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一千零一十一章太子殿下仁德

老者感激涕零,双手颤抖地拽着朱瀚的衣袖,泪眼婆娑:“王爷仁义,我等世世代代感念大明皇恩!”

朱标环视四周,见百姓面露喜色,心中却仍有一丝忧虑,低声对朱瀚说道:“皇叔,此事若不彻查到底,恐怕只是治标不治本。”

朱瀚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沉静如水:“放心,标儿,这只是个开始,百姓的信任要一点一滴地建立,我们要做的远不止于此。”

朱标收回凝望的目光,轻声道:“皇叔,今日一查,果然发现不少问题。昌平之事尚且如此,其他地方恐怕亦有隐忧。若不细查,恐怕难以彻底解民忧。”

朱瀚微微颔首,眼中闪烁着深思之色:“标儿,治国如理田,田不细理,终究荒芜。此事非一朝一夕之功,需得从根源入手。”

朱标眉头微皱,似有所思:“皇叔所言极是。只是这根源……牵涉颇深,怕是要费一番功夫。”

“功夫总要费的。”朱瀚微微一笑,语气平缓而坚定,“我们不妨从田亩赋税的细节入手,既然此次丈田暴露了问题,不如顺势而为,全面清查,并制定一套更为妥善的丈田制度,以防日后重蹈覆辙。”

朱标目露思索之色,沉吟片刻后道:“皇叔,依之见,或可召集几位德高望重的士绅地主,让他们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毕竟他们深谙田亩之道,或能助一臂之力。”

朱瀚深深看了朱标一眼,笑道:“标儿,你愈发成熟了。治理天下,正需集思广益,广纳贤言。此事可行,择日便召集各方人士,共商大计。”

说话间,身后一名随从快步走来,低声禀报道:“殿下,王爷,县衙李大人已在府衙设宴,邀两位殿下前去共议昌平之事。”

朱标轻轻哼了一声,眼中浮现几分不屑:“皇叔,方才还惊慌失措,如今倒是殷勤起来,怕是有话要说。”

朱瀚淡然一笑,目光沉静:“既然他有话要说,咱们便听听。走吧。”

今日街头巷尾的话题,却不再是柴米油盐,而是围绕着上午的丈田之事,人们三五成群地围聚在茶馆、巷口、甚至是布坊门前,低声议论,神情中满是期盼与担忧。

在街角的一家茶铺里,几个身着粗布衣衫的老农围坐在一起,捧着粗瓷茶碗,神色各异。一个花白胡须的老汉放下茶碗,低声说道:“各位乡亲,这次朝廷亲自派人来丈田,还带着太子殿下,我看这事儿,怕是要动真格了!”

一个瘦削的中年汉子闻言,眉头紧锁,叹道:“动真格?张老哥,我劝你别抱太大希望。咱们这些年被丈田的官差折腾得够戗,这回又有何不同?”

旁边一个年纪较轻的汉子闻言,顿时不服气地道:“你这是说的什么话?今日丈田的是太子殿下和瀚王爷,你们可看到王爷亲自拿着尺子丈量,那可是实打实的啊!”

坐在一旁的一个妇人放下手中的针线,皱着眉头道:“这事儿还不好说呢!过去的县太爷也说要为百姓做主,可最终还不是敷衍了事?你们说,这回太子和瀚王能真的管到底?”

茶铺老板此刻也插话进来,一边擦着桌子,一边摇头道:“你们呀,就是心里没底。这次可不一样,我可是亲眼见到瀚王爷和太子殿下亲自下田,连官差都不敢作假,百姓们都说,这次朝廷是真要为咱们伸冤了。”

众人听后,纷纷点头,但仍有人面露忧色,一个戴着斗笠的老农靠在茶桌边,叹息道:“但愿如此吧!咱们这几亩薄田,可都是祖上留下的血汗地,再这样胡乱丈量下去,怕是连活路都没了。”

另一边,在米铺前,几个挑着扁担的粮农也围在一起议论纷纷。

一个壮实的汉子抹了把额头上的汗水,咬牙道:“我这田亩去年就被多算了三亩,每年交的税比过去翻了倍,家里孩子都快吃不上饭了。这回若是真能还我们公道,我就是再多种几亩,也心甘情愿。”

一旁的年轻伙计附和道:“你说得对,今日丈田官都不敢胡来,王爷殿下问得细,量得仔细,看来这次是要较真了。”

米铺掌柜扶了扶胡须,轻声道:“可别高兴太早,这些年下来,多少冤情都不了了之。你们忘了前年的事了吗?那些上京告状的乡亲,结果呢?还不是白跑一趟。”

“掌柜的,这次不同啊!”一个年轻的壮汉握紧拳头,眼中闪着希望的光芒,“太子殿下说了,要亲自清查,要为百姓做主。只要朝廷真的查到底,我就相信这天下还是有公道的。”

人群中,一个年长的老者轻轻叹道:“是啊,百姓最怕的,就是没人听咱们说话。这回有了太子殿下,咱们得看他到底怎么做。”

巷口,一个卖糖葫芦的老人也凑热闹,笑呵呵地说道:“我可听人说了,瀚王爷这回是专程来为太子殿下助阵的。王爷可是咱大明的福星,只要他在,事情就不会糊弄过去。”

听到此言,众人皆露出一丝安慰的笑容,纷纷点头。

人群中一个妇人擦了擦眼角的泪水,喃喃道:“若是这回真能让朝廷看到咱们的苦处,哪怕交税,咱们也交得心甘情愿。”

这时,街角传来一阵马蹄声,众人循声望去,正见朱瀚与朱标缓缓骑马而来。

百姓们立刻纷纷退让到道路两侧,脸上带着敬畏与期待的神色,有人低声说道:“太子殿下来了,咱们的冤屈或许真的能平了。”

朱标见到百姓们纷纷躬身行礼,连忙勒住马匹,含笑拱手道:“乡亲们不必多礼,今日丈田之事,本宫自会查明,定不会让一户百姓吃亏。”

朱瀚则环视四周,目光深邃地看着众人,缓缓说道:“诸位父老乡亲,今日之事不过是开始。若有人受了委屈,可尽管到县衙来,本王与太子殿下亲自为你们做主。”

百姓闻言,纷纷激动地跪倒在地,连连高呼:“多谢殿下,多谢王爷!”声音在整条街道上回荡,久久不息。

到了县衙,李县令早已站在门口迎接,脸上堆满谄笑,拱手道:“下官恭迎王爷、殿下大驾,快快请入。”

朱瀚淡淡一笑,未置可否,朱标则冷冷扫了他一眼,径直迈步入内。厅中早已备好酒菜,香气四溢,李县令躬身说道:“殿下,王爷,今日丈田之事,下官有负圣恩,实在是愧疚不已,特设薄宴,以表歉意。”

朱标坐下,端起茶盏,轻轻抿了一口,淡淡道:“李大人,不必多言,咱们今日来此,非为宴席,还是谈正事吧。”

李县令脸色微变,忙不迭地点头:“是是是,殿下明鉴。下官深知今日之事问题多多,唯恐牵连更广,特想请殿下宽限几日,容下官细细清查。”

朱瀚放下茶盏,缓缓说道:“宽限几日倒是可以,只是……李大人可否如实相告,这丈田之事,你究竟知晓几分?”

李县令额头汗如雨下,迟疑片刻后低声道:“殿下,实不相瞒,丈田之事,皆由府里派来的官员主持,我等不过奉命行事,账册……账册也是他们送来,我……我也是无可奈何啊。”

朱标冷哼一声:“既然如此,那本宫倒要亲自会会这位府里的官员了。”

李县令连连点头:“是,是,下官明日便安排,只求殿下能体恤下官之难处。”

朱瀚意味深长地看了李县令一眼,微微一笑:“体恤自然是会的,只是……昌平百姓的难处,李大人可曾体恤过?”

李县令闻言,脸色一滞,额上冷汗更甚,忙不迭地俯首应道:“王爷教诲的是,下官……定当竭尽所能。”

宴席不欢而散,朱瀚与朱标出了县衙,夜色沉沉,微风拂面,街头的灯火闪烁着微弱的光芒,映照着百姓匆匆的身影。

朱标长舒一口气,望向夜空:“皇叔,看来这丈田之事,牵扯不小,明日若是这府里派来的官员果然推诿,怕是要上奏父皇,彻查到底。”

朱瀚轻轻拍了拍朱标的肩膀,微笑道:“标儿,你今日的表现,已经有几分储君之风了。莫要急,凡事谋定而后动,明日再见机行事。”

翌日清晨,朱瀚与朱标早早来到县衙,李县令已在门口等候,神色恭敬中透着几分惶恐。衙门前,百姓们聚集得比昨日更多,低声议论着,目光中充满了期待。

朱瀚轻轻一笑,缓步走入大堂,朱标紧随其后。刚一入座,李县令便谄笑着上前,低声道:“殿下、王爷,府里派来的丁大人已在后堂等候,说是特来查证丈田事宜。”

朱标微微颔首,语气沉稳:“请他入堂吧,本宫倒要看看,他如何查证。”

不多时,一个身穿官服的中年男子大步走入,神情倨傲,目光扫过朱瀚与朱标,嘴角微微一扬,拱手施礼:“下官丁守仁,奉府衙之命前来协查丈田之事,见过太子殿下、瀚王爷。”

朱瀚端坐在上,目光平静如水,淡淡道:“丁大人不必多礼。此次丈田之事,府衙已有结论?”

丁守仁微微一笑,语气中带着几分不以为然:“王爷,殿下,丈田之事向来复杂,账册有些许误差乃是常事。昌平一带地势复杂,丈田官员难免有疏忽,殿下以为如何?”

朱标听到此言,眉头一皱,声音略沉:“丁大人,这‘些许误差’可是事关百姓生计。昨日本宫与王爷亲自丈量,发现百姓田亩被无端增多,若照此计算,岂非百姓苦不堪言?”

丁守仁眼中闪过一丝不耐,仍旧堆笑道:“殿下,臣以为此事不妨从长计议,若即刻更改丈田册籍,恐怕会引发不必要的动荡。”

朱瀚轻轻一笑,目光深邃地望着丁守仁,缓缓说道:“大人似乎言之凿凿,敢问这丈田之法,难道不能据实而改?”

丁守仁被问得一滞,随即陪笑道:“王爷,臣并无此意,只是……眼下事务繁多,微臣担心一时更改,难以平息民心。”

朱标目光冷峻,直截了当地道:“丁大人,本宫此次亲至昌平,正是要还百姓一个公道。朝廷施政,不是为了让百姓生疑,而是要让他们安心耕种、安居乐业。”

李县令连忙在一旁附和:“殿下英明!下官定会竭尽全力,协助丈田之事。”

朱瀚目光不变,缓缓说道:“既如此,今日便请丁大人与本王一同丈量,再由百姓作证,以实测之数定夺,如何?”

丁守仁脸色微变,迟疑片刻,仍笑道:“王爷言之有理,下官遵命。”

朱标冷笑:“既然如此,那便即刻启程。”

一行人再次来到田间,百姓们早已围拢在田埂旁,目光中带着几分期待。朱瀚亲自拿起丈量绳,对丁守仁说道:“丁大人,请吧。”

丁守仁心中虽有不甘,却也不敢违抗,只得硬着头皮上前。丈量结果出炉,正如昨日所查——田亩数目与百姓所述相符,与账册却相差甚远。

朱标眸中闪过一抹冷光,沉声道:“丁大人,这账册之误,恐怕不是‘些许’二字可以掩盖的了吧?”

丁守仁额上汗珠滑落,强笑道:“殿下……这……或许是先前官员误记,下官愿即刻整改。”

朱瀚目光淡淡,轻声说道:“丁大人,修正账册自是必要,但这丈田之法,必须一劳永逸。今日本王与太子殿下在此,不会再容许有丝毫误差。”

朱标望向百姓,朗声道:“本宫在此立誓,自今日起,昌平之地所有田亩重新丈量,按实赋税,凡多收之银,一律退还。”

百姓们闻言,纷纷跪地,激动地高呼:“太子殿下仁德,王爷英明!”

朱瀚见状,心中欣慰,缓缓点头,转身对李县令道:“大人,接下来的丈量事宜,必须由清正廉洁之人负责,不可再有半点差池。”

李县令连连点头:“王爷放心,下官定会严加整治,绝不敢再有懈怠。”

朱标环视四周,见百姓群情激动,脸上洋溢着久违的喜悦,便朗声说道:“诸位乡亲,此次丈田事宜,由本宫与瀚王亲自督办,务必做到公正无私,若还有冤屈,尽可直言,本宫必定一查到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