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六百零一章 南京镇守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六百零一章 南京镇守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京师,乾清宫偏殿。

夜已经很深了,偏殿的烛光依旧亮着,大明第一“劳模”崇祯皇帝还在宵衣旰食地在忙于国家大事。

案头上摆着高高的奏折,这些都是六部和各地送来的,每天光看这些奏折就要花费七八个时辰,再加上批阅和决策,崇祯皇帝哪怕只睡短短三个时辰也只能勉强处理完。

以这种工作强度,普通人干不了一个月就得过劳吐血,可偏偏崇祯皇帝一干就是好几年,虽然他也辛苦,但为了这个国家,为了老朱家的天下,崇祯皇帝依旧咬牙坚持,只期望能早日解决国家的内忧外患,重新让大明回到正轨上去。

可惜的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这么多年,崇祯皇帝努力至今,大明天下却没半点好转的迹象,反而越发变得糟糕。

现在大明的情况非常不好,建奴一直在辽东蠢蠢欲动,辽东方面的压力极大。尤其是皇太极自己巳之变后尝到了甜头,时不时就折腾点事出来,不是在辽东和明军打仗,就找机会突破再次南下,掠夺人丁和财物。

为了防止皇太极再举兵攻入大明,崇祯皇帝多次下令让辽东各部严密防守,设置好防线阻止皇太极故伎重演。可是眼下的辽东已自顾不暇,自大凌河战败后,辽东军力损失不小,再加上因为高迎祥等乱贼在各处流窜,大明内部的叛乱问题越发严重,为围剿各地的流寇,崇祯皇帝不断从辽东调军队至西北各省,包括中原区域围追堵截,这些军队的调动在获得一些成果情况下也削弱了辽东军力,使得大明在辽东本只能维持防守的姿态更为艰难。

刚刚接到消息,皇太极在辽东又出兵了,这一次对方的目标是锦州。

驻守锦州的是祖大寿,面对汹汹而来的八旗,祖大寿心里一点底都没,他的军队无论人数、战斗力或者是后勤都比不上对方,根本不敢出城野战,只能坐守锦州,靠着锦州城头的大炮被动防御。

情况危机,祖大寿派人向山海关紧急求援,可山海关那边也是无能为力。大量部队的抽调再加上自身的不足,而且八旗尤其擅围城打援,虽然大家都知道祖大寿不容易,可谁又敢带兵过去增援?因为一个不小心说不定就会陷入皇太极早就布置好的战场,非但救不了祖大寿反而会在野战被八旗一举歼灭。

面对这样的情况,辽东那边只能向京师求援,并告知这些。此外,辽东目前的军费问题也极为严重,朝廷所欠下的军饷、军粮不是小数,这些也影响到了整个辽东的战局。

除去辽东问题,还有流寇的问题。

高迎祥先是北上被卢象升痛击,掉头进入山东后又败于徐宪成之手,两战皆败,高迎祥的十万大军仅剩了不到三万人,一个转身就快速南下,没等各部官军反应过来,高迎祥就打到了扬州,然后一路而下,直奔南京。

高迎祥虽在直隶和山东遭遇失败,损失不小。可实际上他的老营依旧还在,关键的实力并没遭受多少打击,所损失的只是掠夺和蚁附的普通义军甚至老弱罢了。

这也是高迎祥能做到断尾求生,快速脱离的原因。而且他一路南下攻城略地,每到一处就裹挟大量的百姓加入义军,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高迎祥的兵力就又恢复到了近十万人规模,声势浩大摆出一副直取南京的架势。

南京是大明两京之一,更是大明龙兴之地,南直隶无论如何都是不能丢失的,相比辽东的问题,眼下高迎祥的问题更为严重。

为阻止高迎祥渡过长江直取南京,大明方面已做出了相应反应,一方面让南京那边快速调动江南的兵力进行驻守,以做好保卫南京的准备。另一方面崇祯皇帝给卢象升和徐宪成下旨,让其两部配合,尾随高迎祥快速南下,必须要在高迎祥渡过长江之前在江北解决这股流寇。

现在卢象升和徐宪成已经南下,之前战败的左良玉也在集结兵力由河南向东进入南直隶,配合两部作战。四川、山陕、湖广这些地方,总督陈奇瑜指挥的几路兵马在对其余流寇进行围剿,大明两京十三省中,近半被流寇搅得翻天覆地。

面对这些情况,崇祯皇帝是忧心忡忡,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局势会恶化到这种程度。眼下各省各部都在围剿流寇,以明军的战斗力只要配合的好,无论是高迎祥还是张献忠,又或者罗汝才等流寇都不是对手,但偏偏就彻底灭不了这些流寇。

之所以会是这个缘故,原因有许多。一方面是流寇的机动能力太强了,流寇流寇,关键在一个流字,这些流寇东跑西窜全无章法,尤其是一旦战败流寇就会抛下裹挟的百姓,然后带着本部老营逃得不知所踪,很难做到一举歼灭的程度。

另一方面是大明各部军队的调度问题,各地的军队基本都是各自作战,而且省份的不同,跨省作战很是不便。就像是徐宪成,虽然徐宪成在山东击败高迎祥部,可当高迎祥率残部南逃,逃出山东地界时,徐宪成作为山东巡抚按照规矩是不能越境追击的,必须要得到皇帝和兵部的允许才能越境,要不然就是大罪。

因为如此,徐宪成虽清楚继续追击可以再败高迎祥,但因为高迎祥跑的太快没能在山东地界截住,无奈只能上奏朝廷,让朝廷定夺。

毕竟越境追击地方官有“反叛”之嫌,徐宪成可不想因为这种事被人抓到把柄。这样一来二去,哪怕八百里加急也需要时间,等朝廷旨意到后,高迎祥早就没影了。

不仅是徐宪成,就连卢象升也是一样,朝廷的规矩就是规矩,这个坏不得。所以崇祯皇帝考虑到这个问题特意任命陈奇瑜为五省总督,协调剿匪事宜。可偏偏现在高迎祥不仅入了直隶又从直隶去了山东,再从山东跑到南直隶,这几个省份可不在陈奇瑜的管辖范围,哪怕陈奇瑜也是没有办法。

面对这种情况,崇祯皇帝只能另想办法。既然已经有了陈奇瑜这个五省总督,那么再多设一个总督也没关系。不过这个总督让谁来担任,崇祯皇帝一时间举棋不定,现在有两个人选,一个是卢象升,一个是徐宪成,这两人都是文官,尤其是徐宪成还是山东巡抚,从官职来看暂任总督并无问题。

可偏偏崇祯皇帝顾及的是南直隶的问题,要知道南京可是大明两京之一,大明在京师有一套班子,在南京同样也有另一套班子,南京六部齐全,其中其他各部都是虚职,但南京兵部却是实职,所以南京兵部尚书的权利最大,直接掌管大明南方各卫所和驻军,现在战事事关南京方面,假如让徐宪成任总督,那么把南京兵部至于何地呢?

尤其是除去南京六部外,南京还有守备勋臣和镇守太监在,这两个职务以权利而言也是不亚于南京兵部尚书的,由此可见掌控南京包括江南权利在南京兵部、南京守备勋臣和镇守太监三人的手里,这三个人为了确保政权往往相互牵制,在太平年间自然没问题,这更有利于朝廷的统治,可在如今却成了不能协调的难题。

紧皱眉头,崇祯皇帝决定还是让徐宪成暂领山东、直隶和江北总督,这个职务虽然看起来和陈奇瑜的差不多,但实际上是大打折扣。因为除去山东外,直隶只有一半,也就是靠近大名府的北直隶南部区域。而江北只是指长江以北区域,长江以南的南京不在其中,等于给了一个徐宪成名义上领兵和高迎祥作战的旨意,但却把权利仅限制在了如今战区范围。

不仅如此,崇祯皇帝还下旨升卢象升为湖广巡抚,充作徐宪成的副手,同时以湖广巡抚之职在徐宪成和陈奇瑜之间担任联络。这个任命让世人有些看不明白,仔细琢磨下来才知道这是崇祯皇帝的自作聪明,他似乎觉得陈奇瑜和徐宪成都是总督的职权太大,让卢象升居中调和联络又起到牵制作用,也不知道崇祯皇帝究竟是怎么想的,居然琢磨出了这个办法。

这些处理好了,不过南京方面的麻烦还没解决。南京兵部尚书现在是仇维祯,仇维祯这人崇祯皇帝还是比较信任的,曾担任过兵部郎中一职,后转任南京兵部尚书。

但仇维祯没打过仗,虽然在兵部呆的时间不短,可做的都是后勤工作,对于战事最多只是纸上谈兵,让他领兵恐怕不妥。

至于南京守备勋臣是忻城伯赵之龙,忻城伯是当年朱棣靖难勋臣之一,赵之龙也深得崇祯皇帝信任,去年时南京勋臣出缺,崇祯皇帝想来想去点了赵之龙的名,特意把他派了过去。

这两人要以忠心来说崇祯皇帝不担心,可要论打仗的本事却没底。不过只要他们配合,再加上长江天险,只要守住江南问题应该不大。所以崇祯皇帝也没想动他们的打算,但考虑到全局,崇祯皇帝觉得还需要一个能居中调停的合适人选,这个人选原本应该是南京镇守太监最为合适,可现在的镇守太监是张彝宪,崇祯皇帝对张彝宪信任度不高,一来这家伙是因为在京中犯事被打发到南京去的,二来他去了南京后身体一直不好,前些时候上折子说自己已经病重不能理事,希望朝廷派人接替他的职务,所以张彝宪继续担任镇守太监已不合适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