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一百章 再临京城

大清疆臣。 第一百章 再临京城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阮元的坐船自九月中旬离开杭州,一路北上。经过扬州时,想着京中事务无需诸多幕僚辅佐,便也同焦循、阮鸿等人在扬州告别。焦循也有志于专心备考乡试,遂答应了阮元,阮元也将祖父的《珠湖草堂诗集》交给了焦循,托他去江府把诗集刻版刊行。焦循自在扬州一边精研《周易》为做注做好准备,一边准备下一届乡试,日复一日,倒也无甚要事。阮元一家人则继续北上,到得十月下旬,终于到了北京。

此时的北京城已经入冬,一路还未入京,便已有数日渐落下雪花来,谢雪生长江南,从未到过长江以北,这时偶见如此寒冷天气,也不觉有些不适,竟受了些风寒。好在孔璐华将自己余下的冬衣分了些给她,刘文如先前在京城曾居住过数年,对她悉心照料,谢雪的病情才渐渐好转起来。到了京城之内,孔璐华早已与衍圣公府上下打点完毕,阮元方一入京,便进了府内入住。府中花木甚多,也有一个小花园,其中花草到了冬季,大多凋谢,可大雪未至,仍有一种空寂安谧之感,是以阮元也颇为喜爱。

阮元归京之后,许多旧日好友听闻阮元回归,又已身在孔府,也纷纷前来拜访。这一日胡长龄和汪廷珍也都到了孔府之内,二人数年以来,升迁倒是不多,胡长龄改了国子祭酒,此时即将出任山东学政,特来向阮元求教。汪廷珍则是一身素服,听胡长龄说过,阮元才知道汪廷珍之母已于两个月前病故,这时他做到翰林侍讲学士,却也只得先辞了官职,南下尽孝守制。

阮元对汪廷珍家世先前便已了解,知他事母至孝,母亲病故,心情自然黯淡,不由得安慰他道:“瑟庵,令堂清名,我先前也有所耳闻,你这番南下,我见了也一样的心痛,这些年在外任官,我多少也积下了些银子,瑟庵这些年长任京官,俸禄想来有限,若是衣食上有什么难处,只管与我说就是,能帮忙的地方,我一定鼎力相助。”

“如此说来,也是多谢伯元了,可是……”汪廷珍想起当年因升迁之故,一度无故与阮元置气,虽然之后江彩灵前,他已请求阮元原谅,可数年以来,心中犹有愧疚,也道:“伯元如此为我着想,我痴长你这许多年,心中也是惭愧,也不知日后该如何报答你才是。不如我家中的事,你就不要再替我多想了,我好歹京中为官这许多年,此番南下,也该去得体面才是。”

“伯元、瑟庵,其实话说回来,咱都是同年的至交,可不能因一时的不快,就一辈子生分了啊?”胡长龄看汪廷珍有些难以面对阮元,只得帮二人缓和气氛。又道:“其实这个节骨眼上,做京官未必就好,离了京城这是非之地,反能留得一身清白在身。我二人这几年来,虽然官职几无变动,可也清楚,为官十年,能做得四品翰詹,已是幸事。伯元在外督学之事,我们也都清楚,你今日登列卿贰,在我们看来,那是理所应当,没什么好谦虚的。不过我们嘛……其实想来也没有那经天纬地的大才,眼下大变在即,也寻思着最好的办法就是全不参与,这样日后即便不得高迁,总也不会被连累了。倒是伯元这个时候进京,可是难为你了。”

阮元听着,胡长龄的言语却和钱楷、秦瀛、钱大昕等人略无二致,也想着正好趁着这个机会,问一问京中动向,便道:“西庚兄、瑟庵兄,我一路北上,听闻京城之中,总是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可也说不出究竟是怎么回事,也就是这一年,去年都还太平呢。你们久在京城任官,可知其中有何详情?”

“若说这一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太上皇了。”胡长龄道:“的确,去年一年下来,太上皇身体仍是康健,可到了今年,却不知为何,总是听宫里,听翰林院其他人说太上皇倦了,诸多祭礼,一半是勉力为之,另一半直接就由皇上自己行了礼,太上皇都没去。到了七月间,听说太上皇一次在热河射猎的时候,不小心倒在了地上,之后……之后虽回了京城,也一直深居宫中,大臣除了特许觐见的,都渐渐见不到太上皇了。倒是皇上亲自参决的事,逐渐多了起来。不过礼部我也有朋友,他们有做军机章京的,也说但凡军机要事,太上皇能参决的,还是会亲力亲为,也不知日后会怎么样。皇上这三年来,几乎没有自己决定过什么大事,也是今年渐渐多了起来,可以后呢?太上皇若是好了,还会不会继续主持政事,谁也说不清楚。话说回来,皇上转过年去也就四十了,天下哪有四十岁的天子在位,万事还由太上皇做主的道理啊?”

“也就是辽时圣宗皇帝,三十九岁上方得承天太后还政了。”汪廷珍道,这样看来,嘉庆最快也要等到四十岁才能亲政,肯定不如辽圣宗了。想到这里,汪廷珍也补充道:“其实伯元,我们对宫里那些事,就算不知道,也揣摩得出一二。太上皇这一年只怕是参决不了什么大事了,朝廷军机要务,大半都是和珅管着,皇上一年以来亲自参决的事多了,自然要动他和珅的羽翼,和珅在军机处经营了二十年,哪里肯善罢甘休?所以一年之内,不少人官职变动了数次,前日刚把部务交接清楚,后日就又被调走了,真是荒唐。话说回来,西庚兄这数年来我看着,也是勤勤恳恳,可一直在四品上搁着,我看也定是那和珅的主意。你不在的时候,他曾经派人找过西庚兄,说只要为他送些薄礼,就许西庚兄内阁学士之职,直接被西庚兄拒之门外。这也正是皇上能决定些事了,才放了西庚兄外任呢。”

“瑟庵,你又何尝不是如此啊?”胡长龄叹道:“去年阿中堂走了以后,内阁、军机处大权,就都到了和珅一人之手,这一年来,他排斥异己,任用私人的事还少吗?前线将士鏖战三年,却大半无所建树,是何缘由,不就是因为一大半的前线将领,都是和珅这里使钱了,才得以外任督战的吗?伯元,先前听你说你两日之内,从兵部换到了礼部,我看其中也有和珅的意思,若是他再这样猖獗下去,惨遭兵祸之处,多半就不止川楚鄂三省了。可是……”各人心中都清楚,和珅之所以一年来声势大增,全因为背后有乾隆支持,有乾隆这个挡箭牌在,想打倒和珅,几乎没有任何可能。

“可眼下又能怎么样呢?”汪廷珍不禁叹道:“今年这冬天,听他们懂天象的人说,又是一个寒冬,前些日子北风渐起,不少身子单薄的人,就都生了风寒,太上皇那里这几日又没消息,只怕……伯元,听说你有位小夫人,是苏州生人,也是第一次来京城,这番寒冷,她受得住吗?”

“有劳瑟庵兄关心了。”阮元答道:“她前些日子是有些小恙,可家中上下,也都对她悉心照料,又服了药,想来也不是什么重症,再过一二日也就该痊愈了。”

“伯元还是小心为上,这三年都是如此,入夏便是酷暑,入冬即是严寒,许多人抵受不住这般酷烈气候,一二年间都相继去了,二云先生、阿中堂……太上皇素来身体康健,可今年这样子,还是多加小心为上吧。”胡长龄道,想着阮元入幕、选士之道已颇为精熟,又向他请教了一番山东可用之人,可做之事,阮元也一一解答。阮元在山东之时,曾为学生开列书目一篇,上书入学后读书内容,这时也将书目交给了胡长龄。眼看日渐黄昏,二人也辞了阮元,相继南下去了。

几人没想到的是,他们有关乾隆身体的担忧,竟然很快成了现实。

前数日间,京城天气渐转严寒,乾隆从来身体健壮,起初也不以为然,可不想一年以来,体力早已衰耗,这时突经寒气侵袭,又怎能再支持得住?只一二日间,便发起热来,再也无力下床。又得数日,只觉精神衰弱已甚,外面天气,却无一日好转,只觉如此下来,自己的大限怕是要到了,这日也叫了嘉庆、和珅、苏凌阿和董诰入内,想着将外廷要事,悉数交于嘉庆办理。

“颙琰……皇上,朕的身子,是一日不如一日了,可眼下川楚战事,依然迁延不决,只怕以后前线的事,朕是管不动了。不如这样,日后朝廷政务,就悉数交由你来处理,上谕诏旨,你那边拟定了主意,直接下发就是,就不用再听朕的意思了。你等也说说,朕眼下此举,可还满意?”乾隆嘱托了嘉庆之后,也向和珅、苏凌阿等人询问,等着他们一个肯定的答复。

“太上皇。”和珅果然第一个站出发言,眼看大权即将移交嘉庆之手,可如果嘉庆亲政,只怕第一件事就是拿自己开刀,如此情形,自己还如何能够安坐?续道:“太上皇上得天命,洪福齐天,福寿之盛,古今罕有,想来此番不过是偶染小恙,绝不碍事的。到了后年,太上皇九旬万寿,气象定当远超八旬万寿之时,到了那时,太上皇自可重见海内升平,还望太上皇无需忧心外廷之事,安心静养。只是……只是太上皇英明睿智,仁德遍于海内,天下万民,向来景仰,是以这天下大事,万不可缺了太上皇的教诲啊。”

“和珅,你忠心为国,朕是知道的,可朕年纪也大了,这一年来,精力渐衰,总是不比以前了,朕总不能照顾皇上一辈子吧?再说了,这天下自三代已降,数千年来,又哪里有四十岁不得亲政的天子呢?”乾隆听着和珅之语,虽无责怪之意,可这番话说得出来,和珅却自也无法辩驳。又道:“颙琰,你做皇上已有三年,凡事该怎么做,心里也该有数了。朕年纪大了,凡事若是一一亲决,势必有所耽搁。眼下前线战事正紧,战事可是一刻都耽误不得,军机处但凡有所决议,直接发送前线便是,切不可因朕辅政之故,误了大清的江山社稷。”嘉庆也连声应是。

乾隆沉思半晌,又道:“只是,颙琰也要记住,你虽做了三年皇上,可亲决要务,依然有些为难你了。你须得记住,凡事一意孤行,必遭大祸,需与精于政务的群臣商议过了,方才能够有所依循。日后军机要务,定要与大臣们详加议论才是,和珅……和珅他入值军机,已经二十三年了,人事、钱粮、军务,俱皆精通,你亲政后,凡事定要咨询于他。另外,苏凌阿能办事,董诰精于朝廷仪制,王杰、刘墉也都是兢兢业业数十年的老臣,有大事不决之时,定要多加询问才是。”

嘉庆也再次向乾隆叩拜道:“皇阿玛这番教诲,儿臣定当铭记于心。”

乾隆无力地挥挥手,鄂罗哩已知乾隆之意,遂带着和珅等三位大臣出外去了。乾隆眼看各人的身影消失在自己目光之内,身边只剩下嘉庆,也示意他走得近些,小声道:“他有用,不要杀他。”

嘉庆忽然听见这样一句话,也怔住了,不知乾隆是何用意。

“朕知道,你授业之师是朱珪,从来与和珅心中便有过节。若是朕真的走了,你定不会放过他,是吗?”乾隆也不再掩饰,索性直接问道。

“皇阿玛,这、这……儿臣并无……”嘉庆听着,一时有些犹豫不决,也只得先行掩饰。

“朕若是去了,你自把朱珪召回来就是了。”对于朱珪,乾隆似乎并无偏见。“可是颙琰,朕素来知道你爱读书,经史之上,都各有所长,皇帝也做了三年了,这很好,可是……可有些事你或许也只有亲政了,才能明白。这圣人之言,先儒之训,说的本也不错,可是这些话,人人都能说得。所以你选官用人,可不能只看人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他们能做什么,如何用他们,才能人尽其用。朝廷里不缺会读书的学究,缺的是能办事的人啊……选任、钱粮、兵事、刑狱,都不是一两句圣人之言,就能办好的,可你办不好,天下人就会心生怨望,也就会有川楚这般逆党,行犯上作乱之事,你可清楚了?”

“朕也清楚,外面都在说,和珅结党营私,贪污受贿,家中财货不可胜计,唉……朕也知道这些话,大体是不假的。可你反过来想想,和珅他从朕选入军机处开始,哪一件事不是办的妥妥贴贴?二十年前,朕身边缺他这种能办事的人,所以用了他。可今日你身边能办事的,又有几个人呢?若是和珅不在了,他留下的空位,你能一一补足吗?其中得失取舍,你可要想清楚了。朕想着,只要和珅他……他愿意听从你差遣,并无谋反大逆之事,你就接着用他吧。你二人合力,大清才能太平。”乾隆一边说着,也一边看向嘉庆,这时他那一贯锐利的眼神,也已经渐渐黯淡了下来,所剩下的更多是恳求之色,嘉庆看了,心中也不禁有些动摇。

“皇阿玛这样说,自然有皇阿玛的道理。儿臣定当小心行事,谨慎用人,和珅若是忠心,儿臣也定当尽心相待。”一时之间,嘉庆也不知如何辩驳,更何况乾隆从来威严,自己在父亲面前,又怎敢有半句反驳之语?是以只得听从父亲之言,将乾隆敷衍了过去。

只是说到“忠心”之时,嘉庆心中似乎也有了其他打算。

“那若是和珅不够忠心呢?”

这日直到回了毓庆宫,嘉庆也依然愁眉不展,对于下一步的变动,他并非全无计划,只是自己一生之中,从未真正决定过什么大事,这时重任渐渐移到自己身上,未免也有些不安。

“皇上。”一旁的纽祜禄氏也上前问道:“皇上今天的事,我已经清楚了。可皇上难道直到今日,还不知该如何处置和珅吗?皇上先前与和珅素来不和,是因为恩师的缘故,还是因他贪赃枉法,结党营私之故?或者说,能办事和贪贿枉法之间,皇上还是不能有所取舍吗?”

嘉庆看着身边,除了贵妃再无外人,也道:“朕与和珅,并无私怨。可若是和珅继续辅政如此,只恐我大清的江山,也不过十年之数了。”

“那皇上的意思是……”纽祜禄氏也一时不解。

“只因眼下的大清,早已不是盛世了。”嘉庆道:“这些年来,朝廷发生了什么,朕心里一清二楚。在外,乱党无穷无尽,川楚三年以来,再无一日安宁,各省封疆大吏,上纳贿于和珅,下盘剥于百姓。在内,和珅把持军政,军机要务,渐归私人,朝廷纲纪,日渐隳坏,官以赂取,政以贿成,御史言官,竞为私党,忠直之士,日遭贬黜。长此以往,他和珅一人身败名裂,倒是小事。可我大清的国法纲纪,道德礼教,就都成了一张废纸。到了那个时候,还有多少人愿意相信我大清是得天之命,相信朕能做这天下之主?皇阿玛的话有理,可我也想着,和珅能办事不假,但皇阿玛却只看到了他能办事,忘了天下人心向背啊。眼下川楚之乱,都是流寇各自为战,朕看着也不成气候,无非是多耗些时日,可以后呢?若是这天下人心,真的都不相信朝廷了,那朕要面对的,可就不只是川楚这班流寇了。爱妃,你嫁给朕多年,史书也陪朕看了不少,当知那陈胜吴广,不过中人之才,可为何他们振臂一呼,竟能天下响应呢?只是因暴秦无道,百姓宁可跟从陈吴,也不愿再依从秦人苛政了啊?”

“那皇上的意思,还是亲政之后,便着手削弱和珅权势吗?”纽祜禄氏问道。

“前线的事,朕自然要先去处理,只是能用的位置,朕也不能不用。”嘉庆答道,忽然,嘉庆似乎也想到了些什么,又道:“朕也知道,爱妃未入宫时,为朕的皇妹做过陪读,皇妹现下正是和珅儿媳,这你自可放心,和珅的事,错的是他,不是旁人。丰绅殷德和皇妹若是并无二心,朕就不予问罪。”

“如此多谢皇上了。”纽祜禄氏也应道,其实她与和珅一样,都姓纽祜禄,但两家百余年前便已分家,是以虽为同姓,关系并不密切。嘉庆也知道她与和珅绝无关联,所以即便是同姓,却也对她信任有加。

只是这时,她却也对嘉庆有些不放心,又问道:“只是皇上,若是真的要清理和珅一党,皇上究竟有何准备呢?”

“爱妃放心吧,和珅虽然权势过人,可国朝体制森严,文武百官,从来都是层层相制,臣下想要擅权,绝无可能。他看似党羽众多, 可皇阿玛给他的权力,从来就不够他有非分之想的。”嘉庆道。

但对于具体的应对方略,嘉庆这时还难以决断。而且他也清楚,和珅同样不是甘于坐以待毙之人。

这时阮元回到京城,也有半个月了。就在乾隆召见过嘉庆、和珅等人后次日,阮元也得宫中传诏,到了养心殿觐见乾隆。

尽管入殿之前,鄂罗哩已经提醒过阮元,乾隆身体情况,这时有些不妙,而根据鄂罗哩的用语,阮元也隐隐感觉到,乾隆终是年事已高,或许这个冬天,也就是他的极限了。可真正见到乾隆的时候,阮元心中还是一惊。只见这时卧在床上的乾隆,双目已渐渐失去了神色,须发皆白,面色也再无一丝红润,只剩下蜡黄之象,甚至他缓缓抬出的手臂,都已经布满了斑纹,再无三年前禅位之时那气宇森严,从容高贵之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