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八百六十三章 太子体察民情,春耕难题

陛下深知此事关乎朝廷稳定,也关乎皇家的颜面。于是,他沉吟片刻后,缓缓开口:“此事朕自有定夺。朱瀚,你虽忠心耿耿,但也要顾及大局。朱棣,你也要明白,此事若不能妥善处理,对朝廷的影响将不堪设想。朕给你们三日时间,各自准备证据和说辞,三日后再来见朕。”

“陛下,臣有一事相求。”朱瀚突然开口,声音坚定,“此事关乎朝廷稳定,也关乎皇家颜面。臣请陛下不要让太子参与此事,以免被误认为是太子与臣之间争权夺利。臣愿独自承担追查之责。”

陛下闻言,微微点头,表示赞同。

朱瀚这三日来,可谓是寝食难安,他几乎将整个府邸的书房翻了个底朝天,寻找着哪怕一丝能与朱棣牵连上的证据。然而,时间如同流水,悄无声息地从指缝间溜走,转眼间,陛下给的三日期限已至。

他站在御书房外,手中紧握着那几份薄薄的文书,心中五味杂陈。

这些所谓的“证据”根本不足以证明朱棣与此事有直接关系,更别提将其绳之以法了。

“陛下,臣朱瀚求见。”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疲惫与无奈。

陛下闻言,轻轻抬手,示意他进入。朱瀚步入御书房,跪倒在地,将手中的文书呈上。

“陛下,臣已尽力追查,但……”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哽咽,“但臣未能找到确凿证据,证明四皇子与此事有直接关系。”

陛下接过文书,细细翻阅,眉头紧锁。他明白此事对于朝廷稳定的重要性。然而,没有确凿证据,他也不能轻易对朱棣采取行动。

“朱瀚,你起来吧。”陛下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你的忠心朕已知晓,但此事关乎重大,不能仅凭猜测与怀疑。你虽未能找到确凿证据,但你的努力与付出,朕都看在眼里。”

朱瀚闻言,心中虽有不甘,但也只能领命起身。

“朱瀚,你的忠心朕明白。但此事若继续追查下去,恐怕会引起朝野的动荡。文武百官若对此产生不满,对朝廷的影响将不堪设想。”陛下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无奈与忧虑。

朱瀚闻言,心中一震。他明白陛下的顾虑,但也深知此事若不能妥善处理,对朝廷的威信和稳定将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此事就此作罢,陛下沉吟片刻,目光在朱瀚与朱棣之间流转,最终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几分威严与慈爱:“太子朱标,你身为储君,肩负国家未来,此番虽未能直接揭露真相,但你的决心与担当,朕都看在眼里。为补偿你此番辛劳,朕决定赏赐你黄金千两,绸缎百匹,并赐你一座京城之外的庄园,以示嘉奖。”

朱标闻言,心中虽有不甘,但身为太子,他必须顾全大局。他躬身行礼,语气诚恳:“儿臣谢父皇隆恩。然儿臣所求,非为赏赐,只愿能还朝堂一片清明,不负父皇与百姓之望。此事虽暂告一段落,但儿臣定当继续勤勉,不负父皇教诲。”

听闻此言,陛下眼中闪过一丝满意与欣慰:“好!标儿能有此心,朕心甚慰。赏赐虽薄,却也是朕的一片心意。望你日后能更加勤勉,为朕分忧,为百姓谋福。”

朱瀚站在一旁,目睹了这一切,心中五味杂陈。陛下此举既是对太子的补偿,也是对朱棣的一种庇护。

但他也明白,身为臣子,他必须尊重陛下的决定,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

他上前一步,拱手行礼道:“陛下圣明,朱瀚虽未能完成使命,但定当以此为鉴,日后更加谨慎行事,为朝廷效力。”

陛下点了点头,目光温和地看向朱瀚:“朱瀚,你的忠心与能力,朕向来知晓。此事虽未能如你所愿,但你的努力与付出,朕都看在眼里。望你日后能继续辅佐太子,共同为朝廷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

在朱瀚紧锣密鼓地追查赵玄事件的同时,朱标也未曾有丝毫懈怠,迁都之事关乎国家未来,责任重大。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亮紫禁城时,朱标便已开始了他忙碌的一天。

朱标身着朝服,端坐在东宫的书房内,桌上堆满了关于迁都工程的各类文书与图纸。他一边仔细审阅着每一份报告,一边在心中默默盘算着工程的进展与可能遇到的问题。每当遇到难题,他便会立即召集工部官员前来商讨对策,力求每一个细节都尽善尽美。

“李尚书,这段城墙的修建为何进度如此缓慢?”朱标眉头紧锁,目光锐利地看向工部尚书李大人。

李大人闻言,连忙上前一步,躬身行礼后解释道:“殿下,这段城墙地处险要,地质复杂,加之近日雨水连绵,施工难度极大。微臣已调派了更多的工匠与物资前往支援,相信不日便能赶上进度。”

朱标听后,微微点头,但语气依旧严肃:“李尚书,迁都之事非同小可,容不得半点马虎。你务必亲自督战,确保工程按时按质完成。”

“微臣遵命!”李大人连忙应承,心中对朱标的严谨与认真更添了几分敬佩。

朱标不仅在迁都工程上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对于百姓的福祉,他亦是时刻挂念于心。每日处理完繁重的政务后,他总会抽出时间,微服私访,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真实生活状况。

一日黄昏,朱标身着便装,漫步在京城的一条老街巷中。街巷两旁,是各式各样的小摊贩和忙碌的居民,生活气息浓厚。他停下脚步,在一处简陋的茶摊前坐下,与摊主攀谈起来。

“老伯,近来生意可好?”朱标语气温和,面带微笑。

茶摊老伯抬头一看,虽不认识这位气度不凡的年轻人,但见他态度诚恳,便也乐意交谈:“哎,托您的福,还算过得去。就是这税赋有点重,赚的钱大部分都交了上去,剩下的勉强糊口。”

朱标闻言,眉头微蹙,心中暗自记下。税赋虽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但过重的负担确实会让百姓生活艰难。他轻声问道:“朝廷近期可有减免税赋的政策出台吗?”

茶摊老伯摇了摇头,叹息道:“倒是听说迁都费用庞大,减免税赋怕是难上加难。”

朱标沉吟片刻,安慰道:“老伯放心,我会将此事转达给父皇,看看能否有所调整,减轻大家的负担。”

茶摊老伯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那真是太好了,太子殿下真是体恤民情啊!”

离开茶摊后,朱标又走访了几户人家,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每到一处,他都耐心倾听,详细记录,那份真诚与关怀让百姓们深受感动。

夜幕降临,朱标回到东宫,立刻召集了户部尚书和几位心腹谋士,将今日所见所闻一一汇报。他语气坚定地说:“迁都虽是大事,但百姓的生活更是根本。我们不能只顾着国家的宏伟蓝图,而忽略了脚下的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户部尚书面露难色:“殿下,迁都费用确实庞大,若再减免税赋,恐怕财政上难以支撑。”

朱标点头表示理解,但他话锋一转:“正因如此,我们才更要精打细算,找到既能保证迁都顺利进行,又能减轻百姓负担的良策。比如,我们可以从冗官冗费入手,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迁都建设,形成官民合作的良好局面。”

谋士们闻言,纷纷点头赞同,讨论热烈起来。朱标看着这一幕,心中倍感欣慰。

一日,朱标再次微服私访,来到京郊的一处农田。正值春耕时节,田间地头一片忙碌景象。他走进田地,与正在劳作的农夫们亲切交谈。

“乡亲们,今年春耕可还顺利?”朱标关切地问道。

一位老农停下手中的锄头,擦了擦汗,笑道:“托太子殿下的福,今年雨水充足,种子也备得齐全,春耕进展得很顺利。”

“那就好,”朱标点头,随即话锋一转,“不过我也听说,有些地方的百姓因为缺乏农具和耕牛,春耕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老农闻言,神色微黯,叹息道:“是啊,咱们农民靠天吃饭,遇上这样的年景,没有趁手的家伙事儿,心里真是着急。”

朱标心中一动,记下了这个问题。回到东宫后,他立刻召集了工部、户部等相关部门的官员,商讨如何帮助那些遇到困难的农户。

“我们可以从国库中拨出一部分资金,采购农具和耕牛,分发给那些需要的农户。”朱标提出解决方案,“同时,鼓励工匠们创新农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官员们纷纷点头赞同,认为这是一个既实际又有效的办法。于是,一项旨在帮助农户解决春耕难题的政策迅速出台,并得到了有效执行。

朱瀚得知朱标为农户解决春耕难题的举措后,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佩之情。于是,他决定亲自前往农户家中,了解政策的落实情况,并看看是否还能进一步提供帮助。

一日清晨,朱瀚轻装简行,带着几名随从,踏上了前往京郊的路途。经过数小时的颠簸,他们终于来到了那片农田。此时,阳光正好,农夫们正忙碌地在田间劳作,脸上洋溢着希望与期待。

朱瀚走近一位正在耕作的农夫,礼貌地询问起政策的实施情况。“这位大哥,我是朝廷派来的官员,想了解一下最近朝廷分发的农具和耕牛是否已经到位,对你们的春耕是否有实质性的帮助?”

农夫抬头,见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者,便放下手中的锄头,擦了擦汗,感激地说:“哎呀,您就是朝廷派来的大官吧!真是太感谢了!那些农具和耕牛来得太及时了,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现在春耕进度快多了,我们心里也踏实多了。”

朱瀚闻言,心中一宽,但并未就此满足。“那还有哪些方面你们觉得需要改进或者还需要帮助的吗?”他追问道。

农夫想了想,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其实吧,我们这些老农民,除了种地也没别的本事。就是有时候遇到病虫害,不知道该怎么防治,眼睁睁看着庄稼受损,心里那个急啊。”

朱瀚听后,眉头微皱,心中已有了计较。“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会立刻向朝廷反映,争取派些懂农事的专家来给你们指导。同时,我们也会加大对病虫害防治的宣传力度,让大家都掌握一些基本的防治知识。”

农夫一听,眼睛顿时亮了起来,连声道谢:“那可真是太好了!谢谢大人,谢谢朝廷!”

朱瀚与朱标并肩走在田间的小径上,脚下的泥土散发着泥土特有的芬芳,四周是绿油油的稻田和忙碌的农夫们。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斑驳地洒在他们身上,为这趟实地调研增添了几分温暖与真实感。

朱瀚首先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温和而有力:“标儿,今日我们亲自下田,就是要听听这些真正耕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声音,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

朱标点头赞同,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皇叔所言极是。迁都大事固然重要,但百姓的生计更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根本。只有了解他们的疾苦,我们才能更好地为他们谋福祉。”

两人走近一群正在弯腰插秧的农夫,朱瀚停下脚步,微笑着向一位看起来经验丰富的老农走去:“老乡,打扰一下,我们是朝廷派来的官员,想听听大家对朝廷政策的看法,还有你们在耕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老农直起腰,用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见是朝廷来的大官,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露出淳朴的笑容:“哎呀,是朝廷的大人来了,快请坐,快请坐。”他指了指田埂上的一块石头,示意两人坐下休息。

朱瀚和朱标也不客气,坐在石头上,与老农及周围的农夫们围坐一圈,开始了亲切的交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