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一百四十二章 余辉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一百四十二章 余辉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京师,乾清宫。

天启皇帝朱由校在乾清宫的偏殿,也就是他平日做木匠活的地方。

偏殿的中央,摆着一件还没完工的木工作品,那是一座小型的亭台楼阁,虽然只完成了一半,但能看出它的精美。

不过现在的天启却没把注意力放在这件木工活上,一些工具零散地丢在一旁,天启冷着一张脸坐着,在一旁伺候的是内宫太监刘若愚。

刘若愚此人是内直房太监,虽说内直房是司礼监下属机构,可作为明朝太监机构二十四衙门的划分,内直房比较特殊,换而言之内直房是皇帝身边的文书整理和记录工作,在某些程度上职能和司礼监略有重叠。

用现代的话来说,司礼监就等于秘书处,司礼监掌印太监就是秘书长,司礼监秉笔太监是副秘书长。而内直房太监等于贴身秘书,从地位上虽不如司礼监,但实际上却是皇帝信任的人才能担任。

刘若愚的出身不低,其家世袭延庆卫指挥佥事,父亲刘应祺官至辽阳协镇副总兵。刘若愚本人自幼读书,万历二十九年,因为自宫被选入皇宫,随后在当时的掌印太监陈矩手下做事。

由于刘若愚擅长书法并且博学多才,深受陈矩信任,天启登基后,在宫中也听闻了刘若愚的名气,特意把他找来见了一面,聊过后印象颇深。过后不久,因为魏忠贤去了司礼监,天启身边缺人,就想到了刘若愚,就此让他担任了内直房太监。

“袁应泰误朕!”

天启手里捏着一纸纸,由于用力过大,他的指关节都有些发白了,纸更是被天启捏成了一团。

“袁应泰误朕!”

猛然又大喊了一声,天启再也忍不住,站起身把手里的纸往地上狠狠一摔,抬起一脚就冲着那件未完工的木工作品踢去。

哗啦一声,那件精美的作品被天启这一脚踢得散落一地,摔得粉身碎骨。接着用全力把桌上的工具直接扫落在地,做完这些后,天启喘着粗气,双手支撑着桌沿,两眼发红,满面怒色。

刘若愚在一旁大气都不敢出一口,他伺候天启也有些日子了,一直以来这个少年天子都是一副儒和的模样,显得比同龄人更为平和、宽厚。

可今天的天启如此暴怒,是从所未有的,而造成天启这样暴怒的根本原因就是刚刚接到的这份军报和怒骂的袁应泰有关。

辽东明军大败,辽沈失陷,袁应泰兵败身亡。

此战明军损失极其惨重,辽东的辽阳、沈阳、金州、海州、复州、盖州等七十余城丢失,辽河以东之地全部丢失。

这一仗比起之前的萨尔浒之战损失有过之而无不及,自萨尔浒之战后,明军在辽东好不容易稳住的局面一战全溃。丢城失地外,明军不仅丧失了在辽东的七万精锐,更让天启愤怒的是大明最能打的两支部队在此战中由于袁应泰的缘故全军覆没。

浑河一战,四川白杆军和戚家军全没了,其他部队覆灭天启虽然愤怒,但也不至于如此失态,但这两支部队的覆灭让天启听到消息后差一点晕过去,心中的怒火已到了无法压抑的地步。

自熊廷弼去职,袁应泰接替辽东经略一职后,表面看起来辽东的明军蒸蒸日上,袁应泰在辽东整顿兵马,扩大防线,摆出了一副要进攻后金以雪耻前仇的架势。

朝中对此也表现出极度的乐观,朝堂上下,尤其是东林党跟是交口称赞袁应泰在辽东的布置,在所有人看来,以辽东之前的局面和双方军力对比,灭掉建奴时机已经成熟。

但谁都没想到,辽东开战后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整个局势就恶化到如此地步。袁应泰非但没有洗刷萨尔浒之战的耻辱,反而遭受了如此惨败,作为主帅阵亡也就罢了,可白杆军和戚家军的覆灭,使得天启心痛如刀搅。

这两支部队是大明最强的军队,其中四千白杆军是天启为了支持辽东战事特意千里迢迢从四川调至辽东的,领军的是秦邦屏、秦民屏兄弟,说起他们兄弟后世知晓的人并不多,但要提到他们兄弟的妹妹秦良玉,那知道的人就不计其数了。

实际上秦良玉在明末真正崭露头角大放异彩是在秦邦屏、秦民屏兄弟死后,白杆军的武勇在大明是数一数二的,大明那么多军队,包括九边的精锐,唯一能和白杆军相比的也只有戚家军了。

戚家军是大明第一强军,创建者是大名鼎鼎的戚继光。

戚家军自嘉靖三十八年成军,共斩级近二十万级,先后剿灭倭寇,击破蒙古铁骑,赴朝抗倭,抗击建奴,纵横东亚,百战无敌。可这样一支强军,居然在浑河之战中全军覆没,怎能不让人痛心疾首?

四千白杆军,三千戚家军,浑河一战和建奴主力打的昏天黑地。

浑河之战发生在沈阳城外,战场地处平原,后金骑兵出战本就优势极大,而且后金的军力也比白杆军和戚家军加起来多得多,相比加起来仅仅只有七千人的两军,后金方面足足出动了两万多八旗骑兵。

后金向来有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说法,但就算这样面对数倍兵力的八旗骑兵,白杆军和戚家军丝毫不惧,在战场上死战不退,杀敌无数。

这一仗,后金的损失居然超过了万人,远大于明军,这是后金自起兵以来遭受从未有过的巨大损失,足以证明这两支军队的强悍。

如果不是因为投降后金的明军炮兵部队出现战场,导致两军在正面对抗后金骑兵的时候遭受了猛烈炮击,使得防御阵线最终崩溃的话,这一仗究竟谁胜谁负还不好说呢。

更让天启愤怒的是,在浑河之战开打的时候,李秉诚、朱万良率领的三万辽东骑兵部队已经进至白塔铺,这里离浑河战场仅有不到二十里地,以骑兵而言,这么点距离根本不在话下。如果能顺利到达战场,和白杆军、戚家军合兵一处,此战结局恐怕就彻底改变。

但谁都没想到,当白杆军和戚家军力抗后金几倍骑兵猛烈攻击时,李秉诚、朱万良的这三万辽东骑兵居然被皇太极的几千骑兵一触及溃,损失三千多人,狼狈逃走,使得浑河战场彻底失去了援军。

没了援军,白杆军和戚家军孤军作战,直至全军覆没。

这两支部队的被灭,天启心痛的无以复加,尤其是戚家军的覆灭更是惨痛无比,这支纵横无敌,百战不败的军队在浑河以惨烈的方式落下余晖,此战之后世上再无戚家军,天启心中对袁应泰的愤怒到达了顶点。

除去袁应泰外,天启对东林党同样愤怒不已,如果不是东林党硬要弹劾熊廷弼,逼迫自己把熊廷弼去职,以袁应泰取代的话,怎么会造成这样的后果?

同时,天启也想到了之前和老师孙承宗的那一次对话,孙承宗告诉天启,袁应泰这人虽有能力,也懂些军事,但是袁应泰书生气实在太重,做事有些想当然,也听不进旁人的劝言,更对辽东局势估计过于乐观。

当初天启虽然略有所悟,但却没多想,毕竟那时候从袁应泰的布置和辽东传回来的消息来看,辽东的局势的确有明显的好转迹象,而且相比熊廷弼担任经略的时候,袁应泰表现出了更强的进攻意识,这让满朝上下都欣欣鼓舞。

天启觉得袁应泰就算不如熊廷弼,可维持辽东的优势应该不在话下。而且这位少年天子心中也存着一血前耻的想法,如果袁应泰真能够和后金碰一碰,赢上一两仗的话未尝不是好事,哪怕做不到这点,以大明雄厚的军事力量,通过战争削弱后金的实力也是好的。

但现在看来孙承宗的判断才是对的,袁应泰根本就没熊廷弼的能力,他虽然不是庸官,在民政上袁应泰或许是个能臣,对于军事方面也颇有见解,可袁应泰过高的估计自己,也对战争的残酷过于轻视,此战惨败,其主要责任就在主帅袁应泰本人。

尤其是袁应泰在辽东不听劝阻,招纳逃人,包括蒙古人和辽东的汉人入军的举动更是埋下了战败的隐患。正是因为这个举动,使得辽东开战后没多久,这些原本被袁应泰寄予厚望的部队直接就反了水,跳反投靠到后金那边去了。

道理很简单,因为在袁应泰招纳的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其实是努尔哈赤派来的探子、奸细,明军这边的一举一动全在努尔哈赤的掌控之中。战争打响,这些人瞬间就反了水,让袁应泰的精心布置成了千疮百孔的摆设,就连辽阳、沈阳等城的陷落,包括浑河之战白杆军和戚家军被大炮猛轰从而覆灭的惨状,也是出于这个缘故。

袁应泰已经死了,据说还死的很是惨烈,城破时他配剑、印自缢而死,其妻弟姚居秀也跟着自杀。仆人唐世明抚着袁应泰的尸体大哭,放火烧楼而死。

这样的死法可称得上“忠节”,但在天启看来,袁应泰死不足惜!他死也罢了,可是在辽东的这场惨败又怎么收场?白杆军和戚家军的覆灭如何挽回?还有丢失的领土城池,无数阵亡的将士,难道这些不都是袁应泰之过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