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游戏 > 人在秦时,浪到失联 > 第四百三十六章:郑国渠,通渠!

秦王政八年,孟夏望六日,即六月六日,嬴政携百官立于泾水东岸的一座高坡之上。

高坡因其势状如尖嘴,故泾阳百姓谓之“尖嘴坡”。

而这座高坡,则是关中渠东端的的终点。

“通渠!”

站在高坡上的嬴政一声高喝,声音在内力的加持下传向远处,高坡上号鼓齐齐作响。

号鼓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向了远处,每隔数里便有一队号鼓接力,奏响号鼓将声音传向远方。过了许久,位于尖嘴破上的嬴政及文武百官就连接力的号鼓声也听不见了。

而渠道两旁站满了百姓,对着这条关中渠指指点点的,并非是带着恶意,而是他们作为泾阳县当地的百姓,实在是想知道这座耗费了秦国无数人力、武力,修了八年的水渠究竟有着怎样的作用。

远在关中渠西端起点瓠口处,随着传递接力了三百里的号鼓声传入耳中,二十余名赤膊着上半身的壮汉转动着建在水渠两岸的四座如船舵一般的轮轴。。

轮轴之中有着链条与齿轮,阻挡着泾水向东南方向奔腾的水闸在轮轴的转动下缓缓升起。

骤然得到释放的水流从水闸的缝隙中冲出,在人工挖掘的渠道上奔涌着向着东侧的水渠。

关中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三百余里。

而位于关中渠两岸旁观礼的百姓们见到从远处奔腾而来的大水,纷纷鼓掌喝彩,不仅是为这条水渠的绝妙构思,也是为接下来的好日子而连连呼“彩”。

泾河从关中北部群山中冲出,流至礼泉就进入关中平原。平原东西数百里,南北数十里,形成西北略高,而东南略低的地势。

郑国便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地形,关中渠自瓠口始,沿北面山脚向东伸展,很自然地把干渠分布在灌溉区最高地带,不仅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积,而且由于地势的高低差异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统。

整条关中渠运转十分顺利,也不需要如何维护,只有作为西端起点的瓠口需要再多新开几条渠口。

泾水之中含有泥沙,也许数年后,泥沙有可能在瓠口淤积,将渠口填高,使得泾水无法自瓠口入渠,因此需要多准备几个可以代替瓠口的入水渠口。

“韩非兄,不想辗转近八年,你我竟然又有机会同朝为官。”郑国穿着一身黑色的秦国朝服,笑盈盈地看着身旁这位穿着与众不同的紫色华袍的青年,忍不住出言调侃着。

“造化弄人啊。”

韩非摇头轻叹着。

想当初,郑国是韩国的水工令,作为韩非的至交好友,郑国选择了来到韩国这个无法发挥出他多少才能的国家效力,但韩非却又不得不将他推给了秦国,而且还是以间人的身份。

以修关中渠为由,行疲秦之计,却不想秦国熬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还重创了合纵联军,等到了这条关中渠修成之日。

而他,则是从韩国的九公子,一跃成为了韩国交给秦国的人质,嬴政还打算给他这个质子在廷尉府安排一个官职。

忽然,韩非苦笑的神情一滞,神情凝重看向郑国:“郑国兄,这条关中渠究竟能有多大成效?”

“我希望郑国兄能说实话。”

韩非当然清楚,当年郑国在张开地面前形容的关中渠效果绝对是打了折扣的,否则以郑国这位堪舆家高徒的傲气,不可能会屈身为间人入秦行疲秦之计的。

而且这些时日他跟在嬴政身边走访泾阳县,虽然他对治水之术不甚了解,但他能隐约感觉到这条关中渠的效果远不止郑国所形容的提升两万顷之地三倍的亩产。

常年在烈日下暴晒的郑国早已不复当初的俊秀青年的模样,那黝黑的面颊上露出了一抹狡黠的笑容,间接验证了韩非的猜测。

“反正韩非兄早晚也会知道的,告诉你也无妨。”

“这段时日,我与治粟内史一同勘测,若是我们勘测的数据无误,那么这条关中渠将灌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

“至于亩产……若无天灾,亩产平均也就能勉强达到一钟吧。”

郑国轻抚着颌下须髯,一副不过如此的模样,但韩非却是无论如何也无法镇定下来。

亩产一钟,也就是将近亩产六石半(大约为一百七十斤出头),这是什么概念?

这个时代普通田地亩产只有一石半,下田一石,上田二石,而亩产六石半也就是比上田还肥沃三倍多!

亩产一钟的例子,其实早已有之。

西门豹治邺之时,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其所修的“引漳十二渠”也能使得那些土地从下田成为亩产一钟的肥沃土地,但所灌溉范围不过十万顷。

管仲治齐之时,也有过以河淤灌溉土地,使得土地亩产一钟的例子,但也不过数十万顷之地。

而郑国所修筑的关中渠,竟然能将四万余顷的无法耕种泽卤之地(盐碱地)变成亩产一钟的沃土。

现在想来,恐怕当初他们还以为对不起郑国,让他一介堪舆家高徒为间,却想不到人家早就想好了在秦国施展抱负。

因此,明知是疲秦之计仍敢下场一赌,不仅没有处死作为间人的郑国,反而给予了郑国更多的权力来修筑关中渠,并在通渠后为关中渠赐名“郑国渠”。

这便是嬴政的魄力。

嬴政的魄力,也为秦国一统天下彻底打好了基础。

有了这条郑国渠,除非是遇到蝗灾,否则秦国绝不会再出现缺粮的问题。

如果再有一次长平之战,秦国将能动员出百万大军,并且无需忧虑后勤压力。

强大的国库,配合着悍不畏死的秦人,以及一位位名将的辅佐,秦国就是耗也可以生生耗死其余各国一统天下。

而随着秦郑国渠通渠的消息传遍天下的同时,一则来自魏国的消息也引得天下震撼。

魏王圉三十八年,王卒,谥为安僖,太子增立,是为魏王增。

(司马迁的祖父名叫司马僖,所以他在《史记》中把所有的带“僖”的谥号全部避讳,改为“釐”)

这位比历史上多活了四年的魏安僖王,被韩非在《韩非子》一书中赞誉为“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尽陶、卫之地;加兵于齐,私平陆之都;攻韩拔管,胜于淇下;睢阳之事,荆军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荆军破;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僖王死而魏以亡。”的中兴之主,终归还是倒在了中兴魏国的道路上。

而远在淮南的楚王完,他的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

一场围绕着楚王完、太子悍和李园以及春申君之间的阴谋,也在楚国的王宫中酝酿着。

(2236字)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