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九百五十七章 科技和未来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九百五十七章 科技和未来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见孙元化若有所思,朱慎锥心中暗叹,孙元化虽是这个时代的火器专家,可他毕竟没有见识过后世的现代枪械,如今他对枪械的制造理念依旧是围绕之前火铳和现在梅花枪的基础构造来进行的,说白了就是对梅花枪的进一步升级。

梅花枪好用么?当然好用!这可是朱慎锥亲自设计出来的,使用的是后世左轮枪的构造,在这个时代相比单一装填再射击打响的火铳强得太多了,而且比起原本的三眼火铳来说,梅花枪省却了多重枪管的理念,第一次采用单枪管和弹仓结合的方式,再加上机械构造的使用,更为先进便利。

此外,火帽的出现也彻底改变了原本采取火药装填的原始模式,虽然目前使用的火帽还有诸多问题,比如储存不易,激发的成功率等等,可就算这样也依旧先进的多,这种武器在战场上的优势极大,根本不是以前的火铳能比的。

但就算如此梅花枪也有着局限性,首先是左轮设计的先天不足,这种火枪封闭性不好,因为弹仓和枪管分离的缘故,在发射过程中会产生漏气问题,而这种情况哪怕在后世也是无法解决的。

左轮的设计就是这样,虽然使用便利和稳定,可却依旧无法脱离左轮的先天不足。由于密封性的原因,这种枪械就算造的再精良射程也终究有限,就像现在大明新军中装备的制式梅花枪射程相比三眼火铳射程较远,可比起原本明军能最远打两百米左右的鸟铳来说却远远不足。

哪怕孙元化通过提升枪械本身质量,进行了构建改良包括还在枪管拉出了膛线后,新的梅花枪最大射程也只能算是差强人意。而且装填数量的多少早在之前姚远就在最初设计上搞出了所谓的“六转神铳”和“七转神铳”,只不过没有孙元化弄的这么完善罢了。

此外,装填的越多,梅花枪的弹仓构造也就越大,每多一颗弹子装填这弹仓就要大上一圈,其重量和操作性就会下降,很不利于战场上的实际运用。再加上制作火帽的黄药虽然好用,可黄药依旧没有脱离最初的火药范围,性能并不稳定,哪怕在配置过程中做的再好也是有限,击发率的问题依旧有,而要改变这个问题已不是简单的提纯就能做到的,这是黄药本身的问题。

在原本历史上,黄药的使用是很短暂的,很快就被性能更好的红药所取代。而红药的出现等于从原始的火药转为化学火药的转变,使得性能更高也更安全便利。

但红药的使用时间也不久,后因为更先进的底火,比如雷酸汞的出现后才彻底改变这个情况,也使得以火帽击发改为制式定装弹的诞生,从而枪械设计进一步得到了提升,以至后来层出不穷的各类枪械不断出现。

眼下大明还在使用黄药的阶段中,仅仅解决了最初用黑火药装填再用火绳或燧石击发点燃火药射击的原始情况。现在梅花枪用黄药来制造火帽,这是技术的一大进步,可这进步仅仅不够,朱慎锥真正想要是能制作定装弹的雷酸汞底火装置,哪怕做不到这点,能从黄药发展到红药程度也能勉强接受。

但科技的进步不是那么容易的,以目前大明的科技情况而言要做到这点异常困难。毕竟这其中牵涉到了复杂的化学知识,而中国人对于化学的研究并不算先进,更从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

除去道家在炼丹的过程中和化学实验有些牵连,黑火药就是这样被制作出来的,但这只是一种“碰运气”的巧合,并没有得到太多的重视,也没形成科学体系,几百年下来黑火药在中国的发展极其缓慢,反而是通过蒙古人西征时传到欧洲后被西方人所重视,从而经历了不断研究,再加上西方人原本就有所谓的“炼金术”的缘故,西方世界这才逐步形成了“化学”这种学科的出现。

为解决这个问题,朱慎锥不仅让姚家兄弟来负责此事,还把精于火器的孙元化放到了现在这个位置上,同时让其在大明各地找寻化学人才,希望通过不断研制甚至试错的过程中得到进步。

可惜科学不是那么简单的,这样的研究几乎和撞大运没太多区别,这也是为什么在梅花枪和黄药研制成功后,军械部门这几年来却没有太多的进展,更没有能拿得出手来的成绩缘故了。

对于这个情况,朱慎锥也很是无奈,毕竟大明在这方面先天就有不足,如果要改变这个情况除非大明出一个化学天才,可化学天才哪里这么容易出的?科技的进步需要土壤,大明目前就缺乏这样的土壤,所有读书人都以科举仕途为最终目的,又有哪个读书人会放弃科举去研究如此虚无缥缈又毫无确定未来的事呢?

把孙元化打发走,朱慎锥对此不由得沉思起来。

眼下已是十七世纪中期了,距离所谓的“地理大发现”也就是“大航海时代”的拉开序幕已有一百五十余年,其实这个时代的序幕展开应该是大明最初开始的,由于郑和的宝船七下西洋,导致世界各国对此震撼无比,最终跟随郑和的脚步从陆地走向了海洋。

可惜大明虽做了开端,却没能持续下去。当年震惊世界令人无比震撼的郑和船队犹如昙花一现,宣宗之后,郑和船队就从海洋上消失了,大明征服四海的脚步就此停止,而之后大明采取了不再出海的国策,随着时间的推移,全世界渐渐忘却了曾经那支令人生畏的巨大舰队,而西方人却开始了他们征服海洋和探索世界的新时代。

在之后一百多年中,大明除去隆庆开关时期,和外面的世界渐渐脱节,逐步被西方人慢慢追赶了上来。而现在已到了大航海时代的末期,欧洲各国在地理大发现中获利甚多,不仅先后占据了富饶广阔的新大陆,更因为如此产生了剧烈的军事、文化碰撞和其他变化,从而使得近代科学不断产生并发展,奠基了后来走向现代的基础。

反观大明却已有落后,哪怕大明在南方有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依旧如此,由于对世界的局限性和大变局应对不足,此外还有内部矛盾的不断产生,使得大明裹足不前,失去了最好的机会。

按照原本历史进程,等到大清入关取而代之后,这样的情况越发严重。大清相比大明更为保守,也更为自大,在接下来的一百多年中孤芳自赏陶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而不得知世界早就不是原来的模样了。这也是导致最终大清被西方人的火炮轰开国门,随后有了近百年的屈辱。

眼下大明不是没有机会,中国一直领先了世界数千年,至今为止大明在许多方面依旧领先于西方这是事实。可如今的领先相比以前差距已小了许多,假如再不改变就会和原本历史上那样最终被对方超越,从先进转为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伟人的话,也是残酷的事实。所以这种情况必须要得到改变,而向世界迈出脚步是大明必须要做的,其实朱慎锥早在之前就已经在做了,比如现在在山东的海贸就是其一,利用海贸建立山东水师,而山东水师未来的规模会越来越大,朱慎锥打算重建大明的远洋舰队,重现当年郑和大舰队的辉煌。

此外之前通过汤若望让他联系欧洲方面,并且意图和欧洲各国建立联系,这样做不仅是要牵制沙皇俄国,也是为了开始大明和西方各国的正常交往,从西方获得信息和资源,包括所需要的人才等等。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老祖宗的智慧从不骗人。大明也不是大清,更不会做出类似大清固守自封的举动来。

几日后,朱慎锥召见了汤若望,直接询问他联系欧洲的进展如何了。

汤若望告诉朱慎锥,之前在他得知大明朝廷有意和欧洲各国展开正常外交后,他就托人向罗马那边送去了书信提及了此事,同时托付罗马教廷的朋友联系欧洲各国王室,但因为大明离欧洲实在是太远了,坐船来回就算是顺利的话也至少一年多近两年时间,再加上欧洲那边的态度如何,汤若望在大明也不清楚,而且欧洲持续了近三十年的战争还未结束,欧洲各国依旧在相互征伐,具体会有什么结果他也不清楚。

对此朱慎锥表示理解,不过他也告诉汤若望这件事要跟紧,尤其是欧洲王室那边的情况必须要尽快搞明白,如能取得双方交流和正式外交接触的最好不过。

一来是朱慎锥想通过对欧洲的了解取得更多目前世界的信息,二来也是考虑到沙皇俄国对北方的威胁,此外就是想欧洲获取先进的知识和相应的人才来改变目前大明。为了让汤若望对此加把劲,朱慎锥还表态如果罗马教廷能为大明做到这点,大明甚至可以允许汤若望在大明扩大传教的范围,这让汤若望大喜过望,当即就表示自己一定为陛下完成此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