恩,在下可是不敢忘却的了。若是在下为官有成,定要报答公相大恩才是。”其实阮元多年来屡经提拔,主要还是乾隆的意思,阮元先前见过乾隆,清楚其中原委。对于和珅,只能说阮元提拔之时他未加负面干预,也算一种“帮助”了。只是面对苏凌阿,阮元还是只能恭敬行事。

苏凌阿也生怕自己言语含意过于直白,想着虽然是为和珅做说客,这些事还是点到为止为好。便也轻松下来,道:“阮侍郎啊,你看你这才三十来岁,真是很有精神啊。你这番年纪,二品的珊瑚顶子有了,这偌大的宅子也有了,夫人既是圣裔,那当然是你们后生之中首屈一指的了……唉,你虽是汉臣,可我却一直想着,若是我有来生,能按你的人生再走一遭,不多,四十年,就四十年,我看也值了啊。”

可苏凌阿又怎么知道,阮元为官之前,便已二十年如一日的潜心治学,为官之后,又是百倍的勤勉谨慎?阮元听了,也不禁莞尔,只得又与他客气了几句,将苏凌阿送了出去。

后来,阮元也将苏凌阿来访之事,捡了一些说与孔璐华听,苏凌阿自然不会知道,他走之后,孔璐华令人在客厅中熏了一日的香,心情才渐渐平复下来……

两日之后,阮元又在南书房外遇到了一位不速之客。

这日南书房本无要事,但按照惯例,在南书房入值诸人需要定期值夜,这日正好轮到阮元,想着日常的退值时间已到,不如先归家用罢晚饭,再及时赶回,遂匆匆收了书卷,想着暂且归家。忽然一个熟悉的声音在门外响起:“请问,阮元阮侍郎在吗?太上皇有些过年的岁赐,还请阮侍郎出来一下。”

阮元出门看时,原来竟是多次见过的呼什图,也随即对他拜道:“既是太上皇有岁赐,臣自是感激不尽。请问岁赐眼下在何处,我过去取了便是。还有,太上皇近日身体如何,我上次见太上皇,也有半月有余了,却不知太上皇的病情如何了?”

呼什图道:“阮侍郎只管放心,这所赐之物,其实是一箱皮草,都是上好的貂皮,已给侍郎家送过去了。至于太上皇的情况嘛……”说到这里,却不再言语,向阮元使了个眼色,似乎是想让阮元寻个僻静之处再行商议,阮元想着他身上自不会有凶器之物,跟了他去,也是无妨,便随着呼什图来到东首廊下,寻了个不易被人发觉的死角之处,呼什图方才说出实情。

“阮侍郎,小的一直清楚,太上皇对你那是格外青睐,你先前在京城的时候,我可是给你传了好几次旨呢,我寻常见的官人,可都是一大把胡子了。”阮元知道呼什图虽不比鄂罗哩亲近乾隆,却也在宫中做了二十多年太监,官职低微的官员,根本轮不到呼什图传旨。只听他又道:“所以小的今日,不如给阮侍郎交个底,太上皇见你之事,小的略有耳闻,快半个月了。也亏了太上皇见你见的早,这半个月下来,太上皇饮食都减了不少,也不爱说话了,怕是再没有时间多加教诲于你了。其实太上皇这个年龄,谁不知道呢,人嘛,终究没听说有谁真能长生不老的。我也知道,太上皇这些年来,一直悉心栽培的人里,肯定有阮侍郎一个,可眼下……眼下又能说什么呢?阮侍郎,您心中也有个准备吧。”阮元那日见过乾隆,对乾隆的未来,也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只是听到呼什图这般说辞,面上也不禁涌上一股凄然之色,摇了摇头。但呼什图看来,阮元却是已经相信了他的善意。

于是呼什图更进一步,又道:“阮侍郎,您印象里,皇上是个怎样的人呢?眼下军务要事,都渐渐由皇上参决了,可这没了太上皇的圣断,小的心里总是有些不安稳啊?”

阮元也报以一笑,道:“皇上虽然即位快三年了,可话说回来,总是没自己决定过什么大事,或许会比太上皇更好呢?我们做臣子的,又怎么敢随意多言?不过太上皇毕竟是十全武功,几十年调兵遣将的经验在呢,对中外各部,也都了如指掌,皇上经验上稍欠一些,也是常事啊?”

“所以说嘛。”呼什图笑道:“这前线军务,最是要紧,片刻也耽搁不得的,皇上经验又不够,这日后可如何是好啊?”说罢,他也顺便望了望周边,这里是个廊道拐角,边上偏殿是祭祀孔子之处,暂时无人使用,已上了锁。一边御药房中,人手都派出为乾隆准备药物去了,这时正巧也没人,这里距离两侧的日精 门、月华门又都有数十步,而护军营的官兵平日只负责把守宫门,以防外人无故入宫,宫禁内这许多角落,未免兼顾不周。这时左右望去,果然无一人在意这片死角。

阮元在京城也曾做官多年,替江府送礼之事便是呼什图无意中透露线索,这时又怎能不知他真实心意?便顺着呼什图的想法道:“其实我想着这前线战事,全权由皇上决断,皇上未经战事,未免会生疏些,可朝中重臣,多有参与了乾隆朝战事的啊?就比如说和中堂,不,和公相吧,台湾之战、廓尔喀之战,和公相都因居中调度有方,得以图列紫光阁了。今日战事若是和公相得以居中继续参决一二,想来君臣协力,天下太平也就指日可待了。”

“哈哈,阮侍郎,其实和公相心中,又何尝不想着为皇上尽犬马之劳呢?”呼什图笑道:“前些日子我还听和公相说过呢,和公相说啊,前线的事他本也想着尽一份心力,多指点指点几个将军合围夹击之事,只有咱大军调度得当,这贼人的流窜才能无所遁形不是?可皇上啊,总有自己的心意,有些事和公相虽然提了,皇上下旨,却是另一套。按小的意思,和公相毕竟主持国政二十年了,他老人家的想法,只要皇上听了,必然马到成功,王三槐不都抓住了吗?可眼下这样子,公相他老人家也只能空自忧急啊。”

其实他原本声音也不算大,但说到这里,忽然又压低了不少,贴着阮元耳畔道:“小的与和公相认识也有些年月了,清楚他的想法,和公相是想在皇上军令之后,附上自己给前线的作战意见。前线的人又不傻,怎么打仗更容易打赢,还用皇上教吗?只是和公相也犯愁呢,想送信出去,可始终没有帮手啊?”

“呼公公,照您这样说,和公相自己兼着好几个部的部务呢,他老人家随便遣些人出去,不就能送信了吗?”阮元也压低了声音,顺便看看周围,所幸并无其他太监经过。

“阮侍郎有所不知,眼下太上皇这个样子,京城里面啊,早就有些小人蠢蠢欲动了,就等着皇上一旦亲政,立刻就要弹劾和公相呢。他们平日不得升迁,就把气撒在和公相身上,这不是想升官想昏头了吗?和公相从来都是大公无私的啊?但话说回来,和公相也怕落下把柄。所以想着,若是有个与他关系并不算特别紧密的人,能助他一臂之力,将这些信塞在兵部文书中送到兵部一并发了,那这真是大清幸甚,天下万民幸甚啊。”呼什图果然一点点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所以呼公公觉得,我很合适吗?我虽然在南书房,可六部之任是在礼部,却与兵部无干啊?”阮元笑道。

“阮侍郎若是愿意担此大任,那是最好了。至于其他的兵部之事,和公相自有考虑,一定是兵部的路已经通了,再来麻烦侍郎您。公相一向爱惜人才,总不能让阮侍郎自己去冒这逾矩之险不是?”呼什图也笑道:“其实啊,和公相平日提起您的时候,也很多的,一直说您有卿相之才,想着全力栽培您呢。阮侍郎,您这般年纪,就做到二品侍郎,小的平日这旗人后生也见得多了,就连他们都及不上您呢。和公相还说啊,若是您能助他襄理军务,之后川楚这些个贼寇平定了,一定保举您做六部尚书!阮侍郎,您读书考试,辛苦做官,不就为了这个嘛?”

“唉,其实我心中也想着,这前线战事,若是和公相能继续督办,或许一两年内,也就能把这些贼寇扫清了。这王三槐束手就擒,不就是和公相的功劳么?将来若是和公相真的需要我做什么,我一定小心些,为他办妥就是了。”阮元笑道。

这个答复对于呼什图而言,可以说再满意不过,呼什图也点了点头,说乾隆那里还有些事,需要自己多加照料,便折返出去,往养心殿去了。而阮元看着他离去的身影,心中也渐渐盘算起之后的行动来。

阮元匆匆归家用餐之后,又回到了南书房。看着天色渐渐昏暗,耳中又问得北风阵阵,只怕这日要有一场大雪,又看着南书房内,只有自己的座位上尚有一盏孤灯,正是清寂之时。可也正在这种清静之下,阮元也开始回想起呼什图之事。

“听呼什图的言语,此番和珅想要向外送出的文书,绝非简单的作战方略,只怕他另有所图。和珅那边,或许皇上早已留意,他仅靠自己之力,已经动弹不得,是以想着将文书暂交于我,让我替他向外传送。他应该知道,一旦皇上亲政,绝对饶不了他,所以想着联系旧部,或许……或许他真的心有不轨之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