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晋庭汉裔 > 第六章 三姓之县(4k)

晋庭汉裔 第六章 三姓之县(4k)

作者:陈瑞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1: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新县君赴任的当日,一口气辞退了十九名县府官吏,而且不还是一般的县吏,而是县尉、县丞、功曹、廷椽这样的高级官吏。放眼整个天下,也是非常罕见的事情。

但刘羡不仅做了,而且还吩咐人贴了张露布,大张旗鼓地将此事告知全城百姓,然后就去歇息了。

在他入睡的这段时间,消息很快便在县里引起轩然大波。

此时已经过了秋收时分,正是县里百姓最闲的时候。哪怕是穷困如现在这般境地的夏阳县,百姓们也忍不住要品头论足一番。

有好事的人看完露布后,对围观的人感叹道:“新县君到底是年轻人,锐气竟然这么足!这么大的人员变动,几十年来,还是第一次吧!”

很快便有人发牢骚:“有什么用呢?十几年了,县府的人来来往往,也换了好几遭,除了拿着袋子找你要粮,就是拿着绳子找你要人,除此之外,还干过什么?”

这引起一片共鸣,毕竟有多少次希望,就会有多少次失望。

但也有人反驳说:“总比什么都不干好吧?再怎么说,新县君也是个有魄力的人,总不见得比现在更差吧?大不了就像以前一样过呗?”

这话是有道理的,有些有见识的老人就分析起来,摇头道:“就怕比现在还差,被辞退的这几位,再怎么说,也是我们夏阳人,要顾着点名声,新县君没有他们帮忙,能干成什么事呢?”

一些穷苦人却说:“我看也不见得,县君这告示写得很对,县里搞成这个样子,县里的贵人们莫非没有责任吗?他们是夏阳人不假,灾年的时候,我也没见过他们免一斗租啊?”

“要我说,新县君就是干得好啊!先不说以后做得如何,就事论事,有些人早就该滚出来了!”

说起贵人们的毛病,大家有说不完的话题,不管在什么样的穷苦环境里,人们都不会感到厌倦。于是大家纷纷议论起来,抱怨着这些年来遇到的种种不公。

而与此同时,有几个人离开了争吵的人群,相互探望一眼后,各自如飞虫般离开,恰如同蜜蜂回归蜂巢。

就在当日中午,这些本县的乡望们也基本得到了消息,知道新县君已经就任,而且看这架势,是准备在县内大闹一番。

虽然身处关中,与河东、京兆等富庶郡县毗邻,但作为一个全国排得上号的贫困县,夏阳县自然没有什么大族。

但历史悠悠,再不起眼的地方,也曾经拥有着辉煌的历史。同理,即使是夏阳这样的小县,乡望寒门的祖上,也未必没有扬名海内的大人物。

在一百年前,夏阳曾有五大族,分别为卜氏、董氏、韩氏、冯氏、同氏。

其中卜氏是“孔门十哲”卜商之后。卜商又称子夏,在孔子死后,他游历诸国,晚年到少梁定居,开创了赫赫有名的“西河学派”,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等战国名士,都在此学习受业,可谓是整个战国法家的起源之地。

董氏是楚汉时翟王董翳之后。董翳本是秦国都尉,先在秦末大乱时随章邯征战,大破陈胜、项梁,算是威名赫赫的一代名将。只是巨鹿之战中为项羽击败,便说服章邯向项羽投降,被项羽封为翟王。后汉高祖刘邦还定三秦,他不能力敌,再次投降后,便迁居于夏阳。

韩氏的起源倒简单,就是战国时韩国王族旁支。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其国名与国姓便来自于夏阳境内的韩原。而在周襄王时,秦穆公在韩原击败晋惠公,一举奠定关西霸业后,韩氏主脉便迁往河东,一部分旁支则留在这片祖地,继续生息繁衍。

同氏、冯氏的渊源最短,但祖先却更加有名,他们是太史公司马迁之后。作为西汉有名的著史世家,在司马迁著写完《史记》后,他自认为秉笔直书,得罪了汉武帝,子孙后代必受牵连。便令长子司马临改姓冯氏,次子司马观改姓同氏,以此来避祸。

这五姓共同见证了夏阳在五百年岁月变迁,在两汉的兴衰中,一度以为这种生活会到天荒地老。但历史的长河从来没有什么永恒,随着汉魏的更替,夏阳的格局也紧接着发生了改变。

在官渡之战后,袁曹在河东大战,其间夏阳的第一大族卜氏参与到高干河东之乱中,结果为参军张既所族灭。

而在曹刘汉中之战时,关中因粮食匮乏,民心不稳,曹操便将关中的大量民众迁往河北,夏阳的第二大族韩氏因此离开故乡。

至此,夏阳县仅剩下董氏、冯氏、同氏三姓。他们以接近苟延残喘的方式存活着,又默默等待着振兴家族的良机。

如今的这三姓都已称得上是中落,主家占地不过千亩,仆从不过十余人,在关中诸姓中根本无足轻重。但在夏阳,经过数百年的开枝散叶后,他们的影响力毫无疑问是巨大的,毕竟三姓族人几乎占据了夏阳户籍的半数,想要治理好夏阳,当然离不开他们的帮助,所以魏晋以来的历任县长都以笼络为手段。

其中被笼络最多的自然是上庄董氏。虽然如今文风发达,士族间多贬武崇文,以诗书传家的往往高人一等。但在夏阳这么一个穷困的地方,诗书显然用处不大,而出身名将之后的董氏兼修兵法、刑狱,颇通庶务,所以在如今的三姓中,也是最得县府倚赖的。

故而在得到被辞退的消息后,前夏阳县尉,也就是如今的上庄董氏家长董崇,不免感到极为愕然。

他毫无心理准备,不由对家仆再三确认道:“新县君已经公布了告示,把我免官了?”

家仆回答说:“不止是大人您的县尉,还有冯公的功曹,同公的县丞,还有几位公子的廷椽、主簿,只要是不在县衙内过夜的,都给免官了。”

“竟有这种事?”董崇感到不可思议,因为这样的变动过于违背常识。

虽说在一个县内,理论上,县长就相当于国家任命的诸侯,在任期内,对于县内拥有包括生杀予夺在内的所有大权,自然也拥有任免县内所有官吏的权力。

但像县尉、县丞、功曹、廷椽这样的高级官僚,毕竟与普通县吏不同。

县尉与县丞并称作县卿,在西汉时,一度和县令县长一样,直接由朝廷授职任命。只是后来到了东汉后期,随着地方基层失序,朝廷才放权,改由县令自己任命。但即使如此,县尉县丞仍然有相当的自主权。

功曹与廷椽则是县吏之首,直接与郡府对接。不仅县府内所有的公文都要过两者的手,同时他们还兼管着对县吏升迁的考核,郡府要考察县府的业绩,也多要询问功曹和廷椽的意见。

故而一般来说,就算不考虑这些佐官的背景,单看他们的职能,也不会轻易将其得罪,免除其中一个,也要慎之又慎,更别说将其全部免除了。

但刘羡偏偏这么做了,而且做得丝毫不留情面,不是派人事先商量,而是直接在告示上向满城百姓通报此事,几乎没有任何可以回旋的余地。

以致于这种做法传到董崇耳中时,他心中的震惊多于愤怒,开始反复揣摩,这位新县长到底有什么背景。

在此之前,郡府下的通告是很简单的,就是告知了一声说,来就任的县长姓刘名羡,是洛阳人,大概长什么样貌,除此之外,家世,性格,能力什么的,都没有提。

这本来也很正常,经过几十年的竭泽而渔后,夏阳人基本已经明白了朝廷的看法。在朝廷看来,这里就是个无药可救的鬼地方,那能被朝廷派到这个鬼地方来当县长的,肯定没什么背景,大概也没有什么能力,至于性格如何,也根本就没人关心了。

董崇本来也是这么想的,但今天这件事,让他有些拿捏不准了。毕竟世上总没有一个恒定的道理,这位新县君敢这么做,一定有他的倚仗。

所以董崇又问道:“你有没有进县府,看看那个新县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仆人回道:“大人,我进过县衙了,但是没见到县君,据说是熬了夜赶路来的,发令之后就歇息去了。”

“那你有找熟人,探听什么更具体的消息吗?关于县长。”

“打听过了,看城门的韩六说,新县君看上去,是个很和善的人。”

“和善?”在董崇看来,刘羡的作为可和和善不太相干。

“是,和善,但很有主见。韩六说,这位新县君抵达时,大概在寅时两刻,硬是要把县衙内所有吏员们都叫起来,吏员们本来很不高兴,但新县君和他们谈了一个多时辰,就没有再抱怨的人了。”

而董崇却关注在另一个问题上,他问道:“谈了一个多时辰?都谈了什么?”

“这韩六哪知道,好像是一一谈些本职之内的庶务吧,他也听不太明白。”

“还有别的消息吗?他打算如何施政之类的?”

“那小人就不懂了,没有问。”

董崇很快就做出了决断,不管怎么说,作为现在夏阳的第一大姓,董氏的命运离不开县府的动向,他必须注意和县君的相处。强势的要想办法拉拢,弱势的要想办法支配,若是实在不能与之相处的,也要想办法把他调开。

而在如今一片迷雾的情况下,董崇需要先找人探清这位新县君的底细,才好确定具体的行动方针。

想到这,董崇先叫来了长子董衡,吩咐道:“你去一趟临晋郡府,去找王督邮。”

“先给他送几金,联络下关系,再好好问清楚,这个新县君到底什么来头,越仔细越好。”

董横离去后,董崇又先后叫来次子董脩、三子董琛,交待说:“二郎,你去一趟芝兰亭,拜访一下冯余,看他是什么态度。”

“三郎,你也一样,去论功亭找同斌,看他对县长是什么反应。”

“你们一定要讲清楚,如今世道艰难,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不管这个县长是什么人,打算做什么事情,我们三姓都要同进同退。”

“只要我们拿定一个主意,是交好也罢,阴谋也罢,都有谈判的筹码。”

最后他又叫来那个看告示的家仆,对他嘱咐说:“你再去县府一趟,多打听打听,看县府有什么新消息。县长这么急躁,应该是个藏不住事的,必有什么大动作。”

“就算没有动作,至少也会漏一些口风,他不漏口风,他身边的随从也会漏一些口风,绝不至无迹可寻。”

“就这么办!”

就这样,董崇做完了所有布置,可他仍感到有些疲惫和不安。夏阳的生活虽然贫困辛苦,但只要习惯了冷漠,习惯了饥饿,习惯了路边有人不明不白的死亡,习惯了县内县外盗贼横行,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

习惯就是最大的力量,只要觉得理所应当,拒绝思考,再艰难的生活也不是没有办法渡过。

就连董崇,也难免被习惯所影响,他已经习惯了无视县君,就这样耕耘着自己在夏阳的产业。可现在,这位新县长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习惯,让他颇为不适。

自己有没有什么纰漏呢?董崇陷入了思考,可随即又感到茫然,毕竟董氏上一次与县长对抗,大概要追溯到十几年前了,很多手段他也生疏了。

当然,董崇也确实想象不出,在夏阳这样一个地方,还有什么折腾的必要,就这么几百户人家,千把来人,放在前汉的河南等富庶地区,也就是一个亭长管辖的人口。再怎么折腾,还能恢复百年前的荣光吗?董崇都想象不出那是一个怎样的场面。

正当他深思无果,几乎要陷入沉眠的时候,探听消息的家仆回来了,他急急忙忙地进屋,向董崇禀告说:

“大人,新县君又发了新告示,要在县内征兵,说要在三月之内,荡平县内的所有马贼!”

“啊?剿平马贼!”董崇立时惊醒,原本的一点睡意,瞬间就不翼而飞了,随后开始大笑起来,“哈哈哈哈,这个县长,还真是个爱说笑的年轻人啊……”

求票!求订阅!请大家多多支持!大家的支持就是我更新的动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