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一千零一十六章我便陪他玩到底

堂中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许多人脸上露出钦佩的神色。

座谈会持续了整整一下午,许多困扰百姓与商贾已久的问题被一一提及,朱标与朱瀚详细记录,并当场表态要立即采取措施。

散会时,夕阳的余辉洒在众人身上,堂中弥漫着一种久违的希望。

一名来自通州的商贾走到朱标面前,感激地说道:“殿下,今日一席话,让小人茅塞顿开。若改革之策真能惠及全国,百姓定会铭记您的仁德。”

朱标微微一笑,声音温和却充满力量:“改革之路虽长,但本宫与皇叔一定会坚持下去。只要百姓安居乐业,所有的努力都值得。”

朱瀚站在一旁,目光深邃地望着远处,轻声说道:“标儿,今日之事只是开端,未来的路,还需你我携手并肩。”

朱标点点头,目光中透着坚定:“皇叔放心,定不负众望。”

夜幕低垂,商会座谈会结束后,朱瀚与朱标并肩离开,脚步缓缓地踏过京畿街头的青石板。

街上熙熙攘攘,远处的茶楼灯火通明,商贾、百姓的笑语声混合着马车的辘辘声,勾勒出一幅平和的市井画卷。

朱标轻声叹道:“皇叔,今日座谈会虽收获良多,但心中仍存疑虑。京畿商税改革初见成效,可外府复杂,利益盘根错节,推行改革恐怕并非易事。”

朱瀚目光淡然,似在思索。他缓缓开口:“标儿,治理之道如逆水行舟,改革之事,若无阻力,反倒显得蹊跷。今日座谈虽显百姓民心向背,但你可曾注意到,有些问题无人提及?”

朱标略一迟疑,皱眉问道:“皇叔的意思是?”

朱瀚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低声道:“商会虽集民意,但士绅阶层,却避之不提。那些真正掌握地方权柄的人,并未现身。他们的沉默,不是无意,而是冷眼旁观。”

朱标顿时明白,心中一沉:“明白了。士绅既是百姓的领袖,也是地方的实际掌控者。若他们暗中反对,改革岂能顺利?”

朱瀚点头:“所以,接下来,关键是如何将他们纳入局中,让他们明白,新政不仅对百姓有利,对他们也同样重要。”

朱标沉思片刻,眼中渐渐浮现一抹坚定:“皇叔,士绅多以利益为重,若能用朝廷的支持与赏赐引导他们,让他们明白顺应改革方可长久获益,或许是可行之策。”

朱瀚微微颔首,脸上露出欣慰之色:“不错,晓之以理,动之以利,是第一步。但要记住,权柄之争,最终还要以实力取胜。士绅中不乏反对者,必要时,朝廷的威严不可缺。”

夜色深沉,宁静的东宫内烛火摇曳,朱标正端坐案前,翻阅着京畿商会提交的奏折。他神色专注,目光如炬,偶尔用毛笔批注几句。忽然,侍卫来报:“殿下,四皇子求见。”

朱标放下笔,眉头微蹙。朱棣素来与他针锋相对,如今深夜来访,恐怕来者不善。他沉声道:“请四弟进来。”

片刻后,朱棣迈步入内,身着深蓝色长袍,腰间配剑,英气逼人。他面上带着淡淡的笑意,拱手道:“大哥,深夜来扰,还望勿怪。”

朱标淡然一笑,起身道:“四弟深夜造访,必有要事。不妨直言,何必绕弯?”

朱棣微微一笑,目光掠过朱标桌上的奏折,缓缓说道:“大哥为京畿商会之事劳心劳力,实在令人钦佩。只是,朝廷政务千头万绪,单凭一县之策,恐怕难以解决全国的问题。四哥特意来给大哥提个醒,切勿操之过急。”

朱标看着朱棣,眼中闪过一丝警惕。他缓缓说道:“四弟言重了。朝廷大小事务,父皇自有决断。四弟既然关心朝政,为何不将此意直奏父皇?”

朱棣不慌不忙,笑容更甚:“大哥这话就见外了。四哥不过是担心你过于专注一事,忽略了其他。我听说,最近京畿城中流传着一些不太妙的传言,有人说,朝廷过分关注商贾,反而冷落了百姓。”

朱标眉头微皱,问道:“此事我怎么从未听闻?四弟何处得来这等消息?”

朱棣摊开手,语气随意:“大哥勿怪,四哥不过是听人闲谈罢了。京畿虽富,但百姓疾苦终究比商贾更为重要。若大哥一心一意扶持商会,却疏忽了百姓,难免引来议论。”他说完,目光直视朱标,眼神中带着一丝试探。

朱标冷静地说道:“四弟,多谢你的提醒。但我自问未曾冷落百姓。京畿商会初建,尚需完善,难免有人心生怨怼。只要用心施政,时间自会证明一切。”

朱棣嘴角微扬,笑意却多了几分意味深长:“大哥果然胸怀宽广。既然如此,四哥也不多说了。只是提醒一句,这世间人心难测,凡事多留一分心眼,总是好的。”

朱标面色如常,拱手说道:“多谢四弟提醒。夜深了,四弟请回吧。”

朱棣闻言,起身告辞,离开时目光掠过朱标案上的奏折,若有所思。待他背影消失在夜色中,朱标心中却多了一分隐隐的不安。

次日清晨,朱标特意召见朱瀚,将昨夜之事原原本本说了一遍。朱瀚听罢,脸上并无波澜,目光却深邃如水。他轻声说道:“标儿,朱棣此人心机深沉,绝非无的放矢。他提到的传言,多半是有人刻意散布。”

朱标皱眉问道:“皇叔,您的意思是,这些流言可能与四弟有关?”

朱瀚微微一笑,语气不急不缓:“不排除这种可能。他素来善于借力打力,若真是他挑起事端,我们便不能坐以待毙。”

朱标思忖片刻,低声道:“皇叔,那我们该如何应对?”

朱瀚目光一闪,缓缓说道:“既然他在暗处,我们便引蛇出洞。既然传言针对商会,你便趁此机会,在城中举行一场公开活动,让百姓与商贾直面交谈。这既可打破流言,也可安抚人心。”

朱标眼前一亮,连忙点头:“皇叔所言极是!这就着手安排。”

朱标亲自主持了一场名为“百姓之声”的民意大会,邀请京畿百姓、商贾以及地方官员齐聚一堂。大会设在京城南门的广场之上,早早便聚集了成百上千的百姓,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朱标站在高台上,目光扫过下方人群,朗声说道:“诸位父老乡亲,京畿商会初建,不少人心存疑虑。今日,本宫便与大家一同探讨,凡是关乎民生之事,皆可直言。本宫在此承诺,绝不隐瞒,绝不避讳。”

此言一出,台下顿时议论纷纷。一名年迈的农夫第一个站出来,声音沙哑却掷地有声:“殿下,俺是南郊种地的农户。这两年粮价虽然稳定了些,但布匹、盐这些东西却越来越贵。俺们种地的,日子还是苦得很啊!”

朱标听罢,点点头:“老人家,你的难处本宫记下了。商会的宗旨,便是让货物流通更顺畅,减少中间的加价环节。本宫会亲自督促商会,与各地商贾商议此事,尽快出台方案。”

又有一名年轻的铁匠上前,拱手说道:“殿下,俺听说,有些商贾私下囤积货物,哄抬物价,这些人可怎么治?”

朱标沉声道:“此事若属实,便是触犯朝廷律法。本宫已命商税局加强巡查,凡囤积居奇者,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台下百姓闻言,纷纷拍手称快。然而,也有一名身穿华服的商贾站了出来,语气略带不满:“殿下,货物流通确实需要清明,但商贾们也有自己的难处。若朝廷一味打压,只怕我们的日子也难熬。”

朱标看着他,面色不变,语气却透着威严:“本宫从未打压商贾。商会的存在,便是为你们争取利益。若你们真有难处,尽可通过商会呈报。但本宫也要提醒一句,商贾行事,需有良知。若只顾一己私利,害苦百姓,便休怪朝廷不留情面。”

那商贾听罢,连连点头,不敢再多言。

大会持续了整整一日,朱标耐心倾听每一位百姓的诉求,并亲自记录要点,承诺逐一解决。待人群散去,天色已近黄昏,朱标与朱瀚站在空荡的广场上,看着夕阳渐渐落下。

朱标轻声说道:“皇叔,今日虽破了流言,但总觉得,四弟不会就此罢休。”

朱瀚目光幽深,缓缓说道:“他不会罢休,但你也不必惧他。只要你脚踏实地,稳扎稳打,便是对他最好的回应。记住,真正的胜者,从来不是靠阴谋得胜,而是靠民心为基。”

朱棣静静站在窗边,手中把玩着一块精致的玉佩,目光深邃地看向窗外。

他已经听说了朱标在广场上举办“百姓之声”的消息。明面上这场活动赢得了百姓的支持,但在朱棣看来,却是一次刻意的展现权威。

“太子殿下真是煞费苦心啊,”朱棣低声自语,语气中夹杂着一丝讥讽,“不过,只要他走得太快,就会露出破绽。”

“殿下,您是否需要采取些行动?”一旁的幕僚试探性地问道。

朱棣摆摆手,冷笑着说道:“急什么?他越是出风头,越容易遭人嫉恨。我要做的,是将他推得更高,等到他无法承受的时候,再一举击垮。”

幕僚点头应是,低声问道:“那殿下准备从哪里入手?”

朱棣眸光一转,语气缓慢而笃定:“从商会。既然他一心扶持这个组织,那我就让它成为他的绊脚石。”

几日后,京城内忽然流传出一则谣言:“商会不过是太子的工具,表面上是为百姓谋利,实则暗地里敛财,中饱私囊。”谣言迅速传播开来,引发了不少议论。市井之间,不少人开始对商会的初衷产生怀疑。

朱标很快得知了这个消息。他召集商会的主要成员紧急开会,试图找到谣言的源头。一名商会负责人站起身,神色惶恐:“殿下,这些流言来得蹊跷,我们根本不知道是谁在背后挑拨!”

朱标面色沉重,沉声问道:“最近商会内部是否有过失误,或与人发生争执?”

另一名负责人连忙答道:“没有。我们一切按章程办事,从未出过纰漏。”

朱瀚静静地坐在一旁,一言不发,直到所有人都沉默下来,他才缓缓开口:“标儿,这件事并非商会的过错,而是有人刻意为之。他的目标,不是商会,而是你。”

朱标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皇叔的意思是,四弟所为?”

朱瀚点头,语气平静却充满深意:“除了朱棣,还有谁会用这样的方法?你要记住,他最擅长的,就是让别人怀疑你。如今商会刚刚立足,他便挑起事端,就是要让你陷入泥沼,分不出精力应对其他事务。”

朱标攥紧了拳头,眼中闪过一丝怒意,但很快被他压下。他低声道:“皇叔,该如何应对?”

朱瀚看了他一眼,眼神中多了一分欣慰:“不必硬碰。他用谣言挑拨,你便用事实回击。让商会主动公开账目,邀请百姓查验,用行动打消疑虑。”

朱标点点头,沉声说道:“皇叔所言极是。这一次,我要让四弟知道,谣言无法动摇我的根基。”

一名老者颤巍巍地走上前,翻看了几张账单后,抬起头问道:“殿下,这些数字都写得清楚,可我们这些不识字的,怎么看得明白?”

朱标微微一笑,招来一名随从,让他逐一为老者讲解。讲解完后,老者恍然大悟,连连点头:“殿下果然是真心为百姓着想,这商会确实清白!”

现场的百姓见状,也纷纷围上来提问。一时间,流言不攻自破,反而为商会赢得了更多的支持。

站在人群之外的朱棣冷眼旁观,他的幕僚低声说道:“殿下,太子的应对堪称完美。谣言不但没能打击商会,反而让他赢得了更多的民心。”

朱棣面无表情,冷冷说道:“不急,这只是开始。他想玩正大光明,我便陪他玩到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