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三百四十六章 士农工商并无高低贵贱

这个时候抨击百姓过的不好,都是武将的过错,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没毛病,但如果落在朱元璋耳朵里,这句话就是另外一种意思了啊。

让武将去打仗,是朱元璋干的事情,现在抨击武将,那和指着朱元璋的鼻子骂有什么区别?

朱元璋:这不是骂咱穷兵黩武吗?

作为最了解朱元璋的臣子,李善长可不会触霉头,而且在这件事上,他是坚决和朱元璋站在一起的:“诸位,我大明能有今天的成就,全赖陛下之功,陛下要继续对外用兵,也是为了大明更好的发展,吾等一定不要辜负了陛下的一片良苦用心。”

李善长说的云里雾里,让在场的大臣听得摸不着头脑。

在国外一直打仗,还怎么发展贸易?

他们认为和气才能生财,一直打仗只会破坏和滞后商业的发展,李善长却并不这么想。

自古以来,所建王朝愿意发展商业的几乎没有,但在大明却破了这一先例。

大明之所以和前朝有这么大的不同,原因在朱瀚身上,如果不是朱瀚一直在推动商业的发展,朱元璋绝不会让商业成为大明的另外一条‘腿’。

在大明建国后,朱瀚不喜欢管事,在朱瀚的建议下,朝堂上的一大摊子都是李善长帮着朱元璋来管理,为了更好的服务朱元璋,李善长对朱瀚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从龙兴寺开始到如今,李善长把他能得到的朱瀚消息全都研究了一遍。

结论倒是没得出来什么,但却让李善长对朱瀚越发佩服,朱瀚非常看重商业的发展,现如今又提出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概念,李善长正在根据朱瀚提出的概念,对两种工业类型进行细致的划分,在这些过程中,李善长对朱瀚的了解又加深不少,尤其是商业。

根据朱瀚的商业理论,无论是战时还是和平时期,都各自有一套可以运行的理论,并不受限制。

打仗的时候,就多卖点武器和粮食,把这些价格抬高;如果在和平时期或者和平的地区,就把基础设施建设这方面的价格抬升起来,终归是可以挣钱的,就算把一个国家打烂了又能怎么样?重新建设不一样是挣钱的机会吗?

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意,随着人口的越来越多,大明的商业发展只会越来越好。

既然无论是打仗还是不打仗,最后都能赚钱,那为什么还要反对朱元璋继续对海外用兵?

再说,朱元璋是多纯洁的一個人,他只是想建立一个前无古人的强大帝国,以此来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而已,哪里像朱瀚似得——天下有800个心眼,朱瀚独占799个。

所以,在李善长看来,与其在这里琢磨朱元璋,不如想想怎么能在朱瀚手底下谋得更大利益。

这些话,李善长是不会直接说出来的。

他只是告诉诸位大臣不要和朱元璋过不去,要多听听朱瀚的话……更直白的话,李善长并没有说,如今的李善长并不是权倾一方、连朱元璋都要给他面子的百官之首,因为有了朱瀚的参与,他不过是一个高级打工人而已,如今也是靠着大明的海外贸易来填充一下腰包,至于贪财、敛财的事,他是一点都不敢做。

李善长下定决心,他要在别人没反应过来之前,抢先一步去买更多的海外商贸股权,争取让自己挣的更多。

宋濂也没有多说话,跟着李善长走了。

刘伯温、胡惟庸、杨宪……等等一群朝臣,都默不作声的离开了。

他们要趁着现在,赶紧去投资,大赚一笔,以后还不知道有没有这个发财的机会呢。

只有一小部分脑子还没转过来弯的朝臣,还在执拗的想要请求朱元璋收回成命,不要一直发动战争。

……

朱瀚对朝堂上的事并不知晓,等他知道的时候,是沐英和平安来找朱瀚告辞的时候才知道的。

沐英和平安,曾经都是朱元璋收养的义子,他们小时候不能打仗,是被朱瀚带着训练、成长的,他们文能提笔处理朝堂政务,武能提刀安定江山。

朱瀚可是非常清楚,朱元璋收养的二十多个义子,对朱元璋都是忠心耿耿,他们只服从于朱元璋,对于这些义子,朱瀚心里是非常认可的,而且还帮着朱元璋收养了更多义子,他也不担心会有白眼狼混入其中,就算是有,也会受到影响发生改变。

沐英和平安是朱元璋义子中的佼佼者,再加上他的刻意培养,这些人的能力比历史上提升不少,他们要前往殷州接替胡大海,所以在临行前找朱瀚告别。

朱瀚用烧烤来招待他们,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沐英和平安又都是武将,朱瀚直接串上大肉串,烤好后用发面饼裹着,夹了根大辣椒直接递给两人:“吃吧,吃吧,吃完了我继续给你们烤。”

“谢谢叔。”

沐英和平安接过裹着肉串的发面饼开始狼吞虎咽起来,朱瀚看着他们吃饭的样子,就知道再来两张发面饼裹肉是没跑了,他一边烤肉一边说道:“你们俩小子别光顾着吃,看看我是怎么烤肉的,省的到了那边自己不会烤。”

“叔,你这就小瞧我们了不是?”

沐英狼吞虎咽的把手中的食物吃完,嘿嘿笑着说道:“叔,以前您教我们读书,带着我们练武的时候,可是经常带着我们吃烤肉的,这些手法我们早就学会了,就是觉得没叔您做的好吃,嘿嘿。”

摆明了,今天沐英和平安过来,就是来吃朱瀚做的烤肉的。

朱瀚也没当回事,这些孩子都是他看着长大的,特别的亲切,他也愿意为孩子做吃的,以前的时候还会来上几句荤素不忌的笑话,朱元璋的义子们也快速朝着‘老兵油子’的方向发展。

朱瀚正和他们聊着天呢,看到沐英和平安已经完全放松下来,朱瀚猛地询问了一句:“我哥让你们去殷州,是去给我使绊子的是吧?”

“是,呃……不是,什么使绊子?”

沐英刚答应下来,却又突然意识到不对劲,看着朱瀚的眼睛里充满委屈。

叔,您拿着肉饼让我们往火坑里面跳呢是么?

朱瀚看着沐英和平安,似笑非笑。

平安是个老实的闷葫芦,说话并不多,现在突然意识到自己被朱瀚‘骗’了,自然选择闭嘴应对,沐英比较机灵,反应相当快,对自己刚刚的失态就当没有发生过似得,天真的对朱瀚询问道:“叔,您说的话,我怎么听不明白?”

“臭小子,还想糊弄我?”

朱瀚作势要打,沐英赶紧躲开,然后在平安身后笑着说道:“叔,这是您和义父的事,我和保儿都是老实孩子,您可不能拿我们撒气。”

“小兔崽子,把你养这么大,还不能拿你撒气了?”

朱瀚可不吃这套,但却并没有对沐英和平安动粗。

因为他知道这和俩孩子没关系,都是朱元璋在背后使坏。

胡大海是朱元璋的心腹,但胡大海更是对朱瀚信服。

朱瀚说,要尽快把殷州拿下,并且快速投入到生产建设中去。

胡大海就听命令的去做,把朱元璋气的牙痒。

建设的这么快,就那么想把朱瀚送走吗?

朱元璋让胡大海建设的慢一点,可胡大海根本不听,反而速度更快了,这次正好借着把胡大海送回来的机会,让沐英和平安到海外历练历练。

沐英和平安是朱元璋的义子,在安排事情的时候就方便很多了,而且朱元璋对他们也不需要客气,直接说明原因:“等殷州建设好以后,七五要搬到殷州去,咱不想让他离开,所以你们两个去了殷州,建设速度都给咱放到最慢,你们俩能做到吗?”

面对朱元璋的询问,沐英和平安也是回答的斩钉截铁:“能!”

一定能。

他们也舍不得朱瀚去殷州,而且沐英和平安不是永远呆在殷州,他们做个三五年还得再回大明,可不想朱瀚永远的留在殷州。

朱元璋叮嘱沐英和平安一定要保密,千万不能说漏嘴,可现在还没出发呢,直接被朱瀚套路了出来。

见朱瀚没有怪罪的意思,沐英的胆子大了不少,对朱瀚说道:“叔,您得理解爹为什么这么做,他也舍不得您不是吗?不光是他们,我和保儿,还有文忠大哥,我们都舍不得您离开,叔……干嘛非要去殷州啊,那儿有什么好的?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岂不是更好?再说我和保儿想吃到您做的烤肉、烤串,难道还要专门跑到殷州去么?”

“臭小子,就知道在这耍无赖。”

朱瀚敲了下沐英的脑瓜崩,随后说道:“我离开有我的原因,再说我又不是去了就不回来……算了,和你们两个臭小子说不到这些,回头我去找他聊吧。”

说完,朱瀚就不再纠结朱元璋扯后腿的事,继续烤肉让两个小家伙吃饱喝足。

朝堂上激烈反对的声音,并没有让朱元璋改变主意,反而变本加厉,他快速的把兵马派出,并且对各大海外将领进行调换,让海外的扩张绝不停止,并且,朱元璋并没有撤回蓝玉和张定边,他们两个深入的太靠西了,朱元璋留下他们继续在前面打仗,而是把属于后方的海外领土交给文武兼备的臣子来坐镇。

朝堂上的臣子哀嚎一片,李善长等人却默不作声。

因为朱元璋宣布要继续进行海外扩张,有不少人担心自己的投资会亏本,于是就想把购买的股份撤出来,李善长和刘伯温、宋濂、杨宪、胡惟庸他们等的就是这个机会,纷纷出手买了不少股份,为的就是保持增值。

朱元璋对这些事情心知肚明,对李善长等人私底下购买股份的行为非但没有制止,而是采取了默许的态度,毕竟这些购买海外贸易股份的人,都是支持和信任他的人,朱元璋岂会在这个时候拆自己的台?

而且,朱元璋之所以默认百官借着海外扩张之机发财,是因为朱瀚之前对他的提醒:大明的商业经过推动的确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这些进步是非常片面的,如果想让商业进一步发展,就需要朝堂上的官员作为其中的推动力。

至于这个推动力到底是什么,朱瀚没有说,朱元璋现在还不是很清楚,可他相信朱瀚说过的话,而且他也相信距离那个时间……并不会太远,因为朱元璋已经有些忍受不了官员们借着海外贸易的机会发财了。

朱元璋是一个非常较真的人,而且是非常固执的那种,他认为官员就是官员,商人就是商人,这两者不要有什么牵扯……当然,大明官府管辖的商业不算,那些属于朝堂职能部门的一部分,但除此之外的那些,就不能继续这般不清不楚的扭在一块。

朱元璋讨厌腐败,官员收受贿赂是绝对不可以被原谅的。

而官员参与到生意中,是最容易出现关上勾结现象的。

朝堂上的政令是这些官员制定出来的,他们是最先知道政令的人,如果让他们发现政令中可以得到的利益,必然会第一时间和相熟的商人勾结,这不利于商业的平衡发展。

朱元璋想改变这一现状,但如何去做却让朱元璋有点拿不定主意。

如果换成平常,朱元璋肯定会第一时间去找朱瀚,询问朱瀚的想法,但最近他却有点怂,不因为别的,就因为朱瀚识破了朱元璋让沐英和平安去殷州的小算盘,让朱元璋在面对朱瀚的时候有点忐忑。

“咱难道还不会自己想吗?”

朱元璋想了半天,最后还是从朱瀚和他说过的话中找到答案。

朱瀚曾经说,大明商业的发展需要大明官员的推动……难道,七五的意思是想,逼迫百官放弃官职,然后去经商?

当朱元璋心中冒出这个想法后,立刻从脑海中挥之不去了,仔细的思考一番后,猛地一拍大腿:“七五可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士农工商……士在头,商在尾。

朱元璋接受朱瀚的建议,不断地在提高商人的地位,并且让士农工商的地位在一条水平线上,可在一些人眼中,商人依旧是最末等的那个,官员依旧是高高在上的。

可是,如果逼迫官员下海经商,这就很有说法了,就算在大家眼中商人依旧是末等职业,但那些下海经商的官员却会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其他人士农工商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