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晋庭汉裔 > 第三章 试儿会上的蝴蝶

晋庭汉裔 第三章 试儿会上的蝴蝶

作者:陈瑞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1: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又是一年腊月,与去年不期而至的狂风暴雨不同,泰始九年的腊月要更平和一些。天上看不见一丝乌云,空气中也甚少喧嚣,这使得冬日的阳光安静地披搭在房屋与街道上,路边柳树的影子也如画中一般,只有街道间的流水可见若有若无的波纹,显得安乐公府格外安详。

因为三年守孝之期结束的缘故,府中开始重新张灯结彩。

十几盏纱灯挂上了府门左右的檐角,上面绣着各种如云如浪的美丽图案,这都是夫人张希妙亲手缝制的,等到里面点燃灯火,纱灯就会投下朦朦胧胧的光晕,令人有种饮酒熏熏然的感觉。刚挂上去时,府内的人看了都由衷赞美,说京畿里再没有比自家夫人更心灵手巧的了。

消息传到隔壁的中书令张华府上,中书令张华的夫人刘氏很不服气,专门去找当朝的杨皇后要了二十盏御灯装点门面,其做工之精巧,锦绣之华丽,自然是安乐公府难以比拟的,其余高官见状,也纷纷攀比,家家户户都用府门的纱灯来展现财力。以至于最早挂灯的安乐公府,反而显得有些平凡浅素了。

但在希妙看来,这并没有什么打紧,一是因为,只要是自己精心准备的生活,再简陋也无妨开心,二是因为,小辟疾的试儿会快到了。

在魏晋时期,婴孩的人生礼仪程序还不像后世那般丰富多样,诸如三朝、三腊、满月、百日等特定重要时刻的仪式还未成形。但婴儿周年之礼,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抓周”,当时称为“试儿”,却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在当时的人看来,一个人的命运,当然离不开上苍的庇佑,但也不能仅靠运气。纵观历史,福缘深厚的君主莫过齐桓公,能先后遇到鲍叔牙、管仲这样的贤臣,而后九合诸侯,成就一代霸业。可纵使如此幸运,最后却依然困死高墙,孤老而终,就是受了秉性不足的影响。

故而人们格外看重人本身的品质。

而在婴儿满岁之际,父母亲人将各种绫罗珍宝放置婴儿身边,让婴儿从中挑选,就是希望以此能看出婴儿的贪廉愚智,并为其规划出合适的未来人生。

当然,无论在当下还是后世,抓周总是沦为过场。试儿会上,无论孩子抓住了什么,宾客都会寄予美好的祝福,然后主人摆开筵席,与宾客尽欢。不过对于母亲来说,或者说张希妙的心中,任何有关孩子的事情都会令她忐忑。辟疾满岁前的一个月,她都有些辗转失眠,一直想会上该给孩子准备些什么,也期待前来的客人会给孩子送些什么。

这倒不是说她害怕孩子不成气,而是害怕自己没有为孩子尽全力,以至于会在许多年后的时光里感到后悔。

好在她是个惹人疼爱的女子,府中除了丈夫外,所有人都知道她的心思,也都想尽可能地满足夫人的请求。

试儿会的这一天,天公作美,阳光晴朗得连影子都显干净。府中早早就敞开了大门,露出连日打扫的堂道与绚烂绽放的梅花,而下人们也点燃了铜炉的熏香,试图将这个日子变得更正式隆重一些。

作为主人,安乐公刘恂还有兄弟几人都出来迎客。按照礼数,他们邀请了自己昔日的旧臣、当朝的显贵,甚至通报了当今天子本人。不过刘恂的人缘显然一般,天子并没有做回复,作为邻居的诸多公爵也未回礼赴约,只有当年的臣子们顾及情分,都赶来道贺。不过即使这样,客人们携家带口地前来表达亲近,还是使得安乐公府显得久违的热闹。

“真想不到啊!外出了两年,府里已有了公子,先主的血脉又有后了!”

这是故蜀汉镇军大将军宗预之子宗明。

“主公若不嫌弃,可以把公子交给在下,弓槊骑射的本领都传授给他,保证他成为顶天立地的堂堂武人!”

这是蜀汉亡国时跟随老安乐公上洛的前殿中督张通。

“主公夫人都安好吧。时间真快,老主公去世,但小公子也满岁了,如果可以,真想看着他长大啊。”

这是故蜀汉车骑将军邓芝之子邓良,即将上任广汉太守。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人,虽然年龄各异,习性不同,但毫无疑问,他们都是蜀汉元勋的后代。只是在蜀汉灭亡后,这些人和许多亡国奴的后代一样,已逐渐被世人遗忘,而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也将泯灭在历史的烟尘中。

不过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漫长到他们自己毫无知觉。他们只感受到现在还是快乐的。

这些人虽然名义上是客人,但对安乐公府而言却更像是阔别重逢的亲人,虽然不见时有许多怨言,但见了面后就都烟消云散。刘恂等人在门前接待,不知不觉间就已被热闹的氛围所感染,笑谈着把客人们迎进府内,而正在厅堂内忙碌的希妙,光听着他们的话语也感受到心满意足。她已知道众人殷切的心意,也相信今日将会是圆满的一日。

故而费秀抱着孩子进来时,张希妙忍不住刮着他的鼻子,对他笑道:“小辟疾,你知道你有多少人的关爱吗?”

辟疾用充满懵懂的好奇眼神作为回答,一岁的他已长出了薄薄的一层头发,但遮不住他高高隆起的额头,还有那双黑溜溜得如同放光的眼睛。

每次看到这双眼睛,希妙都会将自己的情绪都收敛下来,哪怕辟疾其实没有发出任何声响,只是伸出幼小的手指在半空中挥舞,希妙也一样感到宁静。

她用自己的手掌贴住孩子的手掌,对费秀笑道:“阿姊,辟疾等不及了呢!”

“才一岁的孩子,能懂什么?”费秀不赞同希妙的意见,但她是从另一种角度溺爱辟疾:“他连走路都没有学会,等会别出什么意外,把自己摔着了。”

“这么多人看着,哪里会有事?”

正当两个女人为了孩子而议论时,门庭间的声响突然小了下来,就像一大盆雪水淋下来,把火堆浇得只剩火星似的。

出了什么意外?希妙出门去看,才知道原来是来了一位贵客,也是一位不速之客。

中书令张华的到来是谁也没有预想的。他是名满京华的才子,世人所公认的王佐之才、文坛领袖,更是朝中炙手可热的新贵。由于深受天子信任,时常入宫应对,张华更被喻为“今诸葛”。在后世想来,这样一位和西晋朝廷牢牢绑定的大人物,不应该和落没的安乐公府有任何关系。

但实际上,张华和安乐公府的距离却比谁都近。正如前文所言,他们是邻居,两座宅邸只有一墙之隔,以至于傍晚月明之时,希妙经常听到张华抚琴的音乐。

张华的琴音清脆又缠绵,似小桥流水,鸳鸯双啼,自有一股旖旎,仿佛女子,会让人误以为是什么竹林七贤那样的隐士。可他本人却是一个标准的儒生。

张华下车道贺时,头戴一顶白纶帽,着一身青蓝纱袍,外披一件御寒的貂皮袄子,上下打理得一丝不苟,还能闻到一股若有若无的熏香。一眼望过去,就知道是个极其注意小节和礼制的文士。

甫一下车,张华的眼神还在来回扫视,可嘴角的弧度却已翘起了,形成一个酷似嘲讽的笑容。

“哎呀,安乐公,听闻贵府今日喜宴,我身为近邻,可不好缺席啊!”

这句自来熟的话语非常突兀。近几年来,两家虽然是邻居,可除了节日间礼节性的问候以外,双方别说深交,就连一次正经的宴请都没有过,刘恂甚至不知道张华府上有几名妻妾,几多仆从。

但张华毕竟是当今天子的心腹,即使刘恂的爵位远高于张华,此刻也只能回以笑脸,但一时间支支吾吾,却不知说什么好。

张华见安乐公眉眼间抹不去尴尬,揶揄道:

“给在下添一副席案,不会让安乐公觉得麻烦吧。”

刘恂这才如梦初醒,顺势答道:

“哪里哪里?中书令能够驾临寒舍,真是蓬荜生辉。”

话是对的,语气却并不真诚。不过真诚这一品质本就是世界所不需要的,人和人之间能用虚伪掩饰一些小的不痛快,那至少就可以避免一些大的不痛快。

场面就这样对付过去了,张华来的时候,时间接近午时,该来的人都到齐了,堂屋内的席案也已经摆好,满满当当坐了大约有两百人,颇有些拥挤,看着就像春田里成行的秧苗。

这里原本非常热闹,大家都是自小在成都长大的发小,此时再相见,自是有述不完的旧事,道不完的话语。只是中书令张华一到,厅堂内的人气忽地低落下来,很多正在放肆大笑的,此时就突然像被卡住了脖子似的,瞬间只会窃窃私语。

这种异样的味道,连在后厨的希妙也嗅到了,她对这味道熟悉又陌生:这是权力的味道,更是皇帝的味道。更连带着给她一种糟糕的预感,因为权力的出现,往往是伴随着破坏与痛苦的。

果不其然,张华找了一个靠前的位置坐定,而后从怀中掏出一块小盒,他环顾四周,仔细地打量着席会上的人群,脸上的笑容却是毫无变化,他以一股很潇洒的语气说道:“安乐公,这是陛下听闻公子满岁后,托我转交给你的礼物。”

“陛下隆恩,臣子惶恐!”

刘恂闻言大惊失色,立刻双膝跪下伏倒在地,而后他双手高高举过头顶,小心翼翼地接过张华手中的漆盒。

漆盒内装着一对硕大的东海珍珠,几乎有核桃大小,可以说是当下有价无市的奇珍。

但刘恂并没有因此而感到荣幸,他在跪下的那一刻就后悔了,周围所有人都在看着,成都的旧臣都在看着。而他就这样干脆利落地跪下了,身为先主的后裔,他甚至没有给当今天子下跪,仅是对天子赐下的一对珍珠!这哪里是什么隆恩,根本是自己的耻辱!

一种发烧般的窘迫涌上心头,以致于刘恂似乎听到一声嗤笑,但他抬头看,周围却只有怜悯的目光,这目光几乎要逼得他发疯,想把手中的珍珠摔在脚下的尘土。

但他到底不敢这么做,等刘恂站起来时,还得小心翼翼地向张华问道:

“陛下还有什么吩咐?”

张华闻言,露出一副惊诧的神色来,反问道:

“今日是公府的喜宴,陛下哪里有什么吩咐?”

他接下来用手指着自己,露出一副不好意思的神情,又用轻飘飘的语调叹息道:

“陛下只是对我抱怨,近日他公务繁忙,以致不能亲自贺喜,颇为遗憾。故而希望在下来时,务必向安乐公传达他的心意,并把宴席间的喜乐回报给他。”

“我今日来此,见公府如此热闹,回报给陛下,想必他也会十分开怀吧。”

话音落地,堂内几乎鸦雀无声。

方才的那些话,明面上是表示了天子对安乐公府的关心,可稍有阅历的人都能听出,这是对在场所有人的敲打。

对于天子而言,安乐公该是一名安居府中的木偶,目前虽然依然是木偶,但最好还是壁橱上藏得到处是灰的木偶。

而现在这些蜀汉旧臣的贺喜,显然是不符合天子心意的。

众人对此也心知肚明,只是他们来之前怀有一种侥幸,一是侥幸于天子不再重视新安乐公,二是侥幸于自己身份低微,并不足以引起重视。但张华的到来还是打破了这层侥幸,一时间,宴席间的众人有些唯唯诺诺,坐立难安。

一旁的刘瑶已经看出众人的尴尬,此时他连忙站出来打圆场,一面对着张华装糊涂,一面则安抚旧臣们坐下:

“那中书令回报陛下,陛下如此心意,臣等真是感动不已,恨不能为陛下肝脑涂地,诸君想必也是如此吧!”

“眼下已到了时辰,诸位又何必站着?希妙,把辟疾抱出来,该开始了!”

即使刘瑶已经尽力在缓和气氛,众人也在尽力配合,但是欢乐的空气到底不是勉强出来的。在有些时候,勉强的笑脸恐怕更会让人难过。

张希妙抱着辟疾入堂时,就怀有这样一种心情。

希妙只是希望孩子能够得到他人真诚的祝福,却不料反而会让别人陷入难堪,也让自己难堪。方才丈夫跪下时难堪的脸色,其实她也看见了,她也感到屈辱,再想到怀中的孩子也会继承这个屈辱的境遇,她更感到茫然了。

为辟疾抓周的桌案已经摆好在窗边,上面摆着竹马、佛经、纸砚等各式物品。这象征着辟疾未来的命运,孩子抓到不同的物品,就说明他与什么有缘。过去的希妙常常会畅想孩子身为文士或者武人的模样,但此时望过去,又忽然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多么软弱可笑。在皇帝权力的阴影下,或许想成为什么都无关紧要,因为始终有人在掌控你的命运。

这种想法让她既愤怒又悲伤,她不想了解这种命运。尤其是在孩子刚刚满岁的时间上,可她身为一个女子,在丈夫都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她又能做什么呢?她只希望孩子能够不受这种压抑氛围所影响,不要也变得可悲。

好在辟疾还读不懂气氛,他被放在桌案上时,周围的目光聚焦过来,并没有让他感到紧张,而是好奇地在桌案上坐定,一一与来者对视。

张华漫不经心地打量着这位安乐公子。对他来说,此行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虽然这番敲打有辱他名士的风范,但身为当今天子的心腹,他必须要忧天子之所忧,急天子之所急。可实际上,在张华的眼中,宴席上的这些人翻不起任何风浪,也根本不值得他重视。

就像方才的安乐公兄弟,虽然竭力掩饰,喜怒却难免溢于言表,根本看不出半分当年先主刘备的城府与风采,这样的人便是身居高位,也不足为患。

这个孩子又如何呢?

当小辟疾的眼神看向自己时,这个念头迸入张华的脑海,继而让他哑然失笑了。

或许这是个机灵的小子,但一个出生在洛阳的安乐公子,终究会成为真正的安乐公子。

此时的小辟疾还不能从他人的目光中读出想法,他只是握着他那双小拳头,手背上显出一道小凹痕。他时而抬头看看天,时而瞧瞧周围的人群,时而回头打量希妙的耳朵。他的眼睛转个不停,每次抬头时,就会煞有介事地皱起眉头,这些都透露出孩童自然而然的天真和狡黠。

但从结果上而言,他算得上毫无动作,半晌过去了,他一直看着众人,根本没在意桌案上的物件,最后反而是张开手对着希妙呀呀作语:“阿妈!阿妈!”

希妙慌忙上前抱住他,难道是孩子饿了吗?但辟疾却没有任何哭闹,还是张开双手对着空中指手画脚,用婴儿特有的童声继续道:“阿妈!阿妈!”

一旁的张华见状,不由打趣道:“公子心气很高,桌上的这些都看不上哩!”

刘恂在一旁低沉不语,而刘瑶连忙接道:“小孩子不懂事,哪有什么心气?希妙,赶紧放下来,让孩子随便选一个吧。”

张希妙强忍住不满,她知道兄长说的是对的,但心中也难免含有责怪:孩子自己的命运,亲人怎么能说随便呢?但她还是只能把辟疾放下来。然后拍着孩子的背,指了指桌案上的物件。

辟疾看了看桌案,又看了看希妙,终于摇摇晃晃的在桌案上站了起来。他小脸愣愣地笑着,双手在半空中随意摆动,而发着抖的双腿开始高高低低地往前走,他会选什么呢?

众人的目光跟随孩童的脚步,却难免讶异地发现,小公子虽然跌跌撞撞,却既不好奇、更不留恋地越过了事先备下的竹马、纸砚等物件,而后往“扑通”一声靠在窗台的阳光处,借着双手扒住窗沿,探出头去观望天空。

一旁的旧臣见状,心中更觉黯淡。在如今小公子的脑海中,大概还没有自由与意义的存在,他只是单纯好奇地打量世界,即使是已经生活了一年的公府,他也还没有产生厌倦。但等他长大后呢?能够接受软禁在方寸之间的生活吗?

希妙心中已是难以忍受,她想结束这种局面,便上前对众人行了一礼,草草说道:“孩子不成器,让诸位见笑了。时候已不早了,还是早些用膳吧!”

说罢,她低头去抱起辟疾,转身就想匆匆离去。

不料这时候,怀中的安乐公子突然咯吱笑起来,一只手拍打着母亲的胸脯,另一只手则高高举起,赫然在指尖露出一只金黑相间的蝴蝶!

这一幕是如此突兀,以至于不少人不由“呀”了一声。冬日怎会有蝴蝶呢?蝴蝶怎会落在公子手上呢?就连近在咫尺的希妙也吃了一惊。

或许这是一只特殊的蝴蝶,又或许是冬阳的温暖让蝴蝶弄错了季节,但这只蝴蝶的的确确就立在辟疾指背,如童颜般的翅膀微微张合。

小辟疾瞪大眼睛,好奇地盯着蝴蝶的翅膀,轻轻抬起另一只手的手指,戳弄了两下,蝴蝶的粉尘让他发痒,不禁打了个喷嚏,紧跟着就得意地笑了。

这笑声惊动了蝴蝶,使它翩跹而起。如一朵飘浮的黄花飘过,带着春天的芬芳与温暖,它飞过房梁,飞过屋檐,飞过围坐得熙熙攘攘的人脸,而后消失在门庭外的阳光中。

众人一时都愣住了,如同置身梦中。良久后,张通才恍然道:

“公子有福气呢!”

旧臣们纷纷附和起来,他们都有感于方才的景象,又不好表达喜悦,就议论说:公子能生在安乐公家,怎能没有福气呢?

而张华则捻须低头,面色高密,难见喜怒,他在心中缓缓沉思:这是预兆?还是巧合?我该如何回报天子?

张希妙不知道其余人的想法,也不想去知道,她原本空落落的心房,此时都被孩子的笑脸所填满。她把孩子再次抱紧,从方才的景象中,她联想到分娩时的幻梦,还有冥冥中的呼唤,一种预感忽而浮现出来:或许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这孩子都能用笑容去面对。或许这只是一种自我安慰,但她至少有了一个理由,能够在未来回忆今日。

但怀中的辟疾也不知道母亲的想法,蝴蝶飞走后,他很快因母亲的温暖而发困,继而打起了哈欠。昏昏沉沉中,辟疾再次听见伯父和母亲商议的声音,其中有一句说:

“原本打算取名刘益,今日来看,不妨改叫刘羡。”

辟疾还听不懂这句话,也没有把今日的景象铭记下来,很快,他就进入了梦乡。

在那里,他手持绿叶,与蝴蝶一起煽动火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