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四百九十章 用人反疑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四百九十章 用人反疑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听孙承宗这样说,崇祯皇帝心中迟疑不决,这时候他的老毛病又犯了。

崇祯皇帝这个人最大的问题不仅是刚愎自用容易冲动,而且疑心病特别重,可以说他从来不信任何人,做事瞻前顾后,面对决策时总是迟疑不决。

小事也就罢了,可在大事上这个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尤其是两军对垒交战的紧要关头,作为决策者首要的不是其他,而是能做出及时应对的能力。

军事上有一个说法,意思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是错误的决定也好过不下决定,可惜崇祯皇帝并不明白这些,当他听完了孙承宗的计划,心中虽然很是心动,可又担心计划会有问题,如果按照孙承宗这样安排,关宁军是否可靠?京师是否能真守住?万一计划落空会怎么办……?等等,崇祯皇帝考虑的太多了,也顾虑太多,迟迟没有决断。

见崇祯皇帝这副表情,孙承宗暗叹一声,心中对崇祯皇帝评价顿时低了不少。

作为老臣,他可以说是历经四朝了,万历时期,孙承宗只是一个小官,当时万历皇帝根本不上朝,就连内阁首辅要见皇帝也不是件容易事,更不用说他这个低级别的官员了。

所以那时候的孙承宗根本就没见过万历皇帝,不过万历皇帝再怠政,可在行事上的魄力和果断却是无人能比的,万历三大征赫赫有名,如果是一个没有胆略和作为的皇帝在位,也不会有这些发生了。

万历驾崩后上位的是泰昌帝,这位就不用多说了,当皇帝的时间连一个月都不到就没了,存在感不强。等到泰昌帝驾崩后,天启登基,而孙承宗那时候因为叶向高等人的推荐成了天启皇帝的老师,这才一步步进入中枢。

从这点来说,几位皇帝中他最熟悉的不过是自己的弟子天启皇帝了,对天启皇帝孙承宗是有很深感情的,而且他人生的辉煌也是在天启年间。

天启皇帝虽是少年登基,可这个少年皇帝无论是智慧还是手段都不缺,尤其是利用魏忠贤打击东林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整顿朝政的同时又把辽东托付给自己,足以看出天启皇帝的能力和谋划之强。

说实话,当年孙承宗去职时,心里虽有不满,可却对自己这位弟子也表示理解。因为那时候朝堂上阉党和东林党的争斗已经到了水深火热的程度,随着魏忠贤对东林党发起最后猛攻,东林党已没了多少招架之力,眼看着东林党就要覆灭,阉党即将一家独大。

表面上来看是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和东林党的争斗,可孙承宗却明白这是皇权和文官集团的权利争夺。因为魏忠贤的背后站着的就是他的弟子天启皇帝,而天启皇帝想要彻底压制文官集团,掌控绝对的皇权,必然要解决东林党的问题。

而那时候,孙承宗是东林党硕果仅存的大佬之一,虽然孙承宗实际上不算真正的东林党,尤其是担任蓟辽督师后和东林党之间的来往也不多,可不管怎么说东林党贴在他身上的标签是无法除去的。

只要孙承宗在朝,东林党在被魏忠贤的阉党打压下虽然摇摇欲坠却依旧还有几分支撑,所以要彻底解决东林党就必须先拿掉孙承宗,只有孙承宗不在朝中,那么东林党也就失去了最后依靠,不再对皇权有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魏忠贤弹劾孙承宗表面是魏忠贤对东林党动手,可实际上也是天启皇帝的意思。而且天启皇帝对孙承宗这个老师还算不错,除了利用魏忠贤逼迫孙承宗去职外,丝毫没动孙承宗半分,甚至连退休待遇和荣誉都给予保留,也算对得起孙承宗了。

这个问题孙承宗很快就想明白了,自然也就没了对天启皇帝的埋怨。他可是天启皇帝的老师,自己的弟子作为帝王能做到这点他心中也有欣慰,假如一切顺利的话,等到天启皇帝彻底解决掉文官集团的问题,尤其是东林党的问题后,说不定那天天启皇帝会派人重新起复自己,再委以重任。作为老师的孙承宗太了解自己这个绝顶聪明的弟子了,以天启皇帝的手段完全会这么干。

可惜的是,自己这个弟子却是个短命的,居然在自己去职后没多久就因为落水染上了重病,之后驾崩了。

说起来也奇怪,天启皇帝的驾崩疑团重重,几乎和当年武宗事如出一辙,不过那时候孙承宗已告老还乡了,人不在朝堂许多消息闭塞,虽然他有过猜测,可却无法证明,只能因为自己弟子的驾崩黯然伤神,心中充满遗憾。

等到崇祯皇帝登基,上位后没多久就解决掉了魏忠贤,更是励精图治展现出一副大明英主的姿态。那时候孙承宗还是很高兴的,他觉得自己弟子后续有人,而且崇祯皇帝也是听过自己课,算得上半个弟子,大明有这样的皇帝也算是件幸事。

可过不了多久,随着崇祯皇帝施政的情况发生变化,孙承宗就感觉到崇祯皇帝在许多事上操之过急,而且他的经验不足导致许多政策中有着很大问题和漏洞,甚至还有不少恶政。虽然心中担忧,可孙承宗也无能为力,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一个退休的老头又能做什么呢?

这一次突然接到起复的旨意,来京路上孙承宗还是很高兴的,因为能够再一次回到朝堂之上,甚至被皇帝如此看重,孙承宗心中希望有大作为。所以在见了崇祯皇帝后,直接就把自己心里盘算了许久的谋划和盘托出,希望崇祯皇帝能够听取自己意见从而支持自己,借这一次机会一举解决掉辽东建奴,扭转乾坤。

可惜的是,在听完自己的讲述和谋划后,崇祯皇帝却一直迟疑不决。最后直到等自己离开皇宫的时候崇祯皇帝都没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答复,这让孙承宗失望之极,和天启皇帝相比,崇祯皇帝实在差的太多,这个年轻的天子根本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再加上他性格的问题所至,哪怕孙承宗恢复原职,未来也不会和天启朝一样被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

第二日,孙承宗就接到崇祯皇帝正式旨意,旨意中告诉孙承宗不必考虑离京,让孙承宗在京师负责防务,并要赐尚方剑,规定京营总协及坐门文武、大小公侯、驸马伯、五城御史、顺天府官,尽听统辖。文武官员应用者,在朝在野,用后吏、兵两部奏闻。户部有应支钱粮,便宜取用,户、兵、工三部司官,违误军机,许拿问。入援各军有合行调遣者,便宜调遣。总兵以下有违误者,以军法治罪。

从圣旨的内容来看,崇祯皇帝给了孙承宗极大的权利,等于是任命孙承宗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了。可是偏偏又驳回了他之前陈对的计划,把他留在了京师,同时也用这个方式告诉孙承宗,崇祯皇帝把京师安危托付给了他。

接到旨意后,孙承宗心里就明白了崇祯皇帝的打算,表示自己领旨。

翌日,孙承宗正式到文渊阁上任,接过了崇祯皇帝给他准备好的印信,开始着手对京师进行布防和调整。

就在他到任后的第三日,关宁军在祖大寿的率领下回到了京师,孙承宗亲自去见了祖大寿等人,见到祖大寿当面就毫不客气地痛骂了他们一顿,面对孙承宗这位老上司,祖大寿包括关宁军诸将哪里敢分辨?一个个乖的和鹌鹑似的,低头站在那边一声不吭。

等骂完了,孙承宗就命令关宁军回到原来的防线,并警告他们一切以国事为重,不要再行自误,祖大寿等人表示之前的举动做错了,态度诚恳认错,愿意听从孙承宗的指挥。

可孙承宗自己都没想到,前脚刚刚安排好了回来的关宁军,对京师的布防也重新做了调整,还没等孙承宗进行下一步也就是调集各部军队准备和建奴八旗开战的时候,突然一道圣旨又到了。

这一道圣旨居然是让他去通州,因为刚刚接到消息建奴八旗有强攻通州的迹象,通州方面告急,崇祯皇帝决定派孙承宗去通州和建奴作战。看见这道旨意,孙承宗是哭笑不得,这一出出的朝令夕改,也不知道崇祯皇帝究竟是怎么想的,更不明白他是怎么决定下这道旨意的。

原本如果按照孙承宗计划根本不会有这样的事,在关宁军回来的半路上直接就让关宁军掉头北上去蓟州和遵化,同时派兵增强通州的驻防。只要明军这么一动,皇太极根本就坐不住,到时候皇太极为防备后路被抄退路被断,必然回军,那么整个战局的主动权就到了明军手里,不再会给建奴牵着鼻子走。

可之前崇祯皇帝没有同意孙承宗的计划,而是硬把孙承宗留在了京师让他主持京师守备。现在才几日功夫,崇祯皇帝的想法居然又变了?因为通州传来的消息崇祯皇帝突然就下了这么一道旨意,让孙承宗去通州主持战事?简直就是瞎指挥。

孙承宗断定通州根本不会有事,就算通州有八旗出没那也是偏师而已,绝对不会是皇太极的主力部队。凭着通州的驻军就算野战打不过八旗,可要做到守住通州城是绝对没问题的。仅仅凭着模棱两可的消息就让自己从京师去通州,也不知道崇祯皇帝究竟是怎么想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