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九百三十五章 不二尚书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九百三十五章 不二尚书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这一日,内阁阁老,刑部、礼部、户部、宗人府、都察院等各位大佬来到乾清宫,他们所来是因为朱慎锥喊他们来的,而来的目的就是为商讨如何处置这些藩王。

按理说,藩王谋反是大事,理该由朝廷出面处置,并经三法司定罪。但这一次和当初正德朝的宁王不一样,宁王那时候是真的谋反已为事实,都出兵攻打城池了,如果不是王守仁的反应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叛乱,一旦被宁王攻占南京,天下就要大乱。

而这一次福王等人的叛乱只是在谋划中,而且大家也知道这几个藩王其实根本就成不了大气,都是眼高手低之辈,嘴上说说还行,真要实际行动恐怕一个比一个拉垮,再加上没有造成实质性的叛乱危害,而且他们的身份也不同,所以朱慎锥就此为由没有直接通过朝廷,动用了锦衣卫和宗人府直接捉拿。

这也是朱慎锥早就安排好的,朱慎锥动这四个藩王的真正用意不是要借此掀起波澜,处置掉大明宗室的根本问题,而是由此为一个由头,从这点入手打开缺口。

所以朱慎锥从一开始就没想把事做的太过,仅仅只是杀鸡骇猴为之后调整宗室做好准备罢了。或者说,他原本有机会提前阻止这件事的,却没这么干反而坐视这几个藩王一步步滑下深渊,最终落得如此下场。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朱慎锥对他们的处置没有放到朝会上,朝会的人太多,各方面的心思也太乱,此外藩王事还关系到宗室的体面,一旦上了朝会就没办法控制后续了。

所以朱慎锥打算私下处置,但毕竟这件事牵扯到谋反案子,哪怕他是皇帝也不能绕过朝廷直接决定,所以想来想去他把这些人招来乾清宫商议,这样的话各方面达成一致,而且私下议事也能避免事件的扩大化。

内阁首辅温体仁肯定是到场的,除去温体仁外还有次辅张至发和阁老范复粹、孔贞运、刘宇亮等三人,户部来的是杨嗣昌,礼部是钱谦益,刑部是范景文,此外还有都察院的徐宪成、张瑞图再加孙承宗、代表宗人府的朱聿键等。

这十二人来到乾清宫,总管太监卢九德早就在门口等着了,见诸位大人到来连忙把他们请入内,等到了偏殿,朱慎锥已坐在殿中等候,而在他下手边太子朱敏澜也安坐着。

“臣等拜见陛下,拜见太子殿下……。”众人上前向皇帝和太子行礼,朱慎锥微微点头,太子起身回礼,随后赐座依次坐下。

“今天召诸卿前来是要议福王、潞王、郑王、崇王事,此事诸位爱卿都已知晓了吧?不知诸位爱卿对此有何看法?”

朱慎锥也不绕圈子,直截了当开口说道,众人微微点头表示自己知道,接着当朱慎锥询问他们对此看法后,众人按照官职高低陆续表态,都表示对这四个藩王所作所为极为愤慨,身为大明藩王居然勾结外敌意图谋反,当严惩不贷。

可说了半天,却没人提到究竟怎么个严惩不贷法,朱慎锥心中也是哭笑不得。这些家伙全是官场老油子,别看他们说了许多,可实质性话半句没有,都是放高调罢了。

目光朝着徐宪成望去,朱慎锥打消了让他先开口的念头。虽然徐宪成官位不低,可他的身份尴尬,作为外戚议论宗室,尤其是讨论如何处置藩王这件事上徐宪成不太好先表态。

而安王朱聿键虽然合适,可作为宗人府的代表态度表的太早后面没办法周旋,所以想来想去,朱慎锥把目光最终落到了范景文的身上,范景文是刑部尚书,由他出面先表态最合适不过。

“范先生,你为刑部尚书,此事你先说说吧。”朱慎锥直接点他的名问道。

范景文起身行了一礼,当即道:“以大明律,谋反者当诛,并夷三族,家中女子同未满十六岁男子入教坊司或为奴,没收全部家财……。”

不等他说完,钱谦益就皱起了眉头,开口提醒道:“范大人,你所说的只是大明律中对谋反罪的处置,但大明律中还有一条,那就是参考皇明祖训中但凡罪责宗室者,轻则量罪降等,重则黜为庶人,不可一概论之。”

范景文似乎早就知道有人会拿这个来说,当即淡淡一笑:“钱大人说的没错,太祖制定的皇明祖训中的确有这么一条,并结合大明律一起使用。但太祖当时定下这条也未说过谋反大罪可赦免的话,皇明祖训中也未有这样的描述。”

“老夫作为刑部尚书,自当以律法为准,陛下询问老夫,老夫自然也以当实际回答。当年宁王叛乱,最终宁王虽为宗室,又是藩王,以律减免依旧赐自尽,而牵连的宗室人员降等处置,这些都需要陛下发法外开恩,进行赦免,如仅按律,老夫刚才所言又有何错?”

“这个老狐狸!”钱谦益暗骂一句,范景文这番话好的坏的全给他说了,别看他一口一个律法,实际上却是滑不留手。

不过也对,范景文不就是这样的人么?当年范景文在文坛的名气很大,在天启年就当过吏部文选司郎中,后升礼部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之后丁忧回乡,崇祯二年再起复,任太常寺少卿,调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河南,己已之变时京师戒严,率所部勤王。升兵部左侍郎,练兵通州。

之后他担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拜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因为和崇祯皇帝对国事的看法不同,导致被崇祯皇帝所恶罢官,可不久崇祯皇帝又一次启用了他,转任工部尚书,可还没上任就发生了朱慎锥入京之事。

朱慎锥当了监国后对朝廷的六部官员进行了略微调整,知道范景文的能力很强,所以把他从工部调任刑部当了刑部尚书直至今天。

范景文这人名气大,能力强,也洁身自好,东林党当初极力拉拢范景文,可范景文却根本看不上东林党的拉拢,每次东林党意图要让他加入东林,范景文不是装傻充愣就是找理由推脱。别看范景文在民间有“范青天”的美誉,为官清廉向来有“不二尚书”的称呼(不受嘱,不受馈)。可真要以为他是个二愣子官就大错特错了,这家伙不仅有能力还油滑的很,而且政治眼光更毒,要不然早就被东林党拉过去了。

朱慎锥对范景文的这番话还是很满意的,范景文虽然耍了个滑头,可话里话外也给这件事留了余地,也就是说把主动权放到了皇帝手中,意思这四个藩王按照当年宁王的例子可杀,但各藩宗室内也可赦免,不做另外牵连。至于处置到什么程序,都在皇帝的一念之中。

“钱先生,您觉得范卿所言如何?”既然钱谦益刚才说了话,朱慎锥自然要趁热打铁,直接就对他问道。

钱谦益如今早就直接投靠了皇帝,尤其是自江南案后他钱谦益在东林党内部的名声已臭大街了。要知道江南案发动的主要当事人就是他,正是因为他在南京坐镇,这才一下子把江南大部分被牵连进去的东林党骨干抓了一空,而且此案也使得东林党伤筋动骨一蹶不振。

眼下东林党已没了之前的威势,并且内部发生了分裂。一部分被抓,一部分迁怒于钱谦益等人,而另一部却以钱谦益等人为主投向皇帝,就此东林党已名存实亡,不复从前。

既然投了皇帝,就要投的坚决,要不然钱谦益之前所做的不全白干了?而且他现在已是礼部尚书,六部之首,离着入阁仅半步之遥,当阁老甚至首辅是钱谦益多年的梦想,在这种情况下他怎么可能再改变主意呢?何况刚才他对范景文那番话的意思也是帮皇帝找理由,自认为已摸清皇帝想法的他更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回陛下,臣以为范大人所言极是。此案可依之前宁王例子来处置,追究首恶,念其身份赐死即可。至于四藩的后续处置,陛下可考虑其宗室身份减轻罪责,另选合适人继其藩,以示皇恩浩荡。”

朱慎锥微微点头,钱谦益的态度和范景文差不多,不过就是说的更为明白些。但朱慎锥却还不满意,说实话福王这些人死不死的无所谓,赐死即可,不赐死也行,几个藩王而已捏在手里闹不出什么风浪。

朱慎锥要的是减弱藩王目的,也就是削去藩王的实藩改为虚封,然后把藩王约束在京师眼皮子底下,再也没有封地可回。就像现在的安王就是一个例子,安王虽是亲王爵,却没了之前大明亲王的藩地,领一份俸禄在京师,由此才能彻底解决大明藩王的根本问题。

“杨先生,您觉得呢?”朱慎锥转而对杨嗣昌问,杨嗣昌一直在揣摩朱慎锥的想法,见他问自己当即也表示了自己的态度。他的态度大致和范景文、钱谦益相同,但觉得这四个藩王和宁王有所区别,虽也是谋反但没行动,也没有造成后果,所以能不处死的还是不处死的好,如果留他们一命也算是朱慎锥法外开恩皇恩浩荡,这样一来也能安抚天下宗室。

朱慎锥不置可否,继续让其他人表示态度,接下来众人各自说了自己的看法,基本大多类同,主要集中在处死还是贬为庶人的关键中,但这些对朱慎锥来说还远不够,因为他真正想要的没有听到,不由得目光再一次看向了安王,心里琢磨着是否让安王把自己想要的话说出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