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六百六十六章 第一战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六百六十六章 第一战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对于这场战事朱慎锥极为重视,因为这是他就任监国以来的第一场对外战争。

辽东问题自万历年的萨尔浒之战到如今已有二十多年了,在这段时间中,大明和建奴的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从努尔哈赤到现在的皇太极,大明只保持了很短一段时间的战略优势,这还是在孙承宗时期,其他大部分时期都是处于下风。

大小战数不胜数,明军始终败多胜少,光是主政辽东的重臣先后就换了近十人,至于战死的将领更是不少,辽东军民损失就更不用说了。

每年朝廷花费在辽东的军费多的吓死人,可却始终解决不了辽东问题,更不用谈灭掉建奴收复辽东了。而在前两年又发生了己巳之变,皇太极甚至领兵绕过山海关打到了京畿之地,更引得天下震动。

这一次皇太极突然再次出兵,还打出了救崇祯皇帝水火之中,为大明平定内乱的旗号。虽说这个旗号有些可笑,可眼下大明的政局很是微妙,虽然朱慎锥已控制住了崇祯皇帝,坐上了监国之位,但整个大明对朱慎锥这个监国的认可度并不高,哪怕朝中官员们迫于形势表态,可心里究竟又是怎么想的?朱慎锥很是清楚。

许多人无非就是暂且低头自保罢了,这些人今日可以承认朱慎锥这个监国,改日一旦朱慎锥的监国之位不稳,那么他们绝对是第一个翻脸的。京师如此,更不用说地方上,再加上眼下内乱未平,朱慎锥所要面对的困难可不仅仅只是几件小事。

这次皇太极突然开战,朱慎锥极为重视,要不是他暂时无法离开京师,需要坐镇京师的话,朱慎锥甚至打算亲自领兵和皇太极较量较量呢。

为此朱慎锥派出了王晋武作为领兵大将,并由李佑、胡林、王贵等人协助,此外王海也被朱慎锥派了出去,再加上带走了大半兵力,由此可见此战的重要性。

这一仗所有人都在关注,如果王晋武战败,皇太极和己巳之变时一样再次攻进长城掠夺京畿的话,那么朱慎锥的监国之位必然摇摇欲坠,再也坐不稳了。

可假如这一次能击退皇太极,御敌于长城之外的话,那些蠢蠢欲动的人就绝不敢搞事,朱慎锥也能稳固其地位,真正确立他监国的权威。

所以这一仗不是那么简单的,可以说是决定朱慎锥是否能真正掌控住大明的关键一战。打赢了地位稳固打输了大明内部必然内乱四起,到时候别说监国了,恐怕连性命都不保。

所以这些日子朱慎锥根本顾不上其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此战中。遵化、蓟州一带的军情每日来回京师,随时关注变化。

王晋武日夜兼程,赶在皇太极来到之前抵达了遵化,到达遵化后的王晋武片刻都没休息,立即着手布置防线。

遵化、蓟州一线是皇太极上次突破攻入长城的区域,也是这一次作战的重中之重。

从山海关到居庸关一千多公里的长城防线,一百余个关隘,基本都是沿着山形险要之处而设,而蓟州紧邻京师,战略防御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蓟州段城墙的建造标准之高,也是远远强于其他地段的长城,构建大明北方长城防线的九个边镇中,蓟州镇的防御指数无疑是最强的,墙台之坚历来有“独甲于诸镇”之称。

按理说这样的天险之地,如此强镇,皇太极要打进来并不容易,可事实却不是如此,由于万历年辽东战事的爆发,为了解决辽东问题,大明对九边进行了调整,把大量驻扎在蓟州镇的部队调往山海关,支援辽东战场。

天启年,熊廷弼王化贞内斗,经抚之争导致在辽东大败后,辽东的精兵损失巨大,尤其之前的浑河一战,白杆军和浙军全军覆没,更让大明伤筋动骨。

在这种情况下,为确保辽东不失,大明几乎把蓟州镇全搬空了,整个蓟州镇的兵力全部调往了辽东战场,以补充辽东的兵力不足。

大明这样做并非是忽视蓟州镇的防御,那是因为战事的需要,这种抽调蓟州镇支援辽东的做法并没有做错,至少在当时来看是毫无问题的。

一来,辽东惨败兵力不足,如果没足够的兵力驻守一旦山海关被当时的后金攻破,整个辽东不仅全部丢失,更能让后金占据山海关,随时可直接打到关内来。

这样的话大明就彻底失去战场主动了,没了山海关的后果极其严重,天启皇帝这样聪明的人当然要确保山海关,如果山海关没了,蓟州镇根本就没必要存在,所以调蓟州镇出关是必然的。

至于第二个原因也很简单,那是因为林丹汗的缘故。当时的林丹汗和大明算得上是盟友,出于各自的目的,大明和林丹汗联手对抗努尔哈赤,哪怕林丹汗这人总是出尔反尔,在结盟后每次出兵总打着占便宜的小算盘,让大明君臣极为不满。

可话说回来,林丹汗由于当时掌控察哈尔,同努尔哈赤针锋相对,双方是死敌这个事实毫无问题,而蓟州镇以北的长城之外恰恰就是林丹汗的地盘,只要林丹汗在,努尔哈赤只能从辽西走廊一路往山海关打别无他路,所以这种情况下大明抽调蓟州镇的兵力支援辽东战场毫无问题。

但此一时彼一时,当时的情况和后来不一样。尤其是皇太极继位后并没有和努尔哈赤一样只盯着山海关,而是从其他角度考虑问题。皇太极的战略眼光不比努尔哈赤差,甚至更胜一筹,他清楚的知道虽然八旗能打,可大明也不差,哪怕一直在战场上压着大明一头,但大明只要靠着城池和天险关隘作战,再加上拥有精良的火器,他再有本事要想突破辽西走廊拿下山海关也难于登天。

后金本就人不多,皇太极可不像大明有丰厚的家底,整个后金加起来也就几十万人,就算加上掠夺而来的汉人和蒙古人,充其量不过百万而已。

如要拿下辽西走廊打下山海关,八旗的骑射在攻城中派不了多少用处,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拿人命去堆。

八旗兵何等宝贵?皇太极根本就不可能这么做,假如八旗损失过大,甚至大部分因为攻击辽西走廊和山海关战死疆场,那么他皇太极还能坐得稳这个大汗之位么?后金包括现在的大清还可能存在么?

皇太极心里很清楚,这种做法是根本不可取的。所以他的目光转向了蒙古,决定先解决林丹汗的问题,等收复蒙古后再调头和大明开战。

不得不承认皇太极的做法是对的,也是当初努尔哈赤没有考虑到的。果然,在调整战略目标之后,皇太极很快就收获良多,不仅拉拢住了科尔沁、察哈尔的蒙古各部,还直接在察哈尔击败了林丹汗,逼迫林丹汗放弃察哈尔之地朝西遁去,之后林丹汗夺取土默特未果,无奈继续西行,最后在青海感染天花病死,一代枭雄,蒙古人的共主林丹汗就此谢幕,草原的格局为之大变。

驱走林丹汗后,察哈尔一地就成了皇太极的控制区域,如此一来蓟州镇以北的地盘上的人从之前的盟友变成了敌人。

这也是皇太极能不走辽西走廊,在没有拿下山海关的情况下却能突破大明防线,直接攻进大明京畿之地的主要原因。而这一切发生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恰恰就是当年的蓟辽督师袁崇焕,假如不是袁崇焕志大才疏又好大喜功,私下卖了大批粮食包括军械给皇太极,又对皇太极攻击林丹汗坐视不理,眼睁睁看着察哈尔落到皇太极的手中话,怎么可能会有这样恶劣的后果?

所以现在的蓟州镇和空架子没什么区别,哪怕之前有过己巳之变,崇祯皇帝也没重建蓟州镇,更没有在蓟州到遵化一带派重兵驻守。

这件事真要论起来崇祯皇帝也是无奈,他不可能不知道蓟州镇的重要性,更不会不清楚己巳之变的严重后果。所谓亡羊补牢未为晚矣,既然发生了己巳之变,就应该立即堵上这个漏洞,以防这种情况重演。

可问题在于崇祯皇帝没钱,手上能调动的兵力也严重不足,经过他这些年的折腾,大明的税收一降再降,再加上辽东巨大的军费开支加派辽饷导致各地叛乱四起,更产生了严重后果。

现在的大明内忧外患极其严重,甚至进入了恶循环阶段。除了关宁军驻守辽东外,大明九边的边军更被大范围抽调至内地省份围剿高迎祥等义军。崇祯皇帝不是不清楚蓟州镇的问题,而是有着侥幸心理,觉得皇太极再来犯的可能性也许不大,又或觉得抓紧时间先平定叛乱,等内乱解决后再把九边兵力调回去驻守,打一个时间差,拆东墙补西墙。

作为皇帝,把希望寄托于别人身上,甚至做重大决定时不考虑后果,不得不说崇祯皇帝还真是一个“人才”。至于朝中的官员们不是没看出问题,而是看出了问题却不敢劝谏,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崇祯皇帝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这样的帝王手下干活本就艰难,一旦主动提出问题,不仅会给自己招来麻烦,更会因为万一局势的变化导致崇祯皇帝对劝谏者怀恨在心,最终把这口黑锅直接扣到对方的脑袋上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