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三百一十五章 各得所需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三百一十五章 各得所需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天启皇帝松了口,魏忠贤心里暗暗高兴。

自从孙云鹤推荐袁崇焕,崔呈秀又点出天启皇帝之所以不动孙承宗的真实原因,魏忠贤就上了心。

前些日子,魏忠贤就派人去接触袁崇焕,意图拉拢此人。而反馈来的消息也表示孙云鹤的判断是对的,袁崇焕虽然是个文官,也被孙承宗看重,但他绝对不是东林党一员,相反面对魏忠贤伸出的橄榄枝袁崇焕并不抗拒,反而表现出亲近的态度。

随着阉党渐渐坐大,大明朝廷已分成了两派,一派是掌控朝堂实力雄厚的东林党,东林党在朝堂上羽翼众多,各要害部门都有东林党的人,就连内阁中大半也是东林党。

而另一派就是以魏忠贤为主的阉党了,当然这个阉党的名字是东林党扣在魏忠贤等人脑袋上的称呼,魏忠贤等人从来不以为自己是什么阉党,在他们看来自己一派是不折不扣的帝党。

东林党党同伐异,依靠舆论站在道德至高点对其他各派进行打击,再加上东林党又掌控朝政,尤其是言官大部分也是东林党把持,在东林党的打击下其他各党是毫无还手之力,节节败退苦不堪言。

为了自保,各党只能报团取暖,可问题在于就算他们报团取暖也不是东林党的对手,东林党在朝堂上向来信奉顺者昌逆者亡,如此下去恐怕再无立足之地。

就在这个时候,魏忠贤横空出世,依靠皇帝的宠信魏忠贤的势力在朝堂上开始抬头,而且几次和东林党交锋中虽然不敌,却能勉强挡住,再加上天启皇帝作为魏忠贤的后盾,只要天启皇帝不点头,东林党怎么都拿他没办法。

朝堂诸公都是这天下最聪明的一伙人,能当上官走到这个位置谁不是历经寒暑,过五关斩六将一步步考出来的?多年的官宦生涯,要没点眼色和本事也没有今日的地位,面对强大的东林党压制,其他各党突然发现魏忠贤居然不怕东林党,不仅不怕还能和东林党斗一斗,就算暂时斗不过至少也能护住自己的人。

魏忠贤背后代表着谁,所有人心里都很清楚,这样一来各党很自然地就向魏忠贤一派靠拢,意图借用魏忠贤的力量和东林党抗衡,从而保全自己。至于魏忠贤也乐于见到这个改变,在他看来只要是东林党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拉拢朝堂包括地方能为自己所用之人,才能壮大自己的实力,从而和东林党抗衡。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中各党投靠魏忠贤的人越来越多,魏忠贤作为皇帝的代言人对这些投靠过来的官员很是不错,非但能护着他们不受东林党的迫害,还能给这些人一展抱负的政治舞台,哪怕魏忠贤有些贪财,也喜欢听人吹捧,但说句实话,跟着魏忠贤魏公公干可比自己在朝中单打独斗有盼头的多了。

就这样,现在朝堂基本就是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和东林党两家争斗的局势,如此格局中想要置身度外是绝不可能的,用一句话来形容,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当中间派独善其身或者左右逢源根本就不可能。

不仅是朝堂上,就连地方上也是如此,袁崇焕虽身在辽东,但也清楚这点。在袁崇焕看来,魏忠贤派人来拉拢自己已经表示出了其目的,自己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拒绝,另一个就是接纳。

先说拒绝,袁崇焕并非东林党人,他实际上那党都不是,要知道他来辽东前只是一个区区知县而已,虽然因为官员考核得了上考,从而引起东林党的侯恂、江日彩等人注意后推荐入的兵部,但袁崇焕并没有加入东林党,而且他在京师呆的时间不长,仅仅几个月后就以兵部主事的身份派往辽东,直至今日。

到了辽东,袁崇焕一直都在孙承宗手下做事,孙承宗对袁崇焕很是看重,多有照顾和提拔,如果没有孙承宗的栽培,袁崇焕也不会去宁远主持战事。

从这点来说,孙承宗应该是袁崇焕的贵人,也是他的恩人,孙承宗有是东林党人,按理袁崇焕也应该是东林党一派。

可实际上并非如此,孙承宗的确是东林党,但他这个东林党和其他东林党人不一样。孙承宗入东林党只是出于政治站队的缘故,他在东林党内部和其他人有些不同,说白了孙承宗这个东林党只是挂了个东林党的名头,从政治观点包括其他方面都和东林党有些格格不入。

因为这个缘故,孙承宗从来没有拉拢袁崇焕加入东林党的打算,至于袁崇焕也乐于见到这个结果,毕竟朝堂上党争激烈,袁崇焕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心里清楚一旦加入东林党必然会无可避免地卷入党争旋涡,这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一直以来,袁崇焕只是尽力做事不掺和这些,意图借着辽东的特殊情况在孙承宗庇护下游走于两党之外。可现在魏忠贤突然让人来接触袁崇焕,等于给袁崇焕出了个难题,一旦拒绝魏忠贤的拉拢,那么袁崇焕只有投靠东林党的一条路,再无别的选择。

面对这样的选择袁崇焕仔细考虑过,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接纳魏忠贤的拉拢。之所以袁崇焕做出这个选择是原因的,一方面辽东不是朝堂更不是京师,在辽东两党派别的斗争并不激烈,虽说孙承宗是东林党,可他根本不在乎谁是东林党谁是阉党,只要有能力的人孙承宗就用,孙承宗唯才是举的气度让辽东这边政治矛盾相对平和,集中精力主导战事。

从这点来说,哪怕袁崇焕选择了魏忠贤,孙承宗也不会过多责怪他,更不会用权利来针对和打压自己。相反,一旦选择了东林党,魏忠贤可没孙承宗那样的气度,接下来的日子肯定不好过。

至于第二个原因就是辽东的特殊了,因为辽东战场是大明眼下的重中之中,天启皇帝对辽东尤其重视,派出了他的老师孙承宗作为蓟辽督师主持辽东战局,还把辽东的其他事务交给了魏忠贤来督办。

也就是说,孙承宗在辽东负责战略和打仗,魏忠贤手里握着辽东的军需、军饷等。一个是军事主管,一个负责后勤,两人的地位在辽东都很重要。如果魏忠贤掐住后勤补给,尤其是军需军饷这些,孙承宗在辽东再有能耐也没用。

作为主持宁远的袁崇焕很清楚这点,袁崇焕是一个胸有大志的人,更不甘心自己仅仅当一个前线的指挥官,更不用说自己这个指挥官仅仅只是孙承宗任命的“暂代”。

名留青史,流放万年,当于谦这样力挽狂澜的臣子,这是袁崇焕此生最大的期望,辽东战场就是他一展抱负的舞台。要达到这个目的,袁崇焕不仅要一步步往上爬,爬到足够的高位,也需要背后强大政治背景支持。

眼下唯一能帮自己做到这点的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天启皇帝。而魏忠贤作为天启皇帝的代言人,他可以代表天启皇帝的意志,权和利弊之下,袁崇焕自然会作出最合适的选择,就此向来人表示了愿意接纳魏忠贤拉拢的答复。

在接到袁崇焕的回复后,魏忠贤自然很是高兴,更对袁崇焕的知趣表现出了和善的态度。

早在半个月前,魏忠贤就授意下面的人多多给予袁崇焕支持,并通过各部给宁远送去了不少物资,其中甚至还包括红夷大炮等重火器,以助袁崇焕稳固宁远防线。

除去这些,今天魏忠贤又特意在天启皇帝面前提到了袁崇焕的名字,接着福建战事的捷报表示袁崇焕是一个难得的人才。而天启皇帝也恰好对袁崇焕此人有些印象,再加上之前奏折中孙承宗对袁崇焕多有推荐,两者一对应,天启皇帝隐隐也明白了魏忠贤的想法。

魏忠贤的小算盘天启皇帝不是不明白,不过他并没有打算揭穿的想法,相反天启皇帝还从善如流地给袁崇焕升了官。因为天启皇帝也在考虑同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东林党的问题,作为政治对手,东林党一日不垮台他这个皇帝就名不副实,只有彻底搞垮了东林党,把文官集团给打压下去,自己的皇权才能真正稳固。

而要搞垮东林党,孙老师就是一个障碍,虽然天启皇帝也知道孙承宗对自己的忠心,更清楚孙承宗和其他东林党人的不同,但政治斗争中许多时候是手软不得的,只要孙承宗在蓟辽督师的位置上,魏忠贤想弄垮东林党就不是那么容易。

孰轻孰重天启皇帝心里很清楚,可要拿下孙承宗他也考虑到辽东战事的问题,一旦把孙承宗从蓟辽督师的位置上赶下去,那么由谁来接替孙承宗呢?又怎么继续执行孙承宗在辽东的战略布置呢?如果用错了人,其后果是异常严重的。

这也是天启皇帝一直举棋不定的原因,但现在袁崇焕这个人的出现让天启皇帝看到了一个可能。一来袁崇焕是文官,而且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文官,这点和孙承宗是同类人。二来,袁崇焕深受孙承宗信任和重用,对他非常推崇,更隐隐有把他当接班人的意图。三来,袁崇焕和东林党没什么瓜葛,从魏忠贤的态度能看出袁崇焕已经投靠了魏忠贤,也等于投靠了自己,启用这个人不会对之后解决东林党带来任何问题。

正是因为如此,天启皇帝看到了用袁崇焕来替代孙承宗的可能,他明白魏忠贤也是这么觉得的才会向自己推荐袁崇焕,魏忠贤的打算正中下怀,这令他很是高兴,决定先顺水推舟提拔袁崇焕,看看把他放到更高些的位置上是否可以独当一面,如果没有问题的话,等时机成熟就能用袁崇焕替换孙承宗,从而完成布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