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八百六十六章 流言如虎!衡州急报!

朱标心中一暖,笑道:“皇叔放心,我自有分寸。倒是您,连日操劳,更需保重。”

朱瀚闻言,微微一笑,心中虽感温暖却也深知责任重大。他不再多言,转身匆匆离开东宫,直奔户部而去。户部内,官员们早已接到消息,正焦急地等待着朱瀚的到来。

“瀚大人,您可算来了!”户部尚书一见朱瀚,连忙迎了上来,“地基加固所需物资清单已备好,但库存紧张,恐难以满足全部需求。”

朱瀚接过清单,迅速浏览了一遍,眉头紧锁。“立刻从各地紧急调拨,同时,通知富商,愿意捐赠物资者,朝廷日后必有重谢。”他语气坚定,不容置疑。

户部尚书闻言,虽感压力巨大,却也明白此刻非比寻常,连忙应承下来,迅速安排人手去办。

与此同时,朱瀚又命人快马加鞭前往锦衣卫,要求他们加强新都周边的巡逻,确保物资运输的安全,并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另一边,工部在李尚书的带领下,工匠们不分昼夜地投入到地基加固的工作中。雨水虽然依旧连绵不断,但工匠们的热情与决心却丝毫未减。

数日后,经过众人的共同努力,新都北城墙的地基终于得到了有效的加固。当朱标与朱瀚再次站在城墙上,望着那坚固如初的地基时,两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皇叔,多亏了您的周密安排与大家的共同努力,新都才能化险为夷。”朱标感慨地说道。

朱瀚摇了摇头,“殿下过誉了,这是大家的功劳。不过,我们仍需保持警惕,确保迁都工程的顺利进行。”

正当两人交谈之际,一名侍从匆匆跑来禀报:“殿下、瀚大人,陛下有旨意传来,召二位即刻入宫觐见。”

朱标与朱瀚对视一眼,心中虽有疑惑,却也明白这是关乎迁都大事的紧要时刻。他们不敢耽搁,立刻整理衣冠,随侍从入宫面圣。

御书房内,陛下端坐在龙椅上,神色凝重地望着朱标与朱瀚。“新都地基之事,朕已有所耳闻。二位爱卿处置得当,朕心甚慰。”

朱标与朱瀚连忙跪拜谢恩。

陛下继续说道:“迁都之事关乎国运兴衰,不容有丝毫懈怠。朕命二位继续全力以赴,确保迁都工程的顺利完成。同时,对于此次事件中的有功之臣,朕定当论功行赏。”

朱标与朱瀚领旨谢恩后,起身站立于御书房内,两人的神情既有完成任务后的释然,也有对未来挑战的坚定。

陛下目光深邃,缓缓开口:“新都地基加固虽已完成,但迁都之事远未结束。标儿,瀚儿,你二人需更加紧密合作,确保每一步都万无一失。”

朱标拱手作揖,语气坚定:“儿臣遵旨,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父皇厚望。”

朱瀚亦躬身行礼,沉稳回应:“陛下放心,瀚定当尽心竭力,辅佐太子殿下,确保迁都大业顺利完成。”

陛下微微点头,目光中闪过一丝赞许:“好,朕知你二人皆乃国之栋梁。但迁都之事,还需注意民心所向,不可急功近利,忽视了百姓的疾苦。”

朱标闻言,心中一动,随即说道:“父皇教诲极是,儿臣近日正计划亲自下访民间,了解百姓对迁都的真实看法与需求,确保迁都过程中,百姓利益得到妥善安置。”

朱瀚补充道:“殿下所言极是,臣亦建议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接收并处理百姓关于迁都的反馈与投诉,确保民意上达天听。”

陛下听后,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如此甚好,民心乃国之本,不可不察。你二人能如此体贴民情,朕心甚慰。”

接着,陛下话锋一转,提及了朝中局势:“此外,迁都之际,朝中亦需稳定。棣儿近来动作频频,你二人需多加留意,勿让权力之争影响了迁都大计。”

朱瀚目光微凝,沉声道:“陛下放心,臣已加强对四皇子的监视,并设法削弱其在朝中的影响力,确保迁都过程中不会受到干扰。”

朱标亦表示赞同:“儿臣亦会密切注意朝中动向,与皇叔携手,共同维护朝局稳定。”

陛下点头,眼中闪过一抹复杂的情绪:“你二人能如此同心协力,朕心甚安。记住,迁都不仅是土木之工,更是国家兴衰的关键。你二人需以大局为重,不可因私废公。”

朱标与朱瀚再次躬身行礼,齐声应道:“儿臣(臣)谨遵父皇(陛下)教诲。”

离开御书房后,朱标与朱瀚并肩走在回东宫的路上,气氛既严肃又充满默契。

朱标轻叹一声:“皇叔,迁都之路虽艰难,但有您在一旁辅佐,标儿心中便有了底气。”

朱瀚微微一笑,目光温和而坚定:“殿下言重了,瀚身为臣子,自当竭尽所能,辅佐殿下成就大业。”

迁都之事暂时告一段落,但朝中的暗流却从未真正平息。

“韩风。”朱棣轻声唤道,他的声音虽低,却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

韩风迅速步入书房,躬身行礼:“殿下有何吩咐?”

朱棣转过身,目光锐利地看向韩风:“迁都工程虽看似顺利,但我知道,太子与朱瀚绝不会轻易放松警惕。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动向,尤其是太子在民间的声望日益提升,这对我们极为不利。”

韩风点头,表示明白:“殿下放心,臣已加派人手,继续监视太子与朱瀚的一举一动,同时也在民间散布一些对太子不利的言论,试图削弱其声望。”

朱棣微微点头,但眼中仍有一丝不满:“这些还不够,我们需要更直接、更有效的手段。太子亲自下访民间,这是他的聪明之处,但也是我们的机会。”

韩风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疑惑:“殿下的意思是?”

朱棣冷笑一声,缓缓说道:“太子体恤民情,这是他的优点,但也是他的软肋。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制造一些‘民意’,让太子陷入两难境地。”

韩风顿时明白了朱棣的意图,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殿下英明,臣即刻去安排。”

数日后,京城内外开始流传起一些关于迁都的“民意”。有传言称,新都规划不合理,百姓生活将受到严重影响;又有说法称,迁都工程劳民伤财,太子只顾自己政绩,不顾百姓死活。这些言论迅速在民间传播开来,引起了一片哗然。

太子朱标得知此事后,心中大为震惊。他立刻召集朱瀚及几位心腹谋士商议对策。

“皇叔,这些谣言显然是有人故意为之,目的就是要破坏迁都大计,削弱我的声望。”朱标紧握拳头,眼中满是愤怒与不甘。

朱瀚沉吟片刻,冷静分析道:“殿下勿急,这些谣言虽猛如虎,但只要我们行事光明磊落,自然能赢得民心。臣建议,殿下可加大下访民间的力度,亲自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用实际行动来回应这些谣言。”

朱标点头赞同:“皇叔所言极是,我即刻安排行程,亲自前往新都及周边地区,了解百姓的真实需求。”

与此同时,朱棣在府邸中得知太子的反应后,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韩风,继续加大力度,我要让太子疲于奔命,无暇他顾。”朱棣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心。

一时间,对太子不利的谣言如野火燎原般迅速遍布全城,街头巷尾,茶馆酒肆,无不在议论纷纷。这些谣言被精心编织,每一条都直指太子朱标的软肋,试图在他与民众之间筑起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你们听说了吗?太子为了迁都,不顾百姓死活,强征民力,搞得民不聊生啊!”一位穿着朴素的老人,在茶馆的角落里摇头叹息,声音虽轻,却足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

“可不是嘛,我听说新都的规划乱七八糟,将来咱们的日子可怎么过哟!”旁边的一位妇人接过话茬,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担忧。

这些言论很快就在民间发酵,引发了不小的恐慌和不满。太子朱标亲民的形象,在这些谣言的冲击下,似乎也变得模糊起来。

谣言愈演愈烈,如同狂风巨浪般席卷京城,对太子朱标的声誉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纷纷,对太子的指责与质疑声此起彼伏。

“太子殿下怎能如此不顾百姓死活?迁都工程耗资巨大,我们的税赋却越来越重!”一位衣衫褴褛的老者,在市集的一角愤怒地挥舞着手中的拐杖,声音中带着无尽的愤慨。

“是啊,听说新都的规划也是一团糟,到时候我们搬过去,怕是要流离失所了。”旁边的一位年轻妇人附和道,眼中满是对未来的不安与恐惧。

这些谣言不仅在民间流传,甚至渗透到了朝堂之上。一些原本对太子持中立态度的官员,也开始对太子的决策产生质疑,朝中的气氛变得微妙而紧张。

面对这一连串的打击,朱标的心情沉重如铅。这些谣言背后必有推手,但眼下更重要的是如何平息民愤,重振民心。

“皇叔,我们该怎么办?”朱标在书房内焦急地踱步,向朱瀚寻求对策。

朱瀚眉头紧锁,沉思片刻后缓缓开口:“殿下,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真相。我们必须主动出击,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迁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具体该怎么做?”朱标急切地问道。

就在朱标心急如焚之际,一名下人匆匆走进书房,神色中带着几分喜色,高声禀报道:“殿下,有好消息!之前您亲自救助过的那些百姓,得知殿下被谣言所困,纷纷自发组织起来,要为殿下正名!”

朱标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亮光,连忙问道:“快说说,具体是怎么回事?”

下人详细禀报道:“那些百姓说,殿下曾多次微服私访,亲自解决他们的困难,从减轻税赋到解决春耕难题,桩桩件件都记在心里。他们感激殿下的恩德,不愿看到殿下被无端指责。现在,他们已经聚集起来,准备在市集、茶馆等公共场所为殿下澄清事实,揭露那些谣言的虚伪。”

朱标听后,心中涌起一股暖流,紧锁的眉头也稍稍舒展了一些。他转头看向朱瀚,眼中充满了感激与坚定:“皇叔,看来民心并未真正远离我。有这些百姓的支持,我更有信心度过这次难关。”

朱瀚微微一笑,目光中满是赞许:“殿下仁德,自能感召民心。这些百姓的举动,正是殿下平日里体恤民情、勤政爱民的最好证明。接下来,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引导舆论,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到朱标面前,声音虽颤但坚定:“太子殿下,老朽还记得那年春荒,是您亲自带着粮食和种子来到我们村,救了我们一家老小的命。那样的恩情,我们怎敢忘怀?如今有人敢诋毁您,老朽第一个不答应!”

旁边一位中年妇人接过话茬,眼眶微红:“是啊,殿下,我家那几亩薄田,年年受病虫害困扰,几乎颗粒无收。是您派人送来了新药和农技师傅,手把手教我们怎么防治,这才让我们有了活路。这样的好太子,怎么可能不顾百姓死活?”

人群中响起了一片附和之声,有的百姓回忆起太子减免税赋的善举,有的则感激太子在迁都过程中为他们规划的新家园。一位年轻的书生模样的男子,手持折扇,温文尔雅地站了出来:“殿下,吾等士子虽不事农耕,但也深知殿下心系苍生,所行皆为社稷计。谣言止于智者,吾辈愿执笔为剑,为殿下正名,让天下人皆知殿下之仁德。”

朱标听着这些真挚的话语,眼眶不禁有些湿润。他深深地向百姓们鞠了一躬,声音哽咽:“诸位乡亲,你们的支持与信任,是我最大的动力。我朱标在此立誓,无论前路多么艰难,我都将不忘初心,继续为百姓谋福祉,为大明开万世太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