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明末工程师 > 第四百五十三章 为国为民

明末工程师 第四百五十三章 为国为民

作者:米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植看了看王廷臣和白广恩的部众,只看到满地的尸体,明军恐怕损失了几千人。两人的兵马都已经被清军打怕了,已经没法上去追击清军。

自己这边只有一万五千人,追杀近五万鞑子太凶险。李植放弃了追杀鞑子的计划,转而回去割首级,清点伤员了。

山林里漫山遍野都是尸体,还有重伤未死的鞑子伤员。重伤的鞑子李植直接杀了,轻伤的鞑子被李植关在一起,用来审讯套取鞑子的情报。

这一战李植擒斩了鞑子首级三千一百一十六具。其中有蒙古鞑子一千四百六十七人,满洲鞑子一千六百四十九人。缴获这么多首级,也是可观的大胜了。

从俘虏的轻伤鞑子口里,李植知道,这一战擒杀的那个满清大将叫作鳌拜,此人被皇太极赐号“巴图鲁”,被是镶黄旗一等梅勒章京。李植把鳌拜的尸体装在车上,准备带回杏山城给洪承畴看看。

缴获的鞑子盔甲,李植也一一装车运回城中。不过李植如今大规模生产全身板甲,对鞑子的劣质绵甲、锁子甲和鳞甲没有需求。加上以前战斗中缴获的各式盔甲,李植如今储存着几万件无用的清军铠甲。

也许以后可以把这些盔甲卖给其他明军,赚些银子。

李植的士兵这一战和鞑子士兵近距离厮杀,伤亡也不小。军官们统计数字,最后统计这一战战死六十七人,重伤一百二十三人,轻伤一百九十八人。战死和重伤的士兵,大多是被清军弓箭射中面门造成的。白刃刺刀战虽然激烈,但实际造成的伤亡反而不高。

王廷臣和白广恩兵马伤亡较大,死伤三千多人。二人的兵马差一点就崩溃了。不过两人的兵马也杀伤了四百多鞑子,鞑子逃跑时候逃得慌张,也没有把死伤鞑子拖走。王廷臣和白广恩就靠这四百多鞑子首级报功了,急急割了首级。

清理完战场,李植装着一车车战利品,往杏山城行去。

洪承畴已经得到了消息,带着亲卫快马赶到了杏山城。一进入城中,他就被李植那一车车的首级惊得满面红光。他似乎想到些什么,有些无奈,却又掩饰不住满脸的兴奋,抓着李植的手说道:“兴国伯又立战功了,当真是可喜可贺啊!”

####

二月十一日,李植在何家坳大胜满清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捷报,发到了京城。

皇极殿的朝会上,文武百官肃立两旁,听使者大声颂读蓟辽总督洪承畴、监军张若麒和兴国伯李植联名发来的捷报。

“斯战,辽东总兵王廷臣、蓟镇中协总兵白广恩解围杏山,追击东奴遇伏,三万余大军被围于何家坳,形势危急。兴国伯李植兵马得警后火速支援,大战济尔哈朗于何家坳南岭。李植鏖战一时,擒斩满洲鞑子一千六百四十九级,蒙古鞑子...”

听到洪承畴使者的颂读,朝堂上的文官们一个个脸色尴尬,有些说不出话来。

文官们的仇家李植又立功了。

算上在笔架岗清军营寨的斩获,李植已经擒斩清军六千了。李植出关不过一个月,就已经斩获这么多。这天下强军的名号,当真不是假的。

文官们有些尴尬。

此前他们大肆攻击李植跋扈骄纵,甚至说李植有不臣之心,把李植踩到了脚底。那时候李植不急着出关援助锦州,而是在山东忙着办报。天子帮李植镇压士绅,群臣立即围攻天子,早已经把李植踩为乱臣贼子。

那时候,天子经常说的“李植是大明之中流砥柱”这句话,仿佛已经成为一个笑话,整日被文官们拿出来嘲讽。京城中更有人在街道两边的墙壁上写讽言,讽刺李植“救国良将”的名号。

那时候李植被京城的士人打为仇寇,茶楼中本来最的戏曲《青山口》、《范家庄斩岳托》,哪个还敢唱?一唱出来就被士子们打砸围殴。

因为李植迟迟不出兵,众官把压力全加诸到天子身上。那时候除了天子,朝堂上下没有第二个人支持李植。天子派锦衣卫进山东协助李植办报的事情,更是让文官们气急败坏,甚至出了哑巴持木棍冲进宫中行刺天子的事情。

然而仅仅过了一个多月,事情就大反转。

李植又立功了。

李植像是一尊战神,进入辽西不过一个月就大杀八方。先在笔架岗炮轰杜度,又在何家坳大败济尔哈朗,击杀鞑子大将鳌拜。除了李植,其他的明军在清军面前不是溃败就是中伏,更加衬托出李植兵马的关键。

天子所言李植是中流砥柱的话,此时听来,当真不虚也。

洪承畴的这第二封捷报一入京城,就传遍了大街小巷。士子们十分尴尬。此前他们攻击李植,如今李植却在辽西救国。李植又一次成为了大明的中流砥柱,而他们这些攻击李植的士人,一下子变成了站在中流砥柱敌对面的屑小。

救国良将,干什么都是合理的。李植在山东办报的事情,一下子也变得十分正确。百姓们开始重新审视天下士人,鄙视他们阻挠李植办报的行为。

不就是想把持舆论,不让兴国伯获得话语权吗?

兴国伯为国为民,几次力挽狂澜,忠心天日可昭。这些士子这么怕李植抢夺他们的话语权,可见他们平日里说的话,对国家恐怕毫无益处。

甚至已经有人跳出来说,文人们把持舆论,处处损国家利私人。所以兴国伯才为了国家不得不争夺话语权,办报纸让百姓明辨是非,还大明一个公正言论。

若是让鞑子入关了,不知道多少州县要被屠杀,多少家庭要妻离子散?多少人要剃发为奴?兴国伯这是真真的救国良将啊!

《青山口》的大戏,又再次在大街小巷的茶楼酒馆里开唱。百姓们一听到戏里李植那句“咱一生为国为民,便是奴酋黄台吉来,我也不惧他”的台词,便雷鸣般地鼓掌叫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