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一千零一十二章严惩不贷

人群中,一个年迈的妇人颤巍巍地上前,拱手施礼,声音带着几分梗咽:“太子殿下,小妇人斗胆禀告,家里那几亩薄田虽小,却是我们一家人的活命根。可这些年丈田时总说我家多报了田亩,赋税一年比一年重,日子过得愈发艰难。如今殿下主持公道,老身才敢冒昧开口。”

朱瀚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怜悯,缓步走到妇人面前,温声道:“大娘,今日你放心说,本王与太子殿下在此,任何冤屈都会还你一个公道。你的田契可还在?”

妇人连忙从怀中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张已经泛黄的田契,颤抖着双手递上去:“王爷,这是先祖留下的地契,早年就丈量过,从未多占,可近几年,衙门的人硬说我家私占公田,逼得我们苦不堪言。”

朱标接过田契,细细翻阅,抬头问道:“李县令,这契约上的田亩数与你的账册可否相符?”

李县令忙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连连赔笑道:“殿下,微臣这就查阅账册。”他急忙吩咐手下将账本取来,翻阅片刻,脸色渐渐变得难看,结结巴巴地道:“回禀殿下,账册上的确比田契上多了三亩之数……”

朱瀚眼神一凛,冷冷地盯着李县令,声音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李大人,既然账册有误,如何解释?”

李县令腿肚子直打哆嗦,连忙跪地:“殿下,微臣……微臣愿立刻更正账册,还百姓公道。”

朱标冷笑一声,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在场众人:“大人,公道岂能一更再更?若非本宫亲自前来,这等事岂不永远无人知晓?”

朱瀚微微抬手,示意朱标稍安勿躁,随即看向那名老妇,语气温和:“大娘,你放心,这田契自今日起,便是最好的凭证,衙门不得擅改,若有官员再来刁难,你尽管上告。”

老妇闻言,眼中顿时溢满泪水,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哽咽道:“王爷,殿下,我们这些乡下百姓,哪里敢奢望这样的公道?今日得遇殿下,实乃祖上庇佑!”

朱标忙上前将老妇搀扶起来,温声道:“大娘不必如此,朝廷之法本就该护民,今日只是让百姓得其应得之物。”

这时,旁边一个精瘦的中年汉子也鼓起勇气上前,拱手道:“殿下,王爷,小人家中情况与这位大娘相似,敢问殿下,是否也可再丈量一番?”

朱瀚朗声道:“今日在此,所有田亩皆可复查,任何不实之处,本王与太子殿下都会为你们追根究底。”

百姓们听罢,纷纷鼓掌称快,气氛愈发热烈,不少人甚至激动得流下热泪,感叹道:“有殿下在,咱们的日子总算有盼头了!”

这时,朱标微微一笑,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缓缓道:“诸位父老乡亲,今日我们只是为一个公正的开始,未来你们若再有不公之事,尽可到县衙申诉。本宫会命人设立‘民情登记册’,任何问题都要及时上报,确保田赋公正无误。”

人群中,一个年轻的读书人闻言,拱手朗声说道:“殿下果然英明!百姓心声若能及时上达,自然不会再被欺瞒,敢问殿下,这‘民情登记册’如何运作?”

朱瀚点头称许,微笑道:“好问题,此册将由专人记录,每月向本王及太子殿下汇报,若有不实之处,立刻派人查证。”

朱标接着补充道:“不仅如此,村中长者亦可担任监督之职,若发现官员徇私舞弊,可直接呈报上奏。”

听到此言,众百姓顿时欢呼雀跃,纷纷表示愿意配合,整个昌平县衙前,氛围一片祥和。

朱瀚看着这一切,心中微微一松,轻声对朱标道:“标儿,今日只是开端,今后我们需更加细致,以免这些人再钻空子。”

朱标目光坚定,轻轻点头:“皇叔放心,定当不负众望。”

夜幕降临,微风轻拂,朱瀚与朱标缓步走在县衙后院的青石小道上,远处传来百姓的欢声笑语,仿佛整个昌平城都沉浸在一种久违的安宁之中。

朱标抬头望着夜空,眉头微皱,低声道:“皇叔,今日丈田虽已初见成效,但心中仍有忧虑。百姓得偿所愿固然是好事,可若此风推而广之,是否会引起地方上的动荡?”

朱瀚负手而立,目光沉静如水,缓缓说道:“标儿,你说得不错。政务如同治水,疏胜于堵。若是一味强行推进,地方官员难免生疑,甚至阳奉阴违。此次我们虽成功纠正了昌平的问题,可其他地方未必人人如李县令这般……‘配合’。”

朱标思忖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皇叔的意思是,要让地方官员主动配合,而非逼迫他们?”

朱瀚微微一笑,点头道:“正是此理。人心难测,但若让他们看到此举对地方有利,对他们自身有益,他们便会主动迎合,而非抗拒。”

朱标目光微亮,轻声道:“皇叔,若是如此,以后或可设立一项奖惩之策。凡丈田清晰、赋税合规、百姓安定之地,便予以嘉奖,不仅提升地方官员的政绩,还可树立良好的典范,激励他人。”

朱瀚看着朱标,眼中流露出几分欣慰:“你这法子倒是不错,不仅能让地方官员心甘情愿地推行此策,也能让百姓感知朝廷的善意。然而——”他的声音微微一沉,“如何避免官员虚报政绩,粉饰太平,才是关键。”

朱标沉吟片刻,忽而一笑:“皇叔,此事不难。以为,何不选用在地百姓作为监督者?由各村推选出德高望重之人,每月上呈民意,形成双向考核,这样便可避免官员独断专行。”

朱瀚听罢,微微颔首,目光中透着几分赞许:“好主意。如此一来,既能拉近朝廷与民众的距离,也能让地方官员不敢懈怠。”

正说话间,一名锦衣卫快步而来,拱手禀报道:“殿下,王爷,李县令请示明日再度召集乡绅,商议丈田之后的细则,是否应允?”

朱标回头看向朱瀚,沉吟道:“皇叔,这李县令突然如此殷勤,怕是想借机挽回声誉。”

朱瀚淡淡一笑,目光如炬:“此事既然是他主动请示,便不妨顺势而为。让他明日召集乡绅,但须请几位熟悉田亩事宜的乡里贤达一同参与,以防其再有敷衍之举。”

朱标闻言,缓缓点头:“皇叔所虑周全,明日之事,定会亲自主持,务求妥善。”

次日清晨,县衙大堂内,乡绅士绅齐聚,纷纷拱手见礼。

李县令满面堆笑,躬身说道:“殿下,王爷,今日请各位乡绅前来,正是想请诸位共同商讨,如何将丈田之事做得更细、更实,确保百姓安心,朝廷放心。”

朱瀚端坐于上,神色沉稳,缓缓道:“李大人所言甚是,今日之事,旨在问策于民。各位若有良策,尽可直言。”

人群中,一名须发皆白的老者上前拱手,声音浑厚:“回禀殿下,草民以为,丈田之事,关键在于透明。若能将每户丈量之数公示于乡中,村里人皆可查看对比,如此既可减少误差,也能杜绝以权谋私。”

朱标闻言,微微一笑,点头道:“老丈此言极是,公开透明,方能取信于民。”他转向李县令,目光凌厉:“李大人,这公示之事,贵县可曾考虑过?”

李县令忙不迭地点头:“殿下,微臣已着手安排,定会在丈天后张榜示众。”

朱瀚微微一笑,语气平和而不失威严:“很好。然则,公示之后,若有异议,如何处置?”

李县令脸色微变,连忙说道:“殿下放心,微臣定会设立申诉之处,百姓若有异议,随时可申诉查验。”

朱瀚微微颔首,环视在场众人,缓缓说道:“今日之事,并非只为昌平一县,朝廷希望推行于天下,故此,需要诸位乡绅群策群力,共同为百姓谋福。”

一名年轻的书生上前,拱手说道:“殿下,若要推广天下,光靠官府之力恐难以周全,何不选用乡间学堂的生员,让他们协助丈田,兼作记录,如此既可培养人才,又可确保公允。”

朱标听罢,笑道:“好!此计甚妙。读书人本就应关心民生,若能让他们参与其中,百姓亦能信服。”

朱瀚目光深邃,缓缓说道:“如此甚好,便依此策行事。”

朱瀚轻轻抿了口清茶,目光缓缓扫过堂中众人,见他们议论纷纷,心中微微一笑,朗声道:“诸位,今日共商丈田之事,各抒己见,足见诸君皆心系百姓,朝廷亦当体恤民情。然则,天下田亩千差万别,若只以昌平一县之法推行于四方,恐难尽善尽美。”

堂下,一名年过半百的乡绅拱手站起,神色肃然:“王爷所言极是。草民以为,江南地势平坦,田亩分布规整,易于丈量;可北地丘陵连绵,田地犬牙交错,若一概而论,恐难公平。”

朱标微微颔首,沉思片刻,缓声道:“这正是本宫担忧之处。若要在天下推行,必需因地制宜。否则,便会失之偏颇。”

一旁坐着的李县令连忙拱手,笑道:“殿下、王爷,微臣以为,朝廷可先行试点,如昌平、顺天等地皆与京师相近,若能治理得当,再行推至其他州府,或可行之有效。”

朱瀚淡淡一笑,目光深邃:“李大人所言有理,然则试点之事,须得慎重。若仅在富庶之地推行,难免流于表面。应当选取地形、民情各异之地,方能窥得全貌。”

此言一出,堂下众人纷纷点头称是。一名身穿儒衫的中年书生站起,拱手道:“殿下,若要推行丈田之策,不仅需官员详查,更需民间能人参与。草民斗胆献议,何不让地方耆老、士绅设立田亩议事堂,凡丈田、赋税事宜,均可由此处收集意见,以供官府参考?”

朱标闻言,眼中微光一闪,转头看向朱瀚,笑道:“皇叔,这个办法如何?若由乡里贤达共议,不仅可使百姓心服,也能减轻官府之负担。”

朱瀚沉吟片刻,缓缓点头:“标儿,民意乃政务之本,若能让百姓参与其中,自然是极好的。只不过,此事亦需提防一弊——”

他目光一转,落在堂中众人身上,继续道:“若无章法,民意或成私意,士绅之中,难免有以私废公者。若设立议事堂,必须制定章程,明确职责,确保公正。”

堂中一阵低语,众人纷纷附和。那名儒生拱手再拜,恭敬地道:“殿下所虑极是。若朝廷能派人巡查,定期核实田亩与赋税情况,民间定能配合。”

朱标点头道:“此法可行,稍后便可呈奏父皇,请旨施行。”

李县令见气氛融洽,连忙趁机进言:“殿下,王爷,若朝廷大力推行,微臣斗胆建议,可设一官署,专司丈田之事,统筹全国田亩事宜,定能事半功倍。”

朱瀚略一沉思,微微点头:“设立专署确有必要,然此事须与户部、工部、吏部三司联络,务求周全。李大人,你等地方官需提前整合各县田亩细录,务求无误。”

李县令连忙点头应诺,脸上满是欣喜之色。朱标缓缓起身,环视堂中众人,朗声道:“今日商议至此,各位回去之后,务必细查田亩,按今日所议之法,一一施行。凡有疑虑,可随时上报,本宫与王爷亲自过问。”

众人纷纷起身拜谢,齐声道:“殿下仁心,王爷英明!”

散会之后,朱瀚与朱标并肩缓步走出县衙,街头巷尾的百姓纷纷躬身行礼,眼中满是敬仰与感激。

朱标望着远处街市,见百姓们神色安定,不禁轻叹道:“皇叔,今日之事虽已初见成效,可真正要让百姓得实惠,仍需时日。”

朱瀚笑了笑,语气温和:“标儿,治理之道,贵在持之以恒,若欲立基千秋,岂能一蹴而就?你需明白,百姓的信任,来之不易,去之更易。我们每一步,都须慎之又慎。”

朱标若有所思,沉吟片刻,忽然问道:“皇叔,若要确保此策长久推行,是否还需立一考评之制,监督各地官员执行情况?”

朱瀚微微一笑,拍了拍朱标的肩膀:“你果然聪慧。没错,凡政务施行,皆需有成效考评,否则便会流于形式。此事,可与监察司联络,令其派员暗访,一旦发现虚报,严惩不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