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一百零一章 决战开始!和珅的大布局!

“臣……臣阮元见过太上皇,愿太上皇早日康复,太上皇吉人天象,定当万寿无疆!”阮元向乾隆叩拜道。

“好啦,朕知道了,抬起头来,朕上一次这般看你,也是五年前了吧?”乾隆也望向阮元,之前阮元在他禅位之时虽一度短暂回京,但彼时阮元公务繁忙,并未得到乾隆单独召见,这样算来,上一次他独自觐见乾隆,已是五年前在避暑山庄,乾隆与他讲论英吉利形势的那个夜晚。这时阮元看乾隆眼神,只觉七分赞许和认同之下,也有三分不舍。“你外出做学政,朕记得是整整五个年头,你那里平日的奏报,朕都看着,你引用之人,朕也多曾诏对,都是有学问的。你……这几年做得很好,朕放你做学政的时候,其实也不想你能有此……或许只让你做个学政,也是朕小看你了。”

“太上皇此言,臣实在愧不敢当。臣仕官至今日,尚未满十年,承蒙太上皇不弃,已做到侍郎之职。皇恩浩荡如此,臣肝脑涂地,亦不足以报太上皇圣恩之万一。臣在外任,亦深知为官日浅,学行有限,是以终日恪守勤慎之言,不敢怠慢一件公事,亦不敢在人才选录之上,有一人之疏漏。此等皆是臣为官本分,原是不足称赞的。”阮元又怎敢在乾隆面前有半分自矜之色,只得再三谦辞。

“你原本做得就很好,朕对你一再重用,并非朕有意偏袒于你,而是你德行才干,学问智识,原就当得起此等大任。”乾隆无力的支撑起身体,语气却依然从容。“而且朕也知道,你在任选拔人才,不拘一格,有一艺之长者悉与取录。这一点,你做得更好,寻常学政只道朕让他们考查民间生员,只需看他们是否精通程朱之言,其他诗赋天算,正史诸子,一概不顾,如他们一般,能选出什么人才?只得些空口应承之人罢了。你却也无需担心,你所做的,都是朕希望你做的。所以朕提拔你,并无任何不妥,你也无需再多出谦辞了。”

既然乾隆已经说了“并无不妥”,那阮元再行谦让,就成了违逆上意。是以阮元也不再谦逊,只再次谢过了乾隆提拔之恩。

“嗯……朕想着你两年前重新行了婚事,是曲阜衍圣公一家吧?”乾隆又问道:“孔家朕东巡之时,去过好几次,孔家这一辈的孙女嘛……就是你夫人,朕八十岁那年东巡,她还是个孩子,可人聪明,也懂事,没想到啊……阮元,日后你可要多珍惜你夫人才是。”乾隆五十五年,乾隆最后一次东巡山东,当年孔璐华只有十四岁,但毕竟是孔府亲眷,得蒙乾隆召见,因应对得体,诗文娴熟,乾隆还曾亲赐她宫花一朵。这些事阮元自也知晓,见乾隆问话如此亲切,心中也自是感动,忙再次谢过了乾隆。

“但有一件事,朕想问问你,想听你说些真话。”乾隆忽然话锋一转,道:“你外出做学政五年了,山东十府二州,浙江十一府城,都到过了吧?那你给朕说说,这直省风土人情,却是如何,百姓生计,可都还过得去?”

“这……”阮元一路北上之时,想起几年来外省所见官吏贪婪,民生困顿之状,也一度想着回到京城,或许能得乾隆诏对,到时候一定要鼓起勇气,把这一切所见之事都告诉乾隆。平日安静之时,他也曾想过如何应对,才能让乾隆听得进去,可万万没想到,这一日竟然是乾隆主动问了这个问题,心中不觉有些吃惊,一时竟也不敢把真话全部说出,只得道:“太上皇仁爱之心,臣不胜钦服。民间百姓,大多生计也都安稳,衣食无忧。闾阎坊巷之间,商旅繁盛,士人汲汲向学,百工各尽其职。这千里江山,正是盛世景象。”

“朕不想听你说这些。”不想乾隆倒是一反常态,竟对阮元之语颇不满意。“朕希望你今日,能把见到的一切都告诉朕,不是让你只说好话的。其实朕也不瞒你,天下之状,朕并非一概不知,川楚有个匪首叫王三槐的,你可听说过?”阮元点了点头。

乾隆却缓缓叹道:“既然你知道,那朕也告诉你一件事。就在今年八月,那王三槐押到了京城,朕和皇上一起,在乾清宫见了他。朕当时问他,问他说朕平日行止,可还算勤勉,他说是。朕又问他,既然朕为了这天下,终日勤政,六十年如一日,那你为何要反?他对朕说,实在是天下之间,贪官太多,百姓大多贫苦无依,所以,不是百姓心中不向着朕,是 官 逼 民 反。朕知道他是四川人,又问他这四川是个大省,方圆数十万里,知县也有一百一十多人,难道就没一个清官吗?他说,他只听说过一个叫刘清的知县,是个真正的清官……唉,刘清,朕若不是听他这样一说,心中还全无此人姓名呢。这般想来,四川是靠后了些,山东、江浙倒是富庶,可既然四川都寻不出几个清官,山东和江浙又能如何?你也无需有所忌惮,只把你所见那些你不愿说的,都一一说出来罢。鄂罗哩,你也在这里,给他做个见证,阮元今日无论口出何言,朕都绝不加罪于他,过了今日,他侍郎之职,当差之事,一切如故,你可记住了?阮元,有什么话,就都说出来吧。”这句话后半句却是说给鄂罗哩听的,也是为了让阮元卸去心中负担,鄂罗哩连忙应过了。

“这……谢太上皇宽厚之恩,只是……”即便如此,阮元眼看乾隆神态如此从容,也不忍直言其弊,只得先从好的方面说起,一点点深入其中,道:“其实臣这五年来所见,若说通都大邑,大抵仍是繁华,杭州坊巷市集,一年四季俱是热闹,民生百业,各自丰足,扬州、淮安在运河要道之上,每年运河船只经过,皆以万数,济南的大明湖、杭州的西湖,每逢春夏之交,风景怡人,也正是文人墨客多加流连之处。可是……”说到这里,阮元终于一点点说起了督学之时所见诸般民生弊病,“从钱塘江溯流而上,金华山里,多有贫苦无依百姓,不得不将刚出生的女婴溺死,以解衣食之困。浙南山里,许多山林种不得稻谷,却又遍布流民,只因易于耕垦之境,早已没有他们立足之所,是以他们只得以番薯为食。沿海官军,多有不恤百姓之辈,这几年海寇频繁,竟也不能护百姓周全。更有甚者,因近些年来国库多有亏空之事,许多府县,甚至封疆大吏,为了赔补亏空,常度开支亦多有克减,苛捐杂税也日甚一日。甚至有些地方,漕米正赋一石,加赋竟也有一石多了……而且,且不说寻常百姓,便是海疆许多将士,一年军饷竟也发放不全,克扣近半亦是常事。近些年来,也是许多精忠为国的大臣多番照应,将士们方得勉强度日,可若是长此以往,只怕……”说到这里,先前督学路上所遇种种,一一涌上心头,阮元本有不忍之情,如此一一道来,言语之下,也未免有些哽咽了。

“如此说来,这乾隆盛世,难道俱是虚幻不成?”乾隆听到这里,也不禁问道。或许早在审问过王三槐之后,乾隆心中,就已经渐渐有了这番疑问。

“臣以为,乾隆盛世是真,可眼下诸般民生疲弊,也没有假。”阮元答道:“臣少年之时,扬州最是繁华,细民无需困于生计,辛勤劳作一日,便可数日衣食无忧。臣年少时得以博览群书,尽心经术,也是拜这天下太平繁荣所赐。更何况太上皇在位六十年,五次普免钱粮,三次蠲免漕赋,天下百姓,大多亲受太上皇厚恩,说到太上皇的时候,都知道太上皇圣明如故。只是天下承平日久,人心不古,是以贪贿之事渐多,亏空闻之不绝。不少守令生于安逸之世,不恤百姓,唯以府库充实为能事,这才有今日这般困苦之象。”

“可是朕记得,上次普免钱粮,是前年的事,蠲免漕赋,最近的一次是乾隆六十年。这样想来,百姓当交的赋税,这几年应该免除了不少才对啊?却为何偏偏是这几年的时间,百姓多有困顿之色呢?”乾隆又问道。

“回太上皇,臣才疏学浅,其中缘由,确实难以深究。但臣想着,正是天下承平日久,大小官员之间,方有因循之弊。有司考核殿最,不看百姓生计,唯观仓廪是否充实。征收赋税,不顾百姓是否尚有余钱余粮,亦不顾收成年景、水旱灾祸,唯以完税为能事。更有甚者,以漕粮易朽、丰收不易为名,巧立名目,多加折耗之税,即便朝廷有普免钱粮的恩旨,到了下面,这些折耗钱粮,却往往不得豁免。收了赋税,又有不少中饱私囊之辈……朝中御史司员,又大多不愿多事,眼看府库尚有钱粮,便不予深究,如此上下因循怠惰,民间之事,就一日不如一日了。但臣想着,即便如此,这普免钱粮,总是比不免的好,免了正赋,对舒缓民力,也是有好处的。”阮元道。

乾隆听着,一时也说不出话来,过了半晌方道:“如此说来……也是朕的错了,这些年来,朕精力不比当年,对这些贪腐之事,终是宽纵了些。”

阮元听着乾隆之语,已是略有自责之意,想着乾隆毕竟已经衰迈,自己如此直言,似乎有些过当,更何况官员贪贿成风,与和珅收受财物,培植私人也有关系,并非乾隆一人之过。便即想着开口,将和珅之事告知乾隆,可转念一想,此时京城之中,形势微妙,自己若是多言,只怕隔墙有耳。一时之间,也把指斥和珅之语收了回去。

“阮元,这次诏你回来,有朕的意思,可皇上他……是皇上先与朕说了你的事。你今年还年轻,皇上他身边,也缺你这样的人,以后要记住,尽心辅佐皇上,皇上他心中有你的位置,你也只管放心,不论以后有什么事,只放心去做就是了。”阮元能说什么,乾隆心中清楚,至于该对阮元说什么,其实稍加点拨即可,也无需过多言语。是以乾隆这时将嘉庆试图提拔阮元之事告知了他,希望自己离世之后,阮元依然可以为嘉庆尽心效力。

阮元也再次谢过乾隆,乾隆摆了摆手,鄂罗哩便即明白,带着阮元走了出去。看着阮元渐渐离开养心殿,乾隆双目之中,也自是无尽感慨,一时不绝。

而阮元回到家中,想着觐见乾隆之事,只觉天下疲弊,正是自己应该竭尽所能,以求中兴之时。可如果想要实现中兴,一匡朝政,和珅作为结党贪腐的罪魁祸首,便不得不除,那么之后形势又会如何?自己一个二品侍郎,又能在对抗和珅的大战中有何用处?想到这里,也不觉愁眉紧锁,迷茫不已。

“夫子,你这篇序文我看写了三四日了,怎么还是只有这几行呢?还是说,我这位太爷爷他学问实在高深,竟让夫子看不懂了?”孔璐华熟悉的声音渐渐在阮元耳畔响起。低头看时,才发现案几上正摆着一册孔广森生前的著作《春秋公羊通义》,自己在衍圣公府中偶见藏本,欣喜异常,当即和孔璐华说要给此书做序。可不想几日下来,公务繁忙,对未来也忧心忡忡,序文只开了个头,并未写全。

“夫人见笑了,仪郑先生学问,自然十倍于我,只是这序文一时未就,其实也是我慵懒之故,实在对不起仪郑先生了,我这就写,今日一定会写完的。”阮元对孔璐华陪笑道。

“夫子也不用再瞒我了,你那日和你两个同年朋友聚会,说的话我虽没听全,也听得了不少,加上你杭州就和我说过的……是不是再过些日子,皇上与和珅之间,就将有一场决战了?”孔璐华也不再掩饰,直接把想说的话都说了出来。

“哈哈,看来这些事也都瞒不过夫人啊。”阮元不禁笑道。但另一方面,对于乾隆已经病危,嘉庆与和珅各自集中人马,互不相让之事,阮元也间接给予了肯定答复。

“夫子,你对这个问题,真的很担心吗?”孔璐华问道:“记得之前夫子和我讲过历朝兵制,说国朝体制森严,寻常臣下,绝无篡逆之理。这样想来,即便和珅他想和皇上对抗,也一定不会得手的对吧?还是说,夫子自己对这些也不了解呢?”

“兵制嘛……这个我清楚啊。”阮元笑道,说着,正好看到手边有一幅京师地图,便取了出来,一一指着图上要点道:“夫人初来京城,也没有去过西面海淀、香山,可能也没见过,京城之西,素有三座大营拱卫京城,一为海淀火器营,一为圆明园护军营,最后便是西山健锐营了。京城之内,八旗尚有一支骁骑营,多行征战,俱是精锐。此外主要的禁军还有五路,内城与外城有步军统领主管城防,也就是所谓的九门提督,而皇城之内,各门有护军营和前锋营镇守,宫禁之内,还有侍卫处和銮仪卫巡视,这些军队,彼此各不统属,只听命于皇上,须得圣旨和兵部调令齐备,才能动用的。和珅权势虽大,也不可能把这几路京师重镇一一掌控了啊?”其实京城之中,还有虎枪营等几支其他部队,但人数不多,无力与前面五路禁军抗衡,是以阮元略去不提。

“夫子这不是很清楚嘛?那这样说来,若是天下有变,皇上自然可以将和珅绳之以法了,夫子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夫人有所不知,皇上在位三年,其实并未亲政,也就是说,皇上在这些禁旅之中,未必便能一言九鼎。反倒是和珅素来奸……素来精明,只恐他也有自己的应对之法。而且,究竟如何调用这些禁旅,也还需思量才是,不能只想着和珅的事,却把其他要事耽误了啊?”阮元端详着眼前的地图,一时却也想不出一个万全之策。

就在同一时刻,和珅一党的密谋也已经拉开了帷幕。

“即是这样,我看也没什么也说的了,太上皇对你,只说了辅佐之事,实际上什么也没给你。可对皇上呢,这亲政决事的大权,眼下已是都归了皇上了!也就是说,太上皇最终还是想着……想着不再眷顾我们了,致斋,日后的办法,你可都想清楚了?”福长安听着和珅讲述乾隆的变动,也渐渐按捺不住。

“也是啊,既然如此,先前的准备,我看也只好一一用上了。”和珅虽不知嘉庆心意,但平日与嘉庆共事,自忖嘉庆即便有时对他礼敬有加,却终是未能有一刻信任于他,加上几年以来,人事上几番调动,说嘉庆对他毫无针对的意思,谁都不信。既然如此,自己也不得不先做上一番准备。

“不过致斋啊,你所说的准备,到底是什么啊?我记得八月份的时候,你就与我多次说过,你有准备,可到了今日,我还不知你究竟是什么想法呢?你对我说过要抓住兵部,外省我想着,也有不少人是咱们可以用的,可就凭这些,我看还差得远呢。”福长安也有些疑虑。

“皇上虽然不信任我,可话说回来,无论如何,他总是太上皇亲传的皇帝,君臣之道,不可偏废。是以我也想着,若是他能保你我今日地位,这君臣之道,还是要相守下去才是。所以在京文武,京城各路禁军,还有外面督战的各部,若是都能向皇上上书,保你我忠于大清,忠于皇上,皇上看我们声势浩大,他毕竟之前未能亲政,亲信有限,定是只得与我等妥协的。那样我们地位稳固了,以后选人用人,又在我们掌控之下,即便皇上还是皇上,也和今日并无区别。”和珅的计划终于渐渐浮现了出来。

“你说的好像……好像也挺有道理的。可我看着也不容易啊?其实你我也该清楚,京城里无论文武满汉大小官员,能真心为我等效力的,可能连三分之一都不到。六部咱们能保证的,我数着也就是我这户部,更别提中外各路八旗绿营了。我看啊,太上皇给咱们的权利,压根就不够和皇上抗衡的。”福长安道。

“是啊,太上皇何等英明,我入军机二十多年,为相也快十五年了,这朝廷之中,何时没有几个一直与我作对的人?你以为都是巧合吗?可是眼下皇上的刀都拔出一半了,即便咱们只有这些势力,也只能一个个都用上了啊?其实也不需所有人都帮着我们,朝中重臣,我们若能争取一半,另一半自然望风而散。至于中外各部,只要有几只重要的都在我们手上,一致声援于我,皇上难道还能把剩下的人都控制住不成?他毕竟之前还没亲政呢。”和珅开始渐渐说出了自己的方案。

说着,和珅也在案桌上翻了一翻,寻出一张京城地图来,道:“这外省诸军,福宁、永保、恒瑞、惠龄他们,只要不让他们对抗皇上,只是支持我做这宰相,他们都是可以答应的。更何况,他们即便有些异心,又有何用?一个个来我府上之时,说的那许多肉麻的言语,送的这许多金银财宝……哼哼,若是我这棵树倒了,他们这些个猢狲,一个个也都得被压死!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人,他们心里也有数的。”福长安清楚,和珅言下之意,是这些人在他手里都有把柄,一旦和珅倒台,将他们都供出来,谁也讨不了好去。更何况,和珅只是说要他们挟兵权上言进谏,并不涉及皇位之事,没有篡逆一类的心理负担,他们或许也乐意为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