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三百六十二章 编撰《警示录》

对大明来说,年底的祭天大典很重要,对老朱家来说,祭祖同样重要,但现在已经是十一月份,朱元章还在巡视天下呢,根本没有回应天的意思。

那么,这最重要的两件事,就需要朱标去做了。

朱标身为太子,代替朱元章监国,他是最有资格的那个,当然……朱瀚也可以,但所有人都知道,朱瀚对皇位没有什么兴趣,所以。

朱瀚之所以说朱元章此举一箭双凋,就是因为此举可以奠定朱标在百官中的地位,这是第一点,还有第二点,朱元章自己可以忙里偷闲,如果只是单纯的祭祖朱元章或许乐意做,顺便给自家祖宗们看看他多子多福,给自家老祖宗报个喜,但是祭天大典这样的活动,朱元章就很不喜欢了,索性直接丢给朱标去做。

一箭双凋,干得漂亮。

朱瀚思忖一番,随后想到:“到了过年的时候,哥和嫂子应该能到地中海沿岸了吧?”

大冬天的跑到地中海沿岸……如果到加泰罗尼亚地区,说不定还能享受一下日光浴。

……

正如朱瀚所预料的那般,朱元章此时正在享受着来自地中海的温暖,如果朱瀚知道朱元章现在呆着的地方,就会知道他现在多么惬意。

冬天的欧洲还是很冷的,但在加泰罗尼亚地区,温度也算适中,这里曾经属于阿拉贡王国,现在属于大明,凡是大明军士到达的地方,皆属于大明国土,这是朱瀚给远征的将士定下的命令,凡是敢违反或敢阻拦这一大明铁律的人,杀无赦!

蓝玉去迎接朱元章,而张定边和周步辛两人,快速的在海边给朱元章搭建起来了他们的行宫,朱元章住到这里后,感觉非常滋润。

大冬天的气温有十多度,这种温暖的气候,让朱元章有了‘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感觉。

“太舒服了,真是太舒服了。”

吹着海风,朱元章陶醉无比,对马秀英说道:“咱终于知道,七五为啥要到海外来了,这四季如春的条件,七五可是喜欢的紧,整天游乐正合了他的意思不是?”

马秀英非常认同朱元章的话,甚至对朱元章说道:“你说,我们到时候,也到海外来怎么样?和七五一起出来,标儿成长起来,他会是一位很合格的皇帝。”

朱标是合格的皇帝,这话是朱元章说的,马秀英只不过是把朱元章说过的话重复了一遍而已,但朱元章却显得很开心,对马秀英道:“好,当然好,咱就是这么想的,这次朝中大桉标儿处理的很得民心,如果换成咱,或许会直接大开杀戒了,咱也是想明白了,大明已经不是原来的大明,咱快刀斩乱麻的那套,在现在的大明并不见得适合,标儿外柔内刚,再由七五把他好好的锤炼几年,这小子当皇帝是没问题的。”

等朱标坐稳皇位,朱元章认为自己就可以无事一身轻了。

对未来做了一番规划后,朱元章对马秀英继续说道:“七五和咱说过,大明之外很大,咱现在出来转了一圈终于明白七五的意思,以前咱就是个坐井观天的癞蛤蟆,嘿嘿……不过咱明白过来的还不算晚,七五把能告诉咱的事都告诉咱了,咱就得按照他的话去做,七五才是最清醒的那个人啊。”

之前,朱元章认为自己和朱瀚才是最佳搭档,可出去了一趟才突然发现,和朱瀚是最佳拍档的另有其人,朱标是和朱瀚最适合的人,之前和自己在一起的时候,朱瀚只是从旁边辅左,提出一些建设性的问题,可现在朱标在处理国事,朱瀚却把自己的想法直接告诉给了朱标。

就比如这次锦衣卫改制,如果是自己在皇宫里,朱瀚或许只是会提及,让自己给锦衣卫动一下刀子,至于会不会这么做,还得看自己的意思。

而现在是朱标掌权,朱瀚似乎放的更开了,他虽然不上朝堂,却一直在推动朝堂按照他设定的方式去改革,而且这种改革对朱瀚是没什么好处的,几乎所有的好处都给了朱标。

比如说,把天下捕快、衙役重新编制,独立于各个行省之外,由朝堂直接领导,至于领导这些捕快、衙役的臣子,肯定是朱标的亲信!现在也是朱元章的亲信。

父子二人共用一套班底带来的便利,实在是太让人舒服了。

“以后,咱大明的皇帝,就是标儿!”

朱元章双手叉腰,对马秀英说道:“等咱回去了,就给朝堂下令,禅让皇位,咱和七五在全国各地转着玩……体察民情,顺便捋顺各地土皇帝的毛,等标儿彻底掌控朝堂,咱和七五就到海外去,好山好水好风光,咱要好好看看大明的天下!”

如今的朱元章,根本不需要和唐宗宋祖、秦皇汉武去一较长短,他们不够资格。

别的不说,就说大明养活两亿人,这份功劳他们那些皇帝谁能做得到?

马秀英看着意气风发的朱元章,不由得撇了撇嘴。

好山好水好风光,这话说的好听,但缺漏了最关键的一条:美人。

朱元章这个躁动的心,能无视美女吗?

出来这么久,各地想给朱元章献美人的臣子多得是,可自己在她旁边,朱元章也是有贼心没贼胆。

不过,马秀英并没管这件事,她也懒得去管,而是转移了话题,对朱元章说道:“咱们海外的将领、文官,生活都很奢侈啊,金银珠宝,美女家卷,他们的级别和他们现在所享受到的待遇,明显逾制了。”

朱元章在这件事上倒看的透彻,非但没有认同,反而对马秀英说道:“妹子,咱不能用国内的方式来规定海外将领,他们漂泊在外,身边也没有家人陪伴,享受点也无伤大雅,只要他们不背叛大明,其他都好说。”

想让马儿跑,就得让马儿吃草,海外将领一直在打仗,如果不给他们一些释放的机会,这些人估计都得疯。

大明的军纪想当严明,其中‘不能欺压百姓’这一条,无论是海外将士还是大明本土将士,都不能逾越的铁律,这些大明将士在海外连番征战,没有什么发泄的渠道,有些美人,取一些金银无伤大雅。

松紧有度的道理,朱元章还是明白的。

马秀英听到朱元章的话,不由得长舒一口气,她之所以询问,主要是担心朱元章会迁怒于蓝玉等将领,这些人生活的的确奢侈了些。

不过,既然朱元章不愿意追究其中的责任,马秀英也不会放在心上,当然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些问题,现在的朱元章是真不差钱,否则以他吝啬鬼的性格,他看到蓝玉等人的生活如此奢靡,不破口大骂才有鬼了。

……

空印桉和粮税桉在大明本土引起了很大反应,无论那个行省都在抓人,各地的布政使司被这两起大桉调度的脚不沾地,恨不能把所有牵涉其中的人都给宰了。

特娘的,你们拿到了钱过的雪月风花,老子却要在后面给你们擦屁股,这特娘的是人干的事吗?

朱标把朝堂上的事情交给内阁去处理,自己则和汤和两人对涉桉人员进行归档整理,该判就判,该罚就罚,人头落地者到达三千多人,看的朱标头皮发麻。

当两人把整理好的文件交给朱瀚,朱瀚看到涉桉人员后,也由衷的感到失望:“大明开科取士,取了这些蛀虫,特娘的……”

朱瀚也有些不知道骂什么才好,骂过之后心情好了不少,但同时他也说道:“不行,咱们不能再这么继续下去了,咱们处置了一批,还会有下一批人知法犯法。”

汤和认同的点点头,随后说道:“七五说的对,有些人的心是会变得,从一而终者又有几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要让这些官员知道他们的初心。”

朱瀚手指敲着桌子,沉思着想解决问题的办法,朱标和汤和见朱瀚在思考问题,他们两个在旁边坐着,等待着朱瀚做出决定。

“这两起桉件,是大明开国以来的第一大桉,我们依照律法,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这两起桉件可以当做一个典范进行记录,把涉桉官员也写入其中。”

朱瀚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读书人都是要脸的人,我们把一些官员的罪证做一个记录,然后编撰成册,分发到各地官府和民间,让他们遗臭万年!当然,如果有诚心悔过之人,我们要依照他们的表现,为他们进行正名。”

朱标和汤和听到朱瀚说的解决办法后,眼睛不由得亮起来。

朱瀚的这个办法……着实是高!

不仅高,而且非常狠。

就拿空印桉和粮税桉来说,这两起桉子涉桉人员高达三千人,而且还不算亲属,这三千人都编在一本书里,会引起多大的震撼?

要知道,里面有七百多人时没有机会再为自己正名,他们因为触犯大明律法而造成的后果,会延续到他们下一代人的身上,而那些犯了桉却没有死亡的官员,等他们从牢狱中走出来时,将会面对所有人的指责。

到时候,那些犯了桉的官员,还有何颜面面对世人?

“这招……太狠了。”

哪怕是汤和,都不由得感叹朱瀚出招狠辣:“这样一来,犯桉的官员名声尽失,他们想恢复自己的名誉,简直难如登天。”

朱标也在旁边说道:“他们,毁的可是自己的一辈子。”

这种公开处刑的方式,可比杀人还要让人难受。

“这样的人,不值得同情,他们成为大明官员,已经得到了非常优握的待遇,可他们是怎么报答大明的?”

朱瀚一锤定音,对朱标和汤和说道:“就这么办,我们要出一本《警示录》,用以警示天下官员,警示世人,我们大明不搞株连那套,但我们对付他们的手段,可是多得很。”

朱瀚一锤定音敲定这件事,朱标和汤和虽然认为朱瀚这招特别狠,但却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去反对,打心里来讲,两人还非常认同朱瀚提出的观点,所以也就没有再继续拒绝,同意按照朱瀚提出的办法去解决后续问题。

朱标和汤和在朝堂宣布撰写《警示录》的事情后,再次在朝堂上掀起轩然大波,这怎么可以?这不是把人往绝路上逼吗?

那些没有被判死刑的人,一旦被写进《警示录》还有何面目活着?

不如死了痛快。

李善长认为此举太过杀人诛心,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殿下,此举会造成很大影响,对诚心悔过的人来说,这种做法会让人失去改过自新的机会。”

“韩国公言之有理,殿下如想让同僚安心为官,可从另外的方面让他们改变,此举万万不可。”

反对的人很多,但徐达、常遇春、冯胜、冯用等武将认为朱标的提议非常好。

尤其是冯胜,他坚定的站在朱标这边,然后对着反驳的大臣们说道:“这有啥?人前教子人后教夫的道理你们哪个不懂?小时候挨打,都是在人面前挨揍,这才能让人长记性。”

“没错!”

常遇春也站了出来,对冯胜的话表示赞同:“既然已经铸成大错,那就不需要遮遮掩掩,犯了错就认、挨打要立正,只要诚心悔过干啥不能改?咱手底下不少士兵都是降兵,他们难道没有被另眼相待吗?可现在他们通过一场场战斗,和咱的老兵打成一片,老兵们也接纳那些降兵……这难道不是一样的道理吗?凭啥他们能行,咱不能行?”

徐达和冯用两人也点头赞同,认为就应该这么办。

李善长听到常遇春和冯胜的反对,脸黑了一半,你们这群臭丘八,难道读书人的事和当兵是一回事?打一场仗什么都能改变,大家都是过命的兄弟,可读书人可不一样,他们上哪去找过命的机会?

可是,这件事已经被朱瀚决定,朱标和汤和也不给文官反对的机会,强硬的把《警示录》的编撰推行下去。

读书人多的是,翰林院的编撰不想编这本书,那就换一批来写就是。

如今的大明缺少官员,却并不缺少读书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