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晋庭汉裔 > 第五十一章 河东薛氏(4k)

晋庭汉裔 第五十一章 河东薛氏(4k)

作者:陈瑞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1: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四月初,郝散在潞县起事后,出人意料,风波并没有迅速扩散。

这主要是因为承平日久,人们几乎已经忘却该如何应对战乱了。虽然之前上党就有了不少流言,而且一度流传到雁门郡,但相信流言的人却很少。加上由于地靠京畿,上党郡的郡兵极少,郝散起事后,几乎一夜之间,郡兵半数没于潞县。加上商人稀少,这导致并没有人能去报信,最近的邺城得知上党生乱,已经是七日之后了。

而洛阳再得到军报,就已经在十日之后的事情了。而且邺城上报的第一道消息非常暧昧,上党到底发生了什么,现在情况具体如何,根本没人说得清。

于是朝中一时争论不休。有人为了逃避责任,说这是妄报,夸大其词,上党并无乱事;有人则上表要求彻查、严查,先把相关人员全部下狱;而更多的人则是冷眼旁观,置身事外。这使得朝廷在短时间内根本没做出任何有效决策。

结果还是宁朔将军刘弘最先反应过来,他先得到消息,当即带兵自雁门南下,在事发后的第十二日,第一个开进上党。但此时为时已晚,自武乡到潞县、壶关等地,几乎已经是一片白地,目光所及,几无人烟。

最终在事发后的第十四日,他们在太行山的山林中发现了许多避难的汉人,这才得知了最新的消息:

几乎整个上党的胡人都参与造反,他们围攻潞县,杀死了上党太守孙元、上党长史赵桃、上党都尉王孝、潞县令裴萃、壶关令刘奔等二十余名朝廷命官。如今已经将上党十县的府库席卷一空,好像是往西边的河东郡方向奔去了!

刘弘闻言大惊失色,他立马上表朝廷,上书平贼三策:

一,贼势向西而行,必是要与关中羌胡汇合,一旦形成乱事,必将如星火入炭,一发而不可收拾,故而必须火速通知征西军司,让他们到夏阳、蒲坂两地布防,提前截断他们的去路;

二,如今贼势一发,规模竟达近十万人,已颠覆一郡,并将牵连数郡,此乃秃发树机能之乱以来,前所未有之大事。此事若传及天下,恐关、陇、秦、冀等各地羌胡纷纷效仿,那亦是一场大乱。故而刘弘建议,立刻将各地的羌胡首领召集看押起来,如太原的五部大都督刘渊,看押至邺城,乌丸单于审登、段氏鲜卑首领段匹磾等,看押至蓟城,以此防患于未然;

三,此次贼势甚大,应当速战速决,故而不能尽数剿灭,而应以招抚为主,不然,数万人拼死一搏,恐征西军司不能阻挡。刘弘建议朝廷立刻下令,赦免那些从乱之贼,只要诛杀郝散一人即可。

其实按照刘弘的想法,他是想自己率兵,直接追入河东的。但奈何,他擅自开进上党,就已经是越过了自己的辖区,如果再次进兵河东,就是连越两块辖区,是政治上所不能允许的。他只能稍稍整顿上党郡内的防务,给灾民一些基本的救济后,等待朝廷的新一轮命令。

可等到命令上交到洛阳,距离郝散起事已经过了十七日,整个后部匈奴已经彻底消失在上党郡西侧,而之后的事情将会如何发展,就不是刘弘所能控制的了。

而另一边,河东郡,汾阴,薛坞。

一场淅淅沥沥还带有春雨风格的细雨过后,河东天气骤暖。牵牛花已经开放;桃树上还剩有一些熟透了的桃子,杨柳的枝条已经彻底成熟了,细长的柳条在东风中摇曳。

河东薛氏的家主薛懿已经六十四岁了。他的头发花白参半,身材高大但干瘦,且面色黄蜡,身着布衣,带着水汽的夏风中吹进堂屋来,他的胡子和衣袖一起飘浮,给人一种弱不禁风的错愕感。

但此时他沐浴在风中,竟一动也不动,虽然模样端正地跪坐在坐榻上,后脑勺却微微后仰,而靠在几子上的左手,正顺着的风的节奏一上一下地摇晃着。一旁的苍头看了一会儿,心想:大人的年纪真是大了,精力真是一年不如一年,五年前的时候,他一顿能吃三碗饭,而后还能在外连骑三个时辰的快马,而现在,他还没用午膳,就已经想要午睡了。

而等他打算关上房门,好为族长挡风的时候,薛懿睁开了眼睛,对苍头挥挥手说:

“就开着吧,我吹着风清醒,好想些事情。”

苍头这才明白会错了意,一时有些尴尬,连忙退下去了。而薛懿则回到原来的状态,似乎在回忆什么,又似乎在思考什么,就像一棵凋零的枯树,反而会在风中产生出更多的共鸣。

作为河东薛氏的家长,薛懿有四个儿子,老大薛勇,老二薛雕,老三薛兴,老四薛云。原本薛懿将家族复兴的希望寄托在老大薛勇身上,但只能说,天有不测风云。老大薛勇因为参与进政变,过早离世。导致薛懿近些年心态大变,一年间头发全白了,而后他又召唤在解县当县丞的二子薛雕回来,让他辞官主持家务,一转眼就是三年过去了。眼下的河东薛氏,看似风平浪静,但某种意义上,也处于风口浪尖。

过了一会儿,次子薛雕急匆匆地回来了,他的脚步声急促如雨,即使在风与叶的协奏曲中也显得短促有力。但很快,在走过走廊的拐角后,他的脚步慢了下来,渐渐轻至无声。

等到房门口的时候,他脱下靴子,到房内的席垫下跪坐,一个强壮堪比虎狼的汉子,坐姿却端正如一个古板的文士,显得非常怪异。

薛雕主动开口说:“父亲,县君那边已经和我们县里的几个士族谈过了。”

薛懿微微坐正,抬眼问道:“哦,陈县君那边怎么说?”

薛雕低下头说:“陈县君说,虽然夏阳令传来了上党生乱的消息,但是征西军司那边还没有正式的公文,也不好说上党那边出乱子,就一定会影响到我们这里。所以他的意思是,让我们再等等看,不要轻举妄动。”

薛懿闻言闭上眼睛,沉默片刻后,问薛雕道:“叔达,你怎么看这个事?”

薛雕理了理思绪,回答说:

“如果真的如夏阳令所言,上党那边的后部匈奴举族作乱,这可是新皇登基以来,从未有过的大事,再怎么小心也不为过。更何况,匈奴后部帅郝散与朔方巨寇郝定远还是兄弟,一旦汇合,河东定然阻挡不住。”

“可现在的问题是,现在只有夏阳令收到了消息,郭府君、陈县君这边都没有收到命令,最多是一些可有可无的流言。我方才在县府里问了其余几家,像诸葛预,马肃、庞象他们,也都是听夏阳令说的,没有得到自己的消息。这就很不好办了。”

“您也知道,夏阳令这两年颇行仁政,周围郡县的百姓纷纷往夏阳迁居,弄得我们这边的县君府君政绩不好,对他很有意见。如今如果再听了他的建议,提前让大家往冯翊去避难,也不知又有多少人要流往夏阳,也影响到县里的税收,所以他们很不情愿。我们恐怕也动摇不了他们的想法。”

原来,在得到上党生乱的消息后,刘羡除去第一时间向征西军司上报以外,也向平阳、河东的所有郡县都发布警告,提醒他们做好防御之余,最好到冯翊郡暂时避难。

但目前看来,这个警告并没有起到他设想的效果。

薛懿问道:“那以你的看法,小主公这次传信,有几分可信呢?”

“当然有九分可信。”薛雕很自然地抬头回答道,“夏阳令就任以来,一言一行,无不是有的放矢。他说三月剿贼,就是三月剿贼,他说龙门渡免税两年,至今仍然免费,更别说为了百姓,即使被强权施压,也不动摇分毫,都说明他是一个极有信义的人,没有一定把握,他是不会这么说的。”

“而且季达也在夏阳那边,他也传信过来说,确有其事。再怎么说,季达总不会骗我们。”

其实薛雕是想说十分的,但是父亲薛懿一直教导他,世上从来没有十分把握的事情,无论如何,都要留有一分的余地做准备。所以事到如今,他也不把话说满,但仍是表达了对夏阳令刘羡的相当信任。

接下来他说出自己的疑虑道:

“可越是如此,县君他们越是不乐意,在没有征西军司的命令之前,他们是不会同意过河的。而没有县君的命令,我们恐怕也不好私自离去,不然以后怕是不好做人。”

这个态度令薛懿感到满意,但他也不无感慨地知道,儿子并没有把话说尽。

在收到刘羡的报信后,他也相信上党暴乱的真实性。以此推演的话,河东和平阳两郡的防御,是绝对不足以抵挡上党来的匈奴乱兵,只有趁早到河西避难,才能减少这次乱事带来的损失。

按理来说,没有县令的同意,他们也是可以暂时到河西避难的。但问题在于,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们是蜀汉之后。

虽然刘羡到夏阳就职的这些年里,薛懿和河东的诸多旧同僚们一样,一直在密切关注着这位小主公的动向,并由衷地为他的成长和能力感到欣慰与高兴。但直到现在,他都没有去见过刘羡一面。

原因无他,就是要避嫌。

没有人能够经得起复国谋反这项罪名的指控,哪怕在河东、平阳二郡的蜀汉遗民数量多达三万余户,十二万人,可这三年,他们都保持了惊人的克制,宛如毫不会动情的石头。要知道,在这两年内,迁往夏阳的百姓多达七千人,里面却没有一个蜀汉遗民。

即使距离国家灭亡已经过去了三十年,或许大家还是忘不了过去。但在一个全新的帝国统治下,如果来日方长,情分或许应该就这样结束,各奔东西,永不相见,大概也是一种最好的支持吧。

而看上去,夏阳的小主公似乎也对此心知肚明,这些年来保持了同样的默契,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也不与这些河东蜀人相联系。

可还是那句话,天有不测风云,现在却爆发了这样一件乱事。薛懿想,这既是考验,也是机遇。

国家现在的政局渐渐出现乱象,但谁也说不好,未来的走向如何?当年光武帝治下也是如此贪官污吏横行,不时出现民变,但等到了明章之治,到底还是刷新了吏治。可若是等不到明章之治呢?那国局就可能像胡亥当政一样飞流直下。

这事关到国中的每一个人,如何生存,与谁并肩,都是一个不能逃避的选择。对与错,结果上来说,就是鼎盛与族灭的区别。

自己本打算就这样淡然渡过余生,没想到在这个岁数,竟然会面临这样的选择。薛懿一时陷入了沉思,在这种局面下,原本和小主公相互漠视的策略就必须做出改变了。

至少,应该看一眼,远远地看一眼,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么想着,薛懿又忍不住捋着胡须接着幻想,小主公到底是像太子殿下呢?还是像当年的陛下呢?

正猜测间,薛雕问道:“大人,那么在您看来,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

薛懿抬起头,重新注视起自己的次子,端详了片刻后,他露出一个久违的笑容,说道:“还是要等县君的命令,没有县君的命令,我们就暂不离开。”

“但是也要早做准备,若小主公的消息为真,避难的命令迟早会下的,我们可以现在就做一些准备,好以后立即离开。”

“准备……”说到这个,薛雕有些茫然,他还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准备。

“唉,就是备好马车,装上行李、铺盖、粮食、田契……总之要做好在夏阳过年的准备,还有那些带不走的东西,金银什么的,你安排人,找个隐秘的地方,都埋起来,带不走的粮食,就都发掉,族里的几十名家仆,有愿意跟着我们走的,就带着,不愿意跟着我们走的,也可以放走。”

“大人,这……”薛雕露出吃惊和为难的表情,显然,方才父亲所说的那些布置,在他看来代价太大了,几乎相当于放弃一半左右的家产。

但薛懿却没有什么再论述的想法,因为在他看来,这选择很简单。早在成都的时候,他就知道一个道理,钱财没了,可以再积攒,但人心没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就这样,和许多河东的蜀汉遗民一样,一片流言声中,河东薛氏的立场出现了微妙的改变。

而在薛氏准备渡河的第三日,流言终于成为了现实。

四月壬戌,后部匈奴成功冲出沁水河谷。在太岳山稍做修整后,数万胡人如同神兵天降般凭空出现,突然包围了绛邑、临汾二座平阳重镇,二县县令畏惧不已,皆弃城而走,致使城池一日而落。

消息传出后,河东、平阳二郡的二十六部杂胡起兵响应,接连攻破闻喜、北屈诸县,继而与在绛邑的郝散主力相汇合。

在穿越险径后,孰料原本就庞大的胡人乱军竟然声势更盛,从八万余众迅速膨胀至十万余众。在绛水与汾水这两条河流之间的狭小平原上,一时间人声沸腾,马嘶成云。

而上一次河东如此热闹,几乎可以追溯到九十年前的高干钟繇河东之战了。

也是在闻喜陷落的这一天,夏阳令刘羡在得到冯翊太守欧阳建的允许后,率领一千轻骑渡过黄河,第一次踏足到河东的土地上。

求票!求订阅!请大家多多支持!大家的支持就是我更新的动力!

同时感谢读者1483252313681399808、刘佳某人的打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