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六百六十章 关宁军的心思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六百六十章 关宁军的心思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朱慎锥以监国身份下旨,旨意经内阁、司礼监明发,封吴襄为长兴伯,祖大寿为忠义伯。

其余关宁军诸将皆有封赏,或加官,或者荫子封妻。除此之外,朱慎锥还亲笔书信给吴襄和祖大寿,信中对他们这些年在辽东的功劳给与认可,并给予勉励,表示关宁军是大明在辽东的支柱,这些年朝廷因为各种原因亏欠关宁军诸多,而关宁军上下却依旧为国守边,征战沙场,实在是很不容易。

眼下朱慎锥进位监国,接管朝政,希望他们约束关宁军,驻守辽东,继续为国抵御外患。此外,朱慎锥还给了祖大寿和吴襄一个特权,那就是他们在辽东作战无需受外部钳制,只要挡住皇太极南下脚步即可。

朱慎锥告诉他们,朝廷的底线是山海关,只要山海关不失,山海关以北的区域关宁军想怎么守就怎么守,朝廷所派的监军太监不会过多限制他们的军事行动,更不会因一地一城的得失追究他们的责任。

换句话来说,朝廷给了关宁军极大的战场自主权,只要关宁军能守住辽东,朝廷不会强制关宁军去和皇太极野战,做什么收复失地的奢望,更不会把关宁军的战力限制在一城一地,明明打不过还非得去拼命,最终让皇太极抓到机会各个击破从而大败。

这圣旨的到来让吴襄和祖大寿惊喜莫名,他们之前正为朝廷的巨变而忧心忡忡,一时间不知如何做才好,这才琢磨出了一个把脑袋埋在沙子里,假装不知的态度。

可终究关宁军是朝廷的军队,更是抵御皇太极的第一线,等京师那边安定下来,必然会想起辽东的他们,也会做出相应的态度。

但无论是怎么想,吴襄和祖大寿都没想到朝廷会下这样的圣旨,这实在出乎意料,原本他们觉得朝廷最多就是保持原状,或者重派辽东巡抚和监军太监至辽东,延续之前的辽东战略。可万万没想到,朱慎锥居然有如此魄力,给了关宁军极大的自主权,还给了吴襄和祖大寿两个伯爵的爵位。

关宁军能打么?当然能打!

关宁军可是大明最精锐的军队,自从大明萨尔浒之战大败之后,辽东战事就成了大明战事的重中之重。天启年间,天启皇帝任命他的老师孙承宗督师蓟辽,关宁军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创建的。

自孙承宗创建关宁军以来,至今已有十数年了,关宁军不仅是全大明待遇最好,装备最精良的一支野战部队,还拥有强大的野战骑兵,就连各类火器也一应俱全,哪怕是在野战中,关宁铁骑和八旗交手也丝毫不惧,相等数量下各有胜负。

不过关宁军的问题也很多,首先是关宁铁骑的数量实在是太少,明面上关宁铁骑有三万人,可实际上仅仅三千骑而已,而且这三千骑中大半在吴襄的手中,另外一部分分别在祖大寿和其他将领的手中。

虽然关宁铁骑能打,可数量的不足导致关宁铁骑在战场上并不能发挥出决定性的作用,而且普通的关宁军大部分只是步兵,野战中面对来去如风的八旗精锐根本不是对手,只能依托防线驻守。

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他的暂且不说,最大的关键就是没钱。辽东每年的军费数额巨大,大明光辽东军费开支就占了整个财政收入的大半,还往往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关宁军能有这样的战力已算得上不错了,可偏偏崇祯皇帝登基后一意打算收复辽东,三番五次要求关宁军主动和皇太极开战,这样一来就给与了关宁军上下极大压力。

而且还有一点,那就是宁锦防线的问题,宁锦防线最早的设置是孙承宗打造的,孙承宗打造宁锦防线的目的是为了收复辽东,以城堡为据点稳扎稳打不断推进,从而压迫辽东建奴的生存空间。

当年这道防线起到了极大作用,孙承宗的战略计划也实施的不错,而且的确压得努尔哈赤透不过气来,当时的后金差一点就被弄得崩溃。

可此一时彼一时,当初的孙承宗的操作是建立在对辽东全面经济封锁,背后又有着朝廷全力支持,尤其是魏忠贤在财政方面的全力支持,这才有当时的战果。

可之后袁崇焕登上了蓟辽督师的位置,孙承宗对辽东的封锁策略遭到破坏,再加上皇太极继位后不仅通过从大明的走私获得了巨量的物资,打破了大明对当时后金的经济封锁,还通过攻打蒙古,联合科尔沁和察哈尔各部驱逐了林丹汗,从而改变了整个局面。

这时候,大明的财政也因为崇祯皇帝杀了魏忠贤的缘故发了变化,朝廷连税都收不上来,何谈满足辽东战事庞大的军费开支呢?一直以来,自崇祯登基后开始,辽东军费就严重不足,军费的不足自然也就导致了宁锦防线的无法维持,就连关宁军的战斗力也下降许多。

试想,关宁军在军费不足的情况下既要维持军队作战,还要保证防线的稳固,甚至还要收复辽东,这怎么可能做到?而且崇祯皇帝对辽东尤其关注,根本不顾实际情况令关宁军不得丢失一城一地,更不能畏敌避战,这样一来每当皇太极领兵来攻的时候,关宁军明明知道打不过,却又不敢撤退,只能硬着头皮孤军驻守最终被围,从而被各个击破。

之前祖大寿在大凌河之败就是如此,难道打了一辈子仗的祖大寿不知道大凌河是守不住的么?他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可面对崇祯皇帝的强压,他只能冒险死守大凌河,最终落了个弹尽粮绝突围无果,只能假借投降麻痹对手,只身逃回的下场。

而现在朱慎锥给了他们战场自主权就不一样了,一旦开战无论是吴襄还是祖大寿都能有战场灵活自主的权利,能守则守,守不住战术撤退也没问题,不用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哪怕丢掉了前沿防线问题也不大,关键是要守住山海关,只要山海关在手,皇太极攻不进山海关就没问题。

这个权利可是破天荒的,让吴襄和祖大寿惊喜无比,他们都是打了老仗的人,当然清楚一旦有了这个权利,辽东的仗就好打多了。只要不孤军深入,整个关宁军抱成一团,后方稳固,哪怕野战打不过皇太极,驻守却是没任何问题的。

此外,还不用顾虑因为主动放弃防线遭致朝廷问罪的后果,再加上伯爵的封赏更是令其激动不已,大明封爵可是武将最高的荣誉了,当年戚继光征战一生未尝一败,最终都未能封爵。而辽东总兵李成梁在辽东数十年,是大明最大的军头,最终也不过封了一个宁远伯而已。

现在吴襄和祖大寿都成了伯爵,一个是长兴伯,一个是忠义伯,如何不让他们欣喜若狂?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吴襄和祖大寿,包括其他辽东的关宁军诸将毫不迟疑地就站到了朱慎锥这边,表示支持朱慎锥监国,并听从朝廷诏令的态度。这样一来,辽东这边并没发生任何波动,一切如故,甚至从实际情况来看,还要比崇祯掌权时更好些。

“两环兄,你的主意向来比我正,这件大事还得你来拿主意,眼下皇太极意图故伎重演,我关宁军究竟如何应对,还请两环教我。”祖大寿如此对吴襄道,神色中满是期待。

吴襄凝神想了想,问:“锦州那边的情况现在如何?”

“皇太极出征,留代善在盛京,代善也不是个好相与的,他手下的两红旗摆出了一副意图进攻的姿态,我虽知代善如此是为了压制我部,怕我关宁军回援,可又不得不防啊!一旦调动兵力,宁锦防线就有了漏洞,虽说朝廷眼下给了我等自主权利,可万一……。”

吴襄点点头,祖大寿说的没错,有些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而且战场自主权不是这样用的,宁锦防线在手对驻守山海关有莫大的好处,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能放弃,一旦丢了,就拿不回来了,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吴襄和祖大寿心里都清楚,朝廷现在之所以给了他们这个权利,又封了他们为伯爵,那是看在关宁军上,关宁军驻扎辽东,他们这些人又是辽东的世代将门,根基就在辽东,一旦辽东全部落到皇太极的手里,关宁军丢失了所有地盘,那么关宁军还有存在的必要么?

等到那时候,不用朝廷出手,天下人的唾沫就能淹死他们这些人,而没了地盘,关宁军也就成了无根之萍,再也无用了,就算他们是伯爵又如何?朝廷既然能封也能夺,这点他们心中自然清楚。

“你部绝不可动!”吴襄斩钉截铁说了这么一句,接着又道:“山海关这边的部队也不能动,一旦皇太极从蓟州而入,山海关兵力不足,皇太极极有可能掉头来攻。假如被他拿下山海关,你我的结果都是死无葬身之地。”

“己巳之变这才过去多久?当年的被动你我皆知。此事还是尽快上报朝廷,让监国处置更为妥当些。”

“上报朝廷?”祖大寿一愣,按照吴襄的意思是关宁军按兵不动,既不回防也不增援,继续驻守辽东,至于皇太极的情况让朝廷自己去解决,这样做能行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